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车价格超越公交车”“共享单车1小时要6.5元”“景区充电宝1小时10元”……很难想象,沉寂多时的共享经济会以涨价潮的形式,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相较于初期的免费体验,这波共享经济来势汹汹的涨价潮被不少人质疑是在“割韭菜”,面对市场消费者的质疑,共享经济的实体企业们又有何想法呢?
疑似涨价过猛的共享充电宝
最近,共享充电宝因涨价而频频登上热搜,商圈和医院等场所每小时充个电要3-4元,酒吧夜店等则高达10元/小时!有的用户因未及时归还,一天花掉99元,等同于买了个充电宝。
从1元/小时到4元/小时甚至10元/小时,各大共享充电宝为何急着涨价?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企业则以 “缺钱”来回应:一来抢占市场花的巨额补贴需回本,二来疫情影响、进场费涨价增加运营成本。
可问题是涨价的共享经济显然不止充电宝一家,共享单车同样通过涨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样涨价的共享单车
近日,有网友提供的青桔单车计价规则截图显示,青桔单车前15分钟收费1.5元,然后每10分钟收费1元,这样算下来,1小时收费高达6.5元,比乘坐公交车的价格还要贵。青桔单车有关负责人并没有针对此事直接回应,只是表示:“暂时没有调价计划。”
而央视网也在微博#央视网评共享单车涨价#中提到“请共享单车老板们注意吃相!”,央视网提到,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基于开放、普惠、分布式特征,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带来规模效应,使得长尾用户享受边际成本递减带来的好处。但是,不少所谓“共享经济模式”显然是打着共享之名,干着收租的生意,。说到底,还是资本驱动力太强,偏离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初心。
前有ofo、小鸣单车倒闭,众多用户的押金打了水漂,后有哈啰、美团、青桔三足鼎立,相继下地收割。而现在被资本驱动,打着共享之名,干着收租的生意,被央视点名实属不冤。
同时,随着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两大共享领域接连不断的涨价新闻,也开始有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思考共享經济涨价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动作不断的共享经济企业
经历2019年的深度调整,共享经济企业用实力证明疫情冲击并非“冰冻三尺”。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显示,因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影响,共享经济市场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预计到2021年达到16.9万亿元,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进入2021年后,共享经济领域更是“大动作”不断。怪兽共享充电宝成功上市的同时,滴滴出行也计划于2021年上市,目标估值约为600-800亿美元;2月初,又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出行计划于今年下半年进行IPO。这也是继2020年末爱彼迎(Airbnb)登录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大涨以来,共享经济行业的又一针“强心剂”,有业内人士称:共享经济行业也在蓄势回暖。
不过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出现的涨价潮的确让不少消费者感到担忧,如果共享经济生态下各种商业模式均进行涨价,那共享经济所谓的绿色、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的初衷还会存在吗?或者说,各种共享商业模式从一开始就计划好在成长起来后割市场消费者韭菜的?
通过已经上市的怪兽充电《招股说明书》 ,或许我们能一探究竟。
一边涨价一边烧钱的怪兽充电
2021年4月1日晚,怪兽充电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EM”。此次,怪兽充电共发行1765万股ADS,发行价定为8.5美元/ADS,总发行规模为1.5亿美元。
作为国内共享充电宝“一兽三电”(怪兽充电、街电、来电、小电)中最晚起步的一家,怪兽充电发迹于2017年,但却后来居上,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影响之下,移动设备充电服务市场增长放缓。当竞争对手小电、街电采取不同程度的收缩策略,怪兽充电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全场景并进”战略,除了餐饮场景外,拓宽酒旅、交通出行、医疗机构等新场景。
扩张让怪兽充电后来居上,但其《招股说明书》也显示,庞大的营销费用也成为怪兽充电巨大的负担。怪兽充电的铺设点位包括娱乐场所、餐馆、购物中心、酒店等。在与商户达成合作后,怪兽充电按比例给予商户抽成,同时对于优质商户,公司还需要提前支付入场费。
这一模式中,怪兽充电所需支付的入场费和佣金合计约占场地设备收入的50%-70%。代理模式下,充电宝和机柜由代理商管理运营,公司每月按比例支付佣金,佣金率一般为75%-90%。
招股书数据显示,怪兽充电每年需支付的入场费和佣金连年大幅提升。其中,入场费由2019年的1.06亿元增至2020年的3.8亿元,同比增幅达260.2%;入场费率由5.5%提升至14%。佣金支出则由8.22亿元增至11.96亿元,同比增幅为45.5%,佣金率由42.7%上升至44.1%。
2020年怪兽充电入场费和佣金合计共占当期移动设备充电业务收入的58.1%,去年同期为48.2%。怪兽充电显然不是共享充电宝企业中唯一一家采用该商业模式的企业,在巨大的营销费用面前,涨价成为行业众多企业共同的选择。
从追求流量到追求盈利
从2016年开始,共享经济开始出现,随后在野蛮发展后逐渐退潮,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一项不赚钱,占据社会资源的生意,尽管备受质疑,但在众多共享经济企业的坚持及资本投入下,共享经济顽强成长了起来。
在共享经济初期,高风险性、高淘汰率、高集中性成为行业基本特征,众多共享经济企业倾向于快速做大流量规模,进而打造流量护城河,而拥有漂亮数据的共享经济企业总能获得更多机构投资青睐,进而在资金供给下持续做大。
然而,随着2020年全球疫情的突然爆发以及持续“烧钱”压力下,共享经济企业融资难度变大,整个行业进入加速洗牌期,尤其是ofo的倒下和摩拜的转卖,让不少人意识到共享商业不仅需要流量、更需要赚钱。同时,按照商业常理来说,竞争对手越少,价格就越高本身也正常。 这样的状况下,共享充电宝开始了数轮涨价之路,商圈和医院等特殊场景每小时3-4元,酒吧夜店等每小时则高达10元。每24小时封顶价24元到40元,总封顶价99元,用户都可以买一个充电宝了。
虽然这样的持续涨价有“饮鸩止渴”的嫌疑,但换一个角度看,何不是共享充电宝们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目标用户,就是那些没带充电宝又不得不用的用户群体。对于这样的群体来说,共享充电宝创造了局部短时间的短缺经济态势和卖方市场的话语权,而商品的价格又从来都不是其真正价值所决定的。
涨价并不让人意外
共享经济很容易形成一种流量的商业模式,前期投入的成本非常高,它是通过后期的价格的调整获得弥补的,只不过当价格调整太过频繁、涨价幅度较大时,终端市场消费者反应会比较激烈而已。
“涨价随意,定价更随意”,最先感知到这些小动作的肯定是要为之付费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关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涨价的内容,“用不起”“割韭菜”“自己买不香吗”等言论高频出现。
当骑共享单车的成本超过公交、地铁,当共享充电宝用一天的钱足以买一只新的充电宝,相信多数用户都会同意上述用户的看法。此外,市面现存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企业,其用户基数虽然庞大,但同质化的产品,以及天然受到线下场景的限制,用户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几乎等于0。如果继续涨价,用户加速逃离,C端市场打下的份额优势将不复存在,企业的存在价值将因此削弱。
相对于割韭菜,恐怕涨价潮首先割掉的会是共享经济自己的未来。
共享经济背后的资本局
這些年,共享经济狂飙猛进的背后,少不了资本的助力,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资本很多时候又会成为共享经济企业的压力。共享商业企业急速扩张、接连提价等举动背后,也是为了给资本方一个交代,进而用漂亮的数据换取资本方源源不断的投入。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表面上看,企业是用规模和流量构筑护城河,可实际上资本才是这些企业护城河的根基。以共享充电宝行业为例,怪兽充电上市当天,其两大竞争对手街电、搜电宣布合并,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资本抱团必然的选择。
纵观整个共享经济领域,2020年共享经济领域直接融资规模约为1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6%,不过领域的融资额也不同,共享办公、生产能力和共享医疗等领域融资额位居前三,涨幅分别达到466.7%、285.6%和130.7%;共享住宿领域融资却出现明显下降。
获得融资,意味着共享企业拥有更足的底气面对未来可能的竞争,而投资方向,也为大家勾勒出共享经济商业未来蓝图。
剩者为王格局无法改变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经济,对它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财务上的赢利来衡量,但在互联网基因的刺激下,当下共享经济企业对流量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剩者为王”的局面。
在共享经济风口崛起之初,大量企业、机构、资本涌入赛道,短时间出现百花齐放的格局,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各企业通过整合、并购或退出,最终留下屈指可数的头部企业,再通过产品服务价格调整来弥补先前补贴大战的损失。
但是,共享经济企业不该把涨价当成救命稻草,更不能以“剩者为王”思维为指导,无休止的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涨价最多只能当成共享经济续命的权宜之计。
探寻健康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当下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目前绝大部分共享经济领域的产品或服务仍然缺乏非常清晰的商业模式,难以形成对特定细分市场的深度挖掘,客户黏性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之间陷于低层次的价格战、补贴战,行业呈“野蛮生长”态势。共享经济本该是“从存量着手,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但实际上,当前大多数企业的共享经济模式,只是伪共享。它们将“盘活存量”,演变为“提升增量”;将原本兼职的事情,变成全职的事情。通过新增资源来满足需求,这就失去了共享经济原本盘活存量的意义。
探寻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能局限于平台方的利润获取,还要依法依规保障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多赢局面。
写在最后:共享经济不应该越来越贵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全新经济形态,给人们的消费方式提供了新的体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过目前我国共享经济的进入门槛较低,过度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急剧升高,迫切需要通过提高价格来对冲成本。可共享经济初衷是为了提高闲置资源使用效率,低价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共享经济不断涨价背离了初衷,变成了租赁经济。因此,共享经济不应该越来越贵,一味涨价涨价更是不可取的。
疑似涨价过猛的共享充电宝
最近,共享充电宝因涨价而频频登上热搜,商圈和医院等场所每小时充个电要3-4元,酒吧夜店等则高达10元/小时!有的用户因未及时归还,一天花掉99元,等同于买了个充电宝。
从1元/小时到4元/小时甚至10元/小时,各大共享充电宝为何急着涨价?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企业则以 “缺钱”来回应:一来抢占市场花的巨额补贴需回本,二来疫情影响、进场费涨价增加运营成本。
可问题是涨价的共享经济显然不止充电宝一家,共享单车同样通过涨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样涨价的共享单车
近日,有网友提供的青桔单车计价规则截图显示,青桔单车前15分钟收费1.5元,然后每10分钟收费1元,这样算下来,1小时收费高达6.5元,比乘坐公交车的价格还要贵。青桔单车有关负责人并没有针对此事直接回应,只是表示:“暂时没有调价计划。”
而央视网也在微博#央视网评共享单车涨价#中提到“请共享单车老板们注意吃相!”,央视网提到,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基于开放、普惠、分布式特征,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带来规模效应,使得长尾用户享受边际成本递减带来的好处。但是,不少所谓“共享经济模式”显然是打着共享之名,干着收租的生意,。说到底,还是资本驱动力太强,偏离了科技改变生活的初心。
前有ofo、小鸣单车倒闭,众多用户的押金打了水漂,后有哈啰、美团、青桔三足鼎立,相继下地收割。而现在被资本驱动,打着共享之名,干着收租的生意,被央视点名实属不冤。
同时,随着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两大共享领域接连不断的涨价新闻,也开始有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思考共享經济涨价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动作不断的共享经济企业
经历2019年的深度调整,共享经济企业用实力证明疫情冲击并非“冰冻三尺”。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显示,因市场需求与国家政策影响,共享经济市场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预计到2021年达到16.9万亿元,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进入2021年后,共享经济领域更是“大动作”不断。怪兽共享充电宝成功上市的同时,滴滴出行也计划于2021年上市,目标估值约为600-800亿美元;2月初,又有媒体报道称,滴滴出行计划于今年下半年进行IPO。这也是继2020年末爱彼迎(Airbnb)登录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大涨以来,共享经济行业的又一针“强心剂”,有业内人士称:共享经济行业也在蓄势回暖。
不过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出现的涨价潮的确让不少消费者感到担忧,如果共享经济生态下各种商业模式均进行涨价,那共享经济所谓的绿色、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的初衷还会存在吗?或者说,各种共享商业模式从一开始就计划好在成长起来后割市场消费者韭菜的?
通过已经上市的怪兽充电《招股说明书》 ,或许我们能一探究竟。
一边涨价一边烧钱的怪兽充电
2021年4月1日晚,怪兽充电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EM”。此次,怪兽充电共发行1765万股ADS,发行价定为8.5美元/ADS,总发行规模为1.5亿美元。
作为国内共享充电宝“一兽三电”(怪兽充电、街电、来电、小电)中最晚起步的一家,怪兽充电发迹于2017年,但却后来居上,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2020年上半年,新冠疫情影响之下,移动设备充电服务市场增长放缓。当竞争对手小电、街电采取不同程度的收缩策略,怪兽充电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全场景并进”战略,除了餐饮场景外,拓宽酒旅、交通出行、医疗机构等新场景。
扩张让怪兽充电后来居上,但其《招股说明书》也显示,庞大的营销费用也成为怪兽充电巨大的负担。怪兽充电的铺设点位包括娱乐场所、餐馆、购物中心、酒店等。在与商户达成合作后,怪兽充电按比例给予商户抽成,同时对于优质商户,公司还需要提前支付入场费。
这一模式中,怪兽充电所需支付的入场费和佣金合计约占场地设备收入的50%-70%。代理模式下,充电宝和机柜由代理商管理运营,公司每月按比例支付佣金,佣金率一般为75%-90%。
招股书数据显示,怪兽充电每年需支付的入场费和佣金连年大幅提升。其中,入场费由2019年的1.06亿元增至2020年的3.8亿元,同比增幅达260.2%;入场费率由5.5%提升至14%。佣金支出则由8.22亿元增至11.96亿元,同比增幅为45.5%,佣金率由42.7%上升至44.1%。
2020年怪兽充电入场费和佣金合计共占当期移动设备充电业务收入的58.1%,去年同期为48.2%。怪兽充电显然不是共享充电宝企业中唯一一家采用该商业模式的企业,在巨大的营销费用面前,涨价成为行业众多企业共同的选择。
从追求流量到追求盈利
从2016年开始,共享经济开始出现,随后在野蛮发展后逐渐退潮,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一项不赚钱,占据社会资源的生意,尽管备受质疑,但在众多共享经济企业的坚持及资本投入下,共享经济顽强成长了起来。
在共享经济初期,高风险性、高淘汰率、高集中性成为行业基本特征,众多共享经济企业倾向于快速做大流量规模,进而打造流量护城河,而拥有漂亮数据的共享经济企业总能获得更多机构投资青睐,进而在资金供给下持续做大。
然而,随着2020年全球疫情的突然爆发以及持续“烧钱”压力下,共享经济企业融资难度变大,整个行业进入加速洗牌期,尤其是ofo的倒下和摩拜的转卖,让不少人意识到共享商业不仅需要流量、更需要赚钱。同时,按照商业常理来说,竞争对手越少,价格就越高本身也正常。 这样的状况下,共享充电宝开始了数轮涨价之路,商圈和医院等特殊场景每小时3-4元,酒吧夜店等每小时则高达10元。每24小时封顶价24元到40元,总封顶价99元,用户都可以买一个充电宝了。
虽然这样的持续涨价有“饮鸩止渴”的嫌疑,但换一个角度看,何不是共享充电宝们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目标用户,就是那些没带充电宝又不得不用的用户群体。对于这样的群体来说,共享充电宝创造了局部短时间的短缺经济态势和卖方市场的话语权,而商品的价格又从来都不是其真正价值所决定的。
涨价并不让人意外
共享经济很容易形成一种流量的商业模式,前期投入的成本非常高,它是通过后期的价格的调整获得弥补的,只不过当价格调整太过频繁、涨价幅度较大时,终端市场消费者反应会比较激烈而已。
“涨价随意,定价更随意”,最先感知到这些小动作的肯定是要为之付费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关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涨价的内容,“用不起”“割韭菜”“自己买不香吗”等言论高频出现。
当骑共享单车的成本超过公交、地铁,当共享充电宝用一天的钱足以买一只新的充电宝,相信多数用户都会同意上述用户的看法。此外,市面现存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企业,其用户基数虽然庞大,但同质化的产品,以及天然受到线下场景的限制,用户对于品牌的忠诚度几乎等于0。如果继续涨价,用户加速逃离,C端市场打下的份额优势将不复存在,企业的存在价值将因此削弱。
相对于割韭菜,恐怕涨价潮首先割掉的会是共享经济自己的未来。
共享经济背后的资本局
這些年,共享经济狂飙猛进的背后,少不了资本的助力,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资本很多时候又会成为共享经济企业的压力。共享商业企业急速扩张、接连提价等举动背后,也是为了给资本方一个交代,进而用漂亮的数据换取资本方源源不断的投入。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表面上看,企业是用规模和流量构筑护城河,可实际上资本才是这些企业护城河的根基。以共享充电宝行业为例,怪兽充电上市当天,其两大竞争对手街电、搜电宣布合并,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资本抱团必然的选择。
纵观整个共享经济领域,2020年共享经济领域直接融资规模约为118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6%,不过领域的融资额也不同,共享办公、生产能力和共享医疗等领域融资额位居前三,涨幅分别达到466.7%、285.6%和130.7%;共享住宿领域融资却出现明显下降。
获得融资,意味着共享企业拥有更足的底气面对未来可能的竞争,而投资方向,也为大家勾勒出共享经济商业未来蓝图。
剩者为王格局无法改变
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经济,对它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财务上的赢利来衡量,但在互联网基因的刺激下,当下共享经济企业对流量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剩者为王”的局面。
在共享经济风口崛起之初,大量企业、机构、资本涌入赛道,短时间出现百花齐放的格局,而随着竞争的加剧,各企业通过整合、并购或退出,最终留下屈指可数的头部企业,再通过产品服务价格调整来弥补先前补贴大战的损失。
但是,共享经济企业不该把涨价当成救命稻草,更不能以“剩者为王”思维为指导,无休止的一轮又一轮的涨价,涨价最多只能当成共享经济续命的权宜之计。
探寻健康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当下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目前绝大部分共享经济领域的产品或服务仍然缺乏非常清晰的商业模式,难以形成对特定细分市场的深度挖掘,客户黏性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之间陷于低层次的价格战、补贴战,行业呈“野蛮生长”态势。共享经济本该是“从存量着手,提高闲置资源的利用率”。但实际上,当前大多数企业的共享经济模式,只是伪共享。它们将“盘活存量”,演变为“提升增量”;将原本兼职的事情,变成全职的事情。通过新增资源来满足需求,这就失去了共享经济原本盘活存量的意义。
探寻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不能局限于平台方的利润获取,还要依法依规保障需求方与供给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多赢局面。
写在最后:共享经济不应该越来越贵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时代的全新经济形态,给人们的消费方式提供了新的体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过目前我国共享经济的进入门槛较低,过度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经营成本急剧升高,迫切需要通过提高价格来对冲成本。可共享经济初衷是为了提高闲置资源使用效率,低价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共享经济不断涨价背离了初衷,变成了租赁经济。因此,共享经济不应该越来越贵,一味涨价涨价更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