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刻苦钻研,挑战自我,是创新型科技人才;他严谨谦逊,建功成才,是励志型青年楷模;他身先士卒,无私奉献,是榜样型团队领导。他就是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运斌。
定:寻得一片天地
袁运斌研究员一直致力于现代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系统理论技术方法及应用方面的科研工作,十多年来取得的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是他科研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5年,航天部门亟需攻关一项科研任务:高动态实时精密定位理论模型方法及软件系统研制。该项目要求利用自主技术,完成我国某重大航天工程中难度很大的高动态实时精密定位、测速任务。而此时,由袁运斌牵头负责的“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定位定轨理论与应用”创新团队才刚刚正式组建。初创时期,团队只有几名科研人员,却要接受如此重大科研任务的挑战。
袁运斌深知,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项目,它的成败关乎着我国重大航天任务部分核心技术难题能否被突破和攻克,涉及整个任务是否能圆满完成。压力与动力并存,神圣使命感始终牢记在心中,袁运斌只有一个念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无数个日日夜夜,袁运斌带领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终于,他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不负重托,以“为祖国争光,确保精密定位服务”为信念,以科学严谨、创新求实的工作态度,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圆满完成了所有科研任务,让他和他的团队攀登上了事业的又一高峰。
“2005年正式接受任务,2007年完成整个项目核心任务,2009年完成相关仿真测试系统的研制”,领导团队完成重大任务的喜悦与兴奋,袁运斌至今记忆犹新。与此同时,他还带领团队承担了其它多项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并始终坚持前沿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扎实地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
“专业敬业、能啃硬骨头”——袁运斌和他的团队也由此在业内赢得了这样的形象和声誉。每当谈起自己的创新成果,袁运斌总是谦逊地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一直扎根国内、潜心钻研的治学态度、突出的科研成绩和出色的科研能力也让袁运斌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的褒奖,认为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优秀的学科带头人”。
攻:攀登一座高峰
袁运斌研究员是江西余干人,现为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GNSS/卫星大地测量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工作,主持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项目专题、重大卫星导航工程项目专题、重大科学工程项目专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及973、863项目专题等数十项国家及部委项目课题。
大地测量工作是真实的、理性的,也是枯燥和寂寞的。而博士毕业后就留在测地所工作的袁运斌一干就是十几年,与测量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地测量学是一门测量和描绘地球的科学,即研究和测定地球形状、大小和地球重力场,以及地面点几何位置及其变化的学科。它可以为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地震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一系列详实可靠的精密测量数据。当前,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都需要参考和依赖这些测量信息与数据。
多年来,他在专业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被他引千余次,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北省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励。他本人及其领导的团队先后7次获得GNSS领域最权威的国际学术/技术会议(美国ION-GNSS年会)研究生优秀论文奖,是国际上获得该奖项最多的科研团队之一,提升了我国相关领域研究水平与国际地位。
在科研工作中,他始终坚持“不求最多、但求更好”及“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立足我国重大需求,结合国际大地测量学前沿与热点问题,领导团队成员刻苦钻研,系统开展了GNSS电离层/精密定位/系统仿真测试等研究:
创建了有特色的GNSS电离层监测及影响修正理论与方法,拓展了现代大地测量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建立了满足我国航天应用的精密定位理论与方法;研制了有特色的GNSS系统综合仿真测试技术、方法与软件平台;并将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组网空间大气与海洋综合探测等多项标志性重大工程建设中,解决了电离层效应精密修正、空间高动态精密定位与数据质量控制及高性能仿真测试等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为突破国际上对我国某重大航天技术的封锁,发挥了关键作用,提升了我国某重大航天技术研究与应用水平,增强了我国航天与空间安全保障能力。
熟悉袁运斌的人都觉得他是一位“专心为国家做事”的科学家,因为他的科研工作总是围绕国家需求而展开。人们惊诧于他取得的科研成就的同时,也很想知道:“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你的研究与我们生活有多大关系?”对于这些不了解的人发出的质疑,袁运斌并不在意,因为他知道他的研究工作都是与解决国家重大任务中关键技术难题密切相关的,是直接为国家服务的。当他选择这种工作,就意味着选择了与寂寞为伴,选择了默默无闻,选择了无私奉献,选择了忍耐和坚守。袁运斌心里有自己的标尺:“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在做我喜欢的工作。”
守:扎稳一个马步
“有想法,沿着目标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总有一天会走向成功。”这是袁运斌的信念。他在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求学工作的这些年里,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学习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名言可以贴切的形容袁运斌对于做学问的态度。
硕博连读的前四年,袁运斌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一直在打基础,对此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而袁运斌当时的想法是,自己虽有了一些学术思想,但没有经过实践且还不成具体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这样发表出来的成果是不成熟的。
他说:“论文是研究成果总结出来的,不是依靠文笔写出来的。写文章之前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想法和构思。但是思路和文章是两码事,文章的细节非常多。其实,我写第一篇正式的学术论文的想法和思路早就有了,但是花了很长时间才把文章写出来。因为在上完研究生基础课后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和写出来发表。成果出来后,就是确定论文的写作思路,然后着手开始写,不断地推敲文章中的细节,力图将每个细节考虑周到,其中的每一步都是我亲自计算的。”这也道出了袁运斌硕博连读第四年才发表第一篇文章的原因。
而他的第一篇文章投出后,评审得很顺利,只要求改了一句话就顺利发表,论文发表后的引用率还比较高。
对于渴望成功的人来说,机遇至关重要。袁运斌有幸在博士毕业前夕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出国学习,于2000年5月至2001年5月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学习。他十分珍惜在国外做研究的时光,为精读外文文献原著,他刻苦学习语言;为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他经常向知名教授讨教,常常为了一个问题,彻夜不眠,苦苦思索……
袁运斌是一个勤奋且善于思考的人,他认为做好科研工作仅仅依靠态度和工作环境是不够的,还得充分发挥科学家的科研能力和聪明才智,具体来说就是勤奋和善于思考。
从丹麦回国后不久,袁运斌又顺利在本专业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另有一篇论文获美国导航学会IONGPS年会研究生优秀论文奖,并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科研刻苦,治学同样严谨。回国之后,他没有急于进行博士毕业答辩,而是花了一年的时间撰写博士论文及修改相关内容,并在答辩的前一个月,把答辩论文的其中两章内容删掉,只因为他觉得内容还不够严谨和完善。
正因为袁运斌的这种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和严谨治学的科研精神,使得他在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就已得到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前国际大地测量学会秘书长、国际大地测量学界权威、丹麦哥本哈根大学Tsherning教授在2001年曾专门致信中科院测地所负责人高度评价了袁运斌在现代大地测量/GPS电离层领域取得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并认为“他是一位年轻而前途远大的科学家”。
教:以身作则育精英
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袁运斌,也是一位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他有着诸多心得体会。
他认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应该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时间和状态,但现代科技工作大多需要团结协作完成。所以他并不流于形式,在整个研究任务和计划安排之后,从不要求自己的学生按时按点来办公室,但是要求学生按时并高质量完成任务。对于布置的工作,他要求学生与他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及时的交流并反馈进展中的问题。
他认为老师的身教大于言传,因此他很少口头告诉自己的学生应该怎么做人。他认为,现在的研究生从小到大已经受到了太多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相比较而言,他更注重用自己的行动来给学生做表率。他认为导师为人处事如何,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他说:“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遇到沟通出现问题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是否了解自己的学生,而不是觉得自己的学生不了解自己。”
在工作中,他是学生的良师;在生活上,他是学生的益友。正因为这种师生平等关系的定位,才使得他和学生相处得非常融洽。作为导师,他认为老师自己要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拓展视野,积累经验、技能、知识,这也是保证一位老师指导研究生工作质量的重要方面。
作为博士生导师,对一些创新能力很强的学生,他支持他们去做自己喜欢做的课题,并指导他们完成这项工作,尽量让学生少走弯路。遇到一些在本单位不具备完成课题的条件时,他会推荐学生去其它单位或国外完成这些工作。对一些具备出色完成任务能力的学生,他会带着他们做自己的课题。这种培养学生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价值,使每个人都保持对科研的兴趣和激情。
他努力坚持以做学术技术报告或总结近期工作的形式安排课题组定期例会,以此促进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增进知识,激发创新思想,激励组员自主学习。为了不让报告流于形式,真正取得实效,他允许学生在他们自己认为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自己选择适当的报告时间,并不一定要求按他指定的时间进行。
在科研上,他态度严谨,要求在工作中尽量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对学生也如此要求。一般而言,对学生的第一篇论文他都会非常认真地修改,把所有需要修改的地方细心的找出来并且指导学生如何去改正。此后,他要求学生交给他的第二篇论文的初稿中,不能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养成严谨的科研习惯,以至于不少学生的第二篇论文只需进行小修。
盼:共绘一幅蓝图
1995年,袁运斌本科毕业考取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从第二年起便跟随导师欧吉坤研究员潜心投入到“神舟四号飞船精密定轨电离层影响精确修正理论方法及软件研究”课题。
弹指一挥间。2002年,神舟四号成功飞天。袁运斌等参与的“飞船留轨舱轨道精密测定”重大航天任务也宣告圆满完成。据悉,此项精密定轨试验是国内科学界对“留轨舱”进行的第一次精密测定科学研究,为我国低轨卫星轨道的精确测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同年,袁运斌博士毕业并留所工作,此时恰逢研究所实行聘任上岗,刚刚博士毕业的他成功应聘到GPS学科方向的研究员岗位,而在此之前他一直是个学生,从没有任何工作经历,更没有过任何职称。所领导也从他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把他定位为学科带头人,让他牵头组建“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定位定轨”创新团队。从那时起,他就立志:一定不负厚望,要做出实实在在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来。
如今,在他和团队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创新团队规模已由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数十人,研究领域也得到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研究工作推动了大地测量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研究与发展,解决了我国载人航天等多项标志性重大需求中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
和许多科学家一样,袁运斌心中也有一个科技强国的梦想。他希望中国有更多优秀的科技者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唯有如此,我国的科技事业才会真正有希望,而要取得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成果,必须依靠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
很多和袁运斌合作相处过的人都能感觉到,尽管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但对待同事和同行却很宽容,很注意与合作者和同行的团结,尽最大努力做到良性竞争、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与进步。在科技项目评审、论文评阅、奖励评选、人才评价与选拔等方面,他始终坚持应有的原则,做出真正有利于事业进步与国家发展的决定。即使在评阅和自己或同事申报相同或相近的项目课题时,他也会按材料本身的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无论这个评价是否对自己项目的申报有利。他认为扼杀别人的科研成绩和机会对科技事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同时他要求自己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走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坚定地做一位珍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科技工作者。
成绩属于过去。面对国家与社会发展对现代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事业的需求,袁运斌又把发展目标投向了更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