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施蛰存约稿琐记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初,我考入复刊的《新民晚报》,先当三年记者,后调入副刊执编“夜光杯”,1986年晚报扩版,我自告奋勇提出执编一个“读书乐”专刊,一编22年。由于独立执编,我有机会向不少活跃在民国文坛的学者作家约稿。现在这些民国文人已经仙逝,但至今回忆,那些访谈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奔涌,比如施蛰存先生。
  壹
  认识施蛰存先生,是在1985年参加上海出版社的一个会上,施老当时已80岁,四方脸,高鼻阔口,双目很有神采,只是耳有点背。后来,我执编“读书乐”,想约施老写一点自己读书的经验,便登门拜访。
  施蛰存的寓所在愚园路上,他的书斋兼卧室沿窗靠马路,到处放着书,83岁的老人坐在一张大的写字台前。由于他听觉不太灵敏,施蛰存说起话来声音很洪亮。我从他谈话中得知,他在前几年刚战胜了一次癌症,病愈后更加勤奋写作,除了研究碑帖,写《水经注碑录》,还写了一本《唐诗百话》。他说写《唐诗百话》只是他搞学术研究的一种消遣,他想到一个唐诗题目,便随手记下来,陆陆续续便积成了一本畅销书。施老说到这里,不由呵呵地笑了起来,八十开外的老人笑起来还宛如一个稚童。
  我的访谈,先从施老年轻时从事文学编辑工作开始。施蛰存是民国文学中有影响的人物,他生于1905年12月3日,浙江杭州人。据他说,他在8岁时随家迁居松江,17岁考入杭州的之江大学,18岁到上海,转入上海大学,后来又在大同大学、震旦大学读书。施蛰存虽已年迈,但记忆力很强,他说起自己21岁读书时与同学戴望舒、刘呐鸥创办了《璎珞》旬刊,三个月出一期,我便向施老询问:“璎珞是什么含义?”施蛰存淡淡一笑说:“我当时对印度佛教很感兴趣,璎珞是印度佛像脖子上的一种美丽装饰,璎珞的寓意是:无量光明,我们当时年轻人都向往光明,故以此作刊名。”
  据施蛰存回忆,他大学毕业后,先在松江一所中学当教员,后来便去书店当编辑,并参加了《无轨列车》《新文艺》两本杂志的编辑工作。当时任现代书局的两位老板洪雪帆与张静庐考虑出版一份不冒政治风险的纯文学杂志,经过多方寻觅,便选择了施蛰存,因施蛰存有过两年编杂志的经验,而且敢作敢为。
  25岁的施蛰存开始独立主编《现代》,他说:“我编《现代》杂志,并不是编一本狭义的同人刊物,我的选稿标准不以个人好恶来评判稿件,只要有文学价值与独立见解的文章都可以刊登。当时批评过我的楼适夷先生,他的文章照样刊登在《现代》杂志上。”
  据施蛰存先生回忆,《现代》杂志的作者队伍相当精锐,鲁迅、茅盾、巴金、周作人、老舍、戴望舒、郁达夫、郭沫若、周扬、沈从文、苏雪林……易嘉在1932年还发表了《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一文,对胡秋原与苏汶等人的文艺观点进行了批评。施蛰存说:“当时争议与批评很热闹,我认为只要是一家之言,都可以杂志上发表,各种争鸣的声音都有。”
  施蛰存希望《现代》的内容与题材杂一些,除了中国文学,他还刊登欧美与日本文学的译作,并设了一个“外国文学通信”的栏目,邀请在国外的留学生以写信形式刊登来稿。在上世纪30年代的杂志上,《现代》是最早刊登西方现代重要作家的刊物,施老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还有在世界文坛刚冒尖的海明威、福克纳也有作品在《现代》上刊登。
  1935年施蛰存离开现代书局,与阿英合编了《中国文学珍本丛书》,他从1937年起开始在多所大学任教,并于1952年调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当教授。
  贰
  与施老的访谈,以后又进行过多次,一是他的寓所离我报社不远,一部20路电车可直达,二是施蛰存先生的经历很丰富,他在民国文坛影响很大,被当时文学界誉为“中国现代派文学鼻祖”“中国现代小说的先驱者”,但媒体对他的报道并不多,因此我对他的访谈,主要是请他谈自己的创作。
  我记得,几次访谈都是在雨天的下午進行,笔者请施老谈谈怎么会从事文学创作。施蛰存喝了一口茶,回忆道:“我从事文学活动,主要受陈望道的影响,写小说则受西方文学流派的影响,我曾翻译过一些俄罗斯作家的文学作品与东欧文学作品,如《渔人》《波兰短篇小说集》《捷克短篇小说集》《匈牙利短篇小说集》。”施蛰存说到这里,把手一摊笑道:“有人以为我的俄语很不错,其实我对俄语只略知一二,主要是借助于这些东欧小说的英译本与法泽本,我的英语与法语还不错。”
  由于施蛰存在主编《现代》杂志时,要处理许多外国文学来稿,他也趁机读了不少西方文学丛书,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对施蛰存影响很大。他开始试写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小说中借鉴了意识流手法,塑造了二重乃至多重人格的人物,并有内心独白,这样施蛰存就被文坛冠上了“心理小说家”“新感觉派作家”与“文体作家”三个称号,他的代表作为《鸠摩罗什》《将军的头》《梅雨之夕》《石秀》《周夫人》。施蛰存往往用细腻婉约、温柔伤感的底色,并运用内心独白的形式,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内心的潜意识。
  施老谈起他当时的创作,不胜感慨,他说他创作的心理小说,希望今后结集出版。后来,即1992年,他给我寄来一本《施蛰存心理小说》的签名本。
  叁
  施蛰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华东师大中文系任教,由于他学贯中西,外文与古文的底子都相当厚实,很受学生们尊敬。
  据施蛰存回忆,他与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曾是三四十年代的文友,姚文元在新中国成立后见到他时也恭恭敬敬叫一声“施伯伯”。
  但1957年反右开始,姚文元突然对过去尊敬的施伯伯进行口诛笔伐,他在《文艺周报》上发表了一篇《驳施蛰存的谬论》,文中说“施蛰存的《才与德》就是一支向党向社会主义射来的一支毒箭。”张春桥也在《解放日报》上刊发了《施蛰存的丑恶面目》。施蛰存谈起这些往事时,不屑一顾,他说:“张春桥当年曾投到我工作的上海杂志公司求职,我让他编辑一套古代珍本丛书,对《柳亭诗话》与《金瓶梅》作断句标点,由于张春桥的古文底子差,标点断句差错很多,我便将他除名了。也许他记着这点旧恨,对我乱加批判。不过,由于张春桥因这段事心虚,他批判我的文章,用的是笔名。”批判施蛰存的文章有三十余篇,徐景贤也是一员猛将。   施蛰存在1957年被打成了右派分子,他在“文革”中再次遭受冲击,据他的学生回忆,已逢花甲之年的施蛰存弯腰曲背站到批斗台上,他头上的帽子被打飞掉了,他捡起来,拍去灰尘,重新戴上,继续从容站在那里挨批斗。在没有批斗的日子里,有定力的施蛰存先生仍旧在资料室中做卡片,他在苦难的行列中终于熬到了“四人帮”下台,一些平反的右派摇身一变成了新贵,而施蛰存依然故我,住在愚园路那幢房子里,他与邻居家合用一个卫生间与厨房。他依旧很低调的生活,唯一快乐的是可以写文章发表了。
  肆
  与施蛰存成了忘年交,有一个时期,我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他寓所拜访,一方面听他谈三四十年代的民国往事,另一方面学习他编辑的经验。施老对我的支持,是他在忙完大部头稿子之外,写些小文章支持我的“读书乐”,如《谈读书》《关于独幕剧》《我看心理小说》《海外学者怎样研究词》《什么是“汇校本”》《“自传体小说”及其灾难》《我说漫画》《钱钟书打官司》《一本出版的图书》,等等。由于他写的文章观点鲜明,思想解放,好几篇文章都要经过我几次与领导力争,才能刊出。由于被删去了一些段落,我上门很惭愧地向施老表示抱歉,他总是一笑了事说:“这很正常的,领导与你考虑的角度不一样。”
  每年春节,我会向施蛰存等一些老人寄贺卡,祝这些民国文坛老人健康快乐,有意思的是,施老也向我这个晚辈寄贺卡,几乎每年春节我都能收到。我在1993年获上海市首届新闻韬奋奖,也收到了施老寄来的贺卡,这是我个人获奖后收到的唯一一张贺卡。
  施蛰存先生晚年写作相当勤奋,他1987年出版了《唐诗百话》《词学论稿》,1989年出版了《金石丛话》,1992年出版了《枕戈录》,1997年出版了《卖糖书话》,1998年出版了《散文丙选》,1999年出版了《北山说艺录》,2000年出版了《云间语小录》,2001年了《北山散文集》《唐碑百选》,最后一部书稿出版时间是施蛰存先生过了90歲生日,这大概是民国文人最年长的出书者之一吧!施蛰存与同辈的文人相比,大他1岁的巴金,与他同岁的楼适夷,小他5岁的曹禺,他们在80岁后就没有新作了,只有施蛰存先生活到老,写到老。
  施蛰存在生前,就被文化界喻有“北钱(钱钟书)南施(施蛰存)”之称,又有学者把他与陈寅恪相提并论,这位在文学创作、古典文学研究、碑帖研究与外国文学翻译上均有很高造诣、学贯中西的文学家,终于在1993年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同时获奖的还有柯灵与王辛笛。这也是历经坎坷的施蛰存老人在新中国荣获的最高荣誉。翌日,我去拜访老人,他只是淡然一笑,对我说:“棉花还有弹性呢!”
  原来,施蛰存曾请评委把这荣誉给予年轻的学者,他说他本人对生死已看得很淡,名利对他毫无用处,他说的“棉花”哲学,他曾这样解释:“棉花看来很柔软,但受到外部挤压,看来渺小无力,但一旦外部力量消除,棉花松弛,又恢复原貌,妙在弹性十足。”这段话,也许反映了施蛰存一生的际遇。
  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这位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专家”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其他文献
通过归纳分析2017年国外文献计量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学科动态、观点方法、研究热点几个方面,考察引文分析、数据积累、统计工具、补充计量与学术评价等相关研究主题的研究动
全球正义出现了三种倾向:全球平等主义、全球充足主义以及试图超越两者的中间道路。个体的道德平等是倡导全球正义的政治哲学家的一个共同思想出发点。然而,他们对道德平等的分配要求作了不同解释,这影响了他们的全球正义观。个体的道德平等以及对所有人的福祉的关切的结合是支持全球平等主义的一个强有力的理由。而一些全球充足主义者维护国家体系,只要求实现全球充足,不能持续关注人们的福祉。有的哲学家提出的全球正义中间道路以保障自由为目的,将全球正义限于对全球领域中的强制的证成,实际上只要求限制一部分全球不平等,反对全球平等主义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大多数的草地数千年来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遭到有规律的、有意或无意的焚烧和刈割,使得耐火烧和耐刈割的禾本科牧草占优势,而豆科牧草因不耐火烧及刈割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已经逐渐成为困扰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随着对其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发现α_1-肾上腺素受体是非常理想的药物作用靶点。因此α_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成为了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非常有效的药物,其代表性的结构是一类芳氧基哌嗪类化合物。NAF是德国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芳氧基哌嗪类α_1-肾上腺素
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化学名为:4-(4-甲基哌嗪基-1-甲基)-N-{4-甲基-3-[4-(3-吡啶基)嘧啶-2-氨基]}-苯甲酰胺甲磺酸盐,属于2-苯胺基嘧啶的衍生物,是瑞士诺华(N
正义论是当代哲学最活跃的领域。霍耐特作为法兰克福批判理论第三代的代表之一,以对康德式正义秩序建构路径的批评以及对黑格尔正义理论的重构,重新恢复批判理论的当代生机。在霍耐特看来,当黑格尔的法哲学被置放到批判理论传统中进行阐释,其中蕴含的革命性一面可以通过其承认理论和社会自由的思想而展现。霍耐特对黑格尔正义理论的重构,使正义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的工具发挥作用,而不再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但正是囿于黑格尔,使霍耐特是否能够真正获得他所诉求的从伦理体系中的解放成为疑问。霍耐特能否真的走出“不确定性之痛”,仍是实践层面的
接到上影工人出身的退休干部阿戴来电,他说,最近老厂长徐桑楚的小女儿徐小平去他家看望,他问她看过陆寿钧在《上海采风》上写的“阿三”一文没有?她说,看过了,陆寿钧真细心,还写到了我和大姐去参加斯民三追悼会的事,说斯民三的家属很感动。其实,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爸爸生前叮嘱过我们:“上影的老同志都为上影出过不少力,我老了病了,你们应多去关心他们。我不在了,你们也应代我去做好此事!”阿戴听后极为感叹,他说:
期刊
最近翻出一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照片,觉得挺珍贵。那是在电影《南昌起义》拍摄期间,在武汉景点留下的纪念。我按顺序从左到右介绍一下照片中的各位:沈西林(摄影师)、韩尚义(总美工师)、蓝为洁(剪辑师)、汤晓丹(导演)、刘怀正(饰朱德)、孔祥玉(饰周恩来)、姚寿康(副导演)、孙渝烽(饰刘伯承)、高长利(饰贺龙)、王定华(饰叶挺),后排两位,一位是:周恒良(录音师),另一位是扮演周逸群的劉汉。  记忆把我带
期刊
民族问题仍然是当代俄罗斯政府与社会亟待解决和谨慎处理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日益提高的民族自我诉求与国家层面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其具体体现为"民族认同"与
特殊利益智库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国家有悠久的历史,但最近才登上丹麦的公共和政治舞台。这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丹麦社会统合主义的削弱密切相关,这些行为需要寻求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者,如利益集团,不得不寻找影响政策制定的新途径。对丹麦特殊利益集团的研究指出,影响有组织的利益集团有三个重要因素:议会、政府和新闻媒体。但上述研究至今尚未包括智库。本研究分析了丹麦两个最著名的宣传型智库:自由智库(CEPOS)和社会民主智库劳工运动经济委员会(ECLM),以及其对新闻媒体和政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