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人花花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o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瞳瞳的学校放假早一点,他娘俩提前几天已回武胜。
  腊月二十八下午,我终于向着老家荣县出发。因驾照还没到手,为我带车开路的是同在成都工作的一位沾亲带故的女院长。多年没回出生地过年,这回总算如愿以偿。想必八十多岁的老父老母一定在村口盼我,尽管他们在电话里从不过多表达情感,但他们懂得我有妻儿,有自己家的事。
  孩子都是父母的股份。但父母不是股东,他们只是家的遗址。我知道有一天,他们还将成为故乡的坟墓。
  现实中,哥哥和姐姐成家较早,但父母从没把我这一股份从原始股里分出来,无论他们决定什么大小事,都以我的名义执行。比如挨邻隔壁或亲戚红白事,他们要去走个亲送个礼,打的都是我的招牌,而且往往比别人家送得多,意思是不能给我丢面子。如果有我行礼出面的请客祝酒邀请,他们就不再单独行礼,反正我是他们的股,他们代表我的家。
  父母跟幺儿一起生活,这是故土老人亘古不变的习俗。母亲常以家中有我这一股而宽心。可今年的春节,气氛有点糟,拿母亲的话说,人花花也没得几个。听说在外打工的回来不少,但就是不敢扎堆串门。
  在乡下,晚饭后的规定动作便是洗脸洗脚,再多人也只轮流用那一张洗脸帕,以及同一盆水。这让久居城里的我很不习惯。即便天然气与自来水早已安装,父母却当它只是摆设,依然习惯柴火煮饭,习惯延长一盆水的使用寿命。完了,父亲示意我打开电视看节目。望着写字台上摆放的二十英寸电视,我不愿伸手拿遥控板,感觉这小玩意与我们的大房子很不匹配。这空大的客厅,除了两个不善言辞的老人,太需要一种声响来作陪。突然想给父母换台大电视,明天就去自贡买。
  母亲听此消息,心里顿时乐开了花。
  腊月二十九早上,屋檐上滴着霜水,母亲像个欢天喜地的孩子,踩着枯萎的青草,跟着我出门。竹林边,风儿摇动的两棵树之间,是谁布置了一张大网?母亲说是德娃干的事,他想让斑鸠天天来上当。我想,再傻的鸟儿,受过一回难也不会再来了。那一刻,我很想找个无人的空当,悄悄撤掉那一张网。每天早晚,鸟儿集合家门前的生动场景,是城里人的望尘莫及,白鹭在此栖息,更添画中意趣。遗憾的是,我的行动已不如一只鸟,更可怕的是我失去了意趣去帮一只斑鸠的忙。但我知道这一定是心里住的那个鬼在作祟。在伙伴们四散的故土上,归来者的心事好比撞进网里的斑鸠,落寞、孤单、无助。我想起小時候,何尝不是这样撵着路跟母亲去走亲戚呢。
  只是脚下这条高低不平的洼道,在我记忆里从没让母亲的脸色好看过。每次母亲的吐槽都让我沉默无力:每家每户的钱,交上去好多年了,可路还是没人来修,车开不到家门口,落雨下脚更让人发呆。我不止一次为我村庄的路扫兴,为何别人的村庄多是村村通的畅快?母亲的抱怨,无非是想让我出面找找上面领导。
  翻过虎榜摩崖观音菩萨坡,一辆红色轿车忽然停在我们面前。
  原来是小老韦,他让我们上车顺路搭一程。至少十多年没见面的小老韦,已经由当年那个爱流口水的孩童,长成闯荡世面的小伙子。看着他阳光又自信的表情,反而我变得有些沮丧、颓唐。我知道这颓唐和沮丧依然与心里那个兴风作浪的鬼有关,它骚动的空气让我太难管理自己的情绪。
  小老韦和他父母长年在广州打工,副驾驶位置坐着他女朋友,据说是村委会主任的侄女。小老韦把我们送到成佳后,我和母亲步行几百米来到车站。成佳,原本属于荣县管辖的镇,两年前已划到贡井区。此地可见提竹篮或背背篼赶场办年货的人,偶尔发现有个别理直气壮戴口罩的年轻人。他们的出现,或多或少让人感知鬼在乱窜,鬼不想让我们过好这个年。
  我说的鬼当然是恐怖的冠状病毒。互联网不断弹出的武汉疫情,其实都是我的敌人。几天了,它从来不消停,而且越蹿越快。任凭我们投入再多兵力,它依然隐匿在人类的生命深处,或鬼或蜮,作恶多端,随时带走一个个可贵的生命。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它要带走谁?
  我只能隔三岔五瞅它一眼,因为关注它的人太多,它假装看不见我,其实我巴不得它早点滚出人类的视野。我不愿与母亲交流这奇妙的恐惧状态。在母亲看来,那些都是一些让人耸肩的听闻,过年尽量不要去和坏消息打交道。等我们坐上成佳到贡井的公交车,又见几个戴口罩的,他们看我和母亲的眼神,分明比我们更愿意证实鬼已降临。似乎不戴口罩的母亲,天生就不把自己的命看得多么脆弱,我想这和她长期与山峰、田坝、树木、锄头、泥巴、稻草人、玉米相处有关。在她的生命意识里,这些粗劣又坚韧的背景物种有强大的安全功能,或者说她一辈子的硬核与它们早已同质化。
  即使,离开家门在外生活几十年,我依然可以同母亲的心态持平。显然我身上还有浓烈的乡土情结,没有具备一个现代人的安全意识。像我和母亲一样没戴口罩的人很多,他们一定是买不到口罩,而我是没意识到要去买口罩,但我听说早已买不到口罩了。
  原本长期在贡井做事的哥哥,说好到指定点与我们会面,结果我们到达后多次催他,说是还在与工人喝茶谈事。好的是,侄子泽明午饭时候终于与我们在小饭店打了照面。他坚决拒绝我埋单,证明他已不再是我眼中的孩子。
  午后,我们快速来到小米专卖店,选好中意的电视机,无奈却被告知,七十英寸没有现货,至少得等上三天才能发货。错过大年春晚,再大的电视于我看来都过时了。于是随便选了一款五十五英寸的现货。
  门店里,进进出出的顾客,几乎都戴有防护口罩。我和母亲一如往常,显得很不在意。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很多时候表现在人的生命常态上,但每个人的胎记决定了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与各自生存的土壤有关!
  店员帮我们叫来安装师傅,迅速驱车一同朝家奔去。
  二
  下午,小老韦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已经在村口忙碌起来。
  杀鸡打鱼的,洗衣扫地的,劈棍砍柴的,个个都没闲着,他们的行动为这个寂寞得见不到几个人花花的村子,增添了一丁点乡关年气。母亲说,这只是暂时的。因为正月初四,小老韦的女朋友携家人正式登门造访。如此具有仪式感的家庭喜事,小老韦的父母不敢有半点怠慢。   手脚麻利的二花,是小老韦的二婶,她在昨夜已将自家喂的十多只鸡鸭全部杀好,准备送至重庆,在女儿那过年。母亲问二花,怎么还没走重庆?二花心里很不爽,侧着身子弯个腰:有啥办法嘛,小老韦的妈老汉弄不出来吃,家里要啥没啥,话也不会说,还想说个好媳妇。我可不想提前去了重庆,把钥匙给他们随便拿我家的碗筷呀。
  母亲停下脚步,脸上挤出几道没有水的波澜,一声咳嗽后转身回到屋里。我听见一个小小的声音,像是母亲说给天上飞的斑鸠听的:人家不行,就你行。
  站在院子里,我看见二花大大咧咧指手画脚,指挥人忙前忙后,从不怕得罪小老韦的父母。坝子里有打麻将的人招呼我,是江苏打工回来的小学同学。我向他点头,并没有走近的意思,因为麻将对我毫无兴趣。钟南山院士在新闻里明确宣布,冠状病毒有人传人的危险,提醒尽量不要出门,隔离就是最好的防控。
  晚上面对新买的大电视,母亲打着喷嚏,开心地说这个电视看得很清楚,那个二十英寸的根本看不清。其实母亲的年纪,看不清楚也属正常,妻子和我早动员她去做白内障手术。父亲说,要等母亲的眼睛看不见东西才能做手术,否则效果不好。
  我和父母时而搭着话,手机里的鬼常常将我的注意力东拉西扯。本想这次回来陪父母过年,尽量把刷手机屏的臭毛病丢在一边,多和他们找些久远的回忆,尽可能不要冷场。毕竟属于父母的往事,陪着回忆一次就少一次。可人命关天的武汉疫情,迟迟没有收场的迹象,各类信息吵得人不得安宁,封城行动随之而来。解放军在集结行动,白衣战士摁下红手印,发出请战书。我偶尔选择一条疫情读给父母听,发现他们惊恐的眼神,夹杂着空洞的危险。因为他们压根不懂,何谓冠状病毒?于是只好早早关灯,上楼睡觉。
  一个人的客厅,迅速将遥控板摁到中央13套新闻频道,白岩松正在对话国家疾控中心专家。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个什么鬼,我父母完全没有能力去弄懂。隔行如隔山,作为医学上这次遇到的巨大难题和挑战,其实我很难借助文学给他们提供科学上的解释。何谓冠状病毒?1937年,冠状病毒首先从鸡身上分离出来。1965年,分出第一株人的冠状病毒。由于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其外膜上有明显的棒状粒子突起,使其形态看上去像中世纪帝王的皇冠,因此命名就此成立。直到1975年,病毒委员会正式命名冠状病毒科。2003年,我见证过中国遭遇的非典,并参与了相关工作,似乎冠状病毒比非典来得更魔幻,更无厘头。
  着急的新闻,一条比一条更鬼,让人看了着急、害怕、担忧……
  三
  第二天就是大年三十。
  我通知哥哥和泽明回来吃团年饭。顺便发了个微信红包200元给泽明,让他给他奶奶买感冒药,再帮我买一串巨响的鞭炮。我在心里暗下决心,必须用最响亮的爆竹声,在跨年夜的重要时刻,把心里的那个鬼送走。
  夜未央,一个人躺在床上发呆。天边几颗模糊的星星,在打探村子里的消息。其中一颗特别亮的星子,落在高高的山坡上,让我忽然想起一个人。于是给回忆中的那个人发微信:有空望一眼你窗外山上那颗星,亮得太过分了,若时光倒回三十年,一定想办法将它夺下来。
  此人是年少时的伙伴善玉,他决定从广州回来,已提前告知我行程。算来我们之间,足有二十多年没有谋面。善玉叹息:哎,这几天把我累惨了,天天都搞到十一二点,几乎是全面整修。原來他因长年在外打工,人去楼空的房子,早已千疮百孔,这次够他累了。我们虽然望得见彼此屋顶升起的星星和炊烟,但面对那个满世界逍遥的鬼,谁都没有胆量开玩笑见与不见。
  辗转反侧,想睡却怎么也睡不着,几乎被各类爆炸式的信息全部占据,耳朵里忽然钻进一个声音,让我有些不安——那是隔壁母亲的咳嗽声,很用力,很疼痛。
  母亲感冒了。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尖厉的咳嗽声,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母亲这么大年纪,怎么能在非常时期同我随随便便进城?母亲得知我的担心反而安慰我,没事的,就一点小感冒。她不知因我粗心导致的这个错误,将意味着多么可怕的结果?
  万一我们在车上遇到带传染源的人怎么办?看着各大媒体的报道,与手机上频频刷屏的疫情,想想素不相识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从A到B,从B到C,从C到的D的不幸感染者,这的确之于幸存的我们算是侥幸。作为山野里长大的孩子,我习惯与自然万物同生长,习惯手无寸铁两手苍茫行走江湖。可母亲毕竟八十多岁了,尽管看上去她常被人称之硬朗,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鬼,连初生的婴儿也不放过。
  第二天,和父母一起做年饭,依然不断刷屏关注武汉。太多棘手的信息,逼得人心急如焚。我时而趁父母对话,将眼神从灶火里,移回手机屏幕。我讨厌自己的心不在焉,毕竟答应妻子回老家过年,要多为父母做好吃的。事实证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鬼,已经从一座城窜到另一座城,甚至更多人的城,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父母不会知道。如此漫天乱飞的信息,像是地球前所未有地摁下一个开关,导致如此诡异的病毒,竟以大牌主角的身份,极富魔幻般地闪亮登场……武汉就是它们的表演舞台,全社会的演员都在陪它,参与这场演出。当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化作一个冰冷数字,甚至无须与故土的亲人告别,因为一粒飞沫的速度结缘毒魔,根本让人来不及告别。一条条信息更新一个个消失的生命数据,几乎上一条还没读完,手机刷屏的生命数据又有了新的增长,而不是下降。人在灾难面前,何其渺小,毒魔夺人,哪会给你生命尊严的余地?病患者有的排队住不进院已给医生下跪,遗憾那根本不是医生能解决的事情。疫情信息战,网络一片乱,似乎人人都成了事件的监督者,忽然感觉那个满世界抓人的毒魔,离自己越来越近了。
  但我不能把我的感受传递给父母,也不愿让他们察觉我内心,对这次疫情产生的担忧。
  午饭后,泽明一个人驾车回到贡井。很快,他传回一个紧张的消息:贡井菜市已停止一切宰杀,摆摊卖菜的个人、门市一律取消交易。现在大街上,已一片空荡。我想,城里不过如此,乡下情何以堪?一场疫情,已让城乡瞬间变得空旷,久别的归乡者,何处安放心情?   哥哥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地盯着电视发呆。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一,他的活动范围只有饭厅和客厅。母亲早为他准备好的房间,他没有涉足一步。除了问我家瞳瞳上几年级?是否能够独自去学校之外,他再没多余的话。哥哥和他的工人师傅们,常年在工地上与泥巴石头钢筋水泥打交道,对此我一窍不通。饭桌上,唯一获取他的工作信息,都是泽明说的——
  工地上的钱太难收了,最近来找他爸爸要钱回家过年的工人,天天都来敲门,弄得他那个愁啊。
  除夕之夜,无心再看春晚。尽管宽大的电视屏幕上,有欢声笑语和歌舞升平,可他们的热闹无法匹配我的心境。明知疲惫又模糊的眼睛,早已无力坚持,依然忍不住急切地刷屏。电,一格一格地少下去,信息一条一条地冒出来,刷来刷去,始终无法刷出一条好消息。
  初一下午,哥哥给泽明几次电话无人接,只好独自一人返回贡井。
  父亲追出门,让他初二回来参加四姐家的拜年饭。
  可哥哥说明天他要去医院定期透析。
  四
  傍晚,威远的五姐来电,告知他们村子已封。麻将馆关了,茶馆关了,路边摆龙门阵的人,都被高音喇叭劝回家了。母亲知道这些消息后第一反应:明天他们出不来了。手机里砸了锅的新闻,还在不断升级沸腾,形势严峻到了临界点。武汉周邊的城市相继封城,全国冠状病毒感染人数,随时都在上涨。接着,广州发现,北京发现,四川发现,浙江发现,香港发现……有的疑似,有的确诊。
  我打四姐电话,明天拜年是否取消?
  四姐说,村里已经通知,五桌的聚会一律取消,明天她家只有两桌。姐夫是村干部,他接过四姐的话——刚从成佳开紧急会议回来,武汉有一年轻护士,回家乡自贡过生日,参加聚会的几十人,已全部隔离。这次疫情,对于不作为的干部一律通报处理,出不得半点纰漏,每家每户每个人必须通知到位,凡是从武汉回来的,或有接触者,统统上报,一个也跑不脱……
  从家里步行去四姐家约十分钟。我和四姐几年才碰一次面,她长年在上海打工。初二的见面,从村干部姐夫这里获悉太多意外消息:九十老者祝生,订了九百九十九桌宴席,几十个厨子,早就预约好了,舞台上戏班子演出的订金也交了,但被武汉的事情给取消了。谁家初四嫁女,二十桌,客人已全部辞退。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最好的挽救,否则厨子也将受到处理。
  傍晚回到家,遇到小老韦的母亲。她说,本来初四办六桌,队长知道后,专门下来打招呼,现在缩小到一桌。似乎一夜之间,“取消”二字迅速成了这个春节的关键词。
  初三去大姐家。原本打算闭门不出,可考虑大姐夫走后两年,大姐刚组建新家庭,应该给予看望。若是不去,又担心大姐怪我小题大做。事后才知,大姐完全能够理解我可以不去,毕竟她在上海、成都打过工,她懂得这疫情的可怕,我后悔不该低估大姐的大局意识。
  妻子忽然打来电话,让我更加后悔不已。得知我这两天的行程,她火气就燃烧,我除了沉默,再也找不到合理解释,毕竟她是替我的生命担忧。尤其听到我声音有些喑哑,她更是忍不住提高嗓门——街道商场都很危险,只要有人的地方都不能去,你怎么那么不听话?我说乡下太空旷,比成都冷一些,可能是有点小感冒。要知道,这时候电话里的一声咳嗽,或一个喷嚏将是多么不合时宜。偏偏妻子在电话里察觉到我的异常,于是无休止一顿狂批……
  我只剩下两句话:哪里也不去了,现在哪里也去不了。
  夜里,从楼上抱来被子,把自己捂在沙发上看电视,其实也是在看手机。不少微信,是妻子转发的预防病毒招数。
  父亲坐在电烤炉边抽烟,母亲依偎着父亲嗑瓜子。我从手机上转移视线回到电视屏幕上,反反复复,却无法实现一心两用。面对武汉人太多的无法承受生命之轻,我的心无法安定。此时,一只老鼠在屋角转了一个圈,它是来传达疫情的吗?
  我们仨对视一眼,忽然没了话题。
  许久,母亲说,她的猫被人偷走一个多月了。我说昨夜听见猫的叫声,可母亲说那不是咱家的猫。母亲又说起了二花,吃东西凶得很,每次到家里来,很不讲理,抓起茶几上的水果一干就是三个。母亲不在茶几上摆水果了,母亲害怕二花进门把水果吃光。我笑,水果本来就是拿来吃的。母亲并不赞成我的观点,母亲说别人吃不到二花的东西。二花是吃不得亏的人,村里人都知道二花的底细。我们屋后边的男人,二花也跟他好过。二花不管别人说她要不要脸呢。不过,那个男人现在又跑到洞口去了,上次趁他女人不在家,带了洞口的女人来,干活凶得很。身后还有一个九岁的男娃,队长问他,这孩子长得真像你。他得意地答道,本来就是他的娃。
  我笑,这些人也太没法纪意识了吧。他女人不闹吗?
  母亲说,女的到镇上帮女儿带娃去了,很少回来。
  队长某某某屋头,二花也是常客。随随便便进进出出,谁不知道,连她妈都知道,可二花要往人家屋头跑,刀也逼不回来。
  我笑,都是当外婆的人了。母亲说,现在二花跟的人,是马路边骑两轮的小七,经常来载她去街上兜风。街上卖东西的人说起都笑。我也想笑,尽管我的故土早已失去衣锦还乡的荣耀,可想想中国那么多人的故乡,又有几块故土守住了民风习俗的道德底线?二花家的男人不管吗?母亲说,管,要管得住就不会败坏村子的名声了。二花男人还说,等二花也去挣钱,一个家两个人挣钱才不累。我说,那小七的女人情绪咋整?母亲说,那个老实巴交的人,在床上抓到他们几回了,但她打不过好强霸道的二花。
  五
  初四比初三更无聊,餐桌上除了腊肉就是香肠。家门口遍地都是青菜,可父母从不喜欢吃素。毕竟他们年轻时候,因贫穷吃不到肉导致一辈子对素食产生误会,甚至仇恨。我去菜地摘一把红油菜,准备用来清炒。
  母亲说,怪难吃!
  街上的农贸市场,已关闭几天。即使开放,我也不允许父母上街买肉。我告诉他们,肉不稀罕,只要一碟辣椒泡菜下饭就够了。
  午饭时,母亲端起碗,对这个春节极其失望,她一辈子无法承受在自己的土地上失去自由的快乐——要不是过年,村里人花花也看不到几个。在城里,我尽量要求自己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规范自己的文明举止,为人师表的人,更不能用走调的方言,把台下的学生带偏。可此时,面对出自母亲的母亲生产的土语,“人花花”显得尤为亲切和珍贵。在母亲眼里,我的归来,在她眼里就多了一个人,仿佛眼前开了一朵花。于是,母亲嘴边便开出一朵又一朵的人花花。母亲说起的另一朵花,我有印象。小时候,她的眼睛大得像两颗琥珀色的玻璃珠。女孩父母早年是近亲结婚的表兄妹。记忆中,女孩可能至今不到二十五吧。因我出走故乡几十年,理论上早已和这个地方不存在行政关系。我能获取故乡的一地鸡毛,重要传播者只能靠母亲——   艳兰那朵花,像个纸飞机一样,家里是管不住了,到处去给人生娃,生了又嫁,嫁了又生,已经嫁了四个男人了,过年又抱了一个娃回来。
  我摇摇头,不知该如何表情。但转念又想,难道生娃会是她快乐的选择吗?
  下午,为了逃避无孔不入的毒魔消息,我关掉手机投入创作。脑海中,电视上,微信里,那一枚枚白衣战士摁下的红手印,在各自的出发地,像龙卷风一样,向着武汉飞。他们在请愿,他们在奔袭,他们在拯救,他们在呼喊,为那些寒风中无助挣扎的生命。可此时,我能做些什么?如果我是医生,必须用自己的所能,在人命关天的国难时刻,冲向武汉。可我只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文学在灾难面前十分苍白,针对那些等待呼救的生命,写作者比一个个弱不禁风的生命更卑微,更无力,甚至更可怜。但就是那夜色中穿行的红手印,像除夕夜的红灯笼,照亮了大地上所有的夜晚。他们的行动,激励着我创作的勇气,他们让我看见硝烟散尽的战场,依然没有硝烟。可战争已经打响,死亡让我刻不容缓地闻到了生命的绝望。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词——
  我听见你呼喊的声音
  我看见你奔袭的背影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
  生命可贵汇聚圈圈圓圆的指纹
  我扛起你所有的请愿
  我抱紧你伤痛的心灵
  在这灯火通明的时刻
  太多手指蘸满信念摁下红手印
  红手印红手印
  庄严的誓言凝聚一个个鲜红的签名
  红手印红手印
  像除夕夜的红灯笼照亮生命的旅程
  窗外,突然传来窸窣的脚步声。母亲风风火火闯进来,拿给我两张A4纸,说是队长某某某送来的。我扫了一眼纸上内容,原来是两份疫情通告。我将重点事项,传达给盯着我眼神慌乱的母亲。此时,我心里十分窝火,两张纸顶个屁用,怎么不给每家每户送几个口罩?
  母亲正欲下楼,转个身瞄我一眼:连个赤脚医生,都要走半匹坡才有,到哪去给你找口罩!
  初五有阳光,我尝试去山坡透透气,于是借口找赤脚医生给父亲拿感冒药,顺便在商店里买几把挂面。父亲站在门口,给我指山上的路怎么走。母亲说,你可以去善玉家坐坐。其实,母亲体谅我在家待太久了。
  正如父亲所说,以前的路,好多都没有了,有些长满了巴茅,有的路基痕迹也找不到了。只好停停走走,这里行不通又走那里,感觉自己像一个寻找灵丹妙药的老中医,能够制服那毒魔的神药究竟在哪里?眼前,比人更高的荒草遮盖了一切。只好沿着有狗吠的人家,绕道去那个山坡。我发信息给善玉:出来到商店走走。善玉不冷不热地回复三个字——在干活。接着,他又发来一条:商店那里不能去玩。我没有思考,即刻回复:为了大家的安全,都不要见面了。许久,善玉打来一个“OK”的手势。
  我终于问到赤脚医生的家,已经认不出那人当年模样。这个在我面前曾经无比高大英俊的赤脚医生,还有一个长得像白萝卜一样胖墩墩的儿子,被我们大孩子欺负过。现如今赤脚医生,已然成了一个缩头缩尾的老头,满嘴牙也没几颗了。赤脚医生反复打听我来历,我报出父亲名字,他恍然大悟:几十年没见面了,你说我咋不老。
  返回路上,我瞄了几眼小时候玩过的山峰,如今已成平地匍匐在我面前。想了又想,人在山河眼里,是否如蚁随行?自然万物会不会与人同一个蜕变逻辑?
  路上,遇见凤仙。
  凤仙微笑着说,你同学善玉也回来过年了,你怎么不叫他来玩?我该如何招呼凤仙,她都五十了也不出嫁,我只微笑不作答。非常时期怎么玩?连草尖尖都长满了真假难辨的眼神。凤仙说,你知道不?山坡上那个姓王的赤脚医生,给一个从武汉回来的人,量了一下温度就被感染了,已经被带走隔离。
  此消息来得太生猛了。
  纵观每个人面对疫情的态度不一样,但不要被感染的念头是一样的。毒魔每分每秒都可能从每一个人的生命路过,毒魔的路在山风的袍袖中,在斜阳的咽喉里。毒魔要带走谁,只是一念之间。接着,凤仙还播报了一些远远近近的疫情消息。但凤仙肯定钟南山院士出现在灾区,武汉人民就有希望获救。
  似乎凤仙知道的远不止这些!
  可凤仙压根不知我刚从赤脚医生那里回来。
  六
  初六,我想我不得不返回成都。世界最后一片净土——西藏已经宣布发现首例感染冠状病毒。这个信号让人有些绝望!国际上,也有不同国家不断传出疑似病例。
  正常情况,初七就应该上班。为抗击疫情带来的影响,单位迅速传达国家规定的延迟上班时间。泽明在微信里说,幺叔,乡下人少,安全一点,你最好不要急着回成都,那里感染人数还在增长。但我还是必须赶回成都。乡下已经让我失眠几宿,除去各种谣言包围,母亲每天按时叫醒吃饭,也让我很难适从。我太需要充足的睡眠,太渴望回到藏朵舍被墨香与茶香包围。大疫当前,我想从事文艺的人,不能没有自己的表达,歌词《红手印》已对接作曲,这是我必须早日回到成都的理由。
  来村里接我的司机,收费比平时翻倍,但这完全可以理解。司机坦言,都这种时候了,能有人敢送你,已经冒了生命危险。司机在电话里问我,从哪里回来?我如实回答后,他才同意接我。路上,他很不放心地叮嘱:你千万别感冒了,否则路上要被拦回。
  我的鼻子有点堵。但我始终没有回应他的叮嘱。
  所幸,一路上车辆很少,几次过关口,路边值班的工作人员检测温度都正常。可谁也没有料到,不正常的事还是发生了。地点就在快要抵达成都东站的一个路口,排着长队的外地车辆已被拦到一边,足有几里路的距离,车上的人必须掏出证件验明身份。我们只好停下来等待复等待。四十分钟后,一个年轻的疫检走到车窗前,将手中的温度测量仪像手枪那样瞄准我的脸,连续几声紧急的警报,吓得人目瞪口呆。车上的人,惊恐万状地审视我,仿佛毒魔就在他们身边。司机质疑:你不会是从武汉回来的吧?我更加疑惑自己究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想,前面闯关一切正常,怎么这里就卡壳了呢?难道我身上不正常的温度,是外星人忽然馈赠的吗?我的视线越过疫检,我看见了更远的商场和大街,我以为我可以看到外星人的影子。可疫检充满怀疑的眼神,神速唤了一位女同事,重复检测我。   她手中的枪,瞄准我额头,连扣几响扳机,然后冷静判定——正常。
  总算虚惊一场。
  进城,到达小区,上电梯,门上一张A4纸,以眼泪和哑巴的方式在默读:尊敬的居民朋友,我社区于2020年1月28日15时,走访你户,无人应门。请见此条后及时与居住地社区取得联系。
  我慌慌张张,喘着粗气,抽出钥匙,打开门,把自己关进藏朵舍,久久不肯出来。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一个丢失的灵魂,正在被满世界呼喊、寻找。脑海里顿时闪现出在精神病院写诗的食指的诗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谢天谢地,我赶紧给家人报平安。可父亲的电话,处于通话状态。我即刻拨打四姐电话。四姐说警察来了,刚带走一个人。我惊讶道:谁被感染了?四姐说,警察带走的不是感染者,而是去每家每户宣告真相的凤仙。鬼才相信凤仙说的真相呢,居然把武汉的冠状病毒说成,世界末日到了……
  我重重地缓了一口气,原来是她。
  原来告诉我赤脚医生被感染了,不也是凤仙吗?
  很快,父亲的电话打过来,我告诉他返回路上的惊心动魄。母亲抢过父亲手中的电话——成都春节热闹不呢?我说,商场和大街,一个人花花也没有。
  七
  初九是個特殊日子。
  假期尚未结束,疫情还在蔓延。
  就在这一天,单位宣布所有职工在家办公。可我无法因办公方式的改变而高兴,初九数字连起来正好是公元20200202。清早,在朋友圈发了一张樱花美图,那是字族小王子从昆明送来的早安图。春城,一年四季开放的花朵太多,樱花不过是其中惊艳的一种。为此,我借以配文两句推送朋友——
  希望一切从这特别的一天开始变好,
  期待樱花早日铺满江城的每个角落。
  不久,海外归国学生何文发来友情建议:凌老师请在2020年2月2日晚20时20分,拍一张夜景照片留着纪念,照片上请注明“拍摄于公元202002022020”。何文特别提醒,这个数字人类纪元只有一次。
  是呀,对于庚子春节,我想太多人,都不可能因假期的延长而喜悦。尽管,如此记录有些流水和缜密,但它与这场巨大的疫情,不无关系。过去处处热闹开放的春节,与这个寂寞得人花花也见不到几个的春节,有了太多的可比性。在正常与无常之间,每个人都在自我隔离,一家人都在战“疫”,每座城都在防控,每条街都在警示,连空气都在秘密传递和暗示,环境的约束让人心急如焚,种种细碎体味值得刻骨铭心。
  “鬼”的来龙去脉,至今没有一个真相,我到底该记录些什么?
  有人说,疫情是一把照妖镜,什么鬼都想出镜表白存在。我想问,多难兴邦的中国人民难道灾难还少吗?每一次作为受害者的人类,到底吸取了多少经验?究竟有没有减少苦难带给每个人的苦痛?公知们面对灾难的发生,呼喊的总是反思?可几千年的中国土壤之上,谁在反思?拿什么来反思?
  天黑了,心潮未平。的确,多年以后再忆起这个春节,田野和城镇看不到几个人花花的春节,完全可以给我们大把大把时间储备应对灾难的精神力量。显然,这次我们被来路不明的疫情击倒,先是因为我们的精神防控不堪一击,我们薄弱的灵魂,如风吹纸片,所有的慌乱都经不起被一粒沙洞穿。我们太需要慢下来,沉淀自己的精神世界,过滤自己的精神镜像,提升自己辨识防伪的能力。
  行文至此,一个人在十五楼的藏朵舍,突然被空气的引力往空中牵扯了一下,流苏门帘在四处安静的环境,梦幻般地舞蹈起来,我无意识地随弯曲的墙壁弯下身子,即刻意识到地震了。当我刚刚从真真假假的疫情信息战中突围出来,慢慢找回多年前那颗平心静气的小灵魂,手机上的信息已经弹出来了:00时05分在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区(北纬30.74度,东经104.406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21千米。
  责任编辑/兰宁远
其他文献
一  沧海映月。丹青与故乡都是清白的诗行  我和父母坐车去远镇  路上说起荒原的灵魂。德令哈。在一潭清水里游弋的鱼  我们也说起冷湖,废弃在矿井里的时间波纹  人间一场清明雨  倾身覆在清澈的潭水上  于是包容的潭水  就像这个时节里所有故事的  结局  是香炉里深厚香土,承接一切哀漠和祝祷  也是睡意深沉降落的床,容梦铺展圆满  在忽远忽近的竖笛声里  有诵经人,站在天青下,眉目霭霭  二  长
期刊
时令已入秋,薄薄的一层,似缥缈在晨空中的雾气。太阳依然热情,却又明显地被蒙了一层看不见的纱幔,强度和烈度隐约减退,就像刘汗已经悄然步入中年,看上去跟以往没有变化,但他的身体和内心却能感受到岁月在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自己,有点像滴水穿石那么股劲儿,一丝丝焦虑和无奈就像初秋的落叶那样落到心头。  好在初秋的落叶不多。刘汗一如既往走进单位的院子里。院子不算大,布置得还算巧妙。院门朝南,是拱形的,有些年月了。
期刊
常言,春天是希望与梦想播撒的季节。在这一时节,冬日的寒冷逐渐消却,嫩绿与闹意一同涌上来,一切光景都是复苏的欣欣然。  本期纪实题材作品,再现了革命先躯与英雄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与前进,向他们致以最深的敬意。《太空教师王亚平》透过英雄航天员王亚平的成长经历,在叙述的层层铺开中展现王亚平作为女性航天员柔软而又刚强的一面。《黄旭华:一生属于核潜艇》讲述了我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为国“深潜”的一生,
期刊
一  信仰,一個形而上的字眼,当一个人内心对某种观念无比坚定,这份坚定沉淀为充分的自信,就变成了信仰。  信仰包含着一份无与伦比的美丽与执着,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说得大一点,它更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尽管人们常常把信仰跟宗教联系在一起,甚至把宗教说成信仰。但实际上,“信仰”不代表任何宗教,它只代表一个人的内心。  所以,当那些说中国人不信宗教就没有信仰,实在没有道理。这世上
期刊
悄悄的我们来了  在她按下暂停键的时候  四万多双求生的眼睛  四十八小时达到收治标准  红区  忍着不适,英勇奋战  绿区  手脚并用,沟通协调  中药,西药,心理,干细胞  抽血,输液,雾化,静脉泵  消毒,叩背,镇静,俯卧位  置管,插管,抢救,氧合机治疗  医护不停穿梭在病房  时刻关注重症患者体征的一丝丝变化  时刻关注残疾患者生活上的各种需求  时刻关注轻症状患者复查的核酸结果  终于
期刊
一提起"东方红",耳畔总会响起那熟悉的旋律,忆起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及从太空传回的电子乐音……它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深深镌刻在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作为"东方红一号"发射的"点火"口令下达者,张积华心中对"东方红"的记忆,比别人更加深刻。第一次见到张积华,是2016年首个国家"航天日"。因为"航天日"是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日子——4月24日作为纪念日,所
期刊
2013年的12个月,《摄影之友》的摄影师们带大家走过无数美景,覆盖全球,但有限的篇幅始终会让人遗憾,今天让我们来盘点2013年摄影师最推荐的地方,分享今年最满意的照片和最动人的拍摄故事。  12月 色达  寻找层叠寺庙中的最美构图  吕强 风光、婚礼摄影师  2013年带领摄影团队深入色达五次,拍摄色达照片5201张,探索出独一无二的色达行摄技巧。  参与2013年《摄影之友》11月刊“博卡拉极
期刊
PS很忙  编辑:王娟 文:一零三  在这个PS越来越热的年代,PS的照片层出不穷。在这里,我们盘点了2013年5组最热门的PS照片,你跟上时代了吗?  名人“住”进画里  作者:Steve Payne 亮点:PS将画与照片完美结合w 热度:★★★★☆  这组作品是英国艺术家Steve Payne以George Dawe所画的329幅俄罗斯军官画像为基础,经过电脑后期制作将社会名人完美地“住”进了
期刊
一个黄昏,我启程去了比远更远的地方。那个地方叫拉萨。  对耸立在拉萨西北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长久不变的美好向往,使它成了我心中一座神圣的丰碑。那座可以与天宫媲美的宫殿下有条环形街道叫八廓街,早早晚晚都旋转、涌动着朝圣的人流;斜对着布达拉宫就是西藏最大的寺庙大昭寺,殿堂里点亮的千盏佛灯如银河一般浩渺;大昭寺前面有当年文成公主亲手栽下的唐柳,柳絮上深藏浅露着公主那绿度母般的笑容。  布达拉宫提升了雅鲁
期刊
“封”存的故事  编辑:岳圆 文:熙雯  在过去的一年中《摄影之友》每一期封面的诞生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13年的封面,带你走进它们背后的故事。  2013年1月刊  最影友封面  封面难度:★★★★ 封面好评度:★★★★  1月刊封面被评为参与度最高的封面。我们果断放弃了曼妙身姿的美女,反而关注到与读者更多形式的互动。我们在摄影之友官方微博上发起活动征选封面头像,最终以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