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教育评价中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评价的问题
  
  当前,初中学生教育评价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甚至严重阻碍了学校事业的长足发展,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具体表现为:
  1.评价目标偏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强调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先、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我们初中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藩篱里,片面追求升学率,其评价体系严重背离了培养目标。
  2.评价范围狭窄
  由于应试的需要,对学生评价偏重考试科目、偏重知识与机械记忆方面的考核,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被挤到可有可无的次要地位。不少学校以文化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标准,而文化成绩仅指语、数、外等主要考试学科。所谓的“三好学生”其实只是“智好生”。“一好遮百丑”取代了“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3.评价方法单一
  基本上是以笔试为主的试卷分数化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心理发展及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都得不到客观的评价。大家知道,锻炼身体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如果我们把锻炼身体的方法固定为万米长跑,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忽视了人的个性,也忽视了人的实际情况。
  4.评价功能片面
  评价具有导向、鉴定、诊断、反馈、调节、激励、决策等多种功能,然而目前的教育评价仅仅把评价作为一种目的而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于是,不少初中把学校定位在为升学打基础,“为升学而办学”,以应试教育为目标、追求高分为目的的升学教育,这就造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分数化的评价体系的背离与反差。
  
  二、学生评价的几点对策
  
  第一,内容开放化
  评价学生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等。体育、书画、才艺甚至文化成绩中某一具体的学科,都应该作为考核评估的内容。初中学生学习能力倾向各有不同,有的长于数学,有的长于体育、音乐等,也有的在语、数、英考试中不及格,但在音乐、美术或手工制作等方面却表现出卓越的才能,所以,我们认为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好学生,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好学生,书画水平高的学生是好学生,多才多艺的学生也是好学生,肯动脑筋、发明创造的更是好学生。在以上诸多内容中可以一枝独秀,可以“一俊遮百丑”,但思想品德应该是好学生必不可少的重要标准。
  1917年北京大学招生,罗家伦作文满分(胡适阅卷),数学是零分,其他学科也不出众,但被学校破格录取。后来,罗家伦31岁就担任了清华大学校长。后人评价他“把清华正式地成为一座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在清华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钱钟书也说过,“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和英语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罗家伦、钱钟书的成功案例不能不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第二,标准多种化
  人是有差异的,考核评估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应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标准,日常行为规范遵守不够好的学生应以规范言行为标准,对书法有兴趣并能致力于书法学习的同学就应以书法的适度标准来衡量。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考核评估也应有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也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同是习惯教育,在初中各个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
  美国教育学者门肯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长大了成为普通人的居多。因此,教师不必刻意去追求要学生怎么发展,而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是小草就让它装饰大地,是参天大树就让它成为栋梁之材。”因材施教是老祖宗留下的教育经典,因材定标应是我们今天实施教育评价的人性回归。
  第三,主体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应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长期以来,老师考核评估学生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这实际上也是考核评估的一个误区。我们认为考核评估学生不一定是教师的专利,可以是自己、同学,也可以是家长、邻居。总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成就感,在成功中品尝喜悦,找到自信,从而创造新的成功。
  比尔·克林顿就是在妈妈的厨房里培养出来的。“在妈妈的厨房里,妈妈每天都要陪他聊天。妈妈把她所有的人生经验和对孩子的鼓励在厨房变成精神上的面包和奶酪,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克林顿成长壮大”,是妈妈的教育使克林顿成为美国当代最优秀、最有魅力的总统之一。
  第四,方式多样化
  考核评估的方式可以是考试,也可以是某一阶段的作业,或者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常用的评价方式还有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成长记录等。考试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如纸笔测验、口头考试、辩论、情景测验、演讲等。
  一位知名律师的父亲告诉我,他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是一个特别调皮的学生。在一次班级辩论赛上,他的孩子表现出色。班主任在学生成长档案上写着“有激情、善辩论、大律师!!!”孩子获得了积极的评价,在健康情绪中明确了目标、得到了发展。
  第五,过程详细化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展示他们的成绩。要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评价的反馈。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曾遇到这样一位学生,父母离异,调皮捣蛋,就连他的母亲也懒得理他。一次,他与其他同学打架,霍老师找他谈话,他根本不理老师,是几个同学硬拽他到霍老师办公室。霍老师主动给他掸去身上的灰尘,帮他洗脸洗手,之后又让他当劳动委员。要求他每天把做的事写下来,放学前交给老师查阅。霍老师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一年后,该生成为全校闻名的三好学生。后来,霍老师总结说:“不要指望学生一下子变好,我们要有耐心,由坏孩子变成好孩子的过程是艰辛的,但也是最美丽的。”
  第六,目标长远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学生随着环境的变化,年龄、阅历的增长,也在不断变化。学生成才或成功,所凭借的主要不是考试所测量的学业能力,而是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评价学生要有长远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据查,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均属少年愚钝,大器晚成。毛泽东、鲁迅、胡适、郭沫若等成才之路坎坷,也非早慧的优等生。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曾分析过毕业自该学校的23位院士的学习档案,发现他们高中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名列前10名的仅5人。
  初中学生教育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研究的课题,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
其他文献
时尚文化是现代人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体现,它融合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再通过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包装,相对传统文化而言,有着非常强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在这样的文化冲击下,中学生身上也鲜明地体现出现代化的思想观念:追求自由,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家长,不循规蹈矩。同时,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已得不到他们的认同,甚至被他们抛掉,而理想淡化、追求享乐等思想
我国诗词源远流长,意境优美,诗意含蓄,语言凝练,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每年语文高考的必考题,或者考查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或者考查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本文着重阐述古代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词的表达技巧通常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鉴赏诗词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对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的确认和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这些表达技巧在文中起什么
人们的正确认识总是在实践中由感性到理性、由初级向高级一步步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2002年审查通过)历史教材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下册,这五本教材都是按章节体编写,每章有二到八节不等,整个课文按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发展规律安排,有些一章就是一个阶段的历史,有些二到三章为一个阶段的历史,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体系。每个阶段的课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教育者首先要领会教改精神,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得好、教得好,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
上一节语文课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上好语文课。我个人认为,语文课成功的秘诀,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深厚的文学素养  一节课能否上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作用也尤为重要。而在一节成功课的背后,往往对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现在是追求高频率、高速度的时代,这就使得许多人显得很浮躁,沉不下心来,甚至不安心教学,而沉稳淡定者少了,沉醉于文学天地的人少了,从而使得文学
学习需要兴趣和氛围,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和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應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彩的精神生活”。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产生学习的动力。这种境界正是中学英语课堂的努力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愉快教学考虑的着眼点也就在此。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就此谈点拙见,以期引起同仁们的兴趣,共同广泛、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来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进入高中,学生阅读过的文章已经不少,然而普遍收效不佳,原因在于不少老师为应付高考采用“填鸭式”教法。认为只要讲得多,学生自然会接受掌握。而没怎么考虑学生感受,使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进而对该学科产生厌倦情绪,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要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必须具备以下意识:  生活意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或叙述、报道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赞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發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认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当我们以这一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时,不难发现:传统的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但一堂课如何开头,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热点时政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