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外语相似或一致时,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由此产生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有利于培养学习习惯,也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当外语的某些特征与母语相异时,母语就会产生干扰作用,给外语学习带来困难,从而产生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语法教学中,母语的迁移作用表现极为明显,一方面,母语的语法规则有助于学生对外语语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母语的语法规则又是学生外语语法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着重探讨了外语教学中母语的负迁移表现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负迁移 母语 语法教学
1. 引言
语言学习是一个习惯、行为形成的过程。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学习中存在着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的转移现象,即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从迁移效果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当母语的表达形式与目的语相同或相似时,有助于目的语学习习惯的形成,会促进学习,学习者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容易,记忆起来也比较省时省力。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这种积极作用就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然而,当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差异时,母语就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作用(interference)。由于母语的干扰,学习者经常会产生错误,因而加大了学习的困难,延缓学习进程,在交际中甚至会产生误解。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这种干扰作用被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母语的负迁移会影响到外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如语音迁移、词汇迁移、句法迁移、语篇迁移等。
外语教师对母语迁移的认识十分重要,他们的理论水平对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迁移理论以对比分析为基础,建立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上世纪50年代受到认知心理学的挑战,其后认知心理学便逐步取代了行为主义理论,成为语言和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但是一些研究发现,不同母语的学生在学习同一门外语时,对某一语法结构的掌握并非完全一致,有些不同显然是受了母语的影响(Ellis,1985:59-61)。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母语习惯的影响。心理学家意识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模式并非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外语教师不应否认母语迁移的客观存在,在教学实践中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迁移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这里我着重要探讨的是语法教学中有关母语负迁移的问题。
2. 语法学习中母语负迁移效应的表现
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任何一种学习都不是孤立和片面的,第二语言的学习看似学习全新的内容,而实际上,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共性,尤其在语法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大部分语法规则和语言现象,如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谓宾结构、词类的划分等等。语法教学中善于利用正迁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The film is very interesting.其中英语和汉语的主要结构都是主—系—表,学生理解和翻译都毫无困难。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学生可以借助相似的汉语结构来促进对英语的学习和理解。这就是正迁移效应在语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迥异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这种负迁移现象表现之明显要远大于正迁移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难点很大部分都来自于此。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语法负迁移情况比较复杂。学习者对英语句型不熟悉,对词汇的语法意义掌握得不够透彻,在表达新意时,很容易借助母语的语法知识,从而产生各种错误。
母语在语法学习中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时态错误:英语用动词的时态表达时间,而汉语则用表示时间的副词或用虚词等表示。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间时,常受汉语语法习惯的影响而产生错误。如:
Do you spend your holiday in Shanghai next week?
They have started to learn French two years ago.
He has died for ten years.
She like cat.
时态错误是学生在语法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究其原因,汉语的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学生惯于用母语的结构直接套用在英语句子中。因此,时态学习尤为困难,于是产生以上错误。
2) 语序错误:在汉语中,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从句常常前置,而在英语中却后置。另外,某些副词,尤其是表示频率的副词“总是”、“经常”、“通常”等,在汉语中语序较固定,常位于动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其语序决定于谓语动词的类型。下列句子中副词语序的误用就是受汉语影响所致:
She often is the first to go work.她经常是第一个来上班的。
而“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的笑话就不仅仅是个笑话,其中表现出的语序和词汇错误典型反映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3) 连词错误:“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这类连词是汉语的结构,英语不存在这样连词并用的情况。但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在连词并用上,中国学生比较容易产生负迁移现象。用了because之后,还用so。
如:Because I was ill, so I did not go to school that day.
用了though(although)之后,还用but。
如:Though it is very hot, but he is still working.
4)动词错误(包括动词词组)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类词。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介词或副词搭配时会有不同的意义,而同义的几个动词又往往与不同的介词或副词构成搭配。例如,“指控某人犯谋杀罪”中的“指控”一词,至少有三个对应的英语同义词:accuse,charge和indict,但这三个同义词却有三个不同的搭配模式,只能译作to accuse sb. of(charge sb. with或indict sb. for)murder。这里介词的选择受到动词的制约,汉语中没有此类制约,因此介词搭配成为汉语学生学习英语的头疼问题,也是由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
再如,英语动词有限定性动词和非限定性动词之分,前者指在人称和数上须与主语保持一致的动词形式,后者指不定式、分词、动名词形式。由于汉语动词没有限定与非限定之别,受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学习者常犯类似下列的错误:
他喜欢打乒乓球。→He enjoys play table tennis.
我们正考虑取消这次会议。→We are considering cancel the meeting.
5)代词错误: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格的分类,学生学习英语时,主格、宾格、所有格混用现象经常出现,尤其是初学者,会写出诸如:
I see he coming.
Him father is a teacher. 这样的句子来。
由此可见,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是语法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加以重视并找出解决的对策。
3. 教学中克服负迁移效应的对策
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正确运用该语言和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由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它对目的语的干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如果这种干扰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那么学到的语言不仅不地道,甚至有可能在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引起误会甚至造成更严重的错误。因此,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这个问题,尽量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帮助学生学到正确的语言。
第二语言语法学习中最重要、最难掌握的就是与母语中相关规则相异或相悖部分。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难免会出现各种语法错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克服母语负迁移效应的重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其次,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经典原文句式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语言构成的准确性。另外,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英汉语法的对比分析,注意收集和整理由于语际干扰而出现的典型错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错练习,以便增强学习者的防范意识,有效克服母语的负迁移效应。
在迁移理论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由于外语语言项目本身的困难造成的,还是由于母语的干扰而造成的。如果是后者的话,教师可以对症下药地作出解释,并增加一些辅助性的操练和练习来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许余龙,1992)
同时,教师可用比较方法对比英汉两门语言在各个层面上的差异,用显性法明确指出异同之所在,唤醒学生的意识,以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进而促进教学进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Ellis,R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徐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张今,陈云清.英汉比较语法纲要[M].商务印书馆,1981.
关键词:负迁移 母语 语法教学
1. 引言
语言学习是一个习惯、行为形成的过程。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学习中存在着第一语言向第二语言的转移现象,即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从迁移效果上看,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当母语的表达形式与目的语相同或相似时,有助于目的语学习习惯的形成,会促进学习,学习者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容易,记忆起来也比较省时省力。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这种积极作用就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然而,当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差异时,母语就会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干扰作用(interference)。由于母语的干扰,学习者经常会产生错误,因而加大了学习的困难,延缓学习进程,在交际中甚至会产生误解。母语对外语学习的这种干扰作用被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母语的负迁移会影响到外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如语音迁移、词汇迁移、句法迁移、语篇迁移等。
外语教师对母语迁移的认识十分重要,他们的理论水平对教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言迁移理论以对比分析为基础,建立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上世纪50年代受到认知心理学的挑战,其后认知心理学便逐步取代了行为主义理论,成为语言和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但是一些研究发现,不同母语的学生在学习同一门外语时,对某一语法结构的掌握并非完全一致,有些不同显然是受了母语的影响(Ellis,1985:59-61)。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母语习惯的影响。心理学家意识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模式并非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外语教师不应否认母语迁移的客观存在,在教学实践中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迁移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这里我着重要探讨的是语法教学中有关母语负迁移的问题。
2. 语法学习中母语负迁移效应的表现
奥苏贝尔认为,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任何一种学习都不是孤立和片面的,第二语言的学习看似学习全新的内容,而实际上,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共性,尤其在语法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大部分语法规则和语言现象,如句子的基本结构——主谓宾结构、词类的划分等等。语法教学中善于利用正迁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The film is very interesting.其中英语和汉语的主要结构都是主—系—表,学生理解和翻译都毫无困难。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学生可以借助相似的汉语结构来促进对英语的学习和理解。这就是正迁移效应在语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某些特点迥异时,学习者若借助于母语的一些规则作为拐棍,就会产生负迁移现象。这种负迁移现象表现之明显要远大于正迁移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难点很大部分都来自于此。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语法负迁移情况比较复杂。学习者对英语句型不熟悉,对词汇的语法意义掌握得不够透彻,在表达新意时,很容易借助母语的语法知识,从而产生各种错误。
母语在语法学习中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时态错误:英语用动词的时态表达时间,而汉语则用表示时间的副词或用虚词等表示。中国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间时,常受汉语语法习惯的影响而产生错误。如:
Do you spend your holiday in Shanghai next week?
They have started to learn French two years ago.
He has died for ten years.
She like cat.
时态错误是学生在语法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究其原因,汉语的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学生惯于用母语的结构直接套用在英语句子中。因此,时态学习尤为困难,于是产生以上错误。
2) 语序错误:在汉语中,起定语作用的短语或从句常常前置,而在英语中却后置。另外,某些副词,尤其是表示频率的副词“总是”、“经常”、“通常”等,在汉语中语序较固定,常位于动词之前,而在英语中,其语序决定于谓语动词的类型。下列句子中副词语序的误用就是受汉语影响所致:
She often is the first to go work.她经常是第一个来上班的。
而“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的笑话就不仅仅是个笑话,其中表现出的语序和词汇错误典型反映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3) 连词错误:“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这类连词是汉语的结构,英语不存在这样连词并用的情况。但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在连词并用上,中国学生比较容易产生负迁移现象。用了because之后,还用so。
如:Because I was ill, so I did not go to school that day.
用了though(although)之后,还用but。
如:Though it is very hot, but he is still working.
4)动词错误(包括动词词组)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类词。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介词或副词搭配时会有不同的意义,而同义的几个动词又往往与不同的介词或副词构成搭配。例如,“指控某人犯谋杀罪”中的“指控”一词,至少有三个对应的英语同义词:accuse,charge和indict,但这三个同义词却有三个不同的搭配模式,只能译作to accuse sb. of(charge sb. with或indict sb. for)murder。这里介词的选择受到动词的制约,汉语中没有此类制约,因此介词搭配成为汉语学生学习英语的头疼问题,也是由母语的负迁移造成的。
再如,英语动词有限定性动词和非限定性动词之分,前者指在人称和数上须与主语保持一致的动词形式,后者指不定式、分词、动名词形式。由于汉语动词没有限定与非限定之别,受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学习者常犯类似下列的错误:
他喜欢打乒乓球。→He enjoys play table tennis.
我们正考虑取消这次会议。→We are considering cancel the meeting.
5)代词错误:汉语的人称代词没有格的分类,学生学习英语时,主格、宾格、所有格混用现象经常出现,尤其是初学者,会写出诸如:
I see he coming.
Him father is a teacher. 这样的句子来。
由此可见,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是语法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加以重视并找出解决的对策。
3. 教学中克服负迁移效应的对策
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正确运用该语言和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由于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它对目的语的干扰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如果这种干扰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那么学到的语言不仅不地道,甚至有可能在交际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引起误会甚至造成更严重的错误。因此,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这个问题,尽量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干扰,帮助学生学到正确的语言。
第二语言语法学习中最重要、最难掌握的就是与母语中相关规则相异或相悖部分。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难免会出现各种语法错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认识到克服母语负迁移效应的重要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其次,要尽可能多地利用经典原文句式在语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语言构成的准确性。另外,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英汉语法的对比分析,注意收集和整理由于语际干扰而出现的典型错误,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纠错练习,以便增强学习者的防范意识,有效克服母语的负迁移效应。
在迁移理论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由于外语语言项目本身的困难造成的,还是由于母语的干扰而造成的。如果是后者的话,教师可以对症下药地作出解释,并增加一些辅助性的操练和练习来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许余龙,1992)
同时,教师可用比较方法对比英汉两门语言在各个层面上的差异,用显性法明确指出异同之所在,唤醒学生的意识,以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进而促进教学进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Ellis,Ro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徐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张今,陈云清.英汉比较语法纲要[M].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