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国际秩序的研究,权力是不客忽视的重要因素。本文即以权力为出发点,探讨现实主义视角下,不同的权力分配结构是如何促进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维持的。本文将权力分配结构分为霸权模式和均势模式,对于霸权模式的稳衡机制从维持稳定的要素,即霸权、规则制度、合法性展开分析。均势模式分为两极秩序和多极秩序,两极关注美苏冷战对峙,多极关注欧洲协调,该秩序模式主要从维持稳定的手段,即外部制衡、内部制衡进行分析。文章最后通过对两种秩序模式的总结致力于得出现实主义国际秩序观对当下建立维持国际秩序的一些有益启迪。
关键词现实主义 权力 霸权 均势
霍夫曼指出,一国如何在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创建和维持秩序,己成为国际关系基本的、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因而,探讨研究国际秩序创建维持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当下中美权力结构变化及国际秩序的变迁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对象是权力分配结构和国际秩序,现实主义认为,二者具有一定因果联系,即权力分配结构影响国际秩序,权力分配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国际秩序建立及维持机制的差异。在对不同秩序模式进行分析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厘清相关概念。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因变量一国际秩序
学术界对于国际秩序概念的界定,大体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对于国际秩序广义的解释着眼于国际体系所呈现的外在状态。如赫德利·布尔认为“国际秩序是对人类活动和国家行为所作的旨在维护世界稳定、和平与合作的一种合理安排。”而从狭义角度界定的学者倾向于将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联系在—起,比如美国著名学者奥兰·扬指出:“国际秩序是管理国际社会所有(或者几乎所有)成员的多领域具体事物的广泛制度框架。”制度确实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促进国家间的合作而导致秩序的产生,这也正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学者的主张,这样的界定不无道理,但是却存在将国际关系中复杂的秩序问题简单化之嫌。
为了能从整体上对各要素在国际秩序建立维持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客观分析,本文从广义角度界定国际秩序,即国际体系的稳定状态。所谓的稳定是相对的,此处定义的稳定状态是贴合国际现实的总体稳定,也就是不发生挑战秩序的战争,而并非消除战争的绝对稳定。
(二)自变量——权力分配结构
国际权力分配结构即体系中国家的权力分配,集中关注能在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大国。一股用“极”的概念代表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根据体系中大国的数量常划分为单极、两极与多极。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对国家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单极体系下唯一超级大国为了保持自身优势地位,会极力控制体系。两极、多极体系中的大國一方面致力于提升自身相对优势,但同时又会警惕其他国家的强大。而体系中的其他诸多小国的行为深受大国行为的影响。根据本文对于国际秩序模式研究的不同方法,将权力分配结构统归为霸权与均势两种。单极无疑是霸权模式,两极和多极因为涉及到权力的均势将其归为均势模式。
(三)现实主义视角下两个变量间关系
现实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学派,权力分配结构是现实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对于国际秩序,很多学者认为现实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状态下各国为权力的斗争”的观点一定程度否认了秩序的存在,这一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这是将秩序狭隘化了。现实主义者恰恰认为权力是国际秩序建立和维持的主要力量,合理的权力分配是解决国际冲突或不稳定局面的最有效办法,行之有效的国际秩序模式是权力模式。
综上,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分配结构决定国际秩序的建立维持,对国际秩序进行研究,也就是对大国力量结构进行研究。但他们对于权力分配模式如何影响国际体系稳定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霸权国的支配和影响力;二是通过权力均势的制衡机制。
二、现实主义秩序模式
(一)霸权秩序模式
1.霸权秩序模式简述
权力结构的霸权指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个国家,使这个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持霸权国际秩序观的现实主义者认为正是霸权的优势造就并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吉尔平认为,霸权体系是一种稳定系统内秩序的稳衡系统,霸权国的实力为系统的稳定提供了保证,并且为弱小国家提供了安全和财产保护,霸权的成功“一部分在于霸权国将自己的意愿施加给弱小国家,一部分在于其他国家从中获益并接受霸权国的领导”。吉尔平认为国际政治体系有过两个霸权国家,一个是英国,另一个是美国。接下来便从英国治下的和平和美国治下的和平这两个案例中找寻霸权维持国际体系稳定的答案。
2.对英美治下的和平案例分析
一般来说,一国要成为霸主,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是必要条件。而霸权国要想构筑以自身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必须构成一个核心力量促进全体系的政治关系和自由关系的出现,要么成为一个领导者诱导其他国家和行为体合作,要么更自由地行为,通过成为与自由秩序相关联的制度和组织的中心。
十九世纪的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成为了“世界工厂”。经济上,英国在商品生产和贸易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它的市场在1840年能够吸收超过世界三分之一的出口。军事上,英国拥有唯一一支真正具有全球性的海军力量,维持了其海上霸权地位,同时,英国通过海外扩张,建立了“日不落帝国”。可以说,该世纪的英国具有全球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得益于其绝对优势地位,在均势原则的共识下,英国积极推动协调欧洲大陆各国的关系,扮演“离岸平衡手”角色,同时是一系列重大会议的参与者和决定者,正是在英国主导的协调运作机制下,所谓英国治下的和平出现。许多学者认为正是英国的绝对优势建立维持了一百多年来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
二战后的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其建立国际新秩序奠定了基础。在经济领域,美国一手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组织得以控制世界经济。在军事领域,美国在二战期间及之后在世界各战略要地建立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军事同盟网络。同时在政治安全领域,美国主导促成了联合国的建立,并确立了大国决定原则。不同领域相互影响,构成了美国的霸权秩序,一方面,该秩序服务于美国自身利益,但同时美国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使其他国家一定程度从该体系收益,从而愿意服从维系该秩序,美国治下的和平由此出现。 综合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美两个霸权对于秩序的建立维系是有一些共同要素的,而这些正是霸权维持体系稳定的关键。首先是客观上存在一个有能力且有意愿的霸权国,不论是英国还是美国,二者在该阶段的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一定程度取得了体系控制权,而且有维持体系稳定的意愿。其次,秩序的建立维系需要原则规则甚至制度的支持。英国治下的和平时期,经常召开一系列大国会议,各方均同意以均势作为它们共同的指导原则。美国治下的和平时期,这一要素的体现更是明显。几乎在各个领域都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建立了一系列机构,而这些正是价值和规则的承载体。最后,双方所确立的国际秩序都重视合法性的获取。英国一直以均势标榜,来获取其他国家认可以及对均势原则的服从。美国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使其他国家受益来谋求认同服从。换句话说,英美霸权不是简单地指占主导地位的一系列物质条件,它是别人赋予的地位,取决于他们的认可。简而言之,霸权主义意味着一种制度化的实践,即赋予一个拥有领导资源的国家特殊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以上三个方面英美实际操作运行机制存在很大差异,然而,差异的存在并不能否认霸权秩序主要是通过霸权、规则以及合法性这三个要素来达到维持国际体系稳定的结果。
基于以上分析,支持霸权秩序的学者认为霸权与国际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一个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相反,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体系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和不稳定的。
(二)均势秩序模式
1.均势秩序模式简介
相比霸权秩序模式,更多现实主义者认为权力均衡即均势是主权国家体系中维持国际秩序稳定的理想模式。对于均势的认识,国际关系理论界大致认同以下几个见解:(1)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2)均势是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4)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摩根索对均势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认为“若干国家为了寻求权势所进行的斗争最后必然会导致一种称为均势的格局;均势是维持和平的手段和主权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稳定因素”。
信奉均势论的学者普遍认同国际体系中的战争通常是由不受约束的大国挑起的,所以如何应对这些力图并且几乎能够在整个体系中占据压倒优势的霸权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称霸努力成为均势秩序关注的重点。沃尔兹认为国家可以通过内部制衡和外部制衡两种手段来实现均势。内部制衡和外部制衡同时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均势秩序的運作。接下来通过对欧洲协调多极秩序和美苏两极秩序的分析来进一步探讨不同均势秩序的稳衡逻辑。
2.对欧洲协调和美苏两极均势秩序分析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形成一种平衡的局面,维持了几十年的总体和平。曼德尔鲍姆认为和平的维持得益于战胜国奉行了两条原则:各国必须克制自己在欧洲扩张领土的野心,至少要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当欧洲各国内部矛盾或国家间矛盾即将引起战争时,所有大国共同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也就是举行由各国代表参加的会议。曼德尔鲍姆把这种体制叫做“共管均衡体制”亦即“欧洲协调”。均势论者认为正是以欧洲协调为核心的多极均势秩序对欧洲长达几十年和平的“黄金时期”的出现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时期多极均势秩序主要是靠欧洲协调机制的运作来维持的,尽管欧洲协调主要是以温和的会议方式进行,但温和的会议背后掩盖的是各国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对立,为了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又不破坏稳定的大环境,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利己的制衡。相比之下,各种外部制衡机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其中,结盟与反结盟在维持和恢复欧洲均势的过程中具有主要的和经常性的意义。正如摩根索所言“整个西方世界的历史中,权力均衡大体都是通过联盟实现的”。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军事实力也迅速增长,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该时期的均势秩序体现为两极均衡。首先,从实力对比来看,该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其他国家力量对体系总体态势影响不大。其次,美苏两国乃至东西方两大阵营针锋相对,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纷纷采取措施进行彼此制衡,虽然实现霸权是两国最终目标,但在核武器等多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两国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只能以均势作为处理之间关系的手段。最后,在均势的实际运作中,两国避免了新一轮的世界大战,实现了国际态势的总体和平稳定。
尽管美苏制衡采取了结盟政策,即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但实际上由于美苏较之其盟友压倒性的实力,使得一个盟国的背叛或另一个盟国的加入不再能够对权力均衡构成实质性的破坏,所以在此情况下,它们只需依靠自己就可以决定它们之间的权力均衡了,即在美苏两极结构中,均势秩序的维持主要是靠美苏之间各自的内部制衡来实现实力对比的大致平衡,具体表现为军事方面不断发展扩张的军备竞赛,比如两国在军费开支、常规武器及核武器数量和技术等方面都展开了激烈竞争。
综上,支持多极均势秩序的现实主义者认为在多极均势中,系统本身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各种联盟因时而异,更有利于维持权力结构的平衡,因而更利于维持体系的稳定。而两极均势秩序的首要倡导者如沃尔兹认为,两极秩序因为主要参与者数量少而稳定。两极世界联盟领袖主要根据自身对利益的计算来制定战略,依靠自力更生,对危险也有清晰认识,不确定性很少,因而形成的体系也更加稳定。
三、对现实主义秩序模式的评价及结论
实现全体系范围的、永久的和平是人类追求国际秩序的极致。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国与国之间交往的现实存在使得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过程中必然与其他国家或多或少存在着冲突,而研究国际秩序的价值即在这一必然伴随冲突的过程中构建一种秩序模式,从而使各国最大程度地避免冲突。综合本文对于两种秩序模式的分析,相关学者对于霸权和均势如何最大程度避免冲突给出了相当充分的理由,但其实两种秩序模式是相互冲突的。 首先,二者对于战争如何发生以及国家问如何避免冲突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即任何单一的霸权都可能代表一个不稳定的支点,或者说是引爆点。均势论者认为霸权秩序是大国政治的产物,而历史表明,很多大的战争都是由不受约束的且拥有一定实力的国家挑起,所以存在一个霸权是对国际体系稳定最大的威胁。霸权稳定支持者认为许多不稳定情况只有单一的霸主才有可能控制,并采取行动,尽量减少国家间的破坏性和不相容。
其次,他们对相同时期的国家权力定位是不一样的。霸权秩序考虑到英美较之其他国家绝对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将其定位为“霸权”,因而从霸权出发考虑稳衡机制。而均势论者认为英美在各自时期霸权的地位是有争议的。英国虽然被称为“世界强国”,但其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并没有自动转化为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英国海军霸权对欧洲事务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同时其陆军实力并不及同时期部分欧洲大陆强国。保罗?肯尼迪评价说英国的工业革命没有提供“获取军事硬件和人力资源的途径”,在维多利亚时期的中期,英国在冲突中“动员”的程度可能比早期斯图亚特时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低。在美国治下的和平这段时期,国际格局呈现两极,意味着此时苏联与美国实力是不相上下的,至少苏联在军事实力方面基本可以与美抗衡,所以他们从制衡角度思考国际体系稳衡机制。
再者,两种秩序模式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倾向。肯尼斯·沃尔兹认为任何国际政治理論都必须以体系中大国为基础,因为大国不仅为自己而且也为他国界定了行动的舞台。很明显,不论霸权还是均势秩序,都是维持巩固大国自身利益得以存在。在这种倾向下,大国为了造就有利于己的态势,不惜牺牲小国利益,甚至局部诉诸武力,所以,相对稳定的大环境下,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小冲突。
最后,不论是霸权还是均势秩序,在强调权力的同时,也重视规则的制定以及合法性的获取,很显然这些已经超出了现实主义权力观的范畴。
综上,通过对权力秩序的梳理我们能收获到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权力是秩序构建的一个有用的起点。尽管秩序模式中过度依赖权力倾向一定程度不利于国际体系的公平与正义,但在秩序构建中权力的带领是必要的,国际政治的现实也要求充分考虑权力的重要性。(2)要有有效制约权力的工具手段。正如国内政治中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不对权力进行约束制约,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同时仅依赖大国彼此来进行权力的制衡作用是有限的,国际社会应设计一种超出大国权力范围的制约机制。(3)秩序的建立维持离不开合法性的获取。秩序需要靠所有的国家来维持,所以只有各国满意,承认该秩序其才能得以真正发挥其功能。而合法性既可以通过权力的影响力、感召力,也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国际机制、规则规范、法律制度来获取。
以上三点是从现实主义秩序观存在的问题出发得到的启示,很显然,第三点已经超越了现实主义国际秩序观的理解,通过一系列制度规范来维持秩序显然属于自由主义所提倡的观点,而寻求对秩序各国观念的认同一定程度反映了建构主义观点。事实上,一个真正有效的反映国际现实的秩序观从来不是一家所言,单纯的现实主义国际秩序观只能反映其中某个方面的现实。因而,对各个学派的秩序观进行把握分析,对比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充分取长补短,结合变化发展的国际现实集各家之所长,才能在国际体系中构筑一个最大功效的秩序观。
关键词现实主义 权力 霸权 均势
霍夫曼指出,一国如何在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创建和维持秩序,己成为国际关系基本的、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因而,探讨研究国际秩序创建维持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当下中美权力结构变化及国际秩序的变迁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对象是权力分配结构和国际秩序,现实主义认为,二者具有一定因果联系,即权力分配结构影响国际秩序,权力分配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国际秩序建立及维持机制的差异。在对不同秩序模式进行分析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厘清相关概念。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因变量一国际秩序
学术界对于国际秩序概念的界定,大体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对于国际秩序广义的解释着眼于国际体系所呈现的外在状态。如赫德利·布尔认为“国际秩序是对人类活动和国家行为所作的旨在维护世界稳定、和平与合作的一种合理安排。”而从狭义角度界定的学者倾向于将国际秩序与国际机制联系在—起,比如美国著名学者奥兰·扬指出:“国际秩序是管理国际社会所有(或者几乎所有)成员的多领域具体事物的广泛制度框架。”制度确实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促进国家间的合作而导致秩序的产生,这也正是新自由制度主义学者的主张,这样的界定不无道理,但是却存在将国际关系中复杂的秩序问题简单化之嫌。
为了能从整体上对各要素在国际秩序建立维持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客观分析,本文从广义角度界定国际秩序,即国际体系的稳定状态。所谓的稳定是相对的,此处定义的稳定状态是贴合国际现实的总体稳定,也就是不发生挑战秩序的战争,而并非消除战争的绝对稳定。
(二)自变量——权力分配结构
国际权力分配结构即体系中国家的权力分配,集中关注能在体系中发挥作用的大国。一股用“极”的概念代表国际权力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大国,根据体系中大国的数量常划分为单极、两极与多极。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对国家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单极体系下唯一超级大国为了保持自身优势地位,会极力控制体系。两极、多极体系中的大國一方面致力于提升自身相对优势,但同时又会警惕其他国家的强大。而体系中的其他诸多小国的行为深受大国行为的影响。根据本文对于国际秩序模式研究的不同方法,将权力分配结构统归为霸权与均势两种。单极无疑是霸权模式,两极和多极因为涉及到权力的均势将其归为均势模式。
(三)现实主义视角下两个变量间关系
现实主义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学派,权力分配结构是现实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对于国际秩序,很多学者认为现实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无政府状态下各国为权力的斗争”的观点一定程度否认了秩序的存在,这一看法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这是将秩序狭隘化了。现实主义者恰恰认为权力是国际秩序建立和维持的主要力量,合理的权力分配是解决国际冲突或不稳定局面的最有效办法,行之有效的国际秩序模式是权力模式。
综上,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分配结构决定国际秩序的建立维持,对国际秩序进行研究,也就是对大国力量结构进行研究。但他们对于权力分配模式如何影响国际体系稳定问题的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霸权国的支配和影响力;二是通过权力均势的制衡机制。
二、现实主义秩序模式
(一)霸权秩序模式
1.霸权秩序模式简述
权力结构的霸权指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于—个国家,使这个国家拥有支配国际体系的垄断权力。持霸权国际秩序观的现实主义者认为正是霸权的优势造就并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吉尔平认为,霸权体系是一种稳定系统内秩序的稳衡系统,霸权国的实力为系统的稳定提供了保证,并且为弱小国家提供了安全和财产保护,霸权的成功“一部分在于霸权国将自己的意愿施加给弱小国家,一部分在于其他国家从中获益并接受霸权国的领导”。吉尔平认为国际政治体系有过两个霸权国家,一个是英国,另一个是美国。接下来便从英国治下的和平和美国治下的和平这两个案例中找寻霸权维持国际体系稳定的答案。
2.对英美治下的和平案例分析
一般来说,一国要成为霸主,在经济上和军事上占据绝对优势是必要条件。而霸权国要想构筑以自身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必须构成一个核心力量促进全体系的政治关系和自由关系的出现,要么成为一个领导者诱导其他国家和行为体合作,要么更自由地行为,通过成为与自由秩序相关联的制度和组织的中心。
十九世纪的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成为了“世界工厂”。经济上,英国在商品生产和贸易方面取得了绝对优势,它的市场在1840年能够吸收超过世界三分之一的出口。军事上,英国拥有唯一一支真正具有全球性的海军力量,维持了其海上霸权地位,同时,英国通过海外扩张,建立了“日不落帝国”。可以说,该世纪的英国具有全球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得益于其绝对优势地位,在均势原则的共识下,英国积极推动协调欧洲大陆各国的关系,扮演“离岸平衡手”角色,同时是一系列重大会议的参与者和决定者,正是在英国主导的协调运作机制下,所谓英国治下的和平出现。许多学者认为正是英国的绝对优势建立维持了一百多年来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
二战后的美国,拥有无与伦比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其建立国际新秩序奠定了基础。在经济领域,美国一手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组织得以控制世界经济。在军事领域,美国在二战期间及之后在世界各战略要地建立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军事同盟网络。同时在政治安全领域,美国主导促成了联合国的建立,并确立了大国决定原则。不同领域相互影响,构成了美国的霸权秩序,一方面,该秩序服务于美国自身利益,但同时美国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使其他国家一定程度从该体系收益,从而愿意服从维系该秩序,美国治下的和平由此出现。 综合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美两个霸权对于秩序的建立维系是有一些共同要素的,而这些正是霸权维持体系稳定的关键。首先是客观上存在一个有能力且有意愿的霸权国,不论是英国还是美国,二者在该阶段的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一定程度取得了体系控制权,而且有维持体系稳定的意愿。其次,秩序的建立维系需要原则规则甚至制度的支持。英国治下的和平时期,经常召开一系列大国会议,各方均同意以均势作为它们共同的指导原则。美国治下的和平时期,这一要素的体现更是明显。几乎在各个领域都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建立了一系列机构,而这些正是价值和规则的承载体。最后,双方所确立的国际秩序都重视合法性的获取。英国一直以均势标榜,来获取其他国家认可以及对均势原则的服从。美国通过提供公共产品使其他国家受益来谋求认同服从。换句话说,英美霸权不是简单地指占主导地位的一系列物质条件,它是别人赋予的地位,取决于他们的认可。简而言之,霸权主义意味着一种制度化的实践,即赋予一个拥有领导资源的国家特殊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以上三个方面英美实际操作运行机制存在很大差异,然而,差异的存在并不能否认霸权秩序主要是通过霸权、规则以及合法性这三个要素来达到维持国际体系稳定的结果。
基于以上分析,支持霸权秩序的学者认为霸权与国际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一个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相反,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体系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和不稳定的。
(二)均势秩序模式
1.均势秩序模式简介
相比霸权秩序模式,更多现实主义者认为权力均衡即均势是主权国家体系中维持国际秩序稳定的理想模式。对于均势的认识,国际关系理论界大致认同以下几个见解:(1)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2)均势是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4)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摩根索对均势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认为“若干国家为了寻求权势所进行的斗争最后必然会导致一种称为均势的格局;均势是维持和平的手段和主权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稳定因素”。
信奉均势论的学者普遍认同国际体系中的战争通常是由不受约束的大国挑起的,所以如何应对这些力图并且几乎能够在整个体系中占据压倒优势的霸权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称霸努力成为均势秩序关注的重点。沃尔兹认为国家可以通过内部制衡和外部制衡两种手段来实现均势。内部制衡和外部制衡同时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均势秩序的運作。接下来通过对欧洲协调多极秩序和美苏两极秩序的分析来进一步探讨不同均势秩序的稳衡逻辑。
2.对欧洲协调和美苏两极均势秩序分析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形成一种平衡的局面,维持了几十年的总体和平。曼德尔鲍姆认为和平的维持得益于战胜国奉行了两条原则:各国必须克制自己在欧洲扩张领土的野心,至少要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当欧洲各国内部矛盾或国家间矛盾即将引起战争时,所有大国共同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也就是举行由各国代表参加的会议。曼德尔鲍姆把这种体制叫做“共管均衡体制”亦即“欧洲协调”。均势论者认为正是以欧洲协调为核心的多极均势秩序对欧洲长达几十年和平的“黄金时期”的出现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时期多极均势秩序主要是靠欧洲协调机制的运作来维持的,尽管欧洲协调主要是以温和的会议方式进行,但温和的会议背后掩盖的是各国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对立,为了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又不破坏稳定的大环境,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利己的制衡。相比之下,各种外部制衡机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其中,结盟与反结盟在维持和恢复欧洲均势的过程中具有主要的和经常性的意义。正如摩根索所言“整个西方世界的历史中,权力均衡大体都是通过联盟实现的”。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军事实力也迅速增长,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该时期的均势秩序体现为两极均衡。首先,从实力对比来看,该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其他国家力量对体系总体态势影响不大。其次,美苏两国乃至东西方两大阵营针锋相对,在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纷纷采取措施进行彼此制衡,虽然实现霸权是两国最终目标,但在核武器等多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两国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只能以均势作为处理之间关系的手段。最后,在均势的实际运作中,两国避免了新一轮的世界大战,实现了国际态势的总体和平稳定。
尽管美苏制衡采取了结盟政策,即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抗,但实际上由于美苏较之其盟友压倒性的实力,使得一个盟国的背叛或另一个盟国的加入不再能够对权力均衡构成实质性的破坏,所以在此情况下,它们只需依靠自己就可以决定它们之间的权力均衡了,即在美苏两极结构中,均势秩序的维持主要是靠美苏之间各自的内部制衡来实现实力对比的大致平衡,具体表现为军事方面不断发展扩张的军备竞赛,比如两国在军费开支、常规武器及核武器数量和技术等方面都展开了激烈竞争。
综上,支持多极均势秩序的现实主义者认为在多极均势中,系统本身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各种联盟因时而异,更有利于维持权力结构的平衡,因而更利于维持体系的稳定。而两极均势秩序的首要倡导者如沃尔兹认为,两极秩序因为主要参与者数量少而稳定。两极世界联盟领袖主要根据自身对利益的计算来制定战略,依靠自力更生,对危险也有清晰认识,不确定性很少,因而形成的体系也更加稳定。
三、对现实主义秩序模式的评价及结论
实现全体系范围的、永久的和平是人类追求国际秩序的极致。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国与国之间交往的现实存在使得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的过程中必然与其他国家或多或少存在着冲突,而研究国际秩序的价值即在这一必然伴随冲突的过程中构建一种秩序模式,从而使各国最大程度地避免冲突。综合本文对于两种秩序模式的分析,相关学者对于霸权和均势如何最大程度避免冲突给出了相当充分的理由,但其实两种秩序模式是相互冲突的。 首先,二者对于战争如何发生以及国家问如何避免冲突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即任何单一的霸权都可能代表一个不稳定的支点,或者说是引爆点。均势论者认为霸权秩序是大国政治的产物,而历史表明,很多大的战争都是由不受约束的且拥有一定实力的国家挑起,所以存在一个霸权是对国际体系稳定最大的威胁。霸权稳定支持者认为许多不稳定情况只有单一的霸主才有可能控制,并采取行动,尽量减少国家间的破坏性和不相容。
其次,他们对相同时期的国家权力定位是不一样的。霸权秩序考虑到英美较之其他国家绝对的经济和军事优势将其定位为“霸权”,因而从霸权出发考虑稳衡机制。而均势论者认为英美在各自时期霸权的地位是有争议的。英国虽然被称为“世界强国”,但其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并没有自动转化为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英国海军霸权对欧洲事务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同时其陆军实力并不及同时期部分欧洲大陆强国。保罗?肯尼迪评价说英国的工业革命没有提供“获取军事硬件和人力资源的途径”,在维多利亚时期的中期,英国在冲突中“动员”的程度可能比早期斯图亚特时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要低。在美国治下的和平这段时期,国际格局呈现两极,意味着此时苏联与美国实力是不相上下的,至少苏联在军事实力方面基本可以与美抗衡,所以他们从制衡角度思考国际体系稳衡机制。
再者,两种秩序模式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倾向。肯尼斯·沃尔兹认为任何国际政治理論都必须以体系中大国为基础,因为大国不仅为自己而且也为他国界定了行动的舞台。很明显,不论霸权还是均势秩序,都是维持巩固大国自身利益得以存在。在这种倾向下,大国为了造就有利于己的态势,不惜牺牲小国利益,甚至局部诉诸武力,所以,相对稳定的大环境下,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小冲突。
最后,不论是霸权还是均势秩序,在强调权力的同时,也重视规则的制定以及合法性的获取,很显然这些已经超出了现实主义权力观的范畴。
综上,通过对权力秩序的梳理我们能收获到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权力是秩序构建的一个有用的起点。尽管秩序模式中过度依赖权力倾向一定程度不利于国际体系的公平与正义,但在秩序构建中权力的带领是必要的,国际政治的现实也要求充分考虑权力的重要性。(2)要有有效制约权力的工具手段。正如国内政治中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不对权力进行约束制约,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同时仅依赖大国彼此来进行权力的制衡作用是有限的,国际社会应设计一种超出大国权力范围的制约机制。(3)秩序的建立维持离不开合法性的获取。秩序需要靠所有的国家来维持,所以只有各国满意,承认该秩序其才能得以真正发挥其功能。而合法性既可以通过权力的影响力、感召力,也能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国际机制、规则规范、法律制度来获取。
以上三点是从现实主义秩序观存在的问题出发得到的启示,很显然,第三点已经超越了现实主义国际秩序观的理解,通过一系列制度规范来维持秩序显然属于自由主义所提倡的观点,而寻求对秩序各国观念的认同一定程度反映了建构主义观点。事实上,一个真正有效的反映国际现实的秩序观从来不是一家所言,单纯的现实主义国际秩序观只能反映其中某个方面的现实。因而,对各个学派的秩序观进行把握分析,对比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充分取长补短,结合变化发展的国际现实集各家之所长,才能在国际体系中构筑一个最大功效的秩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