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雅俗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xingyu0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家里、院里养什么花、种什么草,似乎都有讲究,都有雅俗之分,这里说说我在这方面的一些亲闻、亲历。
  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祖母让我到花店买些草花籽。记得买回的有串红、喇叭花、牵牛花、鸡冠花、蝴蝶花、孔雀花、三色堇、百日红等等。回家后在北房东廊前,由祖母指挥,我挖了几条垄,埋下去,浇上水,似乎没多少日子,就长出一片姹紫嫣红。我和祖母都很高兴,祖父却不高兴了,说:“刨了!”问为什么,说:“太俗!”问种什么,祖父说:“芭蕉!我跟元方说了,从他那儿移。”
  元方姓赵,蒙古人,清末大学士、军机大臣荣庆之后。他是银行家、藏书家,祖父的好友之一。他家住西城翠花街,宅子横跨两条胡同,非常大,宅有园林之胜。果然没过多少日子,芭蕉就来了。高高壮壮的树干,硕硕大大的叶子,黄黄绿绿的颜色,带来一派南国风光。夏夜听雨打芭蕉,清寂幽远,与李清照词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境界很相似。
  赵元方又送了祖父两只荷花缸,一大一小,大的直径一米左右,由整块大青石雕凿而成,缸身遍布花卉图案,由三个重重的石墩架着。荷花粉嫩娇艳,绿叶托着,有一种雍容典雅的姿态。秋雨入池,夜涨无声,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约略近之。
  能散发香气的花,祖父最喜欢的是南方的米兰。深绿色的叶丛中,点缀着米粒般大小的金黄色小花,香气幽深淡远。而且米兰有个特点,越是近前闻,越闻不见。有点儿距离,就有幽香暗来。仿佛它在教人不要心浮气躁地乱闻,而要气定神闲地安坐等待。其次是北方的茉莉。万绿丛中白花似雪,花朵饱满,花香馥郁。放进茶叶筒,香气永远不散。再就是金银花。金银花是蔓生植物,盛开时十分壮丽,满架绿叶之间,黄白两色花朵重重叠叠,香气随着晚风一阵又一阵飘出,满院子都是它的味道。而最可怕的是一种名叫“夜来香”的“香”,每當它夜间开始“工作”,就得赶快关窗闭门。因为那是一股强烈的带辛辣气的“怪香”,刺人口鼻,让人喘不上气。不知是谁种的,后来赶快刨了。
  月季和昙花也为祖父所爱。祖父养月季,很注重品种,所种的月季颜色有红、黑、橙黄、蓝紫、绿白等等,外边很少见。但昙花更少见。家里有一盆昙花,但不是祖父养的,是别人送的。送来时,上边一共有四十九朵,估计就在当晚开放。祖父大喜,还请前院的街坊们来一同观看。昙花开放总在晚上九、十点后,夜深人静之时,而且它倏忽而开,瞬间即落,所以几十年从不熬夜的祖父,也破天荒地看完了昙花从开放到凋落的全过程。昙花一现确实值得欣赏,紫色包衣打开后,白色大花徐徐绽放,又缓缓凋谢,整个过程庄严而肃穆。那种静静来、悄悄去的从容气度,令人浮想联翩。尤其我家这盆有四十九朵之多,你开我落,此起彼伏,宛如一个盛大壮丽的舞台。
  家里有两盆麦冬草,放在北屋正中廊下的台阶两侧,架在两个花墩上。麦冬草的形状和松枝类似,不过它是青绿色或翠绿色,结出的果实酷似一粒粒鲜艳的红豆。我曾问祖父,这是否就是他教我唐诗中“红豆生南国”中的红豆。祖父说,不是,但很像。
  入秋以后,自然就是菊花。家里的菊花大概有十几盆,颜色有黄、白、紫、橙、粉、绿、墨等,且形态各异,没有重样儿。每逢这时,祖父总三天两头请朋友们来家赏菊、饮酒、吃螃蟹。但每逢这时,祖父却不喝他平时必喝的白酒,而是与客人们一齐喝烫得热热的黄酒。我还记得家里那时有两套喝黄酒用的杯子,每套12个,装在很漂亮的长方形盒子里。每个酒盅外边有一个四方形水注,为了往里注热水把酒盅烫热。酒盅上印着松树、梅花鹿、僧人等彩色图案,我曾想拿走两个当玩具,大人没给。
  入冬以后,花草凋零,但是有两样祖父培养的花卉恰在此时开放。首先是腊梅,这是看去一棵枝干虬曲的老树,每到年底,就开出满树娇小的黄色花朵,散发出阵阵香气,极其清幽。每当这时,祖父总招呼家人前来欣赏。腊梅花开春前,多在瑞雪飘飘之时,故古人有“踏雪寻梅”之说。
  若说“岁寒三友”松竹梅,家里靠西墙倒是种着竹子,先是密密麻麻一长排,再后来变成重重叠叠一大片。黄昏斜照,夜空月辉,每每将竹影映射得万般迷离,如至幻境。
  松树都种在墓地周围,不能种家里。好在家里有两个盆景松树,算是凑成了“岁寒三友”。
  其次是水仙。水仙似乎被文人们称为“案头清供”。最好的产地是福建漳州,祖父的学生们每年都会送几头来。我小时候,水仙没长成时,我觉得它像一头蒜,长成后,我看它又像两棵葱。所以我不明白祖父为什么要用一个非常漂亮的、以后才懂得是雍正胭脂水色的水盂把它供到书案上,且不时对人赞赏它。
  我觉得在祖父看来,凡是那些好活、好养、好摆弄的花草,都俗。他尤其不喜欢石榴树。可北京的胡同院落里,种石榴树很普遍。我也曾想种棵石榴,祖父不同意。问原因,说:“俗。”怎么俗?说,“颜色不正。”顺着祖父的想法,我发现石榴的颜色果然不正,它说红不红,说黄不黄,还有点怯。这也许就是祖父和他的朋友们评花时所说“颜色不正”或“花色太乱”的原因。
  祖母对花草则采实用的态度。在祖母看来,指甲草,可以染指甲;白凤仙,可以治脚气;茉莉,可以泡茶;荷叶,可以熬粥;金银花,可以泡水喝,去上焦火等等。祖母也会美化,比如祖母嫌葡萄架满架绿叶太单调,便沿架种了爬蔓的鸟萝,开出的粉红色小花很娇媚,但又被祖父认为俗。
  我那时还小,只干两件事,一件是卖力气当“花匠”,刨沟浇水搬盆运土;另一件是玩耍。院子里真是聚集着无数生命:葡萄架下,马蜂;池边,蜻蜓;花间,蝴蝶;树上,腻虫。夜间还有萤火虫。对那些五彩缤纷的花朵,我也有自己的喜好。记忆最深的是麦冬草前边的地上,有一簇荷包牡丹。开放时,浓浓的绿叶之间悬挂着一个个荷包似的粉色花朵,与电影中看来的女孩子送给男孩子定情的荷包一般无二。尤其那种粉嫩嫩娇滴滴的颜色,非常令人喜爱。 听说是多年前祖母种下的。祖父又说它俗,但我力争保留,终于免去它的灭顶之灾。与祖父相反,我虽不讨厌名贵花木,却也深爱一般花草,甚至野草野花。这样的野花野草,家里墙跟下,旮旯里就有两种,二月兰和狗尾草。
  二月兰是紫白色的野花,狗尾草是黄绿色的野草。它们不怕热、不怕冷,不怕雨、不怕风,不怕日照少,不怕土壤差。有土就能长,有缝就能钻。但它们花色寻常、草色一般,又太多太普遍,就不受人重视。每年秋去冬来,我把那些只能在温室里越冬的花木往屋里搬时,又为留在院里怕冷的花草“穿靴戴帽”时,它们只是远远地望着。但它们在冬日漫天的风雪咆哮声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有人说,这俩,一个穷命,一个贱命。我却觉得它们像一对不离不弃的伴侣,意气昂扬的穷小子和穷姑娘。从某种意义上说,穷困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城市园林可能不把它们当回事,可你进到山野,漫山遍野的二月兰如海,坡顶崖下的狗尾草如浪,你也许就会感到美丽未必强大,强大才真正美丽。因而,我喜欢所有花草,因为它们也是我的人生导师:就像一现的昙花,生于恬淡,死于安宁;就像狗尾草二月兰,执著坚定,永不屈从。
  (摘自北京出版集团《霜天集》一书)
其他文献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绕不过的一本书,不仅因为它是古代诗歌的开端,更因为它热情浪漫,意境唯美,尤其是其中出现了许多美丽的植物,光听名字都觉得惊艳。  那么,这些《诗经》名物究竟长什么样子呢?日本江户时期的儒学家细井徇撰绘了一本《诗经名物图解》,其中细腻精致的配图,让典雅诗句中的花草虫鱼都生动了起来。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国风·卫风·木瓜》)  白茅 野有死麕,
期刊
2020年1月1日,南京图书馆“文化走读”活动正式与读者見面。首期文化走读的主题是《走进明城墙》。活动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馆藏推荐书目《旷世城垣——南京明城墙》的作者朱明娥教授亲临活动现场,朱教授从明城墙墙体结构、城砖制作、防水排水系统等专业角度为大家解读,让读者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第二部分,朱教授将同比例、同尺寸仿制的城墙砖带到现场,让读者对墙砖上的文字进行传拓体验。第三部分,带领读
期刊
单向街的北三环爱琴海店停业,威尼斯沉船书店被淹,三里屯的老书虫因所在地的违章建筑待整顿宣布休业,“台湾第一家24小时书店”诚品敦南店也因租赁到期即将熄灯……最近关于书店的新闻很多,也因为大众媒体的关注,书店又再次回归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只是浪潮褪去,留下的或许是许多爱书人的遗憾。  经营好一家书店,究竟需要靠什么?是书还是人?我们今天想要跟大家谈起的是一家哈尔滨的独立书店,在它即将迎来一周年店庆的
期刊
塑形艺术是中国民间工艺中最常见的门类,泥塑、面塑、糖塑等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尤其是儿童的喜爱。  在安徽淮北有一商姓人家,祖祖辈辈从事面塑,到商远平已是第六代传人。他们制作的商派面塑,题材广泛,涉及古今中外,五行八作;随手取材,经捏、搓、揉加之巧用工具进行点、划、拍打,顷刻之间一个个人物、动物、景觀、活动场面即完成于指间,活灵活现。  过去走街窜巷、沿途叫卖、不登大雅之堂的商派面塑艺术,如今已走进学
期刊
苏老夫子有言:“花样繁多风味足,民间小吃韵悠长。”  没有一种事物能够如民间美食这样贯穿每个人一生的记忆,让人如此回味无穷,它简直就是一种笃定的信念,能伴人度过清贫、富有、落寞、热闹、孤独等等生命的各个时刻。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生命况味下,每个人的每个年龄段都保存有自己的民间美味记忆。  锅出溜  “锅出溜”,在东北地区是一种很常见且很有特点的美食。它制作简单,是从大铁锅边“出溜”出来的一种米饼,
期刊
我向来没想过富士山是怎样巍大,怎样宏丽,值得我们崇拜的,因为一向所看见的富士山影子,多是一些用彩色渲染得十分匀整,可是毫无笔韵的纯东洋画与不见精彩的明信片,或是在各种漆盘漆碗上涂的色彩或金银色的花样。这些东西本来是一些只能暂视不能久赏的容易讨巧的工艺品,所以富士山在我脑子里只是一座平凡无奇的山。有时因为藐视它的原故,看见了漆画上涂的富士山头堆着皑白的雪,拥着重重的云彩,心里便笑日本人连一国最崇拜的
期刊
关于读书,我随便说一点。我读书不是读得最好的,有很多书别人读过,我都没读。还有别人非常热爱读的,我老读不完。比方说《战争与和平》,写得好,我也多次看,但是读不完。还有《百年孤独》,我也读过,有一次我都读到五分之三以上,快到五分之四了,我死活不读了,因为我觉得这位大师的路子已经被我给掌握住了,就不想再看了。当然还有《追忆似水年华》,很多人我问了半天,都跟我一样没有读完。  人老了以后,回想一辈子到底
期刊
第一次到印度,前后只有十天,除去睡觉,全部可以用来观察这个国家的时间才一百来个小时。而印度又那么大,那么复杂,城乡之间、东西南北之间都有极大的差异,我们只到了几个地方,浅尝辄止,很难说是对印度有所了解,至多只是零零碎碎的个人印象。  给点小钱  Small money,也就是给点小钱的事情。印度人好像挺习惯如此,开口就要点小钱,但如果你不愿意,他们好像也不会过于纠缠。到印度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出发开
期刊
初访中国  我两次访问中国。第一次是在一九五一年,这一年碰巧由我和别人一起,承担把列宁和平奖授予宋庆龄女士——孙逸仙的遗孀——的使命。她获得那枚金质奖章是中国当时的副总理兼作家郭沫若提议的。  和我同行的爱伦堡也是国际评委会的成员,他是苏联人,一位非常有名的战地记者。我们乘坐横贯西伯利亚的火车前往中国。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笑的人。他们笑着经历过无情的殖民主义,经历过革命、饥饿和屠杀,没有任何一个
期刊
黛瓦红窗,文韵悠远。坐落于人民南路与环城路交叉口的淮安市图书馆·文津书房,外表“复古”,但内里装修和设施却非常现代,既有简洁而富有质感的阅读桌,也有柔软舒适的靠椅。馆舍共三层,面积1326平方米,共有馆藏各类文献近4万册可供读者借阅。  12月28日上午,圖书馆学专家、原淮安市图书馆馆长吴珩介绍了“文津书房”的源起和沿革。淮安市图书馆馆长郁建伟谈及文津书房的“今生”并表示,虽然文津书房地方不大,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