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苔丝》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以生态批评来研究这部作品是一个新的视角。小说主要体现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种生态思想,这些生态描写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以及社会批判方向有着重要作用。自然生态的描摹呈现了苔丝自然、纯真的女性形象;社会生态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苔丝最终走向悲剧结局作铺垫;精神生态的描写反映了小说人物的精神状态,批判了精神危机对人的负面影响。这三种生态存在互相交融与层层深入的关系,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意识与终极关怀,展现了作者的社会批评力度。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着眼于包含了物质环境和非人类生命形式的世界。其透过诗意的笔法写尽了自然中人类的悲欢离合,精心地勾勒出人与自然相融合、诗意栖居的意境,有力地展露了人的欲望和冷漠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从而唤起当代人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及他人的关系,调和矛盾,重回和谐平衡的状态。哈代在小说中那种超前的生态主义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对其“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苔丝》进行了生态批评研究。
一、自然生态的写生
自然是哈代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作为“田野和晨曦忠实的儿子”,哈代熟稔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深感于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无论是细微的虫鸣草动,还是唯美的晨昏日落都是他创作的源泉。在《苔丝》中,哈代的自然生态意识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生态、自然生物人格化、小说人物自然化这三个方面凸现出来。
《苔丝》中所描写的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都息息相关。女主人公苔丝生活在马洛特村的布莱克摩山谷,这是一片尚未被观光客涉足的世外桃源:连绵不绝的群山,肥沃芬芳的土壤,青翠明艳的田地,涓涓不息的泉水,小山与大山相拥相环,浅谷与深谷相叠相套。天与地之间是满目的绿色,辽阔的草原泛着深深浅浅的绿波,茂密的树丛随季节渐次变幻着青葱、碧绿、苍翠等色泽。坐落在无边的草原上的塔尔勃塞牛奶场上放养着密密匝匝的牛群,从远处看,红的、黄的、白的奶牛宛如撒落在草原上的珍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草原浑然一体。富润河清澈纯净,日复一日地唱着光阴与自然的故事奔流向前。置身于这样原生态环境中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每个细胞都在呼吸自然的气息。而自然界的生物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脾气、喜好,都应该得到尊重。塔尔勃塞牛奶场的奶牛是富有灵性的,当新手给它们挤奶的时候,它们会像淘气的小孩耍脾气一样不肯出奶水,而这时候只有挤奶工给它们唱歌才管用,对牛弹琴在这里还真有这回事。更富有意味的是,这里的奶牛都拥有自己的名字:“矮胖子”“幻想”“高贵”“薄雾”“老来美”“早美”“整洁”“洪亮”。这些名字洋溢这些生命的灵动,也流露出挤奶工对奶牛的爱和尊重。在这里,自然界的万物都富有灵性。
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如同大自然孕育出的美丽诗篇,土黄色的发色是大地的颜色,粉中透红的唇色是牡丹晕染出的色泽,周身的气息是蜂蜜、鸡蛋、黄油混合调配而出,体内涌动的是春日嫩枝丫里的汁液,眉眼举止之间洋溢的是无尽的诗情与画意。她沐浴着自然的秉性,葆有赤子之心,率真自然,宽容善良。她对身边的人是不设防的,即使同伴的嘲笑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她也不会记恨在心,很快又能与她们和好如初,没有任何的芥蒂。就像小说中描写的,苔丝在这个阶段“还只是个未被经验所染指的纯情少女”,恰似春日里刚盛开的玉兰,一尘不染。
二、社会生态意识的流露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与人在相处与交往的过程中存在和音,也存在不和谐的音符。小说中,哈代通过对社会习俗和人际关系的考量阐释其对社会生态的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习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们,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生态。习俗是一种在传统中保留下来并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地域或时间被广泛接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风俗。淳朴的乡村习俗使得村民保持着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良的习俗带来的是消极落后的生活方式,它会导致人与人的矛盾,进一步破坏社会秩序。为纪念当地谷物女神节,马洛特村的“游行会”由原来的五朔节舞会改成了如今的狂欢会形式,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表现出当地村民对大自然的尊敬,对爱情和劳动生活的歌颂。姑娘们在游行会上有说有笑,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人际关系的生态性。一种淳朴的乡村习俗可以带给人向上的力量,让人心生希望与美好。而特兰岭地区弥漫着一些不良的风气,这里的年轻妇女轻佻到了引人注目的程度,并且该地的人喝酒成性,懶于劳作。这种不良的习俗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与人之间不能友好相处,酝酿着人类悲剧的苦酒。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相处自然地产生了一些美好的感情,给本是冷漠的尘世间画上了一道柔和的弧线,让人心生温暖与希望。亲情是人世间最牢固的一种感情,无论你贫穷贵贱,还是满身的缺点,亲人总是在你身后给你支撑。不幸的家庭虽然有着各自的苦楚,但家人总是在困苦中互相支撑着前进。当苔丝失身后,家是她唯一的避风港,亲情则是她握在手心里最后的温存。而苔丝自己为家人更是付出了许多,不管家庭给她带去了怎样的灾难,她从未放弃过这个家,总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家变得更好些。即使在他们无家可归沦落街头的时候,苔丝依然珍惜这段亲情,牺牲自己换来了整个家庭的幸福。友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的美妙感情,它能给人带去愉悦和温暖。当苔丝刚来到牛奶场的时候,许多挤奶女工发自内心地赞美苔丝,这是一段友谊的开始。当玛莲她们得知克莱尔最喜欢苔丝的时候,她们也难过失落,却没有敌意或怨恨,丝毫不怪罪苔丝。她们身上闪烁着的天真、宽容、自然的品质,以及她们与苔丝之间的友谊让这些和苔丝一样深爱克莱尔的姑娘能够真心地祝福苔丝。爱情的力量总能出人意料,它能化解尘世间的苦难、忧愁,使人撇弃偏见,打破规则,颠覆理性,引人重生。当苔丝与克莱尔相爱的时候,所有曾经的伤口都被温柔地抚平,生活的苦水也甘之如饴。 哈代在赞美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同时也批判了其中不和谐的音符。人的欲望和冷漠是造成这种不和谐的两大重要因素。人的欲望之火总是会驱使人们去做一些违背良知和道义的事,给周围的人带去不可磨灭的伤害。若苔丝父母亲没有贪欲,苔丝就不会走上去德伯维尔家的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同样,若不是在欲望的推动下,亚雷也不会奸污苔丝,更不会之后对处于困境中的苔丝下手,再一次把她带到深渊里。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是残酷地把人推向绝望的深渊。当苔丝被亚雷奸污怀孕后回到家乡时,她便成了其他人口中闲谈的话题和笑话。那些旁敲侧击的话语显示出闪烁不定、忽隐忽现的嘲讽和妒忌,也许并无恶意但对于一颗本是受伤的心依旧有很大殺伤力。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让苔丝心灰意冷。
三、《苔丝》中的精神生态意识
精神生态旨在探究人类自身的精神与外在自然、社会之间的关联,它不仅指向人类心灵内部的分析,也关注外部自然环境与人类的联系。在《苔丝》中,不同的人物拥有不同的精神世界,苔丝的精神世界是平衡和谐的,安琪·克莱尔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而亚雷·德伯的精神世界是分裂的。精神世界的差异引导着人物走向了不同的生命轨迹,而精神危机将引起人性的扭曲、自然的破坏、社会秩序的混乱。苔丝在痛苦失忆时能与自我进行对话,放空心灵,使之在白昼和暗夜的交界处自由徜徉,生活的苦痛渐渐地淡去,内心与自然相交相融,平和安详。克莱尔在小说中是一个精神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他是个思想开明的进步青年,热爱生活,崇尚劳动,追求自由;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摆脱世俗的成见。身为牧师的儿子,他轻视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认为从事农业既可以保持自身的独立,又可以保持自己求知的自由。在塔尔勃塞牛奶场劳作期间,他开始真正按自己的意愿阅读,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并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但克莱尔终归是“习俗和成见的奴隶”,当苔丝在新婚之夜将心比心地告诉他过往的伤痛记忆后,他便狠心地抛弃了苔丝,置她于险境而不顾。他自己也犯了相似的错误,在得到苔丝的谅解后却不能包容苔丝的错误,可见他并没有真正地把苔丝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亚雷·德伯是一个精神分裂的角色,仗着自己优越的家境,好吃懒做,为非作歹。当苔丝为了家人的生计去农场干活时,她遭到亚雷的奸污。此后,亚雷在老牧师的帮助下穿上道袍四处传教,试图改邪归正来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然而几十年的陋习始终无法真正革除,当他与苔丝重逢后,恶念如初蠢蠢欲动。牧师的道袍终究无法掩饰虚伪的灵魂,亚雷的转变“与其说是改过自新,不如说是改头换面。从前那拐弯抹角的淫欲现在转换成直截了当的宗教激情”。精神的分裂使得他无法真正地改邪归正,不管他用何种形式来修饰自己的外表,他的本性始终无法改变。
四、三种生态意识的相互关照
在生态主义的三种形态里,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自然及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那么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自然生态是整个生态和谐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生态的和谐是整个生态得以和谐的重要保证,而精神生态是两者的升华。作为另外两种生态的基石,自然生态是首先应该被人们关注的。人们应该把自己放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的一个位置上,去倾听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乐。在小说中,大自然总是与人物活动相交织,结成有机整体。而自然界的万物与人又似乎是惺惺相惜的,它们感染着人的情绪,分享着人的喜怒哀乐。在哈代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就像人类的亲人和朋友,需要人类去尊重,去关爱。而人不仅是社会性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社会生态关注的焦点是他人与自我的关系。《苔丝》中的很多角色以悲剧收场,而这些悲剧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之间的激烈矛盾。这些矛盾又激发了人物多样的精神矛盾。苔丝的悲剧命运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转变、社会关系演变、精神状况变化是有密切关系的。起先,苔丝生活在布莱克摩山谷的小村庄里,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生活自由自在,一切都是静谧美好的。然而由于家庭所迫,苔丝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山谷,来到了她所陌生的狩猎林认亲,由此落入了亚雷的虎口。之后在特兰岭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苔丝也和村中的已婚妇女一样加入每周一次的闲游。然而,切斯堡街头那些游手好闲的男人们总是偷偷地对楚楚动人的苔丝瞟来瞟去,伺机对她做坏事,亚雷更是时刻纠缠着这位单纯美丽的姑娘。终于,当受到醉酒撒泼妇女们不友好的嘲笑与辱骂后,苔丝不小心上了亚雷的马车,最终在迷失的森林里被亚雷奸污。失身后的苔丝不愿放下自己的尊严做亚雷的妻子或是情人,她毅然离开了那片灰色地带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家园。此时,苔丝的事情就像散落在风中的蒲公英不受控制地四处飘荡着,越来越多的人议论着这件事,或是饭后的谈资,或是并无恶意的旁敲侧击,多少在苔丝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这时候的苔丝依靠与自然的相依相伴来排除内心的苦闷,达到精神的平衡。在经过两到三年的恢复期后,苔丝终于振作了精神,重新整理包袱来到塔尔勃塞牛奶场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里,苔丝收获了爱情和友情。但好景不长,克莱尔最终无情地抛弃了她,致使苔丝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苔丝的悲剧与自然、社会、精神生态的演进息息相关。当她处于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中时,她与周围的人友好地相处着,精神上也处于平衡状态。当她处于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时,她与周围的人也产生了不可调节的矛盾,与此伴随着的是精神危机。反过来在精神危机之下,人的心灵发生了扭曲,与社会中人的矛盾也会进一步加大,走向一个恶性循环。由此可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一种生态的和谐会促进另外两种生态的和谐;反之,其中一种生态危机也会危及其他两种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层层递进,相交相融,彼此影响。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的“性格与环境小说”着眼于包含了物质环境和非人类生命形式的世界。其透过诗意的笔法写尽了自然中人类的悲欢离合,精心地勾勒出人与自然相融合、诗意栖居的意境,有力地展露了人的欲望和冷漠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精神世界、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从而唤起当代人思考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及他人的关系,调和矛盾,重回和谐平衡的状态。哈代在小说中那种超前的生态主义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对其“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作《苔丝》进行了生态批评研究。
一、自然生态的写生
自然是哈代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作为“田野和晨曦忠实的儿子”,哈代熟稔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深感于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无论是细微的虫鸣草动,还是唯美的晨昏日落都是他创作的源泉。在《苔丝》中,哈代的自然生态意识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生态、自然生物人格化、小说人物自然化这三个方面凸现出来。
《苔丝》中所描写的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之间都息息相关。女主人公苔丝生活在马洛特村的布莱克摩山谷,这是一片尚未被观光客涉足的世外桃源:连绵不绝的群山,肥沃芬芳的土壤,青翠明艳的田地,涓涓不息的泉水,小山与大山相拥相环,浅谷与深谷相叠相套。天与地之间是满目的绿色,辽阔的草原泛着深深浅浅的绿波,茂密的树丛随季节渐次变幻着青葱、碧绿、苍翠等色泽。坐落在无边的草原上的塔尔勃塞牛奶场上放养着密密匝匝的牛群,从远处看,红的、黄的、白的奶牛宛如撒落在草原上的珍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草原浑然一体。富润河清澈纯净,日复一日地唱着光阴与自然的故事奔流向前。置身于这样原生态环境中让人心旷神怡,仿佛每个细胞都在呼吸自然的气息。而自然界的生物和人类一样有自己的脾气、喜好,都应该得到尊重。塔尔勃塞牛奶场的奶牛是富有灵性的,当新手给它们挤奶的时候,它们会像淘气的小孩耍脾气一样不肯出奶水,而这时候只有挤奶工给它们唱歌才管用,对牛弹琴在这里还真有这回事。更富有意味的是,这里的奶牛都拥有自己的名字:“矮胖子”“幻想”“高贵”“薄雾”“老来美”“早美”“整洁”“洪亮”。这些名字洋溢这些生命的灵动,也流露出挤奶工对奶牛的爱和尊重。在这里,自然界的万物都富有灵性。
苔丝是“大自然的女儿”,她如同大自然孕育出的美丽诗篇,土黄色的发色是大地的颜色,粉中透红的唇色是牡丹晕染出的色泽,周身的气息是蜂蜜、鸡蛋、黄油混合调配而出,体内涌动的是春日嫩枝丫里的汁液,眉眼举止之间洋溢的是无尽的诗情与画意。她沐浴着自然的秉性,葆有赤子之心,率真自然,宽容善良。她对身边的人是不设防的,即使同伴的嘲笑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她也不会记恨在心,很快又能与她们和好如初,没有任何的芥蒂。就像小说中描写的,苔丝在这个阶段“还只是个未被经验所染指的纯情少女”,恰似春日里刚盛开的玉兰,一尘不染。
二、社会生态意识的流露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与人在相处与交往的过程中存在和音,也存在不和谐的音符。小说中,哈代通过对社会习俗和人际关系的考量阐释其对社会生态的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习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们,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生态。习俗是一种在传统中保留下来并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地域或时间被广泛接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风俗。淳朴的乡村习俗使得村民保持着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良的习俗带来的是消极落后的生活方式,它会导致人与人的矛盾,进一步破坏社会秩序。为纪念当地谷物女神节,马洛特村的“游行会”由原来的五朔节舞会改成了如今的狂欢会形式,但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表现出当地村民对大自然的尊敬,对爱情和劳动生活的歌颂。姑娘们在游行会上有说有笑,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人际关系的生态性。一种淳朴的乡村习俗可以带给人向上的力量,让人心生希望与美好。而特兰岭地区弥漫着一些不良的风气,这里的年轻妇女轻佻到了引人注目的程度,并且该地的人喝酒成性,懶于劳作。这种不良的习俗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与人之间不能友好相处,酝酿着人类悲剧的苦酒。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相处自然地产生了一些美好的感情,给本是冷漠的尘世间画上了一道柔和的弧线,让人心生温暖与希望。亲情是人世间最牢固的一种感情,无论你贫穷贵贱,还是满身的缺点,亲人总是在你身后给你支撑。不幸的家庭虽然有着各自的苦楚,但家人总是在困苦中互相支撑着前进。当苔丝失身后,家是她唯一的避风港,亲情则是她握在手心里最后的温存。而苔丝自己为家人更是付出了许多,不管家庭给她带去了怎样的灾难,她从未放弃过这个家,总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让这个家变得更好些。即使在他们无家可归沦落街头的时候,苔丝依然珍惜这段亲情,牺牲自己换来了整个家庭的幸福。友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弥足珍贵的美妙感情,它能给人带去愉悦和温暖。当苔丝刚来到牛奶场的时候,许多挤奶女工发自内心地赞美苔丝,这是一段友谊的开始。当玛莲她们得知克莱尔最喜欢苔丝的时候,她们也难过失落,却没有敌意或怨恨,丝毫不怪罪苔丝。她们身上闪烁着的天真、宽容、自然的品质,以及她们与苔丝之间的友谊让这些和苔丝一样深爱克莱尔的姑娘能够真心地祝福苔丝。爱情的力量总能出人意料,它能化解尘世间的苦难、忧愁,使人撇弃偏见,打破规则,颠覆理性,引人重生。当苔丝与克莱尔相爱的时候,所有曾经的伤口都被温柔地抚平,生活的苦水也甘之如饴。 哈代在赞美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同时也批判了其中不和谐的音符。人的欲望和冷漠是造成这种不和谐的两大重要因素。人的欲望之火总是会驱使人们去做一些违背良知和道义的事,给周围的人带去不可磨灭的伤害。若苔丝父母亲没有贪欲,苔丝就不会走上去德伯维尔家的路,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同样,若不是在欲望的推动下,亚雷也不会奸污苔丝,更不会之后对处于困境中的苔丝下手,再一次把她带到深渊里。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更是残酷地把人推向绝望的深渊。当苔丝被亚雷奸污怀孕后回到家乡时,她便成了其他人口中闲谈的话题和笑话。那些旁敲侧击的话语显示出闪烁不定、忽隐忽现的嘲讽和妒忌,也许并无恶意但对于一颗本是受伤的心依旧有很大殺伤力。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让苔丝心灰意冷。
三、《苔丝》中的精神生态意识
精神生态旨在探究人类自身的精神与外在自然、社会之间的关联,它不仅指向人类心灵内部的分析,也关注外部自然环境与人类的联系。在《苔丝》中,不同的人物拥有不同的精神世界,苔丝的精神世界是平衡和谐的,安琪·克莱尔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而亚雷·德伯的精神世界是分裂的。精神世界的差异引导着人物走向了不同的生命轨迹,而精神危机将引起人性的扭曲、自然的破坏、社会秩序的混乱。苔丝在痛苦失忆时能与自我进行对话,放空心灵,使之在白昼和暗夜的交界处自由徜徉,生活的苦痛渐渐地淡去,内心与自然相交相融,平和安详。克莱尔在小说中是一个精神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他是个思想开明的进步青年,热爱生活,崇尚劳动,追求自由;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摆脱世俗的成见。身为牧师的儿子,他轻视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认为从事农业既可以保持自身的独立,又可以保持自己求知的自由。在塔尔勃塞牛奶场劳作期间,他开始真正按自己的意愿阅读,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并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但克莱尔终归是“习俗和成见的奴隶”,当苔丝在新婚之夜将心比心地告诉他过往的伤痛记忆后,他便狠心地抛弃了苔丝,置她于险境而不顾。他自己也犯了相似的错误,在得到苔丝的谅解后却不能包容苔丝的错误,可见他并没有真正地把苔丝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亚雷·德伯是一个精神分裂的角色,仗着自己优越的家境,好吃懒做,为非作歹。当苔丝为了家人的生计去农场干活时,她遭到亚雷的奸污。此后,亚雷在老牧师的帮助下穿上道袍四处传教,试图改邪归正来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然而几十年的陋习始终无法真正革除,当他与苔丝重逢后,恶念如初蠢蠢欲动。牧师的道袍终究无法掩饰虚伪的灵魂,亚雷的转变“与其说是改过自新,不如说是改头换面。从前那拐弯抹角的淫欲现在转换成直截了当的宗教激情”。精神的分裂使得他无法真正地改邪归正,不管他用何种形式来修饰自己的外表,他的本性始终无法改变。
四、三种生态意识的相互关照
在生态主义的三种形态里,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自然及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那么社会生态体现为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为人与他自己的关系。自然生态是整个生态和谐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生态的和谐是整个生态得以和谐的重要保证,而精神生态是两者的升华。作为另外两种生态的基石,自然生态是首先应该被人们关注的。人们应该把自己放到与自然万物平等的一个位置上,去倾听人与自然和谐的交响乐。在小说中,大自然总是与人物活动相交织,结成有机整体。而自然界的万物与人又似乎是惺惺相惜的,它们感染着人的情绪,分享着人的喜怒哀乐。在哈代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就像人类的亲人和朋友,需要人类去尊重,去关爱。而人不仅是社会性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社会生态关注的焦点是他人与自我的关系。《苔丝》中的很多角色以悲剧收场,而这些悲剧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之间的激烈矛盾。这些矛盾又激发了人物多样的精神矛盾。苔丝的悲剧命运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转变、社会关系演变、精神状况变化是有密切关系的。起先,苔丝生活在布莱克摩山谷的小村庄里,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生活自由自在,一切都是静谧美好的。然而由于家庭所迫,苔丝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山谷,来到了她所陌生的狩猎林认亲,由此落入了亚雷的虎口。之后在特兰岭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苔丝也和村中的已婚妇女一样加入每周一次的闲游。然而,切斯堡街头那些游手好闲的男人们总是偷偷地对楚楚动人的苔丝瞟来瞟去,伺机对她做坏事,亚雷更是时刻纠缠着这位单纯美丽的姑娘。终于,当受到醉酒撒泼妇女们不友好的嘲笑与辱骂后,苔丝不小心上了亚雷的马车,最终在迷失的森林里被亚雷奸污。失身后的苔丝不愿放下自己的尊严做亚雷的妻子或是情人,她毅然离开了那片灰色地带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家园。此时,苔丝的事情就像散落在风中的蒲公英不受控制地四处飘荡着,越来越多的人议论着这件事,或是饭后的谈资,或是并无恶意的旁敲侧击,多少在苔丝的心中激起了波澜。这时候的苔丝依靠与自然的相依相伴来排除内心的苦闷,达到精神的平衡。在经过两到三年的恢复期后,苔丝终于振作了精神,重新整理包袱来到塔尔勃塞牛奶场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里,苔丝收获了爱情和友情。但好景不长,克莱尔最终无情地抛弃了她,致使苔丝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苔丝的悲剧与自然、社会、精神生态的演进息息相关。当她处于一个和谐的自然环境中时,她与周围的人友好地相处着,精神上也处于平衡状态。当她处于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时,她与周围的人也产生了不可调节的矛盾,与此伴随着的是精神危机。反过来在精神危机之下,人的心灵发生了扭曲,与社会中人的矛盾也会进一步加大,走向一个恶性循环。由此可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一种生态的和谐会促进另外两种生态的和谐;反之,其中一种生态危机也会危及其他两种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层层递进,相交相融,彼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