新闻网站如何应对移动互联网的挑战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ua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彭波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指出:“移动互联网发展,推动我国互联网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去年以来,无论是用户规模、基础设施、智能终端和应用数据数量、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全方位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手机网民4.64亿,占网民总数的78.5%。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农村网民达到1.65亿,其中2013年上半年新增1445万。而这一数据,在2014年1月16日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再次刷新——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网民占比提升至81%,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攻城掠地”,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资讯服务,壮大了“民间舆论场”——网络舆论传播主体日趋多元,舆论表达方式更为多样,舆论传播更为开放。主流媒体“借船出海”尝到甜头,同时也感受到新型传播下新的“挑战”——主流声音的日渐“式微”。面对这一挑战,地方新闻门户网站该如何应对?
  媒体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课题”
  一个简单的事例:某网友偶遇一个突发事件,通过手机拍照,附上一段简短文字,通过手机QQ或者微博、微信进行上传,然后通过QQ群、微博好友、微信群的不断分享,短时间内,此用户的信息可能实现数十、数百乃至成千上万“几何级”的传播。且在快速传递的过程中,新的信息还会不断衍生,新的平台也交替使用,其影响得到无限扩散。从信息的来源、报道的主体、传播的时效、受众的覆盖、互动参与等方面看,在传统媒体时代,这是难以想象和实现的。
  借助移动互联网开放、互动的社交功能,网民已日渐成为社会文化的塑造者、社会热点的发现者和传播者,这个群体带来了传播方式和传播格局的急剧变化。手机作为信息终端将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接受,争取网民成为传统主流媒体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课题。
  但上述案例传播中的致命缺点是,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源的不全面、不对称,天然地会导致“不明真相的群众”“围观”的增加,容易导致谣言的滋生,引发大量的垃圾和口水战。这就给主流媒体带来了机遇,近年来,传统媒体(以报刊、电台、电视台为主)凭借长期积存的信息渠道优势,以及专业、强大的采编资源和媒体公信力,纷纷进军移动互联网市场,抢注微博、微信公共账号,甚至推出移动客户端产品,在重大突发事件或舆情热点事件上,抢先发声,并与自身媒体资源进行整合报道,成为新媒体时代有益的尝试。
  尽管如此,当前国内的各大主流媒体(中央级报刊、网站),地方主流媒体(报刊、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在移动化改造方面和在网民市场的占有量和影响上,都难与四大商业门户(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匹敌,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四大商业门户依托其在传统互联网上的成功经验,进行转型探索,抢占了大量用户市场。
  以目前最流行的客户端来说,网易早在2011年便进军客户端,与5亿邮箱用户的整合、延续PC时代“有态度”的新闻基因,较早占据了用户数量和创建了良好口碑;而起步略晚、重金砸入的搜狐在短短一年时间通过聚合各大媒体资源,以“报刊亭”式新闻聚集人气的道路,把装机量从零开始冲到过亿,成为目前用户量最大的客户端;新浪在微博上转战两年后,也终于将一直未能足够重视的“掌中新浪”更名为“新浪新闻”客户端,开始操起老本行发力移动新闻;而“财大气粗”的腾讯则通过QQ、微信的用户捆绑,以及在营销事件中的挥金投入,来弥补新闻客户端在用户使用率上的短板。
  2013年5月,地方门户新闻网站之一的东方网,上线试运行新媒体公共智能服务终端。按照东方网的设想,该智能服务终端将新闻传播、智能应用、广告发布等功能进行有机整合,不仅可以极大地创新传播模式,还可能成为上海智能终端新媒体发展新的领头羊,从而改变主要商业网站几乎在所有新媒体领域独占天下的局面。
  移动化改造:传统媒体的转型思考与解答
  在如此情势下,地方新闻门户网站如何转型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抢滩”“抢镜”,站稳脚根,提升自身影响力,提高舆论传播影响力?现以华龙网为例,试作简要思索与解答。
  战略转型:移动化。谁拥有用户,谁就将拥有市场。华龙网作为重庆市地方新闻门户网站,是拥有集数字报、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微博、微信、户外LED、杂志等“九媒一体”的重庆首个全媒体网站,同时拥有以新媒体为主营业务的亿坤、掌码科技2个子公司。在全国省级重点新闻网站中排名第四,西部第一,日均影响受众达2000万人次。目前仍以传统互联网业务为主,在未来发展中,将向移动互联网方向进一步转型拓展。而作为重庆采编资源最强的报业,也可以通过华龙网这一互联网平台的“转身”,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传统媒体的“华丽转型”。
  坚持本地化策略。华龙网是重庆地区本地化新闻资讯最丰富的网上主流门户,在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升级时,仍坚持“重庆新闻天下最强”“天下新闻重庆最强”的新闻理念的移植和延伸,以提供本地化的信息为主要内容产品,主要目标受众定位为关注重庆的移动端用户和本地化的移动互联网用户。
  细分受众群体,提供差异化产品。重庆“大都市、大农村”相结合的城乡二元结构,使本地化受众既包括都市人群,又拥有大量农村人口,受众年龄、受教育层次、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对媒体产品的需求口味不一。华龙网现拥有的移动互联产品中,有很多版本定期发送彩信手机报——重庆手机报(集群),还有以手机wap上网提供及时资讯的重庆·3G门户、以APP形式推出的“看重庆”客户端,以及“华龙微信”“华龙微博”“华龙网html5版”等,产品形态多样,可以实现不同区域人群、不同年龄、爱好各异的网民使用。
  信息内容的移动化“改造”。首先,亲民性。作为带有官方色彩的主流媒体,在移动互联网传播中,如何打通“两个舆论场”占领舆论高地,使正面宣传更具亲和力、感染力,舆论监督更具权威性、针对性,热点引导更加有的放矢,成为一大课题,也是当前华龙网正在进行努力的方向。   对传统新闻的“网络化改造”上,华龙网除从报道题材上贴近网民外,在报道语态和样式上,也加重对传统新闻的全新包装与整合,如“龙小宝说重庆”,运用网友姿态和网民的话语方式,辅以图表、漫画图解等,对时政民生类政策或事件,进行网络化解读,帮助网民在休闲式阅读中获取资讯,体会亲和力和感染力。
  针对移动互联网新闻碎片化、草根性阅读的特点,华龙网在移动新媒体上努力实现“移动化改造”。如重庆手机报运用分拆、提要、综合、图解等手法,对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报道,运用“微博体”报道体例,结合当前新闻热点和用户关注焦点,进行碎片化处理。同时拟运用漫画、图表、音视频等富媒体展现方式,丰富新闻的表现形式。还将建立手机报聊天室,让网友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聊天室,适时参与互动,突破手机报定时定点的局限。
  华龙网“看重庆”客户端自2013年4月上线,开设了“新闻”“椒言城事”“phone享大嘴吧”“周边”“服务”等栏目,通过内容整合、网言网语的解读、“贴身”话题的设置、适时互动和提供服务功能,使时政新闻注重民生服务,社会新闻更生动活泼,服务类资讯贴身实用,解读类轻松易懂。较之手机报,风格更轻松、易读、好玩、有用。 努力打造“椒言城事”和“phone享大嘴吧”等品牌栏目,以轻松幽默、草根式的述评解读新闻,为用户带来麻辣鲜香的述评式新闻体验,并参与话题讨论。
  其次,重大突发信息的及时性。移动互联网时代,重大突发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更是体现主流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方面,也是主流媒体从众多自媒体中“突围”的重要因素。2012年以来,新华社对诸多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包括对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活动报道),大多通过新华社旗下的多个微博帐户(如@新华社快讯、@新华社中国网事、@新华视点、@新国际等)进行首发,便是最好的明证。
  华龙网作为重庆地区唯一拥有新闻采访权的网络媒体,在多次重大突发事件上,第一时间新闻发布或舆论发声,已成就其作为业界先行者的“江湖”地位。而这一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望再进一步:重大突发事件,通过移动新媒体率先发布,通过“看重庆”客户端、微博、微信及时发布与推送,实现信息更及时的传播,有利于掌控重大事件的话语主导权。
  再次,舆论监督和社会公器。如上所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不仅要及时传递信息,还要承担起舆论监督,成为社会公器的职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取信网民,成为网民值得依赖和托付的工具。尤其在虚假信息满天飞的自媒体时代,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厘清事实依据,不为媚俗而低级,不为谣言作传声筒,不为利益出卖公信力。
  技术引领,提供“贴身”个性化服务。目前,四大商业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优势地位,也是基于其传统互联网业务模式的“技术优先”和“用户资源”带来的市场领跑。对地方新闻门户网站来说,这一模式仍可借鉴。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创新技术作为引领,在产品的UI设计、打开方式、呈现方式、互动交流、评论分享等方面节约时间、空间和流量,真正做到安全、便捷,结合用户需求,打造“贴身”式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华龙网“看重庆”客户端,在待机页面设置、UI设计上下功夫,具有图、文、音、视频聚合的“新闻”阅读与订阅功能,“数字报”扩展了阅读功能,“phone享”增强了在线交流功能,还添加了“周边”“帮你”“电影资讯”等服务功能,以及吸引用户参与活动的“龙摇摇”,都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网友获取新闻信息、表达心情态度、参与活动的需求,让客户在使用产品时,体会一种贴心、贴身,细致、品质化的服务,从而愉悦地参与,最终实现影响力的扩张和用户量的提升。
  综上,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正蓬勃兴起,随着市场需求的提升、产品的创新和规范的要求,未来移动互联网市场也一定会面临重组与“洗牌”,正如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发展一样,传统媒体的移动化“转型”,需要从纷繁复杂的市场化竞争中突围,只有找准了产品的“点”,抓住机遇,创新发展,才能赶上移动时代的“浪”,在“长江后浪赶前浪”的时代语境下,不会被“前浪拍死在沙滩上”。
  作者单位 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融合的升级,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进入一个全媒体时代。”这是在2011年召开的全球传媒产业与新媒体发展研讨会上,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等单位的与会专家学者提出的观点。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全媒体时代,为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笔者以宿迁市广播电视总台为例,分析提出了舆论引导、新闻立台、融合新媒、人才兴台、精品强台等全媒体时代推进地方广播电视台发展的五大策略。
期刊
2004年前后,一批媒体人曾打着社区报的名号前赴后继直至全军覆灭,输得不明不白的报纸从此刻意与之保持距离。近年来,在报业下行趋势急剧加速的形势之下,社区报概念再度引发业界关注,不同的是,这一次不论是对行业形势的判断还是对盈利的预期,报业的态度都更趋理性,因而媒体的实践过程表现得相对稳健。但社区报是一种高度异质的分众传播媒介品类,对习惯了大众传播的从业者而言,真正从内心接受并实践分众传播理念是一个系
期刊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智库”是“软实力”的重要代表,在外交、国防、战略、经济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决策研究和智力支持作用;对于期刊而言,“智库”是其多元化发展的智力支撑,推动其理论水平的提升和经营方式的创新。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期刊面临的市场压力逐步增大,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更让传统媒体陷入困境。成立属于期刊的“智库”,指导期刊办刊内容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业知名度,已
期刊
近年来,在纸媒一片萧条的大环境下,《人民公安》杂志则在一年的时间内实现发行量创历史新高,期发量从一年前的10多万份到现在的20万份。在当下期刊发行量严重下滑的恶劣环境下,《人民公安》是如何实现逆势增长的?进行了哪些改革?实行了哪些创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得从一年前刚调任到《人民公安》杂志担任主编的徐翼身上“挖掘”。  风雨历程铸辉煌  《传媒》:《人民公安》杂志已经走过了60多年不平凡历程,更是见证
期刊
在都市报和网络媒体的冲击下,文摘类报纸传统的“集纳百家报刊之长”的优势已变弱。与都市报相比,文摘类报纸在时效性、广告、利润、从业人员数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但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文摘类报纸自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仍然可以凭借长久以来积累的品牌优势和灵活多变的办报模式,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作为文摘类报纸的从业者,笔者从以下七个方面分析文摘类报纸相较于都市报和网络媒体
期刊
我国教育类报纸的特点是专业性较强,但同时存在着表现形式单一、可读性差、新闻性弱、工作类报道多、影响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创新求变,既注重教育新闻的专业性,又探求教育新闻的大众化,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否则,教育类报纸只能成为教育部门工作简报之类的信息传达通道,其传播效果之弱可以想见。在专业类报刊纷纷转企改制的今天,这种办报方式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只有将专业化和大众化相融合,提升教育新闻的影响力
期刊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013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积极履行职责,强化行政监管,进一步对规范新闻采编及报刊出版秩序加大力度进行查处、整顿。  一是加强日常监管,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2013年,全国共受理新闻报刊领域重大案件345件,查处违规报刊216家。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购物导报》《中国特产报》《网络导报》《经济生活文摘》等4家违规报刊吊销出版许可证,对《西部
期刊
摘要:无论是不断开放和进步的社会所带来的整体人文思潮的嬗变,还是传播体制的改革、传播观念的演进和传播业态的裂变,都对广播提高认识、把握受众市场的水平提出迫切要求。对象感作为广播与受众市场关系的最直接表现,已经渗透到了广播策划与制播的全过程。广播节目特别是广播新闻节目必须通过精准选择新闻、转变话语体系、理顺运行机制等手段,提升对象感,提高媒体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  关键词:受众反馈 对象感 有效
期刊
摘要:本文对潮汕文化传播的历史阶段和模式进行了梳理,并根据潮汕文化新媒体传播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其新媒体传播的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文化传播 潮汕文化  向世界各国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和重要课题之一,各地区、各民族根据自身实际研究并推行其相应的区域文化传播策略,是合力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和抓手。潮汕文化的形成是中原文化与潮汕本
期刊
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形势。上海老年报社提出了“打造品牌媒体,超常规发展”的战略思路和“质量为上,发行为先”的办报理念,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团队建设为基础,自我加压,埋头苦干,准确定位,坚持走适合自身发展之路,使报社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海老年报社自2007年以来,实现发行量连续7年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2013年该报的发行量已达到18.5万份,赫然跻身上海报业市场前列。采访《上海老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