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杜雨露【阅尽人生未觉苦】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udei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官微于2020年2月22日晚发布讣告:“著名表演艺术家、尊敬的杜雨露老师,于2020年2月21日凌晨5点因肺癌于哈尔滨家中病逝,享年79岁。老爷子留给世间最后的语言:‘宇宙这么大,我们还会遇见。’杜老师,一路走好。”杜雨露的女儿杜秋华在微博上发文称,由于疫情期间,所有的活动都会从简。
  我想起那年在江西宜春某剧组的房间里喝了点小酒,脸上红扑扑的杜雨露老师,还记得聊了一会后,他不温不火地说过的话:“我性格直,不好隐藏自己,戏里能演好生活,可生活中演不了戏。我的几个大戏能被观众认可,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白捡的,是我几十年坚守演员这份职业,本本分分、踏踏实实所得到的回报。”这是老百姓能听懂的话,也是杜雨露一生的信条和自我生活的总结。


  是车就有辙,该往哪儿还往哪儿
  杜雨露走过了79年不怕被“耽搁”的人生,只因他从未放弃梦想,也从不搁置希望,哪怕是年轻时为养家糊口每天扛近30吨粮食,睡在粮库臭烘烘的大通铺上,他也没忘记自己是一个职业演员。
  杜雨露1941年出生于哈尔滨,后来到齐齐哈尔上中学,因为他姐姐在齐齐哈尔。杜雨露从小喜欢表演,在学校汇演时得过不少奖,心里想将来也许能吃这碗饭。中学毕业后,杜雨露顺利考上哈尔滨艺术学院,后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表演系被砍掉了,音乐系、美术系合并到师范大学。哈尔滨话剧院留下了杜雨露,还有十几个同学,那一年他正好20岁。“文革”前后,杜雨露因言惹祸,不过还算幸运,上了一段学习班……
  杜雨露结婚早,有了两个孩子后,钱不够花,有个朋友给他出主意,说你身体好,不如上粮库扛大个儿去,一个月能挣一百多块钱。于是杜雨露就托人,后来粮食局、剧院,两边都做通工作了。杜雨露每天重复简单而繁重的劳动,卸车、坐仓、倒仓,短则二三十米的距离,长则三四十米,一天差不多要扛30吨粮食。
  说起扛大个儿的生活,杜雨露脸上闪着光,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笔者能想象每月多拿一倍的工资对于杜雨露和他的家庭的那份幸福。杜雨露适应得很快,他心里明白这不是一辈子的工作,钱挣得多,心里又干净,吃得饱睡得着,随时都能走。扛麻袋是“软肩儿”,长时间干肯定不行,有的体工队员干一个月就受不了,杜雨露算干得长的,整整干了一年半,每天干4段活,干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歇一会儿,第四起儿是最难干的,有的人最后一段活儿干不了,只能拿一块八毛五的日工资,全天干下来的能拿8块到10块钱。杜雨露每次扛4袋白面,整200斤,或者扛一麻袋苞谷,180斤重。粮库食堂做的4两一个的大馒头,杜雨露得吃两个,还有一盆菜,一盆汤。
  人生的这一程,让杜雨露规避了诸多是非。从一个月挣50块钱,到一下子挣两百多块钱,在当年是一种生存的“飞跃”,恨不能比省长挣得都多。这种独特经历,对杜雨露日后的艺术创作很难说没有影响,一个演员的生存体验往往会形成他的人生底色,在表演中总会下意识地呈现出来。当时在粮库扛大个儿的有犯错误的干部,有刑满释放的,有铁路工程师,中午或晚上休息时,大家都躺在宿舍的大通铺,臭烘烘,乱糟糟,墙上挂着一溜开花儿的破棉袄,嘻嘻哈哈的……冬天干活干得棉袄都湿了,外面结一层霜,干完一起儿,杜雨露赶紧回宿舍围着炉子烤火、烤棉袄,半个小时的时间,汗湿的棉袄根本干不了,他就趁着棉袄上沾着的那点儿热乎气儿,又跑出去接着干。
  戏里能演好生活,可生活中演不了戏。杜雨露说大概跟自己这段经历有很大关系。他没觉得人生被耽搁,是车就有辙,该往哪儿走还往哪儿走。
  对艺术总是不甘心、不知足
  “文革”结束时,杜雨露已近不惑之年,但他的艺术生命却刚刚开始。1979年,杜雨露在话剧《间隙与奸细》中扮演一位抗联支队政委。话剧公演后,反响很好,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奸细》,杜雨露自然被选去主演该片,宋春丽饰演片中的女军医。
  这虽是杜雨露的电影处女作,但他的起点不低。经过生活和艺术的双重打磨,这时的杜雨露已经比较成熟,风格初现。电影《奸细》从1979年冬拍到1980年春,最终,杜雨露凭借此片荣获第一个影视奖项—————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提名。
  1982年,杜雨露在电影《风雨下钟山》中饰演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金石开;1984年,他在吴子牛执导的电影《喋血黑谷》中扮演“男一号”———国民党军长王朝宗。《喋血黑谷》是吴子牛最重要的影片之一,也是第五代导演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1984年被评为“新时期十年优秀影片”,创下当年内地电影最高票房。接下来,杜雨露在《民国特大谋杀案》中扮演民国时期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并以此荣获首届四川工人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从1979年到1985年,6年时间,杜雨露拍了13部电影,可谓高产,但他还是个“非著名演员”。这种在大银幕上的风光,似乎只是赢得了圈内人士的一致赞扬,普通观众知道杜雨露的确实不多。但杜雨露并不担心,他是一个对机会抓得稳、准、狠的职业演员,一旦抓住一个机会绝不会随便放手。即使多年后在几部央视大戏中大放异彩、大紅大紫后,他还是这个特点。杜雨露说他对艺术总是不甘心、不知足,总在憋着一股劲儿,所以对每个机会都要求自己紧紧抓住,力争每个角色都弄出点彩儿来。
  一辈子没当过官,人们见了他却说“杜书记”来了。电视剧《纪委书记》中的纪委书记门浩、《突出重围》中的军区副司令员方英达、《省委书记》中的省委书记贡开宸等高级领导干部,都被杜雨露演活了,而《雍正王朝》中的三朝宰相张廷玉、《天下粮仓》中的贪官米汝成、《大宅门》里的白萌堂、《神医喜来乐》里的王太医等“古代领导干部”,也被他赋予了灵魂,成为电视剧史上经典的人物形象。   在一般人看来,年过六旬的杜雨露短短几年就红了,甚至一度红得发紫,可杜雨露明白,自己是攒了几十年的劲儿,憋了一肚子的想法。他说演员这行,没有人强迫你去干。表演一般都是自己的爱好,虽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最起码也是儿时或年轻时就喜欢表演。有些人说误打误撞学了表演,实际上不太可能。因为演员要用整个身心,要用语言、肢体、种种积累来塑造人物。没有长时间的准备、没下过苦功,要想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某些人具备一定的天赋,只能说更容易上道儿,不努力还是不行。
  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演戏
  《纪委书记》是杜雨露接拍的第一部电视剧。他没想到被他认为是快餐文化的电视剧会让他日后出了大名。杜雨露还凭借该剧获得东北地区影视“金虎奖”最佳男主角奖。
  1997年,《雍正王朝》剧组找到杜雨露,想让他演张廷玉,看完剧本,杜雨露不想接。他觉得张廷玉这个角色虽然贯穿全剧,先是在康熙身边,后来又在雍正身边,但一直游离于矛盾之外,活脱就是一个“大群众”。见杜雨露打退堂鼓,当年《喋血黑谷》的摄影张黎,就劝他:所有角色都没定下来,而张廷玉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
  杜雨露最终决定接下这个角色。他闭门研史,做足功课。有评论说《雍正王朝》中的两个配角塑造得最为成功,一个是焦晃演的康熙,只有8集戏,另一个就是杜雨露演的张廷玉。
  全剧最精彩的是八爷党等以“八王议政”的形式逼宫,张廷玉关键时刻作仗马之鸣,最终使八爷党的阴谋土崩瓦解。剧中张廷玉有一段一千多字的台词,半文不白,而且含有大量的满文名词。这么大段的台词杜雨露一气呵成,连现场的工作人员都热烈鼓掌。这是杜雨露拍过的所有电视剧中最长的一段台词。
  拍完《雍正王朝》,杜雨露真的火了。由此,杜雨露为自己定了个接戏的规矩:宁肯在一个好戏里演配角,也不在一个烂片中当主角。1999年,《突出重围》剧组请他出演“男三号”时,杜雨露推掉了很多部当主角的戏来演这个大配角—————军区副司令员方英达。一开始,杜雨露的戏份并不多,但他的出色表现让导演舍不得剪他的戏,最终,“男三号”变成了“男一号”,他也凭借该剧的出色表演荣获2000年“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奖。
  2001年,杜雨露扮演《大宅门》中的掌门人白萌堂,白萌堂同时还兼具太医的身份,杜雨露认为白萌堂的特点是刚愎自用、审时度势、童心未泯。2002年,杜雨露在央视大戏《天下粮仓》中饰演仓场侍郎米汝成。剧中,米汝成的贪官身份是死后才被揭露出来的。杜雨露认为,既然米汝成是个隐藏得很深的人物,就不能让观众提早去发现他。于是,杜雨露让米汝成始终是一个清官形象,他穿着破靴子,一副兢兢业业的样子,毫无贪腐的蛛丝马迹。但米汝成心理上却早就露出了马脚。他表面上尽忠,内心却处在恐慌之中。他东窗事发后,观众才会回味出:为什么粮仓烧塌了,米汝成吓成那个样子;为什么儿子得到皇上的宠爱,他异常兴奋去接旨却突然双目失明了。原剧本并没有写米汝成失明,是杜雨露临场发挥加的戏,因为双眼突然充血后是有可能失明的。
  把手脚捆住以后内心才会充实
  杜雨露说,演员这个行当比较特殊,永远不能默默无闻。没有一个演员不是雄心勃勃的,当然也有不自量力的,有一炮走红的,也有一炮走红却又昙花一现的,而且还不在少数。演员得具备一定条件,要非常热爱表演,要能钻得进去。看着好像都很成功,一百个演员里有几个成名的?在一个行当里混了几十年没有成就,其实挺痛苦的。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处在什么境地,杜雨露都没放弃过对表演的热爱,因此每一个机会,他都抓住了。在话剧舞台,他一定要把角色弄出火花来,不放过每一个机会。拍影视剧,也是这样,他要求自己一定要下笨功夫,不熟悉的东西一定要弄熟、弄透。拍《雍正王朝》时,剧组特意请了一个清代亲王的孙子给演员讲宫廷礼仪,在皇帝面前应该什么样,怎么跪,不能咣当跪那儿,翎子都撅起来了,大臣之间该怎么着。杜雨露受益很大,他在演张廷玉时给予角色很多眼神和内心的东西。杜雨露说,人只有把手脚捆住以后内心才会充实。演员不可能做到“百科全书”,但一定要心里有数,这样才能把人物吃准、演透。
  杜雨露的三个儿女没有子承父業,但也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长子杜刚是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的启蒙老师。两个女儿自己做生意,也早就成家立业了。杜雨露叮嘱儿女别忙着要孩子,要先顾事业。当男人不是要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这是杜雨露的座右铭。他一辈子没有是非,因为远离是非。他不说谁好,更不说谁坏,在剧组他只说戏,说角色。就跟扛大个儿那会儿似的,纯粹干活,累了就睡。他塑造的人物独特,是因为他自己就独特,是那种平凡中显现的独特。
其他文献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语出《诗经》,全诗如下: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遇到“鼠辈”,怎么办?听这首诗的,问他“不死何为?”“不死何俟?”“胡不遄死?”这“鼠辈”得是做了多招人恨的事啊?  这段时间,看了一部电视剧———《新世界》,里面有一个叫“铁林”的人,大概就属于这样一种人吧。  一开始,铁
期刊
王二龙忽然想起了大学毕业那年春节带女友第一次回家的往事。  王二龙和女友小秦是省城某重点大学的同班同学,小秦的家在省城,是大城市,二龙的家在该省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县城附近,跟城市人不沾边儿。  也许全班男同学中只有二龙觉得小秦好看,于是二龙决定春节带小秦回家,让父母和兄长王大龙看看,毕竟再丑的“媳妇”也要见公婆呀。  其实,二龙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确实很喜欢小秦,可又隐约感觉小秦有些地方不对劲,
期刊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期刊
清早病房阳台上落了几只鸽子咕咕直叫,把满婶从睡梦里叫醒。外面大亮了,她伸出的一只脚惨白浮肿。她浑身发抖,就像被自己的眼泪泡透了。窗外的资江和天连接之处,有船只在“呜呜”地拉笛。她清楚地记得,那天得知满爷走了后,她没哭没闹,却疯掉了,把丈夫满爷的书付之一炬……当她点燃起第一根火柴时,她嘶吼道,“何必读那么多的书啊,是书害了你!”瞬间,她被浓烟包裹了。邻居们把她抢救出来时,已是奄奄一息。  腹有诗书气
期刊
我在北师大附中上学时,教过我父亲的老一辈先生都还在教学。这些老先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礼貌在先。每当与他们迎面相逢,总是猝不及防地先被老先生讲了礼貌,真是让我诚惶诚恐。论辈分,我是应该叫他们爷爷的。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以身作则的老师非常幸运,老师如此礼貌,学生自然上行下效。想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教授礼仪是门重要的课程。学习礼仪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最后习惯成自然。老规矩也是礼仪,体现的是个
期刊
笔者第一次与梁艳近距离接触,还是在201 4年秋的一个早晨,那天,微凉的空气中,泛着怀旧的气息。将满53岁的她,依然爱笑,一如30年前,她在赛场上,笑着打球的模样。作为中国女排“五连冠”唯一全部参赛的队员,梁艳与那段辉煌的历史,至今为许多老球迷怀念。  “当运动员时,站上冠军领奖台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人不能一直沉浸在回忆中,我喜欢翻过那一页,去尝试和享受人生的不同角色。”梁艳的直爽不减当年。  打
期刊
叶乔波是原中国女子速滑运动员,她在1992年举行的第十六届冬奥会上,为中国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可以说“乔波精神”,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鼓舞了无数为梦想努力奋斗的人。  “乔波精神”激励几代人去拼搏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最早对冬奥会认识是怎样的?  叶乔波(以下简称叶):1979年,中美建交。当时,离第13届冬奥会开幕已经很近了,国际奥委会希望中国能尽快组队参加这届冬奥会。那时,我们的运动
期刊
他是文物鉴定大师,做古瓷鉴定已7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他阅宝无数,却没有一件私人藏品。他从来不接私活搞鉴定,是中国收藏界一面旗帜。如今96岁高龄,仍耳聪目明,每天坚持到故宫南三所办公室处理案头工作,同时“与年轻人谈谈,学点新知识”。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就是耿宝昌。  学艺孙瀛洲  耿宝昌,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束鹿(今辛集市,归石家庄市管辖)。1936年在北京“敦
期刊
认识小静那年,她23岁。小静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很清澈,一说话,带着浓重而纯粹的天津乡音。我特爱学她说天津话:“干吗?”“为吗?”“真哏儿哎!”  在一次朋友组织的K歌中,小静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他人都争当“麦霸”,只有小静默默地坐在包间一角,静静地听着,像她的名字。她腼腆地说,自己的普通话说不好,怕唱歌露怯。原来,小静家境挺苦,中专毕业后,找到一家用人单位工作了几年。但是,收入不高,让小静萌生来
期刊
“5、4、3、2、1,点火!”调度中传来张润红铿锵有力的声音。这不但是张润红的“首秀”,更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由女性担任发射阵地“01”指挥员发出的口令。  “你们要问啥,让我提前想想,不然待会儿会害羞的。”刚刚上车,张润红就对车上的记者说。这些记者全部来自她的故乡,一个是她出生成长的陕西韩城,一个是她的第二故乡,她工作的地方———四川。  但面对着56米高的发射架时,她并不害羞,爬上爬下都不是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