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它们如诗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有个叫徐伯鹰的,很屌,他说要好好孝敬自己的两只眼,每年得遇一绝代美女,每月得一本奇异之书,每日得佳山好水……才不枉生一对眼。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这无外乎是一种更具使人偾张强烈的掷地金声。
  想必,现在人于摄影的热爱,也都是不想枉生了一对眼吧。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只不过缺少更多的发现。而于摄影,我并没有接受过什么系统的培训。更多无非是器材的越来越便捷,比如手机,可以随时随地随心随兴的拍摄。现在,我更多的是倾向于身边即时即景,寻常景致,拍摄记录下它们寻常又不寻常、我自认为是美的一瞬。
  许多朋友住处都有园子。园子虽不大,到处搜罗回来的东西或陈设或栽种,宠养的东西也多,花草树木鱼虫盆、兰菊石苔蔬果皆有,充斥其中,琳琅于目,勤日打理得样样精致。即使不出门,也可日日折腾新鲜,把赏玩看。古人说多则惑,与他们这,累目种种,逐样可看,我们看的人倒可以乐得做个贪夫,想玩想看的都有,反倒觉得繁盛完满。常有置身犹如在厚厚一册《芥子园》里,又或是置身徽宗画院的花鸟图轴里,饱看耽玩不够。如此又一想,更是多乎哉,不多也。常兴致勃勃拍拍看看就晃一天。有次置身于华哥的茶室。茶室与园子接畔,一半浮于池上,坐等煮茶分香之余,斜靠椅背,浮于碧上,看青萍闲鱼益彰成趣,追着游鱼,移目立窗之外则已然暮色浮动,向人聚拢,日光斜射折入,竹叶树影摇曳水面,婆娑壁上。明光晓影,着眼处处处风流,真有点使人无从说起的意味。尝想,如此流光暗转,日复日的岁月坐对,纵然不是诗人,也要累人情意深缠,心意阑珊,生出起许多绵邈的诗情来。这样的光景、图画,不免也要使人要漫起许多的天真、浮想,最好世事俗累和束缚皆无,只作一个眠迟迟醒迟迟、带醉携愁和旧诗耽玩倜傥的书生。
  而旧小说里的人物,好像都不必做事,不必坐班,日子清闲得很。要么微风和熙,要么阳光灿烂,所以滋生出许多纠缠不清的情事,慵慵懶懒浑浑噩噩……故事倒是烂漫辗转,章回节奏慢慢时光漫漫,让人合起书后还在念兹在兹。
  现今的世界,繁华、喧嚣,使人总有一点急不可耐。慢不下来。不想慢。
  木心也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人们静得下心好好去做一件事,去爱一个人……
  心下,好生地追往。
  拍了很多山野乡村的小景致。有友嘘笑我干嘛总爱往乡野山村里跑,我不能对,只能说明或许与生俱来对市井之地有着某种拘谨和局促罢。因此,常爱一个人到处跑,或籍此以对抗时下所谓的车水马龙的快节奏和热闹喧嚣。每到一处,都喜欢漫无目的随意走,不由路径,车迹所穷,只不过没有晋人“辄痛哭而返”那么高逼格而已。走到尽兴或无路可走,便重新找路返回。东看西看,遇上兴之所至,胡乱拍拍。那种快乐也是深入肺腑,我卒当以乐死的。很多时候甚至就工作或居住地附近的地方,非游名山,非泛沧海,不过草蔓之绿、唧虫之鸣总还是有的。于我此等情薄俗浅的人,虽无法像那些深于情者,对宇宙人生能体悟到至深的无名哀感那样,所谓深哀。至少,能寻得些许寻常浅俗的真乐罢。
  或许就有那么一种情绪叫“扇题杜牧故园赋”之类。
  “竹中窥落日和临风听暮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和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此类此景,个中时光是很奢侈的……
  生,长于乡村,对于山野乡村的亲切会觉得所有的村野都似故园。山野乡村,所有的一切,都是朋友。许多时候,总是想着该怎样偷闲,访一访这些朋友……
  常爱注意,那些通常别人都不大注意的地方,它们孤在那里,静静地,只等人不经意的一瞥。清心静美,素然祥和。不曾刻意点缀,不用笔墨镌刻,与人相守,如心对语。
  一箪食,一瓢饮。一花一树一世景。
  看一朵桃花,念起一张人面。多少旧识在?唯有桃花新。是否每一朵桃花都能结一个水蜜桃一般的儿女情长?桃花到了春天,会总是扮演一样的角色吗?人们又是否因为花朵,才陷进了春天。春花烂漫时又总是嫌一朵花开的时间太短,春天驻足的日子太少。每一朵花又开多久才可以凋谢?花开久了香气就淡,所以昙花才选择一现吗?一瞬永恒,为何人人又都要祈花开百日好?花开花落,缘起缘灭。所谓美好总是不能一语道破。法不孤起,仗缘方生。生活,在拈花之中,生莲之步并不全凭微微一笑。芙蓉总是出于清泪苦水之上。
  百花争艳,空谷幽兰。草木无言,令人自生欢喜。花木禽兽,烟魅粉灵……赚人所爱的不都是面目可人嘛?
  以前,网易有位编辑曾对我说:“你的片子透着一种安静,不俗气。语境丰富,总像能说点什么。”
  不过,景致、心境这东西,常一时一地,也人之常情。
  一个人在兴致盎然的时候,着眼处皆盛景,优哉游哉徜徉其间,沉醉不知归路,自是可缓缓归矣!而一个人在忧虑的时候,即使到了风景好的所在,也不觉得有什么留恋不忍的样子。
  也有影友说我拍的片子哪怕热彤彤的橘黄色也会透着一种安静。
  吉人寡言,不知道为什么,对满身静气的人,心下总是暗起肃敬。
  吉人寡语,贵人言慢,水平流缓,心平不语……如此镜像于己总像是有点遥不可及的样子。许多的时候,仍聒噪得像个孩子。
  人生在世,也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会发现其实任何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于是,逐渐走向失语……
  尼采说,语言的尽头,音乐响起。
  看了无数的影片,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似乎总是没有音乐的。静静而平实的镜头,平常生活和一段段寻常琐碎的对话,仿佛还真没有音乐的容身之地。其实,哪一部电影又会没有音乐?不是没有音乐,而是音乐用得太好,以至于听着却不觉其在,比如山风、溪流、林鸟、游鱼、蚁虫……
  那些声音,司空见惯,平淡寻常,可是,却充满了一股慑人的生命力,淡而不薄,有一种舒缓的净化之感。这世上有多少纯粹属于视觉的音乐?常随拍散养在小区湖里点景的几只鸭子,它们时常傍晚时分“白毛浮于水”地聚拢在一起,把头埋在翅膀里休憩在静处的湖面上,像是一种禅定,静到似乎连水波也不再荡漾。完全没有白日那飞抢争食、唯恐落后的样子。想到《浮生六记》,那真切的一本所谓扰扰攮攮不过寄世、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透彻。真正是喜欢那种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也其中甘苦自甘的散淡意味。
  也有影友问我是不是很追求诗化,见精微。
  其实也不然,自以为所有的拍摄,只不过一时遣聊,全不值一提。所以也毋须多去解释。殊不知,寻常生计平平常常的人,业余那一丁点的闲情、小爱好,都不过不得已所谓逃之游冶,以消块磊,以消疲累而已。
  也总觉得诗意是一种很庞然的东西。
  其实生命不系于任何庞然重物。
  只不过,即使寻常景致,或许原本就是一层诗意,或是诗意的一角。
  捕捉保留这些寻常平淡景致的样子,也只是希望这些清清浅浅、素素淡淡的东西,能与我庸常简静的生活,气息相连罢了。
其他文献
绪论  亲自用在地天然媒材做颜料、制纸从事绘画创作的艺术家——洪晧伦,深刻体认到走进土地自然、回到古代的智慧与道德方向,或许是现代生活中万家争鸣、彼此间没有共同的美感认同的一种解方。多年来洪晧伦的绘画从自然材料起头,独立试着去把过去艺术家的材料工艺精神性给找回来,并以传统道德价值观与现代精神去反复检视,以互相能够认识与欣赏的自然系艺术创作生活实践,以亲身实证去探索一条师法自然的大地原色艺术生活之道
期刊
艺术家许峰,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社会人口学的概念来看,这段时间特指我国依法实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八零后艺术家代表人物之一,近些年以来,“兔子”这一形象的根植深入,是许峰艺术创作的主要元素之一,而“兔子”的符号确立和图像输出,无疑成为其艺术具有一定辨识度的语言载体。  “兔子花开三万遍”出自于元代诗人杨维桢(1296-1370)七言律诗《修月匠歌》:一归兰路不知年,兔
期刊
有时我们在做一件事情,当你过于用心去揣摩、去研究它,反而会进入一时的盲区,让你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我们不妨转移注意力,去做其它的事情!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任何行业、门类都有相似相通之处。  我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走入一时的盲区,我的工作是在电视台播音,每天会有大量的稿件需要录音。有时会有吐字归音的力度不够、归音不到位的现象,所以我也经常思考如何让声音更温暖、更圆润、更饱满。沉思中,我自然地想到
期刊
2017年北京匡时秋拍会,张路的《烹芝图》以人民币414万元落槌。从拍卖会上随附的大阪市立美术馆展览证书复印件中了解,该画曾于1979年在大阪市立美术馆展出,被日本藏家村上舆四郎、近藤尊等递藏,随附题签中有“仙人图村上舆四郎藏”字样。作品题盒题记:“己丑冬日拜观,九江”。题盒所署年份“乙丑”,但究竟具体何年,拜观者“九江”为何人,则没有更多信息佐证。至于该画何时流入日本,又于何时回流,其间经历了怎
期刊
摘要:白蕉,海上才子,狂名至大。身边挚友亦多操行如侠士。白蕉为人重品德而轻名利,一生清贫,常“于黑墨白米之间每相为短长”。白蕉一生狂傲,他的狂是在艺术上不甘人后,有着一种纵横上下、捭阖千古的豪气;他的狂是自信,亦是不人云亦云,更是敢于讲真话,但也正是这份狂傲与直率,令他一生受尽磨难。  一、狂傲名士论白蕉其人  2011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挥洒云间——白蕉书画展作品集》,封面上的照片,白蕉一袭
期刊
天有不测风云。惊闻湖南美术馆事业的先行人、收藏大家黄跃武先生不幸因病于2020年8月21日辞世,终年61岁。噩耗传来,我的视线瞬间一片模糊。残酷的现实难以让人确信和接受,毕竟“花甲之年”并不算老,毕竟他还有众多的艺术梦想有待追寻……  我们记得:本世纪之初,从小就酷爱艺术的他带着经商办企业原始集累的500万元(现值约2000万)资本,雄心满满地筹划着要在长沙建造一座规范的美术馆,旨在搭建一座艺术与
期刊
自古,青田石被文人大量用作“雕刻图书印记”,所以在青田,人们统称出产青田石的矿山习惯为“图书山”,青田石为“图书石”,青田石雕为“雕图书”。凡此种种,意味着青田石和青田石雕的背后有着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从而名誉千秋,图书传世。  青田石雕,以青田县所产之青田石为主要原料,独特的青田工精雕而成得名,是全国首个取得石头类艺术品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史以
期刊
摘要:艺术与神话似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远古文明中的巫术仪式到艺术历史学里的荷马史诗,从文艺复兴坦培拉上的旧神黄昏到如今好莱坞文学里的现代新神崛起。艺术的发展似乎永远离不开古典神话的滋养,从对自然的模仿,到主体意识的跳脱,从干涸时期的回溯,到攀援古典的新文艺复兴,神话与艺术互渗互溶。在这种互溶的情境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我们看到神话通常是一种神圣的叙事,它对讲故事的人具有一定宗教或精神意义,所
期刊
夏公湘平,湘潭人氏,字迪善,德龄堂主人,庚午属马也。夫鲐背之年犹自鹤发童颜,目若朗星,逸气遒拔,风度翩然。每逢高朋雅集,丰神萧散,巧捷万端,觌面者无不称奇!昔闻先贤有 “耽书遣百忧”“寿从笔端来”之言,今始信也。  公垂髫之年,闾巷唤作湘伢子。其祖翁乃乡贤,以丹青闻于乡里;其父善书,尤工真隶。当是时也,兵燹灾眚,路实多岐,丝无定色。乾坤颠踬,楚地学风反炽。公出身耕读之家,却好五色涂鸦。一日偶得祖翁
期刊
摘要:探究湖南油画艺术达人马建成先生作品的特色,进而为发掘与研究当代湖湘艺术学者提供良好的视角,对探索湖南美术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个案研究价值。通过资料调研、文献分析、作品鉴赏走进马建成的艺术人生,挖掘出马建成油画作品的三个特点。在“创新传统审视”方面,对传统艺术观念进行解构与创新,体现作者对美术思潮的积极响应;在“巧借民族题材”方面,以藏族的喇嘛和殿堂为创作载体,表现自己独到的艺术感悟;在“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