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空的心有灵犀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起来,从念初中开始迷上碑帖,到后来收藏古籍善本,这些年在我爱好藏书的过程中,受到了古今很多藏书家的影响与启发。远有清代的黄丕烈、许梿;近现代就更多了,周叔弢先生、傅增湘先生、黄裳先生等等,都是我满心敬佩的藏书家。当中与黄裳先生还曾有过一面之缘,有幸拜访過他。
  而影响最为深刻的,当属郑振铎先生。

机缘


  文如其人,郑振铎先生是一位性情中人,为藏书穷尽了毕生精力。1958年先生去世,他的夫人高君箴和哲嗣郑尔康遵照其遗愿,将家中藏书全部捐献给了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共计17224部、94441册。后来这些书被整理编辑成了《西谛书目》(注:“西谛”系郑振铎先生笔名之一),序言由古籍版本界泰斗级人物、时任北京图书馆善本部主任的赵万里先生所写,他评价道:“郑先生的藏书,就数量和质量论,在当代私家藏书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
  1958年的我,还正值“戴红领巾”的年龄,无缘赶上能当面得先生指点一二的时机。不过,1998年我在文物出版社工作,有缘编辑出版了一部《西谛书跋》,主编是吴晓铃先生,他是郑先生的学生,也是颇有建树的藏书家。书中收录了郑先生为藏书所做的题跋,而其中他题跋并寄赠赵万里先生的《长乐郑氏汇印传奇》第一集原书还在我手上,不得不说是一份机缘。
  出书过程中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插曲”:其实原定的书名叫“西谛题跋”,我们专程邀请了著名的目录学家、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题词,老先生欣然应允。但可能是因为沟通中的阴差阳错,他将题跋二字写成了书跋。考虑到先生已是90多岁高龄,不忍过多打搅,于是我便将错就错,改了书名。然而更想不到的是世事无常,书名是在春暖花开的4月题写的,6月老人家就因病驾鹤西去,这成了他最后的遗墨,至今我还小心保存着。
  也正是因为编辑《西谛书跋》,我与郑尔康先生有了联系,并结下了亲密的友谊。他比我年长10岁,热心、开朗。当时他住在北京东城和平里,每年都要回上海。所以我每到上海,只要他也在,必会与夫人一道热情招待我,逢年过节也一定会接到他的电话。他曾回忆自己的父亲为了藏书,吃白薯山芋,面包就白开水,很不容易!算起来,今年是郑尔康先生去世的第八个年头,而前段我参加活动,正巧又遇到了他的哲嗣郑源。所以我常常会想,自己虽未见过郑振铎先生,但通过读他的文章、与他后代家人的交往,和先生之间好像逐渐地产生了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他依然还是那样一位可敬可爱的导师,无形之中给了我莫大的激励和鼓舞。


收录了郑振铎先生为藏书所做题跋的《西谛书跋》,该书主编吴晓铃先生是其学生。书名由著名目录学家顾廷龙先生所题,也是老先生最后的遗墨。


因为编辑此书,孟宪钧先生与郑尔康先生成为了挚友。

榜样


  有关郑先生的著作,1983年三联出版的《西谛书话》绝对值得藏书者一读。它遴选了先生专谈古籍的文章,访书之艰辛、淘书之乐趣亦在其中。不难看出,先生爱读书、爱研究书、爱写书,兴趣相当广泛,学问甚为广博。
  当初在第一时间读完后,作为藏书发烧友的我激动不已;尤其是书中《访笺杂记》《劫中得书记》《劫中得书续记》等10篇文章,已记不清反复读过多少遍。它们给我几点感触颇深:首先是先生对自己得到一本好书有两个比喻,一是如大将之克名城,充满胜利喜悦;二是如地质学家在顽石堆中发现了珍贵矿藏一样,欣喜若狂。爱之深可见一斑。他的藏书都是很辛苦地设法购得,购书的钱是“中夜灯下疾书的所得或减衣缩食的所余,一部部书都可以看出自己夏日的汗,冬夜的凄栗,有红丝的睡眼,右手执笔处的指端的硬茧和酸痛的右臂。”
  正因如此,他的一生为保护中国古籍文献付出了巨大精力和艰苦卓绝的努力。特别是在“上海孤岛时期”,他以一己之力与侵略者抗衡,认为若“史在他邦,文归海外”,是“奇耻大辱”,因此“欲挽狂澜,诚哉其为愚公移山之业也!”“中夜彷徨,每不知涕之何从!”
  可以说,先生爱书的激情、藏书的学术方法论,包括对版本的认识,都直接成为了我的榜样。根据他的思路去探索,从他的思想中汲取力量,他致力于保存文献的精神,更是成了我藏书的一种动力源泉。
  例如访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城的各个书店,凡是有古旧书籍的我几乎跑遍,那个时候就靠腿勤。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艺术品拍卖兴起,大家同场竞争,又成了靠实力比拼。另一方面,以碑帖为例,早些年花大手笔在收集的还有日本藏家。所以尽管个人之力很微薄,但只要是好书,我也必欲得之而后快,不计后果、不求回报,哪怕生活会因此变得清苦也心甘情愿。以至于当时有拍卖公司的朋友戏称我是“工薪阶层敢死队”“买书拼命三郎”。
  直到今天,每当看到国内藏家慧眼识珠,让珍贵古籍文献在拍场上体现了它应有的价值,还有流散在海外的藏书回流,都让我十分高兴和欣慰,无论何时,文脉不能间断。


1983年三联出版的《西谛书话》。要想更多地了解郑振铎藏书,这本书不容错过。

往事


  谈及藏书,有意思的是,郑先生并不承认自己是“藏书家”,说他从不为藏而藏,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和手头应用的需要”。《西谛书目》也印证了他的说法——所捐藏书以历代诗文集、戏曲、小说、弹词、宝卷、民间文艺、版画和各种经济史料为主,与先生研究范围相一致。   可见,藏书最终是为了学以致用。我着重碑帖碑刻,同时也做清代相关学术研究,得先生启迪,金石古籍与清版书成了我的收藏书目,对它们简直爱得不行。說到这种心情,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件淘书往事。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在中国书店买了一本光绪年翻刻的《古均阁宝刻录》,相当精致。关于这本书的“身世”,上世纪50年代初,郑振铎先生曾在北京北海团城倡导举办了“中国印本书籍展览”,展品中就有一本咸丰八年许梿《古均阁宝刻录》原刻本。其年代不算久远,却能被归入善本,可见一是刻得精,二是版本珍稀。
  实际上,许梿刻的是一个系列,展出的这本为其中第一本,说的是汉代夏承碑。于我而言,它最大的价值是前言,讲述了许梿研究金石学的经过,包括他与前辈、同辈的金石学家的交往,涉及到不少清代学者,这对于研究许梿的生平非常重要。
  自从有了翻刻本,更激发了我寻访原刻本的兴趣。恰好又出差杭州,于是顺道去了杭州古籍书店,向当时的书店经理、版本学家严宝善先生打听。据他回忆,店里原是有过两本,已经卖了,其中一本就卖给了中国书店。回京后我又立即去中国书店询问,对方回答确有此事,但一时恐怕找不到,由于它是一本薄册,谁知道积压在哪一垛书堆当中?
  原本以为要没戏,不想过了大概一年,书店的人竟然给我电话说找着了。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梦寐以求!
  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居然也能买到郑先生当年肯定过的书,这是幸运,更是幸福。




咸丰八年许梿刻《古均阁宝刻录》(原刻本)。其前言对于研究许梿生平来说尤其重要。


启功先生为《古均阁宝刻录》(原刻本)所写题签。

写给《中国收藏》读者的一句话


  在当今的古籍碑帖收藏界,孟宪钧可算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今年73岁的他藏书丰富,谈论起来如数家珍。而对于古籍版本和碑帖的鉴定,他更是功力颇深,历任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在历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国家文物局一级品定级审鉴等古籍保护的重要工作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还有一重身份是师从启功先生,与先生多年的师生缘是藏书圈的美谈。于他而言,读书、校碑、临帖都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日常,几十年如一日,皆因“学无止境”,他认为这是做学问的人需要时刻铭记的。
其他文献
在我的藏书中有几十本天文学书籍。其中的一本《天文知识》既是我的第一本天文类藏书,也是我少年时代用积攒的零花钱购买的首本藏书。这些书虽然只占我藏书中的很小部分,但承载了我人生中的点点微光。  对星空的好奇几乎是每个人童年时代都有过的经历。在父母娓娓动听的故事中,我接受了最早的天文熏陶。识字之后,家里的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天文气象卷伴随着我度过了许多充满遐想的时光。在学校推荐订阅的报刊外,我要求父母为
期刊
雕版刷印莫言小说《大风》莫言小说《大风》雕版  那是另一个春日里的故事。  新冠肺炎蔓延的2020年初春,我在北京,根据我的日程记录,1月24日(大年三十)休息了半天,哪怕是疫情最严重的日子,我也会出现在北京西城区金城纺2号,那是模范书局金融街购物中心店所在。  每天上班的路上,从冷清变得喧哗,二环路边偶尔出现的一株白玉兰,从后视镜里匆匆闪过的时候,会有一种美到心悸的感觉。  春天,總归还是来了。
期刊
挂屏从宋以前就有,一直延续到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设立造办处,专门制造供帝后赏玩的各种古玩和陈设品,挂屏就是其中一项。  清代挂屏多代替画轴在墙壁上悬挂,一般成对或成套使用,如四扇屏、八扇屏,也有中间挂一中堂,两边各挂一联的。过去挂屏的边框主要用料为木料,挂钩为铜镀金,框心用料比较丰富,有木料、象牙丝、玉石、珍珠、缂丝、织绣、雕漆、玻璃彩画、文竹等。屏心则以云石最多,不仅崇尚画面的水墨情趣,而且追求
期刊
对于收藏中国古代家具的爱好者们来说,明式家具绝对是心头的“朱砂痣”“白月光”。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典范,明式家具已然成为了世人眼中的艺术品,它的实用性自不必说,更令人为之心折的是其优美的线条与简洁素雅的造型,契合了我们对古雅之美和高品位的追求。  现存的一些明式家具大多采用了黄花梨、紫檀等优质的硬木作为原料,极品家具还出现过沉香木等。这些名贵的硬质木材所制成的家具得以在岁月的侵蚀下完好地保存下来,其
期刊
“十一”假期,要去哪里度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宅在家里刷剧刷朋友圈?如果这些常规方式已经不能引起你的兴趣,不妨来一趟最新潮的博物馆之旅吧!  眼下,各种展览遍地开花,既有传统的,也有新潮的;既有展示中华文明的,也有引进西方艺术的。在此,小编特意精挑细选了几大展览,还等什么?收起这份看展攻略吧!  三幅画“撑”起一个展,牛不牛!  展览名称:莱溪华宝——翁氏家族旧藏绘画层  展览时间:即日起
期刊
拍卖公司纷纷转向线上,与此同时,不少艺博会也瞄准线上。对于艺术品交易而言,春暖花开的时节,原本是各大艺博会陆续启幕的“黄金时期”。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这个春天要想寻找艺博会的“春意盎然”,还得借助互联网。近段时间以来,因为原定的线下展览计划被取消,线上艺博会开始变得流行。不少画廊纷纷“触网”,登上电商平台,甚至连画廊主也亲自出马,摇身一变成了“直播带货王”。纷纷走上“云端”  3月25日,
期刊
近年来,无论是展览活动还是市场交易,龙泉青瓷频频登上“热搜榜”。尤其是去年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大展,更是引发了一股观展热潮。由此也足见龙泉青瓷的魅力。  本期特别邀请了著名瓷器鉴赏家翟健民先生,通过他讲解的三件龙泉窑瓷器,读者会对古代龙泉青瓷的鉴赏要点有所了解,也能从中体味到古瓷收藏的别样乐趣。  它并非五大名窑之属,却令宫廷内外争相把玩,四海五洲一路畅销,成为欧洲人眼
期刊
四月草长莺飞,“世界读书日”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这样的日子不应该只是一个提醒和标榜的符号,自知、自觉才是目的与意义所在。  本期特别策划,《中国收藏》杂志编辑部专程邀请了六位来自藏书界的文化名人,相信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所荐,或将助力大家更多地去關注阅读。  有一种味道能让人变得更美好,那就是书香。
期刊
巴里黄檀禅椅74.7厘米×74.7厘米×84厘米(座面74.7厘米×74.7厘米×48厘米)成交价:2.645万元中国嘉德“E-BIDDING|中国嘉德第15期拍卖会”拍品  虽然已经春暖花开,但受持续蔓延的疫情影响,各家艺术品拍卖行的线下拍卖会目前仍处于“停摆”中。不过,这些拍卖行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转变策略,纷纷从线下转战线上。从疫情初期接二连三的慈善拍卖,到近段时间层出不穷的网络专场
期刊
对于足不出户的日子,明代陈继儒有言:“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遐思、傻想、闲看,屋内的人也只有以此打发着时光。想与外界沟通,唯有站立窗前,以解寂寞。  在古人那里,窗可算室内的别致一景。那是催生诗情幽思的大门,是怀念故人他乡的驿站,更是连接古今情怀的枢纽。勤向窗前读  我们不能确知房子开出现代意义上的“ 窗户”具体在何时,但至少在东晋以前就有。东晋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