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温饱医疗保证下,在疾控方面,人们的视角渐渐从单一生物模式转到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模式上,而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FGID)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其影响因素涉及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犯病人群分布广泛,自然而然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中。本文通过对功能性胃肠疾病影响因素及患病人群的分析,为后续的预防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功能性胃肠疾病的控制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因素;患病人群;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258-02
一、功能性胃肠病介绍及临床表现
顾名思义,功能性胃肠病属于功能性疾病,是一种至今没有客观方法能够确切与器质性疾病(有客观依据,如炎症、肿瘤、血栓等)区分出来的疾病,它具有胃肠病症状,却没有胃肠病客观证据,又称为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组胃肠综合症的总称,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肠运动功能性紊乱为主,而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功能性肠胃病主要包含:1.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指具有上腹胀痛,早饱暖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任一种为主的上腹不适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的可能,病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有溃疡样或反流样症状;FD的发病机制为:a胃酸分泌过多;b.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异常,患者胃排空延迟,尤其是固体食物排空延迟,近端胃及胃窦运动异常,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失调;c.胃、十二直肠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d.精神心理因素,FD患者无一定的性格类型,但亦有报告焦虑,神经过敏、抑郁和臆想症多发;f.神经激素因素,血清胃肠激素和其他激素浓度与消化不良症状有明确的关系。g.饮食,咖啡和茶会加重胃食管反流而致烧心。整体来说,FD起病慢,病程长,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常有隐身、精神等诱发因素;2.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此症状是指在镜检后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临床综合症,分为便秘型、腹泻型及腹泻便秘交替型。1986年,我国对其已经制定出IBS临床诊断参考标准,在确诊上有一定参考性。IBS发病机制:a.胃肠动力学异常,结肠的慢波频率增加,高幅波收缩减少,肠内容物推进减慢,水分被吸收过多而导致便秘。b.内脏感知异常,痛阈降低;c.精神因素,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常发生神经质,情绪激动,不安交流和抑郁等心理异常,是IBS发病的重要原因。d.饮食不节,食物中纤维素缺乏,食物过敏等;e.肠道气体异常,少,腹泻,多,便秘。f.感染及菌群失调;g.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餐后胆囊和胃泌素分泌增加,可致结肠收缩运动增强,结肠腔内压力明显升高,引起腹痛与腹泻。IBS起病隐匿,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精神、饮食等因素可诱发使症状反复发作或加重。3.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食管原性胸痛、功能性腹痛等。
不同的功能性胃肠病可合并存在,病人可由不同部位的不同症状同时出现,即该病不是部位特异性。在修订后的罗马标准(罗马 Ⅱ)中,制定了系列的诊断标准,能够初步对症状进行判断诊断。
二、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因素
功能性胃肠病以功能异常为主,与多种生理、病理有联系,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所示:
1、遗传性,有些人其遗传因素导致胃肠神经敏感性增强,痛阈较低,容易患功能性胃肠疾病。尤其是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伴有一定的家族病史,其临床表现性状差不多,并有研究表明,单卵双生的患病率是异卵双生的两倍,遗传性一定程度决定了是否容易患功能性胃肠病的程度。
2、社会心理因素,近年研究显示,外源性(视觉、听觉、嗅觉所感知的物体)或内感性(情绪、思维等)信息通过高级中枢传出的精神冲动,影响胃肠感觉、运动、分泌和炎症等,而内脏效应又可影响中枢痛觉、情绪和行为。Berstad在文献[2]中提出,对于健康人,应激、神经过敏等心理因素能够引起胃肠动力异常,而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感常导致胃肠道动力低下,愤怒、厌恶等则导致胃肠道动力升高,FGIDs患者能够将其影响放大,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容易导致肠动力到达难以调剂范围,引发紊乱。精神心理因素也可以引起FGIDs患者内脏感觉异常,尤其是心理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可通过脑-肠轴改变IBS患者肠特异性自主神经信息的输出,从而导致内脏具有高敏性,感觉阈值增高等;心理因素对胃肠道外源性自主神经活性还具有直接影响,如特发性便秘患者、肠转运功能低下患者存在基础直肠黏膜血流降低,且伴有一定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和一般心理社会功能受损。
3、饮食因素,食物本身并不引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三、功能性胃肠病患病率及人群分析
由于调查方法、诊断标准以及对疾病认知程度的不同,且FGIDs症状具有间断性,各种调查依据地区、国都的功能性胃肠病患病率,有所不同。国外文献中,有提及,FD患病率20%~40%,IBS 8%~22%,各种功能性病总患病率为 43%~46%,可以看出,功能性胃肠病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构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以下主要对几类病患人群进行分析:
1、社区居民,文献[1]中平丽等人对广州健康常住居民部分体检人群调查,其采样对象为社区居民,按照罗马Ⅱ标准,随机抽样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为19.8%,肠易激综合症患病率为8.3%,功能性腹胀为11.0%,功能性便秘10.1%,功能性腹泻4.1%,FD合并功能性肠病患病率为6.8%,FGIDs患者的心理异常率达到16.4%,而无FGID者只有7.4% 2、学生群体,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躯体症状、心理行为等均与成人不同,由于中小学生饮食作息较为规律,且其生活压力较小,整体患病率较低,地区不同,生活物质条件的差异,使得发病分布不太一致,在我国西部地区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且男女患病率无差异。而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有很大一部分,通宵熬夜,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等等的原因,使其相对于中小学生的犯病率较高,尤其是FD患者比例较大。整体来说,由于学生长期干坐,运动时间少等原因导致学生群体的犯病率高于平均水平。在这一方面,希望有关机构,有关人员能够采取措施,从学生的健康入手,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避免亚健康状态。
3、边防军人,边防军人作为国家一群守卫边疆的战士,其生活环境艰苦,自然条件恶劣。在文献4中,尚军等人通过罗马Ⅲ诊断标准,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驻新疆寒冷地区边防男性军人进行调查。文献4中有详细的调查结果,在此不详细阐述,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训练任务中,生活单调,环境闭塞,通信缺乏,使得这个群体的人难以与外界交流,心理压力大等,在一方面,此地区的基层医疗人员及设施短缺,使得此群体相对其他群体的FGID发病率较高,其中IBS发病率为所有群体中最高,且随着年龄的延长,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干部的发病率高于士兵。患者及潜在患者多,会严重影响其参与高强度军事训练,无法应对紧急情况,故如何避免患病在边防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四、总结
随着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变化,工作压力的提升,饮食习惯的不同,如果心理因素无法与之相适应,就容易患上FGID,即潜在患者多。在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大,经济文化水平发展较为不平衡,患者及医务人员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等,功能性胃肠病,属于高发病症,必须引起重视以及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和群众对此病的认识,形成确切的诊断标准,同时该病与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在治疗过程中,依据发病机制,对症开抑酸药等之外,还需要加以社会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因其具有反复发作性,在治疗后,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生活习惯,防微杜渐。
参考文献:
[1]平丽,李瑜元,聂玉强等. 功能性胃肠病患病情况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4).
[2]叶佳媚,陈道荣. 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关系[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5,19(5),pp:475-477.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因素;患病人群;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2-0258-02
一、功能性胃肠病介绍及临床表现
顾名思义,功能性胃肠病属于功能性疾病,是一种至今没有客观方法能够确切与器质性疾病(有客观依据,如炎症、肿瘤、血栓等)区分出来的疾病,它具有胃肠病症状,却没有胃肠病客观证据,又称为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组胃肠综合症的总称,多伴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肠运动功能性紊乱为主,而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功能性肠胃病主要包含:1.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指具有上腹胀痛,早饱暖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任一种为主的上腹不适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病的可能,病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有溃疡样或反流样症状;FD的发病机制为:a胃酸分泌过多;b.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异常,患者胃排空延迟,尤其是固体食物排空延迟,近端胃及胃窦运动异常,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失调;c.胃、十二直肠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d.精神心理因素,FD患者无一定的性格类型,但亦有报告焦虑,神经过敏、抑郁和臆想症多发;f.神经激素因素,血清胃肠激素和其他激素浓度与消化不良症状有明确的关系。g.饮食,咖啡和茶会加重胃食管反流而致烧心。整体来说,FD起病慢,病程长,持续性或反复发作,常有隐身、精神等诱发因素;2.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此症状是指在镜检后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临床综合症,分为便秘型、腹泻型及腹泻便秘交替型。1986年,我国对其已经制定出IBS临床诊断参考标准,在确诊上有一定参考性。IBS发病机制:a.胃肠动力学异常,结肠的慢波频率增加,高幅波收缩减少,肠内容物推进减慢,水分被吸收过多而导致便秘。b.内脏感知异常,痛阈降低;c.精神因素,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常发生神经质,情绪激动,不安交流和抑郁等心理异常,是IBS发病的重要原因。d.饮食不节,食物中纤维素缺乏,食物过敏等;e.肠道气体异常,少,腹泻,多,便秘。f.感染及菌群失调;g.胃肠道激素分泌异常,餐后胆囊和胃泌素分泌增加,可致结肠收缩运动增强,结肠腔内压力明显升高,引起腹痛与腹泻。IBS起病隐匿,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精神、饮食等因素可诱发使症状反复发作或加重。3.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如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食管原性胸痛、功能性腹痛等。
不同的功能性胃肠病可合并存在,病人可由不同部位的不同症状同时出现,即该病不是部位特异性。在修订后的罗马标准(罗马 Ⅱ)中,制定了系列的诊断标准,能够初步对症状进行判断诊断。
二、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因素
功能性胃肠病以功能异常为主,与多种生理、病理有联系,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所示:
1、遗传性,有些人其遗传因素导致胃肠神经敏感性增强,痛阈较低,容易患功能性胃肠疾病。尤其是肠易激综合症患者,伴有一定的家族病史,其临床表现性状差不多,并有研究表明,单卵双生的患病率是异卵双生的两倍,遗传性一定程度决定了是否容易患功能性胃肠病的程度。
2、社会心理因素,近年研究显示,外源性(视觉、听觉、嗅觉所感知的物体)或内感性(情绪、思维等)信息通过高级中枢传出的精神冲动,影响胃肠感觉、运动、分泌和炎症等,而内脏效应又可影响中枢痛觉、情绪和行为。Berstad在文献[2]中提出,对于健康人,应激、神经过敏等心理因素能够引起胃肠动力异常,而焦虑、抑郁和恐惧等情感常导致胃肠道动力低下,愤怒、厌恶等则导致胃肠道动力升高,FGIDs患者能够将其影响放大,表现得更加强烈,更容易导致肠动力到达难以调剂范围,引发紊乱。精神心理因素也可以引起FGIDs患者内脏感觉异常,尤其是心理压力和负性生活事件,可通过脑-肠轴改变IBS患者肠特异性自主神经信息的输出,从而导致内脏具有高敏性,感觉阈值增高等;心理因素对胃肠道外源性自主神经活性还具有直接影响,如特发性便秘患者、肠转运功能低下患者存在基础直肠黏膜血流降低,且伴有一定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和一般心理社会功能受损。
3、饮食因素,食物本身并不引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可因乳糖酶缺乏发生乳糖类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进食或刺激性食物发作,可能对某种或多种食物不耐受,致使肠腔扩张和肠蠕动正常功能发生紊乱而发病。
三、功能性胃肠病患病率及人群分析
由于调查方法、诊断标准以及对疾病认知程度的不同,且FGIDs症状具有间断性,各种调查依据地区、国都的功能性胃肠病患病率,有所不同。国外文献中,有提及,FD患病率20%~40%,IBS 8%~22%,各种功能性病总患病率为 43%~46%,可以看出,功能性胃肠病似乎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构成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已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必须引起关注和重视。以下主要对几类病患人群进行分析:
1、社区居民,文献[1]中平丽等人对广州健康常住居民部分体检人群调查,其采样对象为社区居民,按照罗马Ⅱ标准,随机抽样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病率为19.8%,肠易激综合症患病率为8.3%,功能性腹胀为11.0%,功能性便秘10.1%,功能性腹泻4.1%,FD合并功能性肠病患病率为6.8%,FGIDs患者的心理异常率达到16.4%,而无FGID者只有7.4% 2、学生群体,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躯体症状、心理行为等均与成人不同,由于中小学生饮食作息较为规律,且其生活压力较小,整体患病率较低,地区不同,生活物质条件的差异,使得发病分布不太一致,在我国西部地区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且男女患病率无差异。而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有很大一部分,通宵熬夜,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等等的原因,使其相对于中小学生的犯病率较高,尤其是FD患者比例较大。整体来说,由于学生长期干坐,运动时间少等原因导致学生群体的犯病率高于平均水平。在这一方面,希望有关机构,有关人员能够采取措施,从学生的健康入手,让学生做到劳逸结合,避免亚健康状态。
3、边防军人,边防军人作为国家一群守卫边疆的战士,其生活环境艰苦,自然条件恶劣。在文献4中,尚军等人通过罗马Ⅲ诊断标准,采用多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驻新疆寒冷地区边防男性军人进行调查。文献4中有详细的调查结果,在此不详细阐述,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训练任务中,生活单调,环境闭塞,通信缺乏,使得这个群体的人难以与外界交流,心理压力大等,在一方面,此地区的基层医疗人员及设施短缺,使得此群体相对其他群体的FGID发病率较高,其中IBS发病率为所有群体中最高,且随着年龄的延长,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干部的发病率高于士兵。患者及潜在患者多,会严重影响其参与高强度军事训练,无法应对紧急情况,故如何避免患病在边防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
四、总结
随着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变化,工作压力的提升,饮食习惯的不同,如果心理因素无法与之相适应,就容易患上FGID,即潜在患者多。在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大,经济文化水平发展较为不平衡,患者及医务人员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等,功能性胃肠病,属于高发病症,必须引起重视以及深入研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和群众对此病的认识,形成确切的诊断标准,同时该病与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在治疗过程中,依据发病机制,对症开抑酸药等之外,还需要加以社会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因其具有反复发作性,在治疗后,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及生活习惯,防微杜渐。
参考文献:
[1]平丽,李瑜元,聂玉强等. 功能性胃肠病患病情况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4).
[2]叶佳媚,陈道荣. 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关系[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5,19(5),pp:475-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