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三下)教学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备课构想
  一、揭题导入
  1.从姓氏入手,自然导入。
  2.齐读课题。我们这儿将“火烧云”叫什么呀?课文写的是“朝霞”还是“晚霞”?你怎么知道的?
  二、检查预习
  1.正音环节:第一组“笑盈盈、红彤彤”都是叠词,第二、三组“似的、似乎”“模糊、一模一样”都是多音字。讨论多音字识记方法。
  2.听写词语:凶猛、威武。介绍“武”字演变,了解汉字文化。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
  2.课文围绕“火烧云”写了哪几个方面?
  四、学习“霞光”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个自然段中哪个词出现的最多?
  3.将老爷爷的胡子变化也改成“变成”这样的句式,好吗?
  五、学习“颜色”
  1.齐读第3自然段。
  2.出示七种不同颜色的火烧云,是不是只有这七种颜色?
  3.“半紫半黄”和“金灿灿”调换位置,行不行?
  4.指名读,指导朗读,齐读,练习背诵。
  六、学习“形状”
  1.齐读第4~6自然段。
  2.为什么不把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想象成植物,而要想象成动物呢?
  3.师生合作读第4~6自然段。你发现什么秘密了?
  4.仿写:发挥你的想象,火烧云还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动物呢?
  5.学生读自己的习作片段,交流、点评。
  6.文中为什么只写了火烧云形状的三种变化?简介中国文化中的“三”。
  七、总结拓展
  1.男女生比赛朗读全文。
  2.這篇课文是谁写的?出示萧红资料,为什么称萧红为才女?联系课文谈一谈。
  3.拓展阅读萧红的《祖父的园子》。
  精彩回放
  (一)
  师:我姓什么?(诸)
  师:诸葛亮的“诸”,知道诸葛亮吗?(知道)诸老师和诸葛亮是一个姓吗?
  生:不是,你们两个名字不一样。
  生:诸葛亮姓的是诸葛,不是诸。
  师:诸老师姓诸是单姓,诸葛是什么姓?(复姓)
  师:除了诸葛是复姓,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
  生:孙马。(生笑)
  师:不叫孙马,叫什么?(司马)
  师:对,叫司马。你们上学期学的第一篇小古文叫什么?(《司马光》)司马光就是复姓司马。刚才你急了是不是?不要着急,没关系的。
  师:今天诸老师要给你们上课了,诸老师最喜欢的同学,是发言积极的同学。发言对了,表扬;发言错了,也表扬。(生笑)谁能保证自己发言都对呢,教师也不敢保证。明白吧?(生笑)
  (二)
  师:词语会写吗?(会)好,拿笔,诸老师考考你们,谁愿意上来写?
  生:(上讲台听写)凶猛、威武。
  师:你觉得你全写对了吗?(没有)
  师:(小声地)诸老师允许你赶快到座位上偷看一下,马上改掉。抓紧,赶快。
  师:大家来看,这位同学写的“威武”对吗?(不对)
  师:哦,这个“威武”的“武”上面有一横。同学们请注意了,原来啊,“武”的这一横确实不在上面。(出示“武”的甲骨文)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这个字是“戈”,表示兵器,下面这个字是脚趾的“趾”,表示行进。原来这个“武”是表示拿着武器行进。它的本义叫打仗,就是跟军事有关。但这个“武”字后来发生变化了,这里有个小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提出了止戈为“武”,意思就是收起武器,平息战争,也就是说不能光靠打仗,要谈判,要讲和平,这才是真正的武功。所以,要把兵器收起来,这个刀要藏起来,藏到哪儿?
  师:是的,这一横藏到了上面,所以上面有一横的,记住了吧?
  (三)
  师:火烧云有哪些颜色?
  生:(读、圈)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师:变化快、变化多。这就是火烧云颜色的变化。诸老师也来变了,诸老师把这段文字的两个词(金灿灿、半紫半黄)换了一下位置。你们想想看,这样换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开头是ABB式的,金灿灿也是ABB式的。不能来一个半什么半什么的。这样不好。
  师:给他掌声,他发现了作者在写火烧云颜色变化时的规律。
  师: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三种颜色为什么放在一起,有什么规律吗?
  生:这三个词语也是属于一类。
  (四)
  师:现在,诸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听好诸老师的提示语哦!
  师:一开始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动物,这匹马长什么样子,后来这匹马怎样了呢?
  生:(分三部分读)“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那匹马变模糊了。”
  师:这时天空中又出现了什么动物,这条狗长得怎么样,后来呢?
  生:(分三部分读)“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大狗也不见了。”
  师:这时天空中出现了什么动物,这大狮子长什么样,后来呢?
  生:(分三部分读)“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再也找不着了。”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三段文字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关于动物的。
  师:这是一个浅显的发现,可以的。还有更深刻的吗?
  生:它们都是先说出现什么动物,然后介绍它的外形,最后写那个动物又干什么了。
  师:给她掌声,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学生仿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片段,交流、点评。)
  师:诸老师有个建议,想向编者叔叔提个建议,把他们三个写的片段排在作者写的这三个自然段后面,再增加三段。你们说好不好?   生:好。
  生:不好,这样要背的课文内容就太多啦!(众笑)
  师:本来就要背的,你还要加三段,太多了,背起来太麻烦了。你是不是这样想的?(是)
  师:给她掌声,真实的声音。诸老师就要听这种真心话。
  师:作者写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为什么只写三种?而不写两种或者四种?
  生:作者懒。(众笑)
  师:懒,我不会写两个变化吗?
  师:同学们,这是有规律的。我们看过西游记,《西游记》里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中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水浒传》里有什么?(三打祝家庄)《红楼梦》里有什么?(刘姥姥三进大观园)
  师:为什么这些古典名著里很多都是三?
  生:吉祥。(众笑)
  师:同学们,“三”在古代表示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多。写二少了,写四多了,写三正好。事不过三。明白了吧?以后你们写文章就写三。
  课堂解码
  1.儿童立场——只拣儿童多处行
  什么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的内核是什么?我们很有必要梳理一下自己的语文课堂,有多少人真正能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内心,用他们的眼睛发现草长莺飞,用他们的耳朵倾听花开花落,用他们的心灵品悟泉水叮咚……很多时候,我们把“儿童立场”作为一句口号,当作一张标签,肆意挥霍,却浑然不知。
  我们现在再回头来看诸老师的《火烧云》教学片段,当学生回答“孙马”复姓时,教师替学生打了圆场,“你急了是不是?不要着急,没关系的”;当学生听写错误时,教师小声地告知学生赶快到座位上偷看一下,马上改掉;当教师宣布“发言对了表扬,发言错了也表扬”时,学生们完全放松,开怀大笑;当教师建议把同学们写的三段话也放在教材上时,学生脱口而出,“这样要背的课文就太多啦,背起来太麻烦了”……就是这样,诸老师轻轻巧巧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面对儿童,我们不妨把身段变得柔软一些,把语调变得轻盈一些,像诸老师一样,顺着儿童的意愿,带着他们一起读书习字、品词析句,带着他们一起饱读诗书,纵古观今。要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有儿童的地方才有“春天”。久而久之,你的心里会一直装着儿童,你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源自儿童,你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呵护他们,毫不吝啬地发现、赞美他们,情真意切,历久弥新。
  2.读写共生——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形成与发展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怎么来,说白了,就是多读多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应以零碎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打开思维,丰富体验,享受乐趣。书会读了,课文读好了,写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
  《火烧云》的教学中,有几处读值得我们关注:第一,关于颜色的读,诸老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时候是有规律的,一开始是叠词(红彤彤),接着是半什么半什么(半黄半紫),最后是像什么一样的颜色(葡萄灰)。其次,关于形状的读,在通读、指名读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读,提醒大家关注教师的提示语(一开始,天空出现了什么动物,这匹马是什么样子的,后来这匹马怎么样了……),领着學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第三,教学结束前,教师出示了萧红《祖父的园子》中的另一段文字,“我家有个大花园……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激发兴趣,适度拓展。
  这几处读,独具匠心。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情趣的同时,更关注的是文本中的理趣。有了方法,何尝写不出生动的文字。从读到写,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一条读写共生的有效途径。叶圣陶先生说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大抵也是这个道理。
  3.文化情怀——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承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能够使学生或者陶醉于优美的语言文字,或者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或者享受传统文化的浸润……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化情怀,努力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人,给学生的幸福人生打好底色,在他们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纵观诸老师的课堂,文化味十足。从“诸”与“诸葛”的姓氏区分,到单姓复姓的姓氏文化;从甲骨文的“武”字演变,到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止戈为“武”;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三”的学问,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法自然,俯拾皆是。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教好语文,教会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要饱读诗书,与经典相约,同大师对话——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感受归隐的心志高远,在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品悟边塞的千古壮观,从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经历曾经的梧桐细雨,海棠依旧……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南长街小学/江苏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和文化,是发展思维、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滋养心灵、铸造灵魂、提高审美情趣的极好的媒介。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思维跳跃,诗中涉及的事件远离现代生活。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如何给学生学习古诗搭建一个合适的阶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泡”。学习古诗,“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学习中必经的一道‘工序’”。只有“泡
摘 要: 《诗格》所引先唐诗多被《文选》收录。考察王昌龄对《诗格》所引71首《文选》诗的接受情况,仿照李祥《杜诗证选》《韩诗证选》、林英德《李诗证选》的形式,作《王昌龄诗歌证〈选〉》。王昌龄对超半数的《诗格》所引《文选》诗表现出接受。一方面初步说明王昌龄《文选》接受的程度比较大,另一方面能为《吟窗杂录》本《诗格》的真实性提供佐证。  关键词: 王昌龄 《文选》 接受 《诗格》 《吟窗杂录
我在室外纷至沓来的爆竹声中,看见餐桌上挤满了各色家常菜。老婆此刻正对着高脚杯里倒入红酒,在客厅灯光的映照下,她的眼袋和鱼尾纹显而易见。   离开她的舅舅家,我丢弃了先前伪装的面孔,我开始靠在椅背上恢复烟瘾并口若悬河。老婆进了卧室打开电热毯的开关,然后打开电视。   她走出卧室的时候,对我说:“你比我前夫会装。”我还没有弄明白她的语意,我的手机铃声响了起来。老婆把冰箱的门打开,她把带回来的部分家常
记者:任老师,为什么你们工作室会选择“教学关键问题”来进行研究?  任丽芳:我认为这是本地区语文课程改革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江苏省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亮博士曾在《语文学科教学关键问题:意义与价值》一文中,对教学关键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价值追问,并提出了基本的研究方向和路径。我们工作室的研究绝不是盲目跟风或是倒换名词,而是从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需求中生长出来的。  首先,理想的课程设计与学生语文素养
本课生字  要认的字:祖 掏 逗 蔷 薇 逮 忆  要写的字:祖 啊 浓 望 蓝 摘 掏 赛 忆  教学设计  一、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1.板书课题后出示“摇篮”图  片,“篮”用竹篾编织而成,用以盛物,所以用“竹”表义。直接表示“篮子”意义的词语如“菜篮、篮子、竹篮、花篮”等。“摇篮”是摇晃婴幼儿入睡的家具,在课文里是把我们的祖先赖以生存的原始森林比喻为“摇篮”,说明了森林对我们人类繁衍的重要
成长如绵延在时光深处的一条河,绵密、细微的个中体味和经历汇成的生活之流,奔腾回旋,滚滚而下。站在岁月的远处,回望17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曾经的过往犹在眼前。  那一年,我刚毕业,被分配到郊区的一所农村小学任教。学校坐落于皋兰山巅的一个小村落。在那个每天只能欣赏到千姿百态落日的地方,我开始了最初的教学生涯。学校的条件很艰苦,厚厚的土墙围裹着一排排破陋的教室,风沙时常涌入。住在四面漏风的集体宿舍里,听着
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如果在结构上不加以特别的设计,演示时按照幻灯片的先后顺序依次播放,称之为顺序结构的课件。这种类型的课件控制简单,但教学必须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内容和顺序进行,不利于教学自主性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在课件的前面增加一张目录幻灯片,在目录幻灯片上列出课件各模块的目录,用户可以通过选择并单击目录跳转到相应的模块内容,从而使课件具有树型结构。本文给出用PowerPoint20
爱上语文,应有天意。  从小到大,我从未想过做第二件事,除了当老师;从小到大,我从未沉迷过第二样东西,除了我们的方块字。  很自然地考进山东师范大学,很自然地学中文。本科毕业之后,又自然读研,专业就是语文教育学方向的课程与教学论。  之后,我站在了师范的讲台上,学生们就是将来的语文老师。我喜欢我的讲台,在那里我可以把自己对语文的情感传递下去。因为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我相信爱语文就是爱生活本身。
摘 要: 教材一直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在最新的统编版教材中,文言文的占比更是超过了百分之五十,承担着增强文化自信的重任。本文通过逐步推进的方式,按照由教材研究的大环境到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学研究再到文言文教材及教学研究的顺序,对2019年主要教育期刊展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层次归类分析及规律总结,为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的教学及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教材研究 中学语文教材及教学研究
作为一名刚刚加入清华附小语文教研团队的青年教师,我深感自己的幸运,因为团队经常开展的新老教师“磨课活动”让我受益无穷。在磨课活动中,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我们坐在一起共同探讨文本、研究学情、磨合教案、调整课件,再相互听课、评课、反思,调整教法  学法,完善课堂评价,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  效率。  这学期初,我要上一节公开课,课文是《最大的“书”》一课。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