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学习素材,拓宽思维深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dd520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生活性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经验以生活经验为主,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将要探究的问题和学习目标植入其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探究新知。
  【片段1】
  师:(课件展示表明小明离家时间和到校时间的钟表)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小明离家的时间和到校的时间,钟表分别显示的是多少?
  生:离家的时间是7时30分,到校时间是7时45分。
  【片段2】
  (课件展示微视频中的连环画——“冬天的早晨”)连环画的四个画面隐含了四个时间点。
  师:结合堆雪人的故事情节来认识几个时间。这几幅图分别对应什么时间点?
  生:6∶30;6∶45;7∶35;7∶55。
  【片段3】
  師:(课件展示“乐于助人的芳芳”一组连环画,其中包括六个时间点)在“乐于助人的芳芳”这组连环画中有六个电子表,如果把这些时间画在钟面上该怎么画呢?老师将这些时间的时针保留下来,把分针藏起来了,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快速画出这些时间分针所在的位置。(学生在作业单上“画”时间)
  师:请同桌交换作业,大家拿起笔,一起来判断标的时间对不对,同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片段4】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与时间有关的事,请看视频,如火车票、机场大屏幕、高铁票、公交车站牌等。(课件播放两个视频画面,一个是早上7时的早间新闻,一个是晚上7时的新闻联播)
  师:这两个钟面上显示的时间是几时?
  生:7时。
  师:这两个7时一样吗?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钱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使认识时间情境化、生活化。将学生们上学、乘车、看电视等生活素材,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变静为动,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片段3”通过小动物们堆雪人的故事,将认识时间情境化,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又如,课堂结尾时直接呈现了时间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同时,抛出问题“这两个7时一样吗”,让学生们带着问题下课,为后续学习“24时计时法”埋下伏笔。
  二、利用对比性素材,拓宽思维深度
  课标指出,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生成性资源是教学的重要素材,合理利用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而生成性资源更是暴露学生学情的关键,往往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可以将生成性资源以对比的形式呈现,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让学生利用对比性学材进行分析、思考。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需求,还能把探究引向深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对比1】认识4时多
  师:(老师出示截图)为什么都是4时多?
  生:因为分针还没有转到一圈,所以还是4时多。
  师:从4时整开始,分针从12还没有走到一圈,所以还是4时多。
  【对比2】7∶45和8∶45
  师:为什么到校时间不是8时45分,而是7时45分?
  生:8时45分的时针应该快到9了……
  (出示7∶45和8∶45的钟面)
  师:看看这两个钟面表示的时间有什么区别?
  生:7时45分时时针快到8了,8时45分时时针快到9了。
  师:大家看时间的时候可要看仔细了,既要看时针还要看分针。
  【对比3】7∶55和8∶55
  (在“冬天的早晨”情境中,对于最后一个时间7∶55,学生有了分歧,有学生说是7时55分,有学生说是8时55分,这时老师出示了7∶55和8∶55两个时间的钟面。)
  师:这两幅钟表图片,分别表示几时几分?
  生:7时55分和8时55分。
  师:这两个钟面有什么区别?
  生:7时55分时针离8很近很近,8时55分时针离9很近很近。
  师:很好,你把这个钟面看透了。
  ……
  (再次出示两个易出错时间点10∶45和9∶55)
  师:这两幅钟表图片,又分别表示几时几分呢?
  生:10时45分和9时55分。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同桌商量商量。
  钱老师在课堂中关注了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预设了学生在认知中可能产生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错误,然后再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将三组钟面图采用对比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整体感知、对比观察、思考讨论,扩展了学生感知的面,拉长了学生感知的过程。如在“对比1” 中,钟面上的指针从4:10到4:45扫过的痕迹,由动态到静态的呈现,让学生清楚看到时针、分针的运动方向,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掌握读时间的方法,明白读出一个时间,应由时针、分针共同确定。在“对比2”和“对比3”中,钱老师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错误,然后再利用这一错误资源让学生在“是几时几分,不是几时几分”的对比材料中拓宽思维的深度,强化自我概括与判断推理,充分发挥迁移内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利用情境性素材,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用本标准的理念分析各种现象,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而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利用丰富的学习素材,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真正将德育渗透其中。
  【情境1】老鼠的梦想
  (展示微视频中的连环画——“老鼠的梦想”)
  师:当小老鼠偷东西的时候,墙上的钟表已经记录下了它们犯罪的时间,我们看看分别是哪些时间。(根据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逐个认识时间:4∶00;
  5∶30;5∶40;7∶25)
  师:这是几时?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是4时的?
  ……
  师:堵嘴的时候是几时呢?
  生:5时40分。
  师:你怎么知道是5时40分的?
  师:时针过了5还没到6就是5时多,多多少呢?再看分针,从12开始,一直转到8就表示分针走了40个小格,也就是40分,所以是5时40分。
  ……
  师:为什么老鼠把公鸡的嘴堵住了,太阳还会出来呢?
  生:因为只要到了早上太阳就会出来;因为时间是不会停止的……
  【情境2】感受1分钟有多长
  师:1分钟有多长呢?
  生:60秒。
  师:60秒又是多长呢?光说感受不到,下面我们观看两个视频,请大家感受一下1分钟到底有多长。什么时候停止就表示1分钟时间到了。
  (播放微视频1:天安门阅兵仪式;微视频2:广告倒计时,并从10秒倒计时数到1)
  【情境3】做好事的小明
  (根据故事发生的先后情节,学生在抢答中完成对时间的巩固练习)
  (出示第一個画面)
  师:这是几时?
  生:11时,11时55分,12时55分(学生意见
  分歧)。
  师:到底是几时?如果分针向后再走5个小格是几时呢?
  ……
  钱老师在知识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情境,巧妙穿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小学生。在“情境1”中,钱老师追问“为什么把公鸡的嘴堵住了,太阳还会出来呢”,是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在“情境2”中,学生既感受到了军人的威武,祖国的强大,又感受到了时光不会倒流,要珍惜时间。在“情境3”中,通过故事情节的呈现,不留痕迹达成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助人为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钱老师通过素材情境化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学习素材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经历学习过程、提高思维参与度、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钱老师在这一节课中选择了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利用生活中的原型,呈现了不同的情境,在“简约而不简单”的学习素材中,在不断地追问中,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让教学站在了整个学习体系的高度,延伸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长度,真正实现了钱老师的学科宣言:找寻儿童数学,打造“动感课堂”。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竹林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其他文献
北京平谷区第八小学自2005年建校伊始,学校领导班子面对学生家庭德育因素的不良影响和社会德育环境下的不良冲击,着眼于国家培养人的目标要求,站在世界育人的高度,将诚信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办学特色,以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肯负责的人生品格。  学校确立“诚实守信,责立八小”的办学理念,不断清晰学校的“三风一训”及办学思路和目标,即校训为“先学做人,后求学问;做人诚信,学问求真”,校风为“诚信
“引”和“行”一样,是一种诗歌体裁,是一种比较自由的体裁,章无定句,句无定言。据考证。李贺这首诗写于公元811年,当时他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中所赞颂的李凭是梨园子弟,箜篌弹得很出名,“天子一日一回见,王候将相立马迎”,在当年是个当红的明星。  第一句“吴丝蜀桐”,吴之丝、蜀之桐,当是名品。梧桐本来就是制琴的优质材料,这里不仅是说材质之精良,而且有一定的文化意味。《诗经》里说:“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
李白《蜀道难》被多家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在注释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天宝初年,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北师大版、语文版教材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有苏教版显得较为审慎,解题说:“据说李白初至长安,贺知章前往探望,见《蜀道难》,赞叹不已,称为‘谪仙’。”没有说《蜀道难》作于“唐天宝初年”。  《蜀道难》作于何年,这个问题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历代学
编者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那么,应该怎样具体实施选修课的教学,使之与必修课的教学有所区别?教学选修课应该把握哪些原则?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戴琼老师在选修课的教学方面进行了尝试,她把阅读、鉴赏与写作结合为一体来教学,形成了“阅读、鉴赏、写作”选修系列专题。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实际应用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使语言学越来越关注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口头的会话和书面的语篇。  自2006年起,高考语文试卷增加了对话语衔接和语篇连贯的考查。表面上看,以衔接为考查点就是将给定的句子排序,组合为一个连贯的语篇。实际上,话语衔接的练习更在于增强学生对语篇整体结构的把握,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以及各部分的理解。换言之,语文综合能力培养的诸多方面:文本阐释、段意概括、关键词提取、写作以
《热爱生命(节选)》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初中教材后,对这篇文章主旨的解读呈现多元化趋势。教材编者认为,文章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揭示生命的内涵,讴歌硬汉精神。笔者倾向于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在彰显人性的光辉。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在困境中热爱生命的故事,也表现了主人公的勇敢;但这只是表象,是这篇小说露出水面的部分,而作者想要揭示的人性主题才是这篇小
学生作文到底是少做好,还是多做好?  梁启超先生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  “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多做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可见,他是提倡“少做”的。  读清代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看到作者的观点是“文章唯多做始能精熟”。他举例说:“永叔有言,为文有三多:多读、多做、多商量也。”“永叔”就是欧阳修。曾有孙莘老问其写好文章的方法,欧阳修真诚回答:“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于夔州(今重庆奉节),睹夔地江山风物,追思历史人物,写下了五首联章体七律组诗《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吟咏—人—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中第三首咏王昭君,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有的教材在对“画
“勤劳的小蜜蜂”是当下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蜜蜂几乎成了勤劳的代名词。然而中国的蜜蜂并非一直如此“勤劳”,这一寓意是在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变迁之后,才广为流传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主要以狩猎、采食野果为生。我们的祖先在采食野果的过程中,免不了被穿梭于修林茂草之间的蜜蜂所蜇,在他们眼里,蜜蜂和蝎子一样,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毒虫。所以人类最早对于蜜蜂的感情并不美好,蜜蜂自然也就带着贬义
编者按: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本刊再次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第五版),继续保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地位。这是多年来广大读者支持帮助的结果。这里我们收到一篇自然来稿,是对本刊2008年载文情况的统计分析。我们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语文建设》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语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