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在读《道德经》之前,每个人都觉得它读来艰涩。然而,读《道德经》好比攀越世间最高的山峰。读懂之后便可体会到老子思想的透彻与高深。此时,你便会觉得《道德经》是直白的,句句富含哲理。《道德经》全篇共81章,如同81扇门,从哪一扇进入,都可见一番广阔天地。
慢,才能保持生机
《道德经》中说:“不知常,妄作凶。”人不能妄动妄作。许多人忙碌了一辈子,究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清楚。
《道德经》又言:“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最难形容。正因为不能描述,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为:有道之人做事看起来似乎犹豫不决、迟疑不前,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警觉戒备不敢妄行,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行事谦恭退让,好像赴宴做客;待人融合可亲,好像冰块缓缓消融;敦厚而无文饰,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心思寂定、旷远豁达,好像幽深的山谷;形迹混同在一般人当中,与世俗之人和光同尘,好像浑浊的水。世俗之人,总是痴迷于功名利禄,所以形气秽浊,谁能在浑浊混乱之世,恬淡谦退,长久坚持使自己的心性慢慢清净?世俗之人都沉迷于功名利禄之间,谁能安定自守,长久坚持等待时机而后从容发动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更新。
为人态度从容,可以怡然自得,和谐处众,以智化怨;做事不暴不躁,可以不乱不浊,冷静面对困难,淡定接受开心的事情。这对于普通人而言,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人,尤为需要。
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于不敗之地。
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的人都受罪。这可以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作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心中无一物,方可近于道
“为而不争”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为”,关乎为人处世之道。
由衷而发的真实的话不华美,华美的巧言不一定真实。以道修身的人不好辩白,好辩的人不一定懂得修身立道;智慧的修道者专一虚静不妄求广博,多闻多见的人不一定是真智慧。真正的圣人不占有,有德教人化民,有财货布施贫困,越是为人着想自己越会拥有,越是布施他人而自己越多。圣人行世的法则,为人而不与人争,为物而不与物争,为世而不与世争,为天下而不与天下争,心游世,超然于物外,与天道形通,何争之有?
懂得适时闭嘴,是门学问
不争,是老子心中的乌托邦。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
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作“不诤”,这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
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圣人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说话尤其随意的当下,闭嘴更是一门学问。
不争,是因为对万物心怀悲悯
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宇宙观,即道。他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确。
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整体。泰山上的一颗石头,跟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
老子认为,太过注重结果的时候,行走的步调会紊乱,匆忙赶路的过程中,双脚触及地面的力度就会减轻,如此生活就会有失踏实。
当你放下心中不必要的攀比与欲望,让自己的身心都慢下来,细细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是以前的那个快乐而不缺乏梦想的自己。然而,慢不等于懒惰,不等于停滞不前,慢是对生活中风景的驻足,是凡事包容,是不挣扎,不狰狞,不恐慌。稳而思进、慢而有为,才是慢生活的真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让灵魂跟上。
(本栏目编辑 黄亚琼)
Email:875000067@qq.com
慢,才能保持生机
《道德经》中说:“不知常,妄作凶。”人不能妄动妄作。许多人忙碌了一辈子,究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清楚。
《道德经》又言:“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最难形容。正因为不能描述,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为:有道之人做事看起来似乎犹豫不决、迟疑不前,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警觉戒备不敢妄行,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行事谦恭退让,好像赴宴做客;待人融合可亲,好像冰块缓缓消融;敦厚而无文饰,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心思寂定、旷远豁达,好像幽深的山谷;形迹混同在一般人当中,与世俗之人和光同尘,好像浑浊的水。世俗之人,总是痴迷于功名利禄,所以形气秽浊,谁能在浑浊混乱之世,恬淡谦退,长久坚持使自己的心性慢慢清净?世俗之人都沉迷于功名利禄之间,谁能安定自守,长久坚持等待时机而后从容发动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旧更新。
为人态度从容,可以怡然自得,和谐处众,以智化怨;做事不暴不躁,可以不乱不浊,冷静面对困难,淡定接受开心的事情。这对于普通人而言,尤其是这个时代的人,尤为需要。
不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一向的主张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于是立足于不敗之地。
古代乱世多暴君暴民,暴君杀暴民,暴民杀暴君,你来我往,整个时代的人都受罪。这可以说是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再回过头来看“为而不争”这句话,其实包含了一种策略,因此后世也有军事家把它当作兵家的韬略来看,不争无用之争,乃至以弱胜强。
心中无一物,方可近于道
“为而不争”的前半句是“圣人之道”,如何“为”,关乎为人处世之道。
由衷而发的真实的话不华美,华美的巧言不一定真实。以道修身的人不好辩白,好辩的人不一定懂得修身立道;智慧的修道者专一虚静不妄求广博,多闻多见的人不一定是真智慧。真正的圣人不占有,有德教人化民,有财货布施贫困,越是为人着想自己越会拥有,越是布施他人而自己越多。圣人行世的法则,为人而不与人争,为物而不与物争,为世而不与世争,为天下而不与天下争,心游世,超然于物外,与天道形通,何争之有?
懂得适时闭嘴,是门学问
不争,是老子心中的乌托邦。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因为他身处乱世,深知人性之恶。
不争在《道德经》里出现频繁,偶尔也作“不诤”,这或许代表老子对人们最表浅的要求,即语言上的不争执、不争辩。
不管是圣人还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养,巧言令色的人向来为圣人所不齿,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说真话的人,而真话往往不好听,所以更要慎言。每个时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说话尤其随意的当下,闭嘴更是一门学问。
不争,是因为对万物心怀悲悯
老子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宇宙观,即道。他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准确。
不争,是因为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万物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和谐整体。泰山上的一颗石头,跟长白山上的一棵松树是息息相关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每一个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为背景,同时也与其他生命同体共悲。
老子认为,太过注重结果的时候,行走的步调会紊乱,匆忙赶路的过程中,双脚触及地面的力度就会减轻,如此生活就会有失踏实。
当你放下心中不必要的攀比与欲望,让自己的身心都慢下来,细细品味生活,你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是以前的那个快乐而不缺乏梦想的自己。然而,慢不等于懒惰,不等于停滞不前,慢是对生活中风景的驻足,是凡事包容,是不挣扎,不狰狞,不恐慌。稳而思进、慢而有为,才是慢生活的真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应该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让灵魂跟上。
(本栏目编辑 黄亚琼)
Email:8750000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