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造就英雄,环境成就习惯。改改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生活快捷方便,也在不断地享受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同时,养成了痴迷于网络的习惯,给一张白纸的孩子带来不利因素:不良视频和图片以及不文明的语言文字,威力十足,轻而易举地吸引者孩子的眼球。而优秀的中华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显得力不从心,苍白无力。尽管努力的呈现在孩子面前,但孩子们视若罔闻。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也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今天的高中生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玩耍手机成人的,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毫无兴趣,与邻为善,与人友好毫无概念,知恩图报麻木。这都是没有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正规的学习上造成的。那么,怎么转移呢?下面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研究心理, 投其所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此,要让学生痴迷于学习,就是要让其对学习感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求老师研究心理,投其所好,因势利导的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要做到“投其所好”,首先,老师要有精深的心理学知识,其次,还要有丰富的心理疏导经验,这样才能准确发现其“所好”,然后制定转化方案,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转化。研究学生的心理,首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所思所想都会通过一些行为表现出来,这是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仔细观察表象,发现问题所在之后,不能急于死拉硬拽,叫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要采取迂回的策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巧妙引向正道,使其产生顿悟,心服口服。大多数学生,人生有所指,但意志不坚定,前途迷茫。只要心理干预正确,因势利导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引导恰当,多数学生能接受,能改邪归正,走正道,干正事,把心思用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来。但要注意,投其所好,不是一味迁就,任性发展,而是欲擒故纵,巧妙扭转。
二、典型事例 ,动人心坎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确如此,要使一个人有所触动,就必须要有身边能看得见并且足以感人事迹做引子,才能起到实质性的教育效果。不仅如此,老师还要善于寻找教育感化的切入点,借题发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感化,否则收效甚微。如果身边没有针对性的事例可以用来教育对应的学生,可以借用变形记栏目的典型实例的视频资料来进行教育引导。事事有突破口,人人有软肋,只有找准点,对准人,铁石心肠也有回心转意之时。在实施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学生看了视频或听了我讲的故事后,嚎啕大哭,触动很大,这说明触动了他或她的敏感神经,他或她有所感悟,教育起到了效果。甚至,有的同学当场把手机扔掉,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发奋学习。此后,通过跟踪观察后发现,他们的确与以前不一样,不贪玩了,不玩游戏了,有的连手机干脆不带了;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习的专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三、指点迷津, 减轻强度
调查发现,大部分厌学的学生,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他们实在是不会学,学不进去。究其原因是:学习难度大,没有养成学习习惯,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锐气,使人偃旗息鼓。指点迷津,减轻强度,就是要扭转这种现状。指点迷津就是要有针对性的指点学习方法,有目的性地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轻强度就是要教会学生把难题简单化,抽象的具体化,从而减轻学习强度。比如,学生对电荷在电场中做功这公式 很不理解,记也很难记住,于是,我教他们用谐音法和顺口溜的形式减轻难度和强度。”qu”与“去”汉语拼音相同,q表示电荷,u表示电压,因此,可以这样表述:电荷去(qu)做功等于动能的增量。学生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公式,并觉得好玩,又轻松,于是对物理学习有增添了几份兴趣。长期这样坚持,学生对学习物理越来越感兴趣了,学习成绩有大幅度提高。
四、平等相处, 消除隔阂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理,不走进学生的心,哪知学生所想。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成为学生的知己。学生才能跟知己者谈心聊天,老师才能真实了解他们所想,他们的诉求,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其热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平等相处,不能有半点老师或长辈的姿态,允许学生与自己争吵,甚至允许学生发泄或发脾气。要让学生完全处于放松状态,没有半点防备心理,交流时就象酒醉吐真言一样放松自然,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千万条,但是,与学生平等相处,拉近学生的距离做知己是第一条。在做学生兴趣转移工作时,除注重教育方法外,还要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
一、研究心理, 投其所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此,要让学生痴迷于学习,就是要让其对学习感兴趣。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求老师研究心理,投其所好,因势利导的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要做到“投其所好”,首先,老师要有精深的心理学知识,其次,还要有丰富的心理疏导经验,这样才能准确发现其“所好”,然后制定转化方案,促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转化。研究学生的心理,首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所思所想都会通过一些行为表现出来,这是常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仔细观察表象,发现问题所在之后,不能急于死拉硬拽,叫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要采取迂回的策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巧妙引向正道,使其产生顿悟,心服口服。大多数学生,人生有所指,但意志不坚定,前途迷茫。只要心理干预正确,因势利导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引导恰当,多数学生能接受,能改邪归正,走正道,干正事,把心思用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来。但要注意,投其所好,不是一味迁就,任性发展,而是欲擒故纵,巧妙扭转。
二、典型事例 ,动人心坎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确如此,要使一个人有所触动,就必须要有身边能看得见并且足以感人事迹做引子,才能起到实质性的教育效果。不仅如此,老师还要善于寻找教育感化的切入点,借题发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感化,否则收效甚微。如果身边没有针对性的事例可以用来教育对应的学生,可以借用变形记栏目的典型实例的视频资料来进行教育引导。事事有突破口,人人有软肋,只有找准点,对准人,铁石心肠也有回心转意之时。在实施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学生看了视频或听了我讲的故事后,嚎啕大哭,触动很大,这说明触动了他或她的敏感神经,他或她有所感悟,教育起到了效果。甚至,有的同学当场把手机扔掉,表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发奋学习。此后,通过跟踪观察后发现,他们的确与以前不一样,不贪玩了,不玩游戏了,有的连手机干脆不带了;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学习的专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三、指点迷津, 减轻强度
调查发现,大部分厌学的学生,不是他们不想学,而是他们实在是不会学,学不进去。究其原因是:学习难度大,没有养成学习习惯,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锐气,使人偃旗息鼓。指点迷津,减轻强度,就是要扭转这种现状。指点迷津就是要有针对性的指点学习方法,有目的性地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轻强度就是要教会学生把难题简单化,抽象的具体化,从而减轻学习强度。比如,学生对电荷在电场中做功这公式 很不理解,记也很难记住,于是,我教他们用谐音法和顺口溜的形式减轻难度和强度。”qu”与“去”汉语拼音相同,q表示电荷,u表示电压,因此,可以这样表述:电荷去(qu)做功等于动能的增量。学生一下子记住了这个公式,并觉得好玩,又轻松,于是对物理学习有增添了几份兴趣。长期这样坚持,学生对学习物理越来越感兴趣了,学习成绩有大幅度提高。
四、平等相处, 消除隔阂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理,不走进学生的心,哪知学生所想。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必须成为学生的知己。学生才能跟知己者谈心聊天,老师才能真实了解他们所想,他们的诉求,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其热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平等相处,不能有半点老师或长辈的姿态,允许学生与自己争吵,甚至允许学生发泄或发脾气。要让学生完全处于放松状态,没有半点防备心理,交流时就象酒醉吐真言一样放松自然,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千万条,但是,与学生平等相处,拉近学生的距离做知己是第一条。在做学生兴趣转移工作时,除注重教育方法外,还要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