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彝文典籍《勒俄特依》是一部宏伟的文化遗产,主要流传于彝语北部方言区。在彝族民间以活态的口头文本与稳定的书面文本双重形式传承与传播。其富含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对彝族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史诗的文本版本类型,对深入解读彝文典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版本学视角,分析彝文典籍《勒俄特依》的口头演述版本、书面文献版本、外文文献版本等。
关键词:勒俄特依;口传版本;书面版本;外文文献
一、文献版本含义及其类型阐释
文献版本的含义多指书籍文献的雕版刻印文本形式。“版”一字最早出现于古代简牍时代,指的是以木制作书籍的一种记载形制,最初写于竹片和木简等,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就是较早的竹简版本,后来发展到用帛和纸张书写的版本形式。中国印刷术发明后,用以印刷书籍的木版雕刻称为版,书籍多以印刷形式流传。传统版本的含义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同一书籍因编辑、传抄、印刷、装订等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版本;②印刷版本,与写本相对而言,叶德辉的《书林馀话》卷上曰:“而沉存中又谓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自后典籍皆为版本。”;③同一文本类的内容在不同的载体上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和样本,虽然其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都尽不相同,但其本质内容都是相同的;④翻译版本,指的是翻译同一文本有各种不同文字间的转换版式,近现代以来彝族史诗有彝语版本、汉文翻译版本和外文翻译版本等。
版本一词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不仅专指刻本文本,也包括雕刻印本与非雕刻印本。彝文典籍《勒俄特衣》《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是彝族史诗的核心体系。在彝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多种口传和书写文本版本流传,其中主要是以口头传承的“口头文本”版本为主,有各类地域手抄的文本版本,有个人校订珍藏的文本版本,还有毕摩自改自用的文本版本等。
在现代社会,世界各民族古籍文献的各种口传文本、雕刻文本、书写文本、影视文本和电子写真文本等都可以列入版本学的研究系列。从表达形式上看,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版本主要有史诗口头演述版本和书写版本两种形式;从讲唱者身份看,有毕摩手抄版本与卓卓手抄版本,毕摩口头版本与卓卓口头版本;从文字类别上看,有彝文版本、汉文版本和外文版本三种形式。
二、彝文典籍《勒俄特依》的口传演述版本
口传即通过口述来传授的意思,先秦著作《淮南子·氾论训》曰:“此皆不著于法令,而圣人之所不口传也。”这是最早解释口传的含义。在中国口传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把相关的意见、见闻、习俗、信仰等通过口说传授下去的过程。宋代宰相司马光在《涑水记闻》卷十四说:“凡有所需索,不行文书但遣人口传指挥。其二是口传心授,教者口头传授,学者心理领会悟解。”明代学者解缙在《春雨杂述·评书》解释:“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现代学者光未然在《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指出古代有许多优秀戏曲剧目,“千百年来通过无数艺人的口传心授,终于很好地保留下来了。”
史诗的口头演述版本是指人们日常所讲的关于史诗内容的话语文本。叶维廉曾指出:“口头文学(包括初民仪式剧的表现方式)及书写文学之间的互为影响,亦常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民间文学史诗是口传下来的历史材料。“口头文本是一种和书面记录文本迥然不同的文本,它不像书面文本那样,是在空间中展现、由文字编制的界限分明的文章,而是在时间中绵延、借声音传播的言语,不是空间中存在的历历分明的定型物,而是时间中流逝的绵延不绝的语音流。”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是由彝族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完成,并在传承者与受众之间口耳相传。
彝族史诗的口头传承版本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方式:在不同社会语境和民俗活动中,讲唱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主要有《勒俄阿补》和《勒俄阿嫫》等版本形式。这是按照彝族传统的万物雌雄观加以界定的。《勒俄阿补》在丧葬和送祖灵仪式活动中讲唱,主要阐述彝族谱系及迁徙地域等情况,讲唱内容有太阳月亮史、天地史、独姆武吾时代、兹莫谱系、万物起源、古侯主系和曲涅主系等。《勒俄阿嫫》一般在结婚仪式活动或彝族日常传统节日活动中说唱,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万物起源史、人类起源史、蒲莫天史、石尔俄特、洪水漫天等,内容极为丰富。
依据西方口头文本研究理论和方法,从创编方式、表演方式、接受方式三个方面界定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版本类型,有三种版本类型。口头文本(oral text)、来源于口头的文本(oral-derived Text ),也可以称为与口传有关的文本(oral-connected or oral-related text)、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tradition-oriented text)。在彝族文学研究中,无论是与口头有关的文本,或是口头文本,还是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巴莫曲布嫫认为都应该纳入到文本本身的特定语境中加以评价和鉴赏。因而在各种民俗事项活动的语境中分析史诗文本之间异同,并对已出版的史诗作品中考察版本之间异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的书写版本
书写版本是相对口传版本而言的,指的是用文字记载整理、翻译形成的版本形式,产生于文字出现以后。彝族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的书写版本产生于彝文出现以后,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按文字类别划分,史诗的书写版本有彝文写本、汉文写本和外文写本等三种形式。
(一)史诗的彝文书写版本
史诗的彝文书写版本形式很多,主要有岩书金石、壁画雕刻、兽骨、畜角、兽皮、木牍、竹筒、绘画书法、布帛、纸张写本、音响影视和网络电子写真等书写载体的版本形式。其中以纸张书写版本最多,流传地域广、内容也最为丰富。彝族的写本文献除各种经书、著作之外,还可包括田契、信札、布告、谏贴、对联等档案资料和字书。如著名的文献《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阿诗玛》《武查梅查》和《勒俄特依》等都以彝文纸张书写形式流传于世。彝文纸书有土纸、棉纸、宣纸三种,古彝文写本,多为手抄本。按文献价值划分,彝文书写文献有:袖珍本、普通抄本、精写本等版本形式。 史诗的彝文纸张书写版本,主要是古彝文书写版本。有经籍本、手抄本、口述记录本、现场录音整理本、文献整理印刷本等版本形式。
1.经籍本
有竹本(过去有),竹简本(过去有),木刻本,手抄本,油印本、内部印刷本、公开印刷出版文本、音像影视和电子信息文本等逐步转化记载的版本形式。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经籍本是在彝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成为本民族的经典固定下来,得到彝族人民一致认同和广泛流传的史诗文本版本。
2.口头讲唱记录本
口头记录本具体指的是通过史诗讲唱者讲唱史诗内容,研究者或搜集者进行对讲唱内容记录整理,有的直接以民族语记录下来,有的要加上翻译和解释。依据讲唱内容如实记录整理形成的文本版本形式,也可以称现场录音整理版本。
3.手抄本
在彝文文献中以手抄本最多,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手抄本在彝族民间大量存在,几乎每个会说唱《勒俄特依》或不会唱却喜欢《勒俄特依》的人都会持有手抄本。史诗的彝文手抄本有毕摩手抄本和民间手抄本两种版本形式。
从口述记录情况来看,史诗手抄本有无意口述记录本和有意口述记录本的两种版本形式。无意口述记录本包括好奇兴趣记录本和凭借记忆记录本两种。有意口述记录本包括学术研究录音记录本、为了参加赛辩《勒俄特依》而记录本、祖传口述记录本和“毕惹”学毕记录本等四种版本形式。其中一种是直接从前人整理的手抄本、收藏本中抄写固定成自己的手抄文本。另一种是从演述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的歌手那里耳听眼看口问手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种手抄本其实就是口述记录本。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的口述记录本是通过演述者逐次演唱,加上记录者的理解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固定文本版本形式。
4.印刷出版版本
史诗的彝文印刷版本是指以印刷文字为载体的版本形式,属于书写传承的范畴。彝族民间文学的印刷文本形式出现得比较晚,目前能见到的是19世纪中叶的文本版本。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印刷本有内部资料印刷和公开印刷出版两种版本形式。内部资料印刷是由民间组织或地方研究部门内部组织调查收集、整理的内部资料,一般作为内部参考资料。而公开印刷出版是在口述文本、经籍本等基础上进行汇总、综合、比较、推理,并经由整理者删减、调整、修改而行成的书面版本。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在对于包括史诗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更为科学、系统、严谨,其版本形式更加科学化。
(二)史诗的汉文版本、影视电子写真版本和外文版本
汉文化传入彝区以后逐步有了汉文翻译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彝族史诗的汉文文本很多。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冒险家和各类学者深入西南彝族地区考察,翻译了很多彝族文献,现在出版有史诗的外文本。随着科教的发展进步,现在又出现有音响影视本、网络电子版本和信息数据库等版本形式。
1.汉文书写版本
汉文书写有彝汉对照翻译本和汉文单行本的两种版本形式。按印刷出版划分有油印本、内部资料印刷本、公开出版本、影视传承版本和电子写真版本等形式。如冯慰元等对史诗《勒俄特依》翻译成汉文出版。
2.影视传承版本
随着时代发展,以彝族风情为题材的影视文化不断涌现,彝族的创世史诗和英雄人物故事传奇的影视传承起步于新世纪。2000年以来,创作出版彝族创世史诗和历史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有《支格阿鲁》《梅葛》等10余部。彝族传统文化以更多、更好、更美的形式和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宝库。这有效地传承发展了彝族优秀的创世史诗文化。彝族历史神话电视剧《支格阿尔》31集,取材于彝族民间流传支格阿尔的史诗、神话、传说和毕摩经书等编写而成,主要取材于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电影《支格阿鲁》取材于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讲述的是彝族的创世英雄支格阿鲁为了拯救彝族部落与天神对峙,骑着飞马寻找神器,一路斩妖除魔,并寻到被天神祸害的母亲,最终战胜天神,保护了彝族部落的神话故事,展示了彝族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历史特征。
3.电子写真版本
网络电子写真起步于现代社会的信息网络和宽带时代,电子写真版本以鼠标、键盘为书写工具,以网络为传播、传媒手段,不用笔墨纸张、不浪费木材资源,有利于生态环保。史诗的电子写真版本还有广播音响、电影电视、激光扫描、数码摄影、手机传媒、光盘优盘、电脑网络和信息数據库建设等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彝族经典古籍史诗《勒俄特衣》的传承保护将更加彰显影视化、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化的显着特征。
4.外文书写版本
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约有80余万彝族居住,多为唐朝以后由国内西南地区迁徙过去的,故而彝族创世史诗也存在有相应的越语越文、泰语泰文、老语老文和缅语缅文等的传承版本形式。1898年,法国传教士保罗·维亚尔用彝、法两种文字翻译有《宇宙源流》,其中收入了彝族史诗的《天地起源》《洪水泛滥》等彝文经籍,这是彝族创世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最早的法文翻译版本形式。2015年,马克·本德尔教授与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院长彝族罗庆春教授合作翻译、修善出版有彝族史诗《勒俄》的吉伍作曲演述版本。
彝族史诗书写版本的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劳动工作,但是对彝族人民来说却是一项意蕴深远的大事、好事。史诗《勒俄特依》从口传讲唱演述版本发展到书写版本和印刷出版版本,从古彝文写本发展到现代规范彝文写本,从彝文版本发展到汉文版本和外文版本,从普通书写版本发展到音响影视和网络电子写真版本,其间过程体现了彝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和文明繁荣。彝族文化传承由西南地区逐步发展进入汉文化区域,进而融入世界文化的范畴领域,折射出彝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文学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进步。
参考文献:
[1]鲜益.民间文学口头性与文本性的诗学比较——以彝族史诗为视角[J].艺术广角,2004(5).
[2]巴莫曲布嫫.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J].文学评论,2004(1).
[3]巴莫曲布嫫.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冯元蔚搜集整理.勒俄特依(彝文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5]《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翻译整理.勒俄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78.
[6]冯元蔚译.勒俄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7]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郭松年.古籍版本与版本学[J].版本学研究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吉差小明,女,彝族,四川省越西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民族古籍、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彝族史诗叙事程式研究”(项目编号:YZWH1606)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勒俄特依;口传版本;书面版本;外文文献
一、文献版本含义及其类型阐释
文献版本的含义多指书籍文献的雕版刻印文本形式。“版”一字最早出现于古代简牍时代,指的是以木制作书籍的一种记载形制,最初写于竹片和木简等,如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就是较早的竹简版本,后来发展到用帛和纸张书写的版本形式。中国印刷术发明后,用以印刷书籍的木版雕刻称为版,书籍多以印刷形式流传。传统版本的含义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同一书籍因编辑、传抄、印刷、装订等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版本;②印刷版本,与写本相对而言,叶德辉的《书林馀话》卷上曰:“而沉存中又谓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自后典籍皆为版本。”;③同一文本类的内容在不同的载体上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和样本,虽然其中的人物、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都尽不相同,但其本质内容都是相同的;④翻译版本,指的是翻译同一文本有各种不同文字间的转换版式,近现代以来彝族史诗有彝语版本、汉文翻译版本和外文翻译版本等。
版本一词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不仅专指刻本文本,也包括雕刻印本与非雕刻印本。彝文典籍《勒俄特衣》《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是彝族史诗的核心体系。在彝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多种口传和书写文本版本流传,其中主要是以口头传承的“口头文本”版本为主,有各类地域手抄的文本版本,有个人校订珍藏的文本版本,还有毕摩自改自用的文本版本等。
在现代社会,世界各民族古籍文献的各种口传文本、雕刻文本、书写文本、影视文本和电子写真文本等都可以列入版本学的研究系列。从表达形式上看,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版本主要有史诗口头演述版本和书写版本两种形式;从讲唱者身份看,有毕摩手抄版本与卓卓手抄版本,毕摩口头版本与卓卓口头版本;从文字类别上看,有彝文版本、汉文版本和外文版本三种形式。
二、彝文典籍《勒俄特依》的口传演述版本
口传即通过口述来传授的意思,先秦著作《淮南子·氾论训》曰:“此皆不著于法令,而圣人之所不口传也。”这是最早解释口传的含义。在中国口传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把相关的意见、见闻、习俗、信仰等通过口说传授下去的过程。宋代宰相司马光在《涑水记闻》卷十四说:“凡有所需索,不行文书但遣人口传指挥。其二是口传心授,教者口头传授,学者心理领会悟解。”明代学者解缙在《春雨杂述·评书》解释:“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现代学者光未然在《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指出古代有许多优秀戏曲剧目,“千百年来通过无数艺人的口传心授,终于很好地保留下来了。”
史诗的口头演述版本是指人们日常所讲的关于史诗内容的话语文本。叶维廉曾指出:“口头文学(包括初民仪式剧的表现方式)及书写文学之间的互为影响,亦常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民间文学史诗是口传下来的历史材料。“口头文本是一种和书面记录文本迥然不同的文本,它不像书面文本那样,是在空间中展现、由文字编制的界限分明的文章,而是在时间中绵延、借声音传播的言语,不是空间中存在的历历分明的定型物,而是时间中流逝的绵延不绝的语音流。”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是由彝族人民集体口头创作完成,并在传承者与受众之间口耳相传。
彝族史诗的口头传承版本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方式:在不同社会语境和民俗活动中,讲唱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主要有《勒俄阿补》和《勒俄阿嫫》等版本形式。这是按照彝族传统的万物雌雄观加以界定的。《勒俄阿补》在丧葬和送祖灵仪式活动中讲唱,主要阐述彝族谱系及迁徙地域等情况,讲唱内容有太阳月亮史、天地史、独姆武吾时代、兹莫谱系、万物起源、古侯主系和曲涅主系等。《勒俄阿嫫》一般在结婚仪式活动或彝族日常传统节日活动中说唱,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万物起源史、人类起源史、蒲莫天史、石尔俄特、洪水漫天等,内容极为丰富。
依据西方口头文本研究理论和方法,从创编方式、表演方式、接受方式三个方面界定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版本类型,有三种版本类型。口头文本(oral text)、来源于口头的文本(oral-derived Text ),也可以称为与口传有关的文本(oral-connected or oral-related text)、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tradition-oriented text)。在彝族文学研究中,无论是与口头有关的文本,或是口头文本,还是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巴莫曲布嫫认为都应该纳入到文本本身的特定语境中加以评价和鉴赏。因而在各种民俗事项活动的语境中分析史诗文本之间异同,并对已出版的史诗作品中考察版本之间异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的书写版本
书写版本是相对口传版本而言的,指的是用文字记载整理、翻译形成的版本形式,产生于文字出现以后。彝族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的书写版本产生于彝文出现以后,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按文字类别划分,史诗的书写版本有彝文写本、汉文写本和外文写本等三种形式。
(一)史诗的彝文书写版本
史诗的彝文书写版本形式很多,主要有岩书金石、壁画雕刻、兽骨、畜角、兽皮、木牍、竹筒、绘画书法、布帛、纸张写本、音响影视和网络电子写真等书写载体的版本形式。其中以纸张书写版本最多,流传地域广、内容也最为丰富。彝族的写本文献除各种经书、著作之外,还可包括田契、信札、布告、谏贴、对联等档案资料和字书。如著名的文献《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阿诗玛》《武查梅查》和《勒俄特依》等都以彝文纸张书写形式流传于世。彝文纸书有土纸、棉纸、宣纸三种,古彝文写本,多为手抄本。按文献价值划分,彝文书写文献有:袖珍本、普通抄本、精写本等版本形式。 史诗的彝文纸张书写版本,主要是古彝文书写版本。有经籍本、手抄本、口述记录本、现场录音整理本、文献整理印刷本等版本形式。
1.经籍本
有竹本(过去有),竹简本(过去有),木刻本,手抄本,油印本、内部印刷本、公开印刷出版文本、音像影视和电子信息文本等逐步转化记载的版本形式。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经籍本是在彝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成为本民族的经典固定下来,得到彝族人民一致认同和广泛流传的史诗文本版本。
2.口头讲唱记录本
口头记录本具体指的是通过史诗讲唱者讲唱史诗内容,研究者或搜集者进行对讲唱内容记录整理,有的直接以民族语记录下来,有的要加上翻译和解释。依据讲唱内容如实记录整理形成的文本版本形式,也可以称现场录音整理版本。
3.手抄本
在彝文文献中以手抄本最多,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手抄本在彝族民间大量存在,几乎每个会说唱《勒俄特依》或不会唱却喜欢《勒俄特依》的人都会持有手抄本。史诗的彝文手抄本有毕摩手抄本和民间手抄本两种版本形式。
从口述记录情况来看,史诗手抄本有无意口述记录本和有意口述记录本的两种版本形式。无意口述记录本包括好奇兴趣记录本和凭借记忆记录本两种。有意口述记录本包括学术研究录音记录本、为了参加赛辩《勒俄特依》而记录本、祖传口述记录本和“毕惹”学毕记录本等四种版本形式。其中一种是直接从前人整理的手抄本、收藏本中抄写固定成自己的手抄文本。另一种是从演述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的歌手那里耳听眼看口问手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种手抄本其实就是口述记录本。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的口述记录本是通过演述者逐次演唱,加上记录者的理解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固定文本版本形式。
4.印刷出版版本
史诗的彝文印刷版本是指以印刷文字为载体的版本形式,属于书写传承的范畴。彝族民间文学的印刷文本形式出现得比较晚,目前能见到的是19世纪中叶的文本版本。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印刷本有内部资料印刷和公开印刷出版两种版本形式。内部资料印刷是由民间组织或地方研究部门内部组织调查收集、整理的内部资料,一般作为内部参考资料。而公开印刷出版是在口述文本、经籍本等基础上进行汇总、综合、比较、推理,并经由整理者删减、调整、修改而行成的书面版本。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在对于包括史诗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更为科学、系统、严谨,其版本形式更加科学化。
(二)史诗的汉文版本、影视电子写真版本和外文版本
汉文化传入彝区以后逐步有了汉文翻译本,新中国成立以来,彝族史诗的汉文文本很多。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冒险家和各类学者深入西南彝族地区考察,翻译了很多彝族文献,现在出版有史诗的外文本。随着科教的发展进步,现在又出现有音响影视本、网络电子版本和信息数据库等版本形式。
1.汉文书写版本
汉文书写有彝汉对照翻译本和汉文单行本的两种版本形式。按印刷出版划分有油印本、内部资料印刷本、公开出版本、影视传承版本和电子写真版本等形式。如冯慰元等对史诗《勒俄特依》翻译成汉文出版。
2.影视传承版本
随着时代发展,以彝族风情为题材的影视文化不断涌现,彝族的创世史诗和英雄人物故事传奇的影视传承起步于新世纪。2000年以来,创作出版彝族创世史诗和历史英雄人物的影视作品有《支格阿鲁》《梅葛》等10余部。彝族传统文化以更多、更好、更美的形式和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宝库。这有效地传承发展了彝族优秀的创世史诗文化。彝族历史神话电视剧《支格阿尔》31集,取材于彝族民间流传支格阿尔的史诗、神话、传说和毕摩经书等编写而成,主要取材于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电影《支格阿鲁》取材于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讲述的是彝族的创世英雄支格阿鲁为了拯救彝族部落与天神对峙,骑着飞马寻找神器,一路斩妖除魔,并寻到被天神祸害的母亲,最终战胜天神,保护了彝族部落的神话故事,展示了彝族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历史特征。
3.电子写真版本
网络电子写真起步于现代社会的信息网络和宽带时代,电子写真版本以鼠标、键盘为书写工具,以网络为传播、传媒手段,不用笔墨纸张、不浪费木材资源,有利于生态环保。史诗的电子写真版本还有广播音响、电影电视、激光扫描、数码摄影、手机传媒、光盘优盘、电脑网络和信息数據库建设等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彝族经典古籍史诗《勒俄特衣》的传承保护将更加彰显影视化、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化的显着特征。
4.外文书写版本
在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约有80余万彝族居住,多为唐朝以后由国内西南地区迁徙过去的,故而彝族创世史诗也存在有相应的越语越文、泰语泰文、老语老文和缅语缅文等的传承版本形式。1898年,法国传教士保罗·维亚尔用彝、法两种文字翻译有《宇宙源流》,其中收入了彝族史诗的《天地起源》《洪水泛滥》等彝文经籍,这是彝族创世彝文典籍史诗《勒俄特依》最早的法文翻译版本形式。2015年,马克·本德尔教授与西南民族大学彝学院院长彝族罗庆春教授合作翻译、修善出版有彝族史诗《勒俄》的吉伍作曲演述版本。
彝族史诗书写版本的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是一项十分艰辛的劳动工作,但是对彝族人民来说却是一项意蕴深远的大事、好事。史诗《勒俄特依》从口传讲唱演述版本发展到书写版本和印刷出版版本,从古彝文写本发展到现代规范彝文写本,从彝文版本发展到汉文版本和外文版本,从普通书写版本发展到音响影视和网络电子写真版本,其间过程体现了彝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和文明繁荣。彝族文化传承由西南地区逐步发展进入汉文化区域,进而融入世界文化的范畴领域,折射出彝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文学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进步。
参考文献:
[1]鲜益.民间文学口头性与文本性的诗学比较——以彝族史诗为视角[J].艺术广角,2004(5).
[2]巴莫曲布嫫.叙事语境与演述场域[J].文学评论,2004(1).
[3]巴莫曲布嫫.在口头传统与书写文化之间的史诗演述人——基于个案研究的民族志写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冯元蔚搜集整理.勒俄特依(彝文版)[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5]《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编写组翻译整理.勒俄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78.
[6]冯元蔚译.勒俄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
[7]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郭松年.古籍版本与版本学[J].版本学研究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吉差小明,女,彝族,四川省越西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民族古籍、传统文化。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彝族史诗叙事程式研究”(项目编号:YZWH16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