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随文阅读、做动作、拓展等方法,在语境中学习“酪、捡”等12个生字,理解“奶酪、小哥儿俩、拌嘴”等词语的意思,学会写“奶”等4个生字。 2. 能借助关键词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聚焦故事起因和结果中的语言和动作感知狐狸的狡猾,初步感知熊哥儿俩的斤斤计较。 3. 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师生对读、同桌互读等形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并通过朗读、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随文阅读、做动作、拓展等方法,在语境中学习“酪、捡”等12个生字,理解“奶酪、小哥儿俩、拌嘴”等词语的意思,学会写“奶”等4个生字。
2. 能借助关键词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聚焦故事起因和结果中的语言和动作感知狐狸的狡猾,初步感知熊哥儿俩的斤斤计较。
3. 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师生对读、同桌互读等形式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并通过朗读、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狐狸分奶酪》,你们吃过奶酪吗?味道怎么样?
2.谁让狐狸分奶酪?(出示熊哥哥和熊弟弟小哥儿俩插图,相机正音“俩”字。)
拓展:哥哥和弟弟可以叫兄弟俩,那姐姐和妹妹叫——姐妹俩,母亲和女儿叫——母女俩,父亲和儿子叫——父子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哥儿俩和狐狸之间发生了怎样一个故事?自由朗读课文,完成填空。
①捡到了一块奶酪;②拌起嘴来;③分匀奶酪;④吃光整块奶酪。
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单韵母i、u、ü和声母y、w,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正确认读整体认读音节yi、wu、yu,知道y和ü在一起组成音节时ü上两点要省略的拼写规则。 3.正确认读i、u、ü、yi、wu、yu的四声。 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儿歌情境中认读与书写i、u、ü、y、w 1.小朋友,欢迎来到奇妙的拼音王国!今天,我们将继续汉语拼音的快乐学习之旅,认识三位新的单韵母朋
统编本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结构,重建了语文目标的序列,加强了语言文字运用。那么,统编本教材对语用的凸显,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广东刘艳老师执教 的《我是一只小虫子》做了很好的 阐释。 一、目标定位凸显语用 本单元以“童心”为主题,编排了《彩色的梦》《枫树上的喜鹊》《沙滩上的童话》《我是一只小虫子》四篇课文。四篇课文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本单元的教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品味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语言,并展开想象,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 4.学写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设疑,激情导趣 1.通过预习,你对爬山虎有了哪些了解? 2.像丝瓜、葡萄这样的攀援植物是靠搭架子往上生长的,爬山虎也是攀援植物,它是靠什么往上生长的呢?(
文本解读 《夜色》是一首儿歌,采用第一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很怕黑。后来“我”和爸爸出去散步,发现夜晚也像白天一样美好,从此不再怕黑了。儿歌分两个小节。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童趣。 怕黑的天性使儿童看不到夜的美丽,阻挡了儿童探索的视野。夜晚的星空是怎样璀璨,夜晚的花草是怎样微笑,夜晚的大地又是怎样唱着无声的歌。柯岩的《夜色》正是捕捉到儿童怕黑的心理,以打动儿童心扉的文字
教学目标: 1.创设“戏迷”的趣味情境,并通过学习了解京剧,感受京剧艺术之美。 2.借助语言文字,结合阅读经历、生活体验等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结合课前关于“京剧”的问卷调查,用饼状统计图出示其中两题:你了解京剧吗?你对京剧的印象?学生分享答题体会及从图表中获得的信息。 2.交流后出示资料,说说京剧爱好者的不同称呼。 京剧爱好者分为不同层次:喜爱京剧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著译宏富,如《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等等,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 朱先生的研究推动了中国美学以更加系统化、逻辑化的现代学科的形态向前发展。1983年,朱先生在访问香港中文大学答记者问时对自己的学术道路作了这样的评价:“我是移西方美学之花,接中国
不久前,我在山东威海参加了一场《小学生小散文100课》的小读者见面会。见面会不仅有小学生的经典美文朗诵展示、阅读体会交流,还有几位同学的仿写作文展示。其中有个女孩的作文模仿杨朔的《泰山画卷》,描绘出威海当地的山水美景,其构思独特,文辞清雅,语言极富诗意与灵性,再加上她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了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 交流互动时,有个小男孩举手提问:“林老师,我怎样才能写得跟她一样好?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
各【gè】甲 金 篆 会意字。从夂,从口。“夂”是“止”字的倒写,俗称折文头。甲骨文写如“”,是朝下的脚趾形;下部的“口”表示家门口(古人穴居,亦可视为洞口),会意为人回到居住之所,走进家门。本义是回到。“出”的甲骨文写如“”,上面的“”是朝上的脚趾形,隶变后写成“屮”(“止”的变形),下“凵”(kǎn)也是表示所居的家或洞穴,意为脚走出家门,“出”()与“各”()一出一进,表义相反。“各”现代
一、抓住题眼明主线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黄山奇石》。 师:从课题你知道黄山的石头有什么特点吗? 生:很奇特。 师:如果要表达黄山石很奇特,怎么读呢? 生:黄山奇石。(朗读侧重“奇”字) 师:你看,朗读的侧重点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不同了。 二、连词成句练语言 师:课前预习读了几遍课文? 生:5遍。 生:很多遍。 师:那老师要检测一下,看看课文中带生字的字词你们是
李斌老师提出的“为思维而教”,无疑是具有相当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他的这一教育主张,与我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直觉和实践经验不谋而合。我为他超凡的实践勇气感到高兴,同时也为这项宏大的研究感到忧虑。好在他聚焦到“小学思维写作教学实践研究”,并成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这样便有了开展规范性科学研究的可能。本文是我所了解到的李斌老师及其团队已有的实践,同时也对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