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城,诗中的城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a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沙对于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青年、中年、老年的交接,意味着知识、阅历、事业的积淀。长沙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诗歌的起点与终点。
  从1984年7月进入这座城市,至今已有35年。当我带着文凭、诗歌、清贫与梦想,与长沙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充满新奇,充满期待。
  作为诗人,早就应该为长沙写诗,写很多的诗,但迟迟没有动笔。
  2012年11月11日,我在老家宁乡参加“关山诗会”。闲聊时说起“关公战长沙”,说陈某人在长沙这么久了,居然没有作古正经写过长沙。我汗颜之时,被触动了。
  11月19日晚,在长沙开福区学宫街的居所,我写下了《长沙诗歌地图》的第一首《学宫街》。有那么一种激情,更有那么一种不自信。此诗修改了数次,久久不能定稿。我困惑地问自己:我会坚持到底吗?我会不会半途而废?
  尽管,我早已参加过《诗刊》“青春诗会”,获过“湖南省青年文学奖”,被称为新乡土诗派“三驾马车”之一。
  长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长沙的大街小巷,成百上千。总之,长沙不是那么好写的,不是那么好把握的。
  用诗歌为一座城市立传。这种不可抑制的冲动,最终促使我从《学宫街》走了出来,走遍了这座城市,走到了第400个街巷。
  7年,400首——诗歌的二万七千里长征。
  走得最久的一天,是从清早8点钟,走到晚上8点整。拿着矿泉水瓶子走,吃了盒饭再走。刮风下雨走,下雪冰冻走。不分日夜,不计寒暑。因窥视老院,曾被当成小偷。因攀爬老墙,被摔个脸青鼻肿。
  痛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因我坚信,《长沙诗歌地图》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在践行新乡土诗派“传承民族血脉,塑造精神家园”的宗旨。我在实现“城市也是乡土,也是家园”的观点。
  如果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长沙诗歌地图》,也许更具原始的风味。但遗憾代替不了弥补。新旧交替,更能体现长沙的风采。从著名的岳麓山到无名的螃蟹岭,从棚户区到新楼盘,从河东到河西,从城北到城南,靠脚步丈量城市的丰盈与缺失。与其说这是一次诗歌创作的寻根,不如说是一次对历史与文化的评估。
  人类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正在实现的梦想。
  在“長沙进行时态”中,我思考:文夕大火,几乎断送了长沙的地面文明史。新时期,我们的根,如何得到有效的保护?一座城市无论如何改头换面,但它的精气神不能变。没有历史与文化支撑,城市就是空壳。雷同等于死亡。我就是在这样的喜悦与忧思中进行《长沙诗歌地图》创作的。事实上,在写作过程中,某些街巷、某些场景已发生彻底的改变。7年中,现场成了记忆,亲历成了回眸。这座城市,留下了很多的绝唱与绝笔。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城市乡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或许,《长沙诗歌地图》会成为几十年几百年后、人们追忆追溯这座城市的一个蓝本或一个导航,甚至会成为长沙的一部史诗。
  这当然是一种新的梦想、一种新的奢望。我想,我有梦想与奢望的权力。因为,我在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与爱。
  2019年4月22日
  作者简介:陈惠芳,1963年1月生,湖南宁乡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乡土诗派“三驾马车”之一。1984年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湖南日报社。1993年参加《诗刊》第11届“青春诗会”,1996年获第12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2018年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已出版诗集《重返家园》《两栖人》《九章先生》《长沙诗歌地图》。
其他文献
天有不测风云。惊闻湖南美术馆事业的先行人、收藏大家黄跃武先生不幸因病于2020年8月21日辞世,终年61岁。噩耗传来,我的视线瞬间一片模糊。残酷的现实难以让人确信和接受,毕竟“花甲之年”并不算老,毕竟他还有众多的艺术梦想有待追寻……  我们记得:本世纪之初,从小就酷爱艺术的他带着经商办企业原始集累的500万元(现值约2000万)资本,雄心满满地筹划着要在长沙建造一座规范的美术馆,旨在搭建一座艺术与
期刊
自古,青田石被文人大量用作“雕刻图书印记”,所以在青田,人们统称出产青田石的矿山习惯为“图书山”,青田石为“图书石”,青田石雕为“雕图书”。凡此种种,意味着青田石和青田石雕的背后有着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从而名誉千秋,图书传世。  青田石雕,以青田县所产之青田石为主要原料,独特的青田工精雕而成得名,是全国首个取得石头类艺术品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史以
期刊
摘要:艺术与神话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远古文明中的巫术仪式到艺术历史学里的荷马史诗,从文艺复兴坦培拉上的旧神黄昏到如今好莱坞文学里的现代新神崛起。艺术的发展似乎永远离不开古典神话的滋养,从对自然的模仿,到主体意识的跳脱,从干涸时期的回溯,到攀援古典的新文艺复兴,神话与艺术互渗互溶。在这种互溶的情境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我们看到神话通常是一种神圣的叙事,它对讲故事的人具有一定宗教或精神意义,所
期刊
夏公湘平,湘潭人氏,字迪善,德龄堂主人,庚午属马也。夫鲐背之年犹自鹤发童颜,目若朗星,逸气遒拔,风度翩然。每逢高朋雅集,丰神萧散,巧捷万端,觌面者无不称奇!昔闻先贤有 “耽书遣百忧”“寿从笔端来”之言,今始信也。  公垂髫之年,闾巷唤作湘伢子。其祖翁乃乡贤,以丹青闻于乡里;其父善书,尤工真隶。当是时也,兵燹灾眚,路实多岐,丝无定色。乾坤颠踬,楚地学风反炽。公出身耕读之家,却好五色涂鸦。一日偶得祖翁
期刊
摘要:探究湖南油画艺术达人马建成先生作品的特色,进而为发掘与研究当代湖湘艺术学者提供良好的视角,对探索湖南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个案研究价值。通过资料调研、文献分析、作品鉴赏走进马建成的艺术人生,挖掘出马建成油画作品的三个特点。在“创新传统审视”方面,对传统艺术观念进行解构与创新,体现作者对美术思潮的积极响应;在“巧借民族题材”方面,以藏族的喇嘛和殿堂为创作载体,表现自己独到的艺术感悟;在“追
期刊
以前有个叫徐伯鹰的,很屌,他说要好好孝敬自己的两只眼,每年得遇一绝代美女,每月得一本奇异之书,每日得佳山好水……才不枉生一对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这无外乎是一种更具使人偾张强烈的掷地金声。  想必,现在人于摄影的热爱,也都是不想枉生了一对眼吧。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只不过缺少更多的发现。而于摄影,我并没有接受过什么系统的培训。更多无非是器材的越来越便捷,比如手机,可
期刊
曾繁桢,朋友们都称其“小不”,江西赣州龙南市人。学过几年美术装潢,做过设计经过商,现从事广告展览展示设计制作行业。喜欢自由,兴趣广泛,爱读闲书。近年突然兴起,迷上雕刻,竹木玉石,玩得不亦乐乎。闲暇常以看电影、听音乐、拍拍照片搪塞时日,聊以自娱。不是正牌摄影師,所以自以为自己所有的拍摄,只不过一时遣聊,全不值一提。业余那一丁点的闲情、小爱好,都不过不得已所谓逃之游冶,以消块磊,以消疲累而已。
期刊
写画有蹊径六则:对景不对山、对山不对景、倒景、借景、截断、险峻。此六则者,须辨明之。  上一章为《境界》,却讲的“分疆”。从表面来看,是虚实分隔,有悖于题目,但实际上石涛把两者一以贯之,融通而论。  本章名为《蹊径》,但其说蹊径而不落蹊径,方有辙迹,随即扫除。  “蹊径”,即是小路。依山形地势而在,又融合于自然之中,必须有人不断摸索、反复经过,才开辟出来。而且,人常行走即显,无人行走即隐,故其隐显
期刊
收到李更新出的自选集,或者说他自选的新作集。拿着就想笑,因为好笑,好笑至极。头一张作者像就是在摆酷,两鬓已斑,眼还斜着,脸上的痦子就不说了。  前面的畫作也有味,数数上了一百幅,都是近年的新作,但我不懂画,也不敢乱说,看看画上的题字吧,随便摘几句:“退休工人农民样”“青春的日子”“深山亦有红太阳”“既入佛门,焉能不跪?”“神兽合一,雌雄同体,此自我循环也。”“花开了就是春天吗?”等等。好玩不?好笑
期刊
每个人都可以是历史境遇和现实生活的认知者、解析者和批判者。而我选择的是站在城市之中,去审视当下都市人复杂不定的内心世界,并企图借画笔来传达当下都市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情感状态,从而产生一种能够与心灵相呼应的情感共鸣,表达一种当代都市人在特定时间段之下的精神状态。因此本人创作出了《城·夜系列》《肖像系列》与《城·梦系列》来反映“夜是城的归宿”这一创作主题,是围绕现代都市人的内心境遇而展开的,而正是夜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