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业“十二五”时期的产能过剩防范问题研究

来源 :财经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煤化工业对于缓解我国能源压力,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传统煤化工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如不加以有效治理,还会波及到处于示范建设阶段的现代煤化工行业。本文基于对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等省区的煤化工企业的实地调研,分析我国煤化工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剖析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实施对策。
  关键词:煤化工业;“十二五”时期;产能过剩
  中图分类号:F2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1)10-0032-07
  收稿日期:2011-08-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抑制产能过剩与治理重复建设对策研究”(09&ZD026)
  作者简介:杨智璇(1980-),女,辽宁大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和房地产经济研究。E-mail:hao780906@yahoo.com.cn
  一、引 言
  我国是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截止2010年底,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高达54%,对天然气的依存度为5%。如果单纯将石油化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将会直接威胁国家的能源安全。所以,发展煤化工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保持与国民经济相同的步伐,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逐年上升,企业规模和资产实力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然而,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即传统煤化工行业产能过剩与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不成熟共存。从传统煤化工来看,我国传统煤化工行业面临着普遍的产能过剩,如焦炭、电石等行业,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降低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从现代煤化工来看,近年来,国内发展以煤炭为原料生产石油代替产品的现代煤化工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现代煤化工行业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和示范建设阶段,关键技术和装备亟待国产化,且对资源、环境等方面要求较高,产业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但出于地方财政和税收的考虑,一些地方政府急于进入该行业,产业布局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给煤化工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健康发展埋下新一轮产能过剩的隐患。为了推动煤化工产业按照“十二五”规划健康地发展,降低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避免重蹈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覆辙,有必要探索新时期防范煤化工行业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告及网站公布数据。
  二、我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传统煤化工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煤化工产品种类多、生产规模较大。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电石和焦炭的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也是世界上唯一大规模采用电石法路线生产聚氯乙烯的国家。
  (1)供给状况。我国传统煤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焦炭、电石、合成氨和甲醇等四种产品(见表1所示)。由于国内煤多油少气贫的资源禀赋,传统煤化工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主要产品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煤化工行业中焦炭产量累计为3.88亿吨,同比增长9.13%;电石产量为2 029.3万吨,同比增长34.99%。合成氨、甲醇产量分别为4 963.12万吨和1 573.98万吨。
  从国内焦炭的各省区生产情况看,山西依然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生产区域,2010年,山西省焦炭产量8 476.30万吨,同比增长11.10%,占全国产量比重是21.87%,产量保持全国第一,但产量比重在下滑。产量仅次于山西省的是河北省,2010年的产量达到4 988.10万吨,占全国产量比重是12.87%,产量比重也在下降;另外,山东、河南和内蒙古的焦炭产量也较多,占全国的产量比重分别是8.68%、6.63%和5.46%。
  表12005—2010年传统煤化工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告及网站公布数据。
  在生产能力上,2009年我国焦炭产能高达4亿吨/年以上。2010年,由于《焦化行业准入条件》已成为国内焦化企业自觉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炼焦落后产能的淘汰进程开展较好。截至2010年底,我国先后有五批(257家)焦化企业符合《焦化行业准入条件》。
  2009年我国电石产能达到2 200万吨/年,合成氨产能6 000万吨/年,甲醇产能2 600万吨/年以上。2009年9月出台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38号文)中曾明确指出,“传统煤化工重复建设严重,产能过剩30%,在进口产品的冲击下,2009年上半年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40%左右”。2010年,甲醇产能已经达到3 840万吨/年。通过对比发现,单纯从产量和产能对比角度考虑,电石、合成氨和甲醇的开工率分别为48.73%、82.72%和40.99%,传统煤化工行业的开工率相对较低,产能利用率相对不足。可以说,煤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醋酸是煤气化后的主要副产品。2005年我国醋酸产量为137万吨,2010年达到383.9万吨,增长非常迅速。目前我国醋酸企业超过20家,产能达到480万吨。虽然国内产能明显过剩,但不少产能仍在建设中,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拟在建醋酸产能达到300多万吨,预计到2011年底仅江苏省的醋酸就将超过340万吨。需求增长无法跟上产能增加,2010年国内醋酸开工率仅6成左右,产能过剩的情况未来一两年内仍难以扭转。
  (2)需求状况。2009年,我国焦炭表观消费量3.526亿吨,同比增长约3 700万吨,增长11.78%;2010年,焦炭表观消费量达到3.843亿吨,增长8.99%,是我国焦炭消费历史上消费最多的一年。2010年合成氨实物量为4 963.2万吨,同比下降2.4%。氮肥是合成氨最重要的下游产品,氮肥的产销情况影响相关煤化工产品的需求。2009年氮肥行业的表观消费量是4 663.78万吨,同比增长14.4%。2010年,氮肥产量出现下降,产量为4 666.3万吨,主要是因为上半年价格过低,而下半年遭遇节能减排政策,导致氮肥企业开工率下降[1](见表2所示)。
  表22003—2010年氮肥产量和消费情况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2010年)、国家统计局公告及网站公布数据。
  2.现代煤化工产业处于示范建设的起步阶段
  相对于传统煤化工,现代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和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它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因此,现代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和煤制甲烷等。目前,全国拟建及规划的煤制烯烃项目规模达到2 590万吨、煤制油项目规模达到3 37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规模达到369万吨。
  (1)煤制油。中国煤制油行业已经领跑世界,目前有6个项目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发展速度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在建和拟建煤制油装置的公司,主要包括神华集团、兖矿集团、潞安矿业集团和内蒙古伊泰集团。其中兖矿、潞安和伊泰采用煤间接液化技术,神华集团采用煤炭直接液化工艺,并在宁夏宁东项目采用间接液化工艺。具体来看,伊泰集团的煤制油项目2009年2月开车投产,设计产能480吨/天,当年实际能达到450—460吨/天,接近达产,截至目前能达到500吨/天以上。山西潞安集团16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的产能利用率约60%—65%。2010年,神华集团的直接液化和中科合成油公司的间接液化自主知识产权煤制油技术得到验证。截至2010年12月,神华煤直接液化装置累计投煤超过6 200小时,开工率超过70%,主要工艺参数基本达到了设计值,产品达到了设计要求。
  在煤制油生产进入长周期运行的同时,产品销售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2010年2月,内蒙古伊泰成品油销售有限公司获得商务部赋予的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这是继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获得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后,我国煤制油行业再次获得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
  随着运行数据的积累,煤制油示范装置的成本已经得到确认,而未来建设的大规模商业化煤制油装置成本将更低。国际油价不断攀升的趋势和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使煤制油的经济性更加可观。
  (2)煤制烯烃。2010年我国三个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已经先后建成,并进入试车阶段。其中神华包头煤制聚烯烃项目于5月建成,8月投料试车成功,实现平稳运行。大唐多伦煤制聚丙烯项目和神华宁煤集团煤制聚丙烯项目都已建成,并全力进行全流程试车工作。随着上述三个项目在2011年进入商业化运营,我国可以形成158万吨的煤制聚烯烃产能,其中聚乙烯为30万吨,聚丙烯为128万吨,约占中国聚烯烃总产能的7%左右。
  煤制烯烃项目的成功验证了甲醇制烯烃技术的可行性,技术进步带来产业升级。在此基础上,我国沿海地区企业计划利用港口物流条件好、靠近消费市场的优势,开发外购甲醇制烯烃项目。宁波禾元、大连大化福佳、浙江兴兴新能源科技、江苏盛虹集团、正大能源化工等宣布了类似计划。其中宁波禾元180万吨甲醇制60万吨烯烃项目已经得到银行贷款支持,并已开工建设,计划于2012年投产。
  目前,我国计划建设的煤制烯烃(含甲醇制烯烃)项目超过20个,总产能超过千万吨。中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制烯烃的成本竞争力将改变我国烯烃生产的原料结构,对中国的聚烯烃生产,以及东北亚(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以石脑油为原料的聚烯烃工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3)煤制乙二醇。近年来我国聚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对主要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的需求,我国乙二醇的巨大供需缺口和良好的盈利前景使煤制乙二醇成为煤化工发展的新热点。采用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技术的通辽金煤的煤制乙二醇项目于2009年底打通流程,后通过调整产品方案具备了联产10万吨/年草酸的能力,并于2010年5月产出合格的草酸产品。2010年3月,河南煤业与丹化科技等签订了排他性合作协议,在洛阳孟津、商丘永城、新乡获嘉、濮阳、安阳五地分别建设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装置,预计将在两年内率先形成10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产能。目前,国内有近20个煤制乙二醇项目处于计划中,总产能近400万吨/年。一旦煤制乙二醇技术在商业化装置上示范成功,和煤制烯烃一样,煤制乙二醇也将大幅改变我国乙二醇生产的原料结构。
  虽然我国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示范建设阶段,但是某些新兴产业,比如二甲醚、碳酸二甲酯等产业表现出典型的阶段性过剩的特点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碳酸二甲酯为例,其一直被西方国家视为最具发展前途的绿色环保产品,但是有关企业应用研究力度不够,下游市场开发程度不深,使得潜在的市场无法如期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求,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经营惨淡。
   资料来源: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等
  三、 煤化工行业存在的问题及产能过剩原因分析
  1.煤化工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产业结构初级化,资产回报率分化明显。我国煤化工产业结构相对低级,规模与效益不相匹配,资产回报差异明显。以山西省为例,尿素、甲醇、氯碱等传统产业占山西省化工行业销售收入的70%以上,且生产技术装置相对落后,具有领先水平的大装置比例偏低。粗苯、焦油加工产品的深度加工不足,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力度不大,产业结构初级化特征明显。2010年山西省化工行业资产占全国化工行业2.3%,列第12位,利润仅占全国化工行业利润0.28%,列第27位,资产回报率仅为0.81%,而与山西省产业结构类似的内蒙古化工产业资产回报率达3.8%[2]
  (2)传统煤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自200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曾经在2006年7月和9月、2008年10月及2009年9月四次紧急叫停煤化工项目,但是这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2]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焦炭生产国,焦炭行业总产能明显过剩。尽管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持续进行,小型焦化企业逐步淘汰。但是因为大型焦化项目不断投产,焦炭产量降不下来,过剩现象仍十分严重[3]。产能过剩,加上焦炭处于煤炭行业的下游和钢铁行业的上游,受到上游煤炭成本高企和下游钢铁价格低迷的双重挤压,利润空间狭小。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电石产量仅为204万吨,6年时间产量增长了10倍,2010年产量跃升到2 029.3万吨。但由于需求量有限,造成了电石产能过剩。而电石的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等都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目前我国传统煤化工业的产能过剩多表现为结构性过剩的特点,氮肥产业是结构性过剩特征最为明显的一个产业,目前我国氮肥产业仅尿素产能就过剩1 000万吨/年以上,接近20套大氮肥装置,但是一方面我国仍存在数百家规模较小、物耗较高的小氮肥企业;另一方面,我国的氮肥通用肥多、专用肥少,速效肥多、缓控释肥少,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要求。
  (3)园区化水平不高,配套性管理欠缺。目前,我国很多省区已经形成数个集中连片发展的产业集群,建立了一批工业园区,但大多数仅仅是产业简单集聚,没有真正形成一体化,园区公用工程、辅助设施不完备。工业基地和生活服务区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仍需不断完善,诸如,内部路网框架、配套管网设施、绿化亮化工程、配套项目取水口、净水厂、高压变电站、污水处理厂、统一灰渣场、特勤消防站和自备铁路等工程,造成园区基地承载能力相对较低,使其发展潜力受到制约。同时,很多园区的规模及产品结构雷同,合作少、竞争多。各地政府在政策引导、园区建设和管理等综合配套制度方面还需要进行大量工作。
  (4)现代煤化工业发展受到制约。现代煤化工是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工程,对环境、资源、水资源和交通运输承载能力等要求极高;此外,对技术、投资、资金和外部的配套条件要求也比较高,其面临几大制约因素:一是现代煤化工技术研发处于小规模试验,刚刚进入产业化的阶段,大规模发展在工程技术方面受到限制;二是现代煤化工的投资强度大,例如煤制烯烃是石油路线制烯烃投资的两倍以上,经济风险巨大;三是煤化工是高耗水的行业,目前的示范项目年耗水在都在2 000—3 000万吨,而我国煤资源又集中在中西部,中西部发展煤化工面临水资源匮乏的窘境;四是现代煤化工煤炭消耗多,需要靠近西部地区的煤资源地,而下游一些轻工、纺织产品市场却都在中东部,产品运输压力大,远距离运输存在安全隐患,如果煤化工作为主要化工产业,那么很难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五是煤化工产品的转化率不高,技术仍不成熟;六是现代煤化工碳排放巨大,其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2.煤化工业产能过剩的原因分析
  (1)国内煤多油少气贫的资源禀赋,传统煤化工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市场都比较成熟,投资又相对较低,易成为追求增长的热点。同时,由于现代煤化工项目存在着比较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系统风险,一旦上马一个项目,投资可以达到100—200亿元,因此出于风险考虑,煤炭资源较为丰富、传统技术较为成熟的省区偏好于大力发展传统煤化工行业,造成产能过剩现象的加剧[4]
  (2)国际油价波动起伏、总体上升,替代石油产品的技术有所突破。为占领制高点和圈占煤矿资源,现代煤化工颇受投资者的追逐。以内蒙古为例,很多大型企业进入对于内蒙地区财政税收以及当地就业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却带走了大量的本地资源,增加了污染。鉴于此,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于“十一五”期间提出,外来企业和当地企业如希望进入内蒙古开发煤炭资源,均须将其中的50%就地转化。这样可以解决就业,能够提高煤化工项目的附加值。政策出台后,难以避免一些企业进入内蒙发展煤化工的真实目的在于划拨资源。如鄂尔多斯地方政府规定投资20亿元配给1亿吨煤炭资源,这样导致了一些央企和地方大型企业进入到鄂尔多斯投资煤化工项目,如:淄博矿业、兖州煤业、神华集团以及中国烟草等。鄂尔多斯地区的煤炭埋藏比较浅,发热值非常高,低硫分、低灰分。这些企业进入煤化工项目,其目的更多在于煤炭资源。就目前的市场行情分析,煤炭直接销售的利润远远高于做煤化工项目所得到的利润。
  (3)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全面招商引资,一味地追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我国规划将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省份接近20个,其中不乏一些煤炭资源调入大省和一些已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的地区。38号文发布以后,仍有神华陶氏榆林百万吨煤制烯烃项目、中电投新能察布查尔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山西安泽200万吨二甲醚项目、中煤能源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以及中电投霍城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等一批煤化工项目奠基或者开工。此外,神宁3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等若干特大型煤化工项目也紧随其后[3]
  国内现代煤化工产品的规划产能更是已达天文数字。目前,煤基二甲醚项目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达到4 000万吨/年,大约是2008年全年二甲醚表观消费量的20倍;虽然国内尚无煤制烯烃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经验,但是国内煤制烯烃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也已经达到2 000万吨/年;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不过4个,产能110亿立方米/年左右,但是闻风而起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达到14个,产能接近550亿立方米/年。
  四、“十二五”防范煤化工业产能过剩的政策取向和实施对策
  1.煤化工业政策取向
  在煤化工产业政策选择和制定上必须充分考虑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和煤化工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治理和防范。目前,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工信部等部门正在联合制定《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这一文件被市场视为是煤化工行业的“十二五”规划。据了解,按照《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煤化工领域主要还是以试验为主。在审批上,项目审批权以投资规模为界,较大的依旧由国家发改委核准或备案,部分审批权被下放地方,而国家能源局和工信部分别根据自己的职责权限,做相关的行业规划引导工作。同时,缺水省份或地方将首先被限制上马煤化工项目,而煤炭净调入的地区也会被严格控制发展煤化工产业。同时还将规定,新上煤化工项目,必须严格核算从煤炭到最终产品成本和转换效率,煤价一律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同时新项目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减碳措施。新的规划鼓励更大和更长链条的煤化工项目。要求煤化工产业实行园区化,建在煤炭和水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上马煤化工的企业和地方必须有资金、有技术和有资源。原则上,一个企业承担一个示范项目,有条件发展煤化工的地区在产品和示范项目上也有严格的数量限制。工程建成后要严格考核验收总结。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煤化工在“十二五”期间核心任务就是理顺行业的发展秩序。在传统煤化工方面,开展行业内的重组整合,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鼓励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行业的整体产能,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深挖产业链的下游,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在现代煤化工方面,则应该以示范为主,消化和吸收现代煤化工的关键性技术,加快行业装备的国产化程度,通过大量的示范试点工程来验证项目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对于国家规划的煤炭调入区严格限制煤化工的发展,对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综合考虑资金、技术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有规划的发展现代煤化工。
  2.实施对策
  (1)从严实施产业准入标准政策。按照煤化工业“十二五”规划,应切实做到单纯扩大产能的焦炭、电石项目严格限制,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焦炭、电石项目禁止立项,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加快淘汰焦炭、电石落后产能;对合成氨和甲醇实施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提高竞争力。对于本身就属淘汰之列的项目,即使已经在建,若达不到立项要求,一律禁止开工建设。同时,应强化市场机制,提高准入门槛,辅以资源禀赋差异化措施,加强环境安全监管,加快淘汰无法达到标准、市场竞争能力差的落后产能。
  对于现代煤化工项目的产业准入标准严格限制,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示范项目建设要按照相关产业布局原则,实现园区化,建在煤炭和水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项目投资方应同时具有资本、技术和资源等方面优势,工程建设方案和市场开发方案必须做到资源利用合理、竞争能力强,并经过充分比选论证。
  (2)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必须控制产能规模。“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煤化工是处于“商业示范与有序推广相结合的稳步发展阶段”。“十二五”行业发展的控制目标是,甲醇产能5 000万吨;二甲醚产能1 000万吨,煤制烯烃产能400—500万吨,新建4—5套装置;煤制油产能500—600万吨,新建3—4套装置;煤制天然气产能250—300亿立方米,新建1—2套装置;煤制乙二醇产能100万吨左右,新建2—3套装置。因此,在控制现代煤化工业整体产能规模的同时,应合理考虑各个子行业和子项目的产能规模问题。可以考虑采取资源投入额度管理的方式进行控制,如以投煤量为基准,每年批准的主要产品项目的规模总量需要有一个上限,接近上限或超过上限时,一律停止审批同类项目。同时,应该对煤炭使用中碳、硫以及渣等主要资源制定利用率考核标准,以经济手段促进资源利用的同时也可节能减排[5]
  (3)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资源配置。“十二五”期间,煤炭净调入地区要严格控制煤化工产业,煤炭净调出地区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总量控制。重点布局在煤炭调出地区,如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宁夏、甘肃和贵州等调出大省。新上的示范项目要与淘汰传统落后的煤化工产能相结合,尽可能不增加新的煤炭消费量。同时,应适应区域水资源平衡,坚持“量水而行”的原则。批准煤化工项目立项时,应规定其单位产品的最高能耗和水耗,并作为设计依据和装置开工后验收的决定性指标。还应适应市场需求和运输能力平衡。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原则。合理配置煤资源。尽量做到煤化工用煤不与发电、民用等其他产业争夺煤炭资源,尽量利用褐煤、高硫煤等劣质煤为原料[6]
  同时,各省区不应各自为政,合理解决资源区域内水、煤、市场资源的冲突,结合现代煤化工发展趋势,前瞻性提出煤、电、化综合一体化的超大型煤化工产业群,严格控制新布设独立的大型火电厂,最终解决能源替代产品与基础化工产品需求,做到资源充分利用、节能减排,避免因盲目发展导致区域性不可逆的生态环境破坏。
  (4)走园区化发展道路,实现规模效益和协同效益。“十二五”时期,煤化工行业抑制产能过剩,实现集约化发展,应坚持走园区化发展道路。走园区化发展道路是确保现代煤化工业健康发展,解决和防范产能过剩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内蒙古准格尔大路煤化工园区为例,大路煤化工基地是内蒙古自治区规划的重点工业园区之一,是按照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的原则及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理念开发建设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规划控制面积23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面积87平方公里,分为“一区三基地”。北部20平方公里重点为产学研基地及金融商务区和为企业配套的生活服务区,南部35平方公里为煤制油、甲醇、二甲醚和烯烃产业基地,东部15平方公里为精细化工及三废综合利用产业基地,西部17平方公里为煤制天然气及下游深加工产业基地。大路煤化工园区计划在5年内建设煤制油、天然气、烯烃、甲醇、二甲醚、乙二醇、尿素合成氨以及煤化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八大产业链,形成年转化原煤1.5亿吨的深加工能力,建成年产600万吨煤制油、220万吨烯烃、200亿立方米天然气、100万吨二甲醚、100万吨乙二醇、52万吨尿素、30万吨合成氨,以及后续产品、副产品深加工项目。由目前园区建设及各项目运转上看,大路煤化工园区很好地实现了规模效益和协同效益的结合。
  (5)重视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引进效率。“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化工行业应继续优化、完善已成功的工程化技术,实现长周期、满负荷运行。对引进技术进行宏观调控,对于同一种比较复杂的煤化工技术,全国应先引进1—2套,进行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引进。同时不断加强下游产品链开发。继续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保持技术的全球领先性。同时,应控制关键技术的重复引进,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推广与使用。集中技术与资金力量,开发关键技术,如经济可接受的制氢技术,突破煤化工的氢来源制约,将实现煤化工中包括碳在内的主要元素利用和单位产能倍增,达到环保与经济的双赢,实现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
  (6)开展战略规划环评,完善环评审批监督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规划应进行战略环评,解决规划布点、水资源分布与利用、生态环境冲突、环境承载力等问题,对煤炭资源区划分不宜发展、适度发展、大规模发展等三类区域,明确煤化工发展方向,避免误导地方。原则上优先在富煤和富水区域,建设坑口煤化工基地,延长煤化工产业链,尽可能延伸到市场终端产品,减轻化学品运输压力和环境风险;在有一定水资源的富煤区域,量水而行,鼓励建设大型煤制甲醇项目,可采用甲醇管道运输至市场区域进行深加工;水资源不丰富的富煤区域,明确不宜发展煤化工行业。从政策层面指导地方健康发展煤化工,确保煤化工发展不挤占居民、农业和生态用水,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同时,进一步完善环评的审批监管机制。现执行的环发函[2004]164号文,未详细明确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相关煤化工审批权限,致使目前煤化工行业的环评审批存在漏洞,造成地方加速审批煤化工项目,推高了产能过剩风险。对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缺少工程实例的技术,应严格限制各地盲目发展。
  (7)建立统一的煤化工行业信息平台。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统一的、专门的、全国性的煤化工行业信息平台,使行业内各企业及时掌握各类煤化工行业产品产量、产能、销量、库存、在建项目、在建产能、拟建项目、拟建产能等多项关键指标,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从而造成重复建设,加重产能过剩问题。
  (8)将治理产能过剩与兼并重组联系起来,提高煤化工产业集中度。“十二五”时期,应推动我国煤化工行业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当前煤化工行业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小而分散,社会化、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集团。而产业集中度低的直接后果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重复研发、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难以提高。落实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改进管理和服务,如兼并重组企业在税收、土地、债务处理和职工安置等方面。同时应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引导和激励企业自愿、自主参与兼并重组[7]
  参考文献:
  [1] 李宁宁,袁隆华. 剖析产能过剩,解读政策导向[J]. 化工管理,2010,(4):45-48.
  [2] 曹建海. 重工企业难过“产能过剩”关[J]. 中国投资,2006,(4):16.
  [3] 李江涛.“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5):32-35.
  [4] 茅于轼. 质疑“产能过剩”说[J]. 上海经济,2006,(7):4-5.
  [5] 胡迁林. 新型煤化工要控制产能规模[N]. 中国化工报,2011-05-30:(6).
  [6] 卢锋. 治理产能过剩问题探讨[J]. 中国房地信息,2009,(12):54-58.
  [7] 王立国. 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的双向交互机制研究[J]. 企业经济,2010,(6):5-9.
  (责任编辑:杨全山)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根据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结合IMD和WEF竞争力理论和评价体系,从生产要素、需求要素、产业关联、企业发展、政府行为和贸易行为层面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对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进行了测度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当前只是文化大国,而非文化强国,文化产业综合国际竞争力较弱,处在所有参评国家的中下等位置,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称。文化产业存在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居民消费层次低、文
期刊
摘要:首先,本文介绍了宏观金融生产理论,分析了明示服务与默示服务,论述了利息收支活动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其次,本文介绍了借款费用的概念,指出了借款费用资本化对投资形成核算的影响,并对资本形成重新估算。再次,本文分析了高估额,重估后资本形成与原来的资本形成的关系。最后,本文分析了明示服务与默示服务的混合对增加值核算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宏观投资;借款费用;资本化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家乐福和沃尔玛为研究对象,探究制度、企业资源与网络策略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面临制度变化时,企业为了寻求正当性会采取正式化程度不同的网络策略;企业也会根据拥有资源程度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二者共同作用时,还会影响企业与合作对象关系的深浅。本文对于在华外资零售企业的策略布局以及本土零售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零售企业;制度;企业资源;网络
期刊
王建林(1979-),男,河北晋州人,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E-mail:antitank8@yahoo.com.cn  肖兴志,王建林  摘要:本文使用1998—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构建联立方程分析并比较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研发行为。研究发现政府的科技资助经费没能调动国有企业的研发积极性,但能够促进非国有企业提高研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企业战略选择角度分析了导致产品缺陷及由此引起的产品召回的根本原因、风险与应对。企业的利润导向型低成本战略是导致产品缺陷及召回的根源所在。产品缺陷及产品召回事件会在市场上传播,由此引起企业声誉的损失,引起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下降。贝叶斯学习模型解释了低质量产品发生的召回的比重更大,并且产品缺陷的披露使得高声誉产品比低声誉产品得到的市场惩罚要更多。因此,顾客导向型战略是利润导向型低成本战略的
期刊
摘 要:令人发指的南平校园弑童血案等连续多起报复社会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成因,反映出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化。防范报复社会性突发事件的发生,要堵与疏相结合,不仅要通过增加行为人的犯罪成本,减少犯罪机会,更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协调运行机制和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给予公民最起码的生存照顾。  关键词:报复社会;利益诉求;犯罪成本;突发公共事件
期刊
摘要: 本文在Hirshleifer建立的交易费用模型基础上引入了政府规模变量,阐述了政府规模、经济发展与交易费用的关系。之后,本文以2009年106个国家(或地区)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平均水平下,政府规模的增加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供给降低社会交易费用;就动态角度分析而言,政府规模对交易费用影响呈现动态“V”型关系,经济发展前期交易费用随着政府规模的扩大
期刊
收稿日期:201201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营大企业转型利益相关者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 (11BGL049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民营大企业转型利益相关者价值网络研究”(CXJJ-2011-376)  作者简介:江若尘(1963- ),女,安徽滁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财经大学500强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500强企业研究和关系营销研
期刊
作者简介:王汉儒(1986-),男,山东新泰人,博士,主要从事开放宏观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whemax@163com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20)摘要: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接踵而至,使得世界经济失衡原因与再平衡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先,本文回顾了世界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两方面的文献,并通过引入新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指出美国政治制度的
期刊
摘要:频繁爆发的矿难倒逼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体制改革。本文使用MS—VAR模型研究了改革背景下煤矿安全规制系统的结构变化,分析系统不同状态的特征与转换规律,并运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探讨不同状态下的安全规制效果。此外,本文还实证研究了规制周期对煤矿安全水平和煤炭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规制系统存在结构性变化,在样本期内由“高规制波动状态”向“低规制波动状态”转换,且呈现出明显的“棘轮效应”;(2)“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