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琵琶”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老弹拨乐器。有关“琵琶”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典籍。当时称“枇杷”,或“批把”。即先从木旁,表示它是木质乐器;然后又从扌旁,表示用手弹拨的意思。魏晋时期,又为琴字头,称“琵琶”。可能是把它归之于琴、瑟一类的乐器。
【关键词】:琵琶;东汉时期;弹拨乐器
一、秦琵琶
(一)秦琵琶的产生
我国古代文献中,对于秦琵琶的产生时间,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文字记载,但它并没有明确的具体年代。魏晋作家傅玄(公元217至278年)在他所著的《琵琶赋·序》里,记载着琶琶产生的两种说法:一说是:
“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笙徒之床,作马上乐……”
而制作了琵琶,一说是:
“杜挚以为,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牲弦簧而鼓之。”
傅玄之后的文献,对琵琶产生的记载,大都以此为根据,作意思相似的转述。傅玄所说的琵琶产生于鸟孙公主下嫁之时,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唐初虞世南对于秦琵琶的产生,在他的《琵琶赋》里,就记述着:
“闻诸前志,寻斯乐之始,强秦创其滥筋,盛汉尽其深致。”
也就是说,秦琵琶创造于秦,到汉代达到完善的程度。
(二)秦琵琶的形制
秦琵琶最初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演变而来?根据南朝阮咸所弹奏的琵琶来看,它与上述秦汉子相比:圆体而大,柄较长。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因阮咸善弹此乐器,所以又称它为“阮咸”。晋·孙该所写的《琵琶赋》,对于秦琵琶的制作,作了如下的细节描写:
“帷嘉桐之奇生,丹泽之札垠”。“弦则岱谷艇丝”,“大不过宫,细不过羽。”
可知,当时做琵琶选材很注意,以丹泽北边所产的桐木为最佳;弦要用山的柞蚕丝来制作;大弦不超过宫,细弦不过羽,就是一至四弦间不超过大六度音程。归纳起来,从东汉至魏普,有关秦琵琶形制的文字记载来看,它逐步地发展完善,最后定型为直项、圆体、四弦、十二柱或十三柱,是我国人民自己创制的一种乐器。
(三)秦琵琶的演奏于艺术表现
秦琵琶斜抱,用手指弹奏,演奏的技巧及其艺术表现,在魏晋之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傅玄在《琵琶赋》里写道:
“弱腕忽以竟骋兮,象惊电之绝光。”
是说演奏者迅敏的腕子动作,有如惊电之光飞驰,与今日琵琶的扫拂动作十分相似。
“飞纤指以促柱兮,创发越以哀伤。”
“促”是推动的意思,“促柱”即左手推弦的手法。用今天的概念来解释,就类似于用左手推、拉、吟、揉的技法去塑造悲劫的音乐形象。孙该的《琵琶赋》也写着:“抑扬按捻,推栩摧藏。”仍是对于左手动作的描写。
“硫密有程,离而不散,满而不盈,沉而不重,浮而不轻。”
这种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达到了相统一的情韵。秦琵琶又是汉代《相和歌》以及后来的《清商乐》的伴奏乐器。在东汉时期,秦琵琶的艺术表现,还不是那么丰富,所以那时主要任务,仅在《相和歌》里。作为伴奏乐队的一个角色,由于秦琵琶尤其特有的生命力,后来就由《相和歌》伴奏乐队里不那么惹眼的地位,变得举足轻重了。
二、曲项琵琶
(一)曲项琵琶的源流
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四柱,横抱用拨子弹奏。这种乐器,最早的发祥地是波斯(今伊朗)。古时可能因其形制特点是曲项,而人们为了与中原的秦琵琶相区别,称它为曲项琵琶。还有称它为“胡琵琶”或“胡琴”的。到了唐代,曲项琵琶不仅在乐部居于首位,而它的艺名在乐坛亦风靡一时,压倒原有的秦琵琶,从那时起,“琵琶”就逐渐变成曲项琵琶的专称了。
(二)“龟兹乐”与曲项琵琶
曲项琵琶在中原影响最深、最广是在“龟兹乐”流传到中国以后的事情。据《隋书·音乐志》记载:
“龟兹”者,起自吕七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即礼魏)平中原,复获之。其声多变异。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开皇中,其器大盛于间闰。时有曹妙达、王长通、李士衡、郭金乐、安进责等,皆妙绝管弦,新声奇变,朝改暮易,持其音技,估街公王之间,举时争相慕尚。”
这是“龟兹乐”在我国北方流传的盛况。曲项琵琶是“龟兹乐”的主要乐器,因而又称“龟兹琵琶”。随着“龟兹乐”在中原的流传,曲项琵琶也在中国内地流传开来。
三、曲项多柱琵琶
曲项多柱琵琶,是在秦琵琶与曲项四柱琵琶(胡琵琶)融汇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曲项琵琶传到我国以后,迅速地吸取了民族音乐和秦琵琶丰富多彩的演奏技艺,从而更加大放光彩。此时琵琶给人的概念,有了一个特别的变化,即是琵琶这个名词,又从多种形制琵琶的总称,逐渐变成了曲项琵琶独有的称呼。
(一)曲项多柱琵琶的产生
秦琵琶与曲项琵琶的互相融汇产生了新型的琵琶。从唐代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开始演变的痕迹。唐代一些文学作品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中,看出多柱琵琶被运用的若干迹象。诗人自居易在《琵琶行》里写:
“凄凄不似向前声”、间关莺语花底滑”、“铁骑突出刀枪鸣”。
从音乐史料中看到,唐代的琵琶演奏家流行的移调演奏,如果没有多柱构成的较为宽广的音域,也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可以认为公元九世纪以前,曲项多柱琵琶就产生了。
(二)曲项多柱琵琶的完善与发展
宋代经济的复兴,元代版图的辽阔,都超过了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在音乐文化方面,它们继承了唐代的丰富遗产,又在更大的范围内向前推进。器乐独奏,蓬勃兴起。琵琶演奏在艺苑里也更增辉耀。诗人陆游在《忆唐安》(今四川崇庆縣)中写道:“红索琵琶金婆花、百六十弦弹法曲。”和《夜雨怀唐安》中的自注中说:“蜀人语谓唐安有三千官柳,四千琵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琵琶在四川的盛况。琵琶这时还为《诸宫调》等说唱艺术的伴奏乐器而面向更广阔的社会,走向了民间。这就为琵琶的普及与吸取养料提供了条件,使它的艺术生命永葆青春。
明·王沂《三才图会》以及明宣德三年(公元1482年)刻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插图中所载的琵琶图的形状,已基本上和近代琵琶形制相同了。此琵琶有十三个品柱、四弦、而板上端有两个半月形的音孔,腹部比唐琵琶小,颈部加宽了。应该说,这种琵琶在明以前已形成。因为较多的明代琵琶图象与《三才图会》的图象是完全一致的。说明这种琵琶在明代已极为普遍。可以认为它形成的时间已较久远。从唐代的七柱至明代的十三品柱,它的演变过程,前进尚无文字资料可稽。
琵琶,作为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以它顽强的艺术生命不断地壮大,特别是我们今天所演奏的琵琶,就是在秦琵琶与曲项琵琶的这两种乐器的基础上,根据我们人民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艺术趣味而创造形成的。琵琶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充分展示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成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魁宝。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02
[2]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01
[3]李叶丹.论中国琵琶形制的形成与发展[J].中央音乐学院.2008.04
[4]顾楠.从琵琶的发展史看唐代各民族音乐的融合[J].大舞台.2010.03
[5]刘静.浅谈琵琶发展史[J].大众文艺. 2010.01
[6]段文.琵琶发展史上三次重大变革[J].乐器. 2000.11
[7]张静远.论琵琶的产生及其发展[J].西华大学学报.2006.04
【关键词】:琵琶;东汉时期;弹拨乐器
一、秦琵琶
(一)秦琵琶的产生
我国古代文献中,对于秦琵琶的产生时间,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文字记载,但它并没有明确的具体年代。魏晋作家傅玄(公元217至278年)在他所著的《琵琶赋·序》里,记载着琶琶产生的两种说法:一说是:
“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笙徒之床,作马上乐……”
而制作了琵琶,一说是:
“杜挚以为,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牲弦簧而鼓之。”
傅玄之后的文献,对琵琶产生的记载,大都以此为根据,作意思相似的转述。傅玄所说的琵琶产生于鸟孙公主下嫁之时,也不能说完全不对。唐初虞世南对于秦琵琶的产生,在他的《琵琶赋》里,就记述着:
“闻诸前志,寻斯乐之始,强秦创其滥筋,盛汉尽其深致。”
也就是说,秦琵琶创造于秦,到汉代达到完善的程度。
(二)秦琵琶的形制
秦琵琶最初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演变而来?根据南朝阮咸所弹奏的琵琶来看,它与上述秦汉子相比:圆体而大,柄较长。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因阮咸善弹此乐器,所以又称它为“阮咸”。晋·孙该所写的《琵琶赋》,对于秦琵琶的制作,作了如下的细节描写:
“帷嘉桐之奇生,丹泽之札垠”。“弦则岱谷艇丝”,“大不过宫,细不过羽。”
可知,当时做琵琶选材很注意,以丹泽北边所产的桐木为最佳;弦要用山的柞蚕丝来制作;大弦不超过宫,细弦不过羽,就是一至四弦间不超过大六度音程。归纳起来,从东汉至魏普,有关秦琵琶形制的文字记载来看,它逐步地发展完善,最后定型为直项、圆体、四弦、十二柱或十三柱,是我国人民自己创制的一种乐器。
(三)秦琵琶的演奏于艺术表现
秦琵琶斜抱,用手指弹奏,演奏的技巧及其艺术表现,在魏晋之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了。傅玄在《琵琶赋》里写道:
“弱腕忽以竟骋兮,象惊电之绝光。”
是说演奏者迅敏的腕子动作,有如惊电之光飞驰,与今日琵琶的扫拂动作十分相似。
“飞纤指以促柱兮,创发越以哀伤。”
“促”是推动的意思,“促柱”即左手推弦的手法。用今天的概念来解释,就类似于用左手推、拉、吟、揉的技法去塑造悲劫的音乐形象。孙该的《琵琶赋》也写着:“抑扬按捻,推栩摧藏。”仍是对于左手动作的描写。
“硫密有程,离而不散,满而不盈,沉而不重,浮而不轻。”
这种演奏技巧与艺术表现达到了相统一的情韵。秦琵琶又是汉代《相和歌》以及后来的《清商乐》的伴奏乐器。在东汉时期,秦琵琶的艺术表现,还不是那么丰富,所以那时主要任务,仅在《相和歌》里。作为伴奏乐队的一个角色,由于秦琵琶尤其特有的生命力,后来就由《相和歌》伴奏乐队里不那么惹眼的地位,变得举足轻重了。
二、曲项琵琶
(一)曲项琵琶的源流
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四柱,横抱用拨子弹奏。这种乐器,最早的发祥地是波斯(今伊朗)。古时可能因其形制特点是曲项,而人们为了与中原的秦琵琶相区别,称它为曲项琵琶。还有称它为“胡琵琶”或“胡琴”的。到了唐代,曲项琵琶不仅在乐部居于首位,而它的艺名在乐坛亦风靡一时,压倒原有的秦琵琶,从那时起,“琵琶”就逐渐变成曲项琵琶的专称了。
(二)“龟兹乐”与曲项琵琶
曲项琵琶在中原影响最深、最广是在“龟兹乐”流传到中国以后的事情。据《隋书·音乐志》记载:
“龟兹”者,起自吕七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即礼魏)平中原,复获之。其声多变异。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开皇中,其器大盛于间闰。时有曹妙达、王长通、李士衡、郭金乐、安进责等,皆妙绝管弦,新声奇变,朝改暮易,持其音技,估街公王之间,举时争相慕尚。”
这是“龟兹乐”在我国北方流传的盛况。曲项琵琶是“龟兹乐”的主要乐器,因而又称“龟兹琵琶”。随着“龟兹乐”在中原的流传,曲项琵琶也在中国内地流传开来。
三、曲项多柱琵琶
曲项多柱琵琶,是在秦琵琶与曲项四柱琵琶(胡琵琶)融汇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曲项琵琶传到我国以后,迅速地吸取了民族音乐和秦琵琶丰富多彩的演奏技艺,从而更加大放光彩。此时琵琶给人的概念,有了一个特别的变化,即是琵琶这个名词,又从多种形制琵琶的总称,逐渐变成了曲项琵琶独有的称呼。
(一)曲项多柱琵琶的产生
秦琵琶与曲项琵琶的互相融汇产生了新型的琵琶。从唐代的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开始演变的痕迹。唐代一些文学作品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中,看出多柱琵琶被运用的若干迹象。诗人自居易在《琵琶行》里写:
“凄凄不似向前声”、间关莺语花底滑”、“铁骑突出刀枪鸣”。
从音乐史料中看到,唐代的琵琶演奏家流行的移调演奏,如果没有多柱构成的较为宽广的音域,也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可以认为公元九世纪以前,曲项多柱琵琶就产生了。
(二)曲项多柱琵琶的完善与发展
宋代经济的复兴,元代版图的辽阔,都超过了历史上的其他时期。在音乐文化方面,它们继承了唐代的丰富遗产,又在更大的范围内向前推进。器乐独奏,蓬勃兴起。琵琶演奏在艺苑里也更增辉耀。诗人陆游在《忆唐安》(今四川崇庆縣)中写道:“红索琵琶金婆花、百六十弦弹法曲。”和《夜雨怀唐安》中的自注中说:“蜀人语谓唐安有三千官柳,四千琵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琵琶在四川的盛况。琵琶这时还为《诸宫调》等说唱艺术的伴奏乐器而面向更广阔的社会,走向了民间。这就为琵琶的普及与吸取养料提供了条件,使它的艺术生命永葆青春。
明·王沂《三才图会》以及明宣德三年(公元1482年)刻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插图中所载的琵琶图的形状,已基本上和近代琵琶形制相同了。此琵琶有十三个品柱、四弦、而板上端有两个半月形的音孔,腹部比唐琵琶小,颈部加宽了。应该说,这种琵琶在明以前已形成。因为较多的明代琵琶图象与《三才图会》的图象是完全一致的。说明这种琵琶在明代已极为普遍。可以认为它形成的时间已较久远。从唐代的七柱至明代的十三品柱,它的演变过程,前进尚无文字资料可稽。
琵琶,作为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以它顽强的艺术生命不断地壮大,特别是我们今天所演奏的琵琶,就是在秦琵琶与曲项琵琶的这两种乐器的基础上,根据我们人民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艺术趣味而创造形成的。琵琶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充分展示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成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魁宝。
参考文献: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02
[2]韩淑德,张之年.中国琵琶史稿[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01
[3]李叶丹.论中国琵琶形制的形成与发展[J].中央音乐学院.2008.04
[4]顾楠.从琵琶的发展史看唐代各民族音乐的融合[J].大舞台.2010.03
[5]刘静.浅谈琵琶发展史[J].大众文艺. 2010.01
[6]段文.琵琶发展史上三次重大变革[J].乐器. 2000.11
[7]张静远.论琵琶的产生及其发展[J].西华大学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