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结果,总是让人陶醉,但其过程却总是那么的“苦”:悬梁刺股,凿壁借光,挑灯夜读。作为老师,也只好以这些话来勉励学生。难道我们没有其他方法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期望的知识吗?毫无疑问,当然有。21世纪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以计算机为主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单靠“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作为辅助手段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春风般吹进了小学语文课堂,成为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又合理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更能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
一、运用多媒体增强动感,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在既定的指导思想下,学生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学生的发展方向因而受到限制,这种“一刀切”式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生动图像、优美音乐和有趣动画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教《夹竹桃》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夹竹桃的特点,我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互动课件。教学中,我先问学生:“通过预习,你知道夹竹桃是什么样子的呢?”随后我带着学生一起随着多媒体课件中的画面一起观赏夹竹桃,画面既能看见夹竹桃的美丽动人,又能欣赏到夹竹桃的形态特点,同时课件配有音乐、课文朗读,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学生被那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夹竹桃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转向课文内容的学习,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这样,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媒体将不同的信息组合呈现,增强美感,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多感官的參与,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打开了通道,达到“乐中学,学中得”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其身心发展特 点,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信息容量,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众多阻碍,更好地明了知识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归类识字教学,我们常常觉得归类识字是教学内容中的难点,用常规教学法不仅枯燥无味,而且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它,能使教学重点突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在教学难字时,我就把一些合体字拆成两部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设计画面“让小朋友手拿其中的部件,以找朋友的方式,让两部分拉拉手,碰碰头,结合在一起”。学生既感兴趣,又记忆深刻,更妙的是,在指导学生学习那些象形字时,我利用计算机设计出它们形象的演变过程,并把这些象形字结合在一起,编成故事,让学生边看课件演示的,边听老师讲故事,故事讲完了,学生也把这些象形字牢牢记在了心里。这样通过计算机创设的动态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识字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视野,开发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潜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我们培养的孩子如果要想在将来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电教媒体能激活学生大脑,使其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如,教完《广玉兰》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玉兰花的形状、颜色、味道进行了解,还要对其他植物的特点有所了解,我课后要求学生收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并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也就是把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写出来介绍给大家,让别人也能爱上你喜欢的植物。学生们热情很高,为了能让别人喜欢自己喜欢的植物,他们绞尽脑汁,抓住植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写,这就激活了学生的创新因素。显然,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语言,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所创新,焕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可见,合理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感知外界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提供的材料并使其和学生的思维有机结合,创设最佳情境,发挥教学的巨大潜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 江苏】
一、运用多媒体增强动感,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在既定的指导思想下,学生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学生的发展方向因而受到限制,这种“一刀切”式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生动图像、优美音乐和有趣动画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获取知识,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如教《夹竹桃》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夹竹桃的特点,我设计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体互动课件。教学中,我先问学生:“通过预习,你知道夹竹桃是什么样子的呢?”随后我带着学生一起随着多媒体课件中的画面一起观赏夹竹桃,画面既能看见夹竹桃的美丽动人,又能欣赏到夹竹桃的形态特点,同时课件配有音乐、课文朗读,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学生被那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夹竹桃自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转向课文内容的学习,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这样,根据教学需要,运用多媒体将不同的信息组合呈现,增强美感,有意识地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多感官的參与,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打开了通道,达到“乐中学,学中得”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其身心发展特 点,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信息容量,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众多阻碍,更好地明了知识点,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归类识字教学,我们常常觉得归类识字是教学内容中的难点,用常规教学法不仅枯燥无味,而且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它,能使教学重点突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在教学难字时,我就把一些合体字拆成两部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设计画面“让小朋友手拿其中的部件,以找朋友的方式,让两部分拉拉手,碰碰头,结合在一起”。学生既感兴趣,又记忆深刻,更妙的是,在指导学生学习那些象形字时,我利用计算机设计出它们形象的演变过程,并把这些象形字结合在一起,编成故事,让学生边看课件演示的,边听老师讲故事,故事讲完了,学生也把这些象形字牢牢记在了心里。这样通过计算机创设的动态情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降低了识字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运用多媒体拓展视野,开发潜力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潜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我们培养的孩子如果要想在将来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电教媒体能激活学生大脑,使其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如,教完《广玉兰》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玉兰花的形状、颜色、味道进行了解,还要对其他植物的特点有所了解,我课后要求学生收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并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也就是把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写出来介绍给大家,让别人也能爱上你喜欢的植物。学生们热情很高,为了能让别人喜欢自己喜欢的植物,他们绞尽脑汁,抓住植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来写,这就激活了学生的创新因素。显然,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语言,更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所创新,焕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可见,合理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感知外界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提供的材料并使其和学生的思维有机结合,创设最佳情境,发挥教学的巨大潜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昆山市张浦中心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