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学 528403
【摘要】儿童书面表达缺乏兴趣,问题症结在于忽视儿童心理特点,要求失当。顺应儿童心理,尊重儿童的语言特点,把握儿童的兴趣点,珍视儿童的独特体验,是习作指导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顺应;儿童心理;写作兴趣
儿童早期学习语言虽然有快慢之别,但一般都能掌握他们所需的语言技能。每个孩子只要能沿着自己学习语言的路子走下去,他们的语言表达都会给成人带来惊喜。儿童都是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完成学前语言学习的。
进入了小学学习阶段,应该说儿童学习语言表达是有基础的。然而作文训练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老师畏教,学生怕写;老师又不得不教,学生又不能不写。不少作文,内容空洞,语言成人化,缺乏童真童趣,缺乏个性,缺乏个人独特的体验和真情实感。写作成为学生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作业,谈不上兴趣,没有不吐不快的需要。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表达?幼儿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哪儿去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有关研究表明:幼儿学习语言,与其周围的人、物、大自然、社会现象密切相关。其语言的发展与其知识基础、经验世界和思维特点分不开;更重要的是孩子无论是学会了一个词还是学会了一句话,大人们都会惊奇不已,夸赞不止。而进入了小学阶段,家长、教师不自觉地拔高了要求,如程善峰先生所言,忽视了成人与孩子由于年龄、经验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差异的存在,在认识和理解事物上必然造成彼此之间的错位现象。当孩子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时,成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他们。[1]因此,顺应儿童心理,把握孩子语言表达的特点,是写作指导成功的关键。
1 尊重儿童的语言特点
孩子是生活在童话之中,生活在奇思妙想之中的。朱自强教授指出:“儿童的思维是文学性思维……,幼儿的语言也是文学语言遍布的语言。”[2]的确,当孩子们看到雨点落在屋顶上,他们会说:“雨点在滑滑梯。”当他们看到落地电扇被升高,他会说:“电扇也长高了。”朱自强教授认为:“这种文学性感觉、思维和语言,会一直延续到儿童期,艺术的本能在小学阶段的儿童身上,还显示着强大的力量。” [3]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延续儿童敏锐的感受、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生命活力?让孩子用“童言”表达自己的心声呢?我们应该理解、尊重儿童的语言,让孩子用自己的笔去写自己的心。教师应该成为儿童表达的倾听者,习作的忠实读者。
一年级时,学了《雨点》这首小诗后,我让学生也来写一写“小雨点”。此时,老师没有设置任何限制,怎么想就怎么写。写完后,让孩子们自由交流,老师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孩子们孩子的想象是成人想象不到的。有的说,雨点落在草丛里,与蝈蝈游戏;有的说,雨点落在荷叶上,听青蛙唱歌;还有的说,雨点落在花丛中,甜甜地睡。这是其中的一篇:
快乐的雨点
一(1)班 何东
雨点落到公共汽车上,在公共汽车上激动地旅行;
雨点落到雨伞上,在雨伞上顽皮地滑滑梯;
雨点落到我的头上,她将告诉我快乐的秘密;
雨点落进小朋友的书包里,在书包里安静地学习;
雨点落到地面上,在地面上欢快地跳舞;
雨点落进草丛里,在草丛里xī戏。
这首小诗描绘了儿童眼中的奇妙世界,传达了孩子发现的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盎然的情景,重温儿时的梦。在这里,我们发现、感受到了儿童在习作中萌生的成长的力量;在这里,我们欣赏到了儿童浑然天成的习作状态;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有承认孩子的这种天性,允许儿童奇思妙想,才能减少或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压抑。
由此可见,习作教学中只有尊重儿童“思维的文学性,语言的文学性”,关注儿童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才能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
2 把握儿童的兴趣点
每个学生都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个体,他们对周围的人、事、物都有不同的兴趣,他们的观察点、兴奋点是不相同的。因而他们常常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老师都可能发现,我们精心指导的教材中的命题作文(半命题),学生大多都写得不尽人意,反而教师没有指导的周记写得更富有情趣。尽管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学校的经历是差不多的,活动、学习的内容也是一致的,但由于他们的兴趣点不同,故周记的选材也不同。能引起儿童好奇、注意的事情,是其兴趣所在,一般也是其所要表达的内容。
儿童天生好奇,喜欢求异、探险。他们对外部世界有一种探究的欲望。成人见怪不怪的事,而儿童会感到很新奇,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这种心理在婴幼儿生活和学习中就表现出来了,他们总喜欢寻找或接受新奇的东西。这种心理在习作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学生时时在进行语言创造。只要不是用成人的“定见”和成人视角去评价,同样也会收到许多惊喜。
儿童有对于新鲜有趣的事,他们乐意去尝试,乐意去写。三年级一节作文指导课,教师让学生在观察小蚂蚁的基础上,完成一篇习作。请同学们先把题目“小蚂蚁
--------------------------------------------------------------------------------
”,补充完整。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出发,拟出许多新奇的题目:《小蚂蚁的旅行》《小蚂蚁不会迷路》《小蚂蚁探寻之旅》《小蚂蚁搬大米》《小蚂蚁搬家》《小蚂蚁漂流记》……学生平时周记中的题目更是丰富多彩:《可爱的小菜虫》《会吹泡泡的大象》《母鸡皮皮乱下蛋》《捉“笑”》《惭愧的调皮蛋》《奇异的保鲜膜》《调皮的“小皇帝”》…… 可见,学生十分愿意将自己对世界的新发现与认识表现出来。
保鲜膜的奇异现象
三(1)班 刘绮琪 世界上无奇不有,有各式各样的彩纸,神奇的水写笔,还有各种奇异的现象让人惊讶不已。
有一次,我来到厨房拉开抽屉,我又发现了个新东西。这新东西一下子就吊起了我的好奇心。你瞧,这个新东西是一层薄薄的塑料膜,但是却很有粘性,能很容易粘住其他东西。我心想:这是什么呀?我左看着,右看看,想了半天也想不出这是什么东西。于是,我决定拿来试试。
我把那塑料膜轻轻撕下一片,往厨房的瓷砖一贴,咦!这东西也能稳稳地粘住瓷砖。我把这片塑料膜拿下来,看看正面,又看看反面,“两面光滑透明,什么也没有。”这东西根本没什么特别,也没加什么双面胶之类的东西,但是我还是不肯相信,心想“这东西正面可以贴不代表反面可以贴的”,我又试了一次,这次贴的是反面,真是神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正面反面都能贴的啊!这是为什么呢?我再用其它塑料袋也试了,结果是粘不住瓷砖。
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这是保鲜膜,我们家厨房经常用的呢!
可我心中的疑问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我想我一定要探寻它的秘密。
这篇周记记录的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看似不起眼的厨房经常用的保鲜膜。在妈妈的眼中“这只是保鲜膜,厨房经常用的东西”,没什么奇怪的,也没有想要去探究。如果不是读了这篇文章,我想成人大都不会去想这个“为什么”的。可在孩子的眼中,保鲜膜的确很神奇。
当这种求新求异成为学生的生活内容时,习作教学有了源头活水。只要孩子感兴趣而有意义的事情,教师就顺着其兴趣与其一起做一起学。
3 珍视儿童的独特体验
儿童的经历是孩子独特的体验,是个性作文的基础。个性体验生于经历,情感发于体验。刘雨、张艳梅在《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一书中指出:“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情感意志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需要的角度,以自己的好恶去认识并解释对象,使体验变成一种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形式。” [4] 因而,在小学习作指导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富有“童心、童真、童趣”,才能了解孩子眼中的“真”,了解孩子眼中的“合理”。
我经常设计一些有趣的体验活动(如“当一天鸡蛋妈妈”、“巧辨生熟鸡蛋”“抛鸡蛋”“缺水体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在其中。三年级时,我设计了一个“当一天鸡蛋妈妈”活动。通过活动,孩子们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
“当妈妈”真不容易
三(1)班 谷雨
五月二日这天,我怀着欢快的心情带着我的小鸡蛋,跟着妈妈乘上了开往逍遥谷的出租车。今天我要体验当好妈妈的辛苦。
不一会儿,就到了逍遥谷的大门口。大门两旁青山绿水,美极了!我迫不及待地跑进了逍遥谷,只见一个个刺激的机动游戏就像连绵起伏的山峦,多得让人眼花瞭乱。
我跑到了最好玩、最刺激的“小飞象大转盘”前,凝望着大转盘,我是多么想玩啊!但一想到我要保护好这个小鸡蛋,当好小鸡蛋的妈妈,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我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大群人围绕着一个高大的机动游戏,我凑进去想看看热闹。突然,这个机动游戏疯狂旋转了起来,我开始有点按捺不住内心冲动,真想马上坐上去玩个痛快。当我打开提包,看到鸡蛋时,又一次克制住了自己的想法。我再一次感受到,想当好妈妈真不容易呀!为了孩子,妈妈们一定付出了不少。这时我想到了我的妈妈,从小到大,妈妈一定吃了少苦。我是一个易生病的孩子,为了照顾好我,妈妈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啊!
回到家,鸡蛋仍旧未破。是啊,今天,我为了当好一天的鸡妈妈,也体会到不容易。我想:虽然我没有玩到我想玩的游戏,看到鸡蛋完好无损,我也感到很满足。这篇短文,贵在真实,写出了真情实感。究其原因这都是孩子亲身经历的事,其一,有个性的认识,独特的体验和情感;其二,孩子有表达的需要,有得到认同的欲望,这是习作的动力;其三让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生活,这是写作的源头。学生有生活的基础,有感悟的基础,有表达的欲望,习作就能真实、平实,语言简洁、流畅,抒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这样的作文才有独特性和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需要。” [5]实践证明,写作教学顺应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才能使他们的“动力系统”(情感意志等)正常运转。当他们的习作过程是一种内心的表达,他们才能获得满足感、自尊感、自豪感,才能使写作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程善峰.追寻生活的作文[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 [3] 朱自强. 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4] 刘雨,张艳梅.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摘要】儿童书面表达缺乏兴趣,问题症结在于忽视儿童心理特点,要求失当。顺应儿童心理,尊重儿童的语言特点,把握儿童的兴趣点,珍视儿童的独特体验,是习作指导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顺应;儿童心理;写作兴趣
儿童早期学习语言虽然有快慢之别,但一般都能掌握他们所需的语言技能。每个孩子只要能沿着自己学习语言的路子走下去,他们的语言表达都会给成人带来惊喜。儿童都是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方式完成学前语言学习的。
进入了小学学习阶段,应该说儿童学习语言表达是有基础的。然而作文训练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老师畏教,学生怕写;老师又不得不教,学生又不能不写。不少作文,内容空洞,语言成人化,缺乏童真童趣,缺乏个性,缺乏个人独特的体验和真情实感。写作成为学生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作业,谈不上兴趣,没有不吐不快的需要。
学生为什么不喜欢表达?幼儿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哪儿去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有关研究表明:幼儿学习语言,与其周围的人、物、大自然、社会现象密切相关。其语言的发展与其知识基础、经验世界和思维特点分不开;更重要的是孩子无论是学会了一个词还是学会了一句话,大人们都会惊奇不已,夸赞不止。而进入了小学阶段,家长、教师不自觉地拔高了要求,如程善峰先生所言,忽视了成人与孩子由于年龄、经验以及认识能力等方面差异的存在,在认识和理解事物上必然造成彼此之间的错位现象。当孩子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表达时,成人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否定他们。[1]因此,顺应儿童心理,把握孩子语言表达的特点,是写作指导成功的关键。
1 尊重儿童的语言特点
孩子是生活在童话之中,生活在奇思妙想之中的。朱自强教授指出:“儿童的思维是文学性思维……,幼儿的语言也是文学语言遍布的语言。”[2]的确,当孩子们看到雨点落在屋顶上,他们会说:“雨点在滑滑梯。”当他们看到落地电扇被升高,他会说:“电扇也长高了。”朱自强教授认为:“这种文学性感觉、思维和语言,会一直延续到儿童期,艺术的本能在小学阶段的儿童身上,还显示着强大的力量。” [3]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延续儿童敏锐的感受、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生命活力?让孩子用“童言”表达自己的心声呢?我们应该理解、尊重儿童的语言,让孩子用自己的笔去写自己的心。教师应该成为儿童表达的倾听者,习作的忠实读者。
一年级时,学了《雨点》这首小诗后,我让学生也来写一写“小雨点”。此时,老师没有设置任何限制,怎么想就怎么写。写完后,让孩子们自由交流,老师做一个忠实的听众。孩子们孩子的想象是成人想象不到的。有的说,雨点落在草丛里,与蝈蝈游戏;有的说,雨点落在荷叶上,听青蛙唱歌;还有的说,雨点落在花丛中,甜甜地睡。这是其中的一篇:
快乐的雨点
一(1)班 何东
雨点落到公共汽车上,在公共汽车上激动地旅行;
雨点落到雨伞上,在雨伞上顽皮地滑滑梯;
雨点落到我的头上,她将告诉我快乐的秘密;
雨点落进小朋友的书包里,在书包里安静地学习;
雨点落到地面上,在地面上欢快地跳舞;
雨点落进草丛里,在草丛里xī戏。
这首小诗描绘了儿童眼中的奇妙世界,传达了孩子发现的愉悦,也能把成人读者带回那童心盎然的情景,重温儿时的梦。在这里,我们发现、感受到了儿童在习作中萌生的成长的力量;在这里,我们欣赏到了儿童浑然天成的习作状态;在这里,我们领略到了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只有承认孩子的这种天性,允许儿童奇思妙想,才能减少或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压抑。
由此可见,习作教学中只有尊重儿童“思维的文学性,语言的文学性”,关注儿童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才能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
2 把握儿童的兴趣点
每个学生都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个体,他们对周围的人、事、物都有不同的兴趣,他们的观察点、兴奋点是不相同的。因而他们常常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去思考。老师都可能发现,我们精心指导的教材中的命题作文(半命题),学生大多都写得不尽人意,反而教师没有指导的周记写得更富有情趣。尽管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学校的经历是差不多的,活动、学习的内容也是一致的,但由于他们的兴趣点不同,故周记的选材也不同。能引起儿童好奇、注意的事情,是其兴趣所在,一般也是其所要表达的内容。
儿童天生好奇,喜欢求异、探险。他们对外部世界有一种探究的欲望。成人见怪不怪的事,而儿童会感到很新奇,他们总是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世界。这种心理在婴幼儿生活和学习中就表现出来了,他们总喜欢寻找或接受新奇的东西。这种心理在习作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学生时时在进行语言创造。只要不是用成人的“定见”和成人视角去评价,同样也会收到许多惊喜。
儿童有对于新鲜有趣的事,他们乐意去尝试,乐意去写。三年级一节作文指导课,教师让学生在观察小蚂蚁的基础上,完成一篇习作。请同学们先把题目“小蚂蚁
--------------------------------------------------------------------------------
”,补充完整。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出发,拟出许多新奇的题目:《小蚂蚁的旅行》《小蚂蚁不会迷路》《小蚂蚁探寻之旅》《小蚂蚁搬大米》《小蚂蚁搬家》《小蚂蚁漂流记》……学生平时周记中的题目更是丰富多彩:《可爱的小菜虫》《会吹泡泡的大象》《母鸡皮皮乱下蛋》《捉“笑”》《惭愧的调皮蛋》《奇异的保鲜膜》《调皮的“小皇帝”》…… 可见,学生十分愿意将自己对世界的新发现与认识表现出来。
保鲜膜的奇异现象
三(1)班 刘绮琪 世界上无奇不有,有各式各样的彩纸,神奇的水写笔,还有各种奇异的现象让人惊讶不已。
有一次,我来到厨房拉开抽屉,我又发现了个新东西。这新东西一下子就吊起了我的好奇心。你瞧,这个新东西是一层薄薄的塑料膜,但是却很有粘性,能很容易粘住其他东西。我心想:这是什么呀?我左看着,右看看,想了半天也想不出这是什么东西。于是,我决定拿来试试。
我把那塑料膜轻轻撕下一片,往厨房的瓷砖一贴,咦!这东西也能稳稳地粘住瓷砖。我把这片塑料膜拿下来,看看正面,又看看反面,“两面光滑透明,什么也没有。”这东西根本没什么特别,也没加什么双面胶之类的东西,但是我还是不肯相信,心想“这东西正面可以贴不代表反面可以贴的”,我又试了一次,这次贴的是反面,真是神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正面反面都能贴的啊!这是为什么呢?我再用其它塑料袋也试了,结果是粘不住瓷砖。
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这是保鲜膜,我们家厨房经常用的呢!
可我心中的疑问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我想我一定要探寻它的秘密。
这篇周记记录的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看似不起眼的厨房经常用的保鲜膜。在妈妈的眼中“这只是保鲜膜,厨房经常用的东西”,没什么奇怪的,也没有想要去探究。如果不是读了这篇文章,我想成人大都不会去想这个“为什么”的。可在孩子的眼中,保鲜膜的确很神奇。
当这种求新求异成为学生的生活内容时,习作教学有了源头活水。只要孩子感兴趣而有意义的事情,教师就顺着其兴趣与其一起做一起学。
3 珍视儿童的独特体验
儿童的经历是孩子独特的体验,是个性作文的基础。个性体验生于经历,情感发于体验。刘雨、张艳梅在《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一书中指出:“小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明显带有儿童的特点和情感意志的倾向。他们往往从自己的情感和意志需要的角度,以自己的好恶去认识并解释对象,使体验变成一种自我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形式。” [4] 因而,在小学习作指导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富有“童心、童真、童趣”,才能了解孩子眼中的“真”,了解孩子眼中的“合理”。
我经常设计一些有趣的体验活动(如“当一天鸡蛋妈妈”、“巧辨生熟鸡蛋”“抛鸡蛋”“缺水体验”等),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在其中。三年级时,我设计了一个“当一天鸡蛋妈妈”活动。通过活动,孩子们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
“当妈妈”真不容易
三(1)班 谷雨
五月二日这天,我怀着欢快的心情带着我的小鸡蛋,跟着妈妈乘上了开往逍遥谷的出租车。今天我要体验当好妈妈的辛苦。
不一会儿,就到了逍遥谷的大门口。大门两旁青山绿水,美极了!我迫不及待地跑进了逍遥谷,只见一个个刺激的机动游戏就像连绵起伏的山峦,多得让人眼花瞭乱。
我跑到了最好玩、最刺激的“小飞象大转盘”前,凝望着大转盘,我是多么想玩啊!但一想到我要保护好这个小鸡蛋,当好小鸡蛋的妈妈,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我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大群人围绕着一个高大的机动游戏,我凑进去想看看热闹。突然,这个机动游戏疯狂旋转了起来,我开始有点按捺不住内心冲动,真想马上坐上去玩个痛快。当我打开提包,看到鸡蛋时,又一次克制住了自己的想法。我再一次感受到,想当好妈妈真不容易呀!为了孩子,妈妈们一定付出了不少。这时我想到了我的妈妈,从小到大,妈妈一定吃了少苦。我是一个易生病的孩子,为了照顾好我,妈妈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啊!
回到家,鸡蛋仍旧未破。是啊,今天,我为了当好一天的鸡妈妈,也体会到不容易。我想:虽然我没有玩到我想玩的游戏,看到鸡蛋完好无损,我也感到很满足。这篇短文,贵在真实,写出了真情实感。究其原因这都是孩子亲身经历的事,其一,有个性的认识,独特的体验和情感;其二,孩子有表达的需要,有得到认同的欲望,这是习作的动力;其三让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生活,这是写作的源头。学生有生活的基础,有感悟的基础,有表达的欲望,习作就能真实、平实,语言简洁、流畅,抒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就是“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这样的作文才有独特性和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需要。” [5]实践证明,写作教学顺应了儿童的心理,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要,才能使他们的“动力系统”(情感意志等)正常运转。当他们的习作过程是一种内心的表达,他们才能获得满足感、自尊感、自豪感,才能使写作进入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程善峰.追寻生活的作文[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 [3] 朱自强. 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4] 刘雨,张艳梅.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