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应主导房贷市场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去了华盛顿财政部。我们往往被视为对华府有影响力人士,但我在PIMCO(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超过35年,这还是第一次正式到访华府。我倒有点觉得自己是现代版的詹姆斯史都华(Jangles Stewart),只不过这次是比尔格罗斯,而不是某位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去[译注:詹姆斯,史都华曾主演1939年的美国电影《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Mr.Smith Goes to Washington)],但带着同样的平民精神,没有任何冗长演说或其他花招,只不过是贡献一两个想法,告诉当局如何在当前这场房地产市场危机中,让一般民众而非华尔街从业员受益。
  那天早上,在我最喜欢的电视台有线卫星公共事务网络[译注:C-SPAN,该网络的电视频道直播美国参众两院的议事过程]镜头前,我履行自己的职责,就如何处理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美国房屋融资体系的演变发展,提出了建议。
  我的建议方案是,承认政府介入房屋融资的必要性,而不是可取性;我建议将房利美、房地美及其他房市机构,并入一个巨型机构中[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名称,姑且称之为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Assoc{ation GNMA)],为大部分既有及未来的房贷提供担保。为保护纳税人,当局将严格监管、要求足够的首期,并通过向每一笔房贷收取50至70个基点的费用,建立一个保险基金。
  在我看来,这是符合常理的安排。毕竟,“两房”出事,是由于其组织混合私营与公共特性,促使两个机构的管理层与股东勇于孤注一掷,因为他们假定出错时,还有美国政府当靠山。
  只要剔除这种私利诱因,然后严加监管,我们就不会再有“骗子贷款”(liar loans)或“不需要证明文件的贷款”(no docs);如此一来,置业者与投资者也将有一个更为健全的基础。就房贷而言,私营市场已完全无法自称是最有效率及明断的仲裁者。在21世纪,市场与私利诱因缺乏适当的管理机制,其对经济稳健运作之成功,就有如上世纪70年代的过度监管与国营体制。
  在过去的12个月中,95%的房贷是由政府担保的,私营市场不见踪影,因为业者的收费太贵了。私营业者发放房贷与房贷证券化的成本过高,这正是支持政府介入房贷融资最重要的理据。如果你相信私营市场的支配地位与优越性,又怎么能否认市场发出的讯号,那就是近年的严重亏损己令风险太高了?
  美国人如今已体会到,房价并非只涨不趺,事实上,短短数年就可以下滑30%至50%。受此经验影响,私营房贷放款机构将要求非常高的首期、无懈可击的信用记录,以及显著高于数十年来市场习以为常利率水平的利率。
  公正的观察者真的能相信,在私营市场经营下,每年可有200万户,或甚至只有100万户的新屋动工吗?在财长盖特纳及现场其他人士面前,我说这是不切实际的。现在请容我改口说,这是“荒谬的”。
  目前美国11万亿美元的房贷余额中,“两房”拥有或担保的高达4.5万亿美元,在财政部考虑将“两房”从政府手上转交公众或私人股东之际,私营化的倡导者如何能合理地假设,包括退休基金、保险业者、银行以及像PIMCO这样的机构,愿意将接近5万亿美元的无担保、多数属垃圾级别的房贷资产放进投资组合中?它们不会愿意的。
  我们目前正陷于困境中,美国人已习惯政府大力支持房地产市场的状态,政府骤然退出,让私营市场担起房市融资的重责,是改变不了这种习惯的。这么做的成本非常大,利率将比目前水平高300至400个基点,如此一来,房市带动经济复苏的希望将彻底破灭。
  那么,为何我和PIMCO要提出这样的建议呢?这是一种自私的计谋,为了让我们支配债市吗?当然不是。所有投资人都知道,6%至7%的回报率优于3%至4%,因此对PIMCO来说,最好是政府让私营市场充斥着无担保的私营房贷,这样我们就能择肥而噬。其实,计算私利者,集中在所谓的“Que”。如果政府继续支配房贷融资市场,那么发放房贷的利润、私营保险收入将骤然消失。
  因此,既得利益者是华尔街,而不是新港海滩或商业大街,有些评论者热衷于恢复自由市场意识形态,好让体制按他们习惯的方式继续对那些逐利者慷慨。这些评论者否定房贷市场能以一种更符合常理、受较严格监管、政府主导的模式运作,尽管这对数以百万计的既有及未来的美国购屋者很可能较为有利。
其他文献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考察深圳,明确指出“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9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也指出,中央特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同日,《南方日报》发表一组评论文章提出,作为各项改革的先锋和试验田,特区也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之必要性,温家宝已深切指出:我
期刊
“这六名获奖者是你们从未听说过的最重要的无名英雄。他们都为了保护自己祖国的环境而奋斗,经常面对巨大的危险。”理查德·戈德曼在戈德曼环境奖2006年颁奖大会上,如此评述获奖者。  戈德曼坚信,不应该囿于保持基金稳定,要敢于花钱,以应对当前世界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他是最早支持环保事业的人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此领域颁发相关奖金。目前,戈德曼基金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致力于环保事业的组织之一
期刊
金融危机以来,业界对于综合金融颇多反思和争议。对于正在探索综合金融的中国金融业来说,路径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综合金融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混业模式,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相互之司交叉持股。这种模式对于监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有很高的要求。其风险在于,因内部业务复杂程度很高,容易造成不同业务之司的风险传递;而且,由于不同性质的业务混杂,难以计算资本充足率,不利于实施有效监管。  另一种是分
期刊
许多人开始等待最终结局出现:大股东黄家与二股东贝恩资本握手言欢,陈晓则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结束这段颇有争议的职业经理人生涯     国美电器创始股东黄光裕家族与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为首的国美董事会之间的公司控制权之争,终于在9月28日的香港特别股东大会上决出了一个结果,这意味着国美争夺战步入了残局,但最终赢家是谁,却不是这次股东大会所能决出的。  黄家的五项动议四项被否,但大股东地位未变,股权稀释风
期刊
我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毕业生。1984年参加过上海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近15年来又一直在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教书。作为“半个上海人”,我欣喜地研读了《财经》杂志社对上海市市长韩正的访谈稿。  我之所以感到欣喜,是因为韩正市长清晰地回答了许多对上海发展关系重大、而又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这表明上海市党政领导对问题症结有切实的把握,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我这里所说的重大问题,首先是指
期刊
大陆城市化的水平还比较低,不过围绕城市化的辩论很激烈。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应继续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这方面或可参考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台湾人口约80%住在大小城市,这些城市35%集中在以台北为中心的方圆30公里内,另有25%集中在台南与屏东司,其余的40%则散布其中。  台湾地区有三个行政层级。第一层级是省和“直辖市”,第二层级是县和省辖市,第三层级是乡镇和县辖市。由于省已经虚级化,第一层级和第
期刊
中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奠定了自己的关键地位,迅速地登上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我们正在见证经济实力的天平向东方倾斜。  这一金融界的变化最终将使快速发展的中国成为垒球的门户,就像当今伦敦被认为是跨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的自然入口。  香港已经成为了位居世界前三名的金融中心,中国的国务院正在努力将上海在2020年之前打造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和港口。  上海很有潜力成为中国大陆的一个金融中心。人们普遍预计,
期刊
此次金融危机后,全能银行的模式宣告终结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在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中,全能银行的模式不仅生存了下来,并且有发展壮大的势头。  尽管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有人呼吁重新实施格拉斯 斯蒂格尔法案,但实际上,几乎没有银行家支持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离开来。沃尔克于今年2月提出了将自营交易与商业银行业务分离的“沃尔克规则”,这被人们看做是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但是由于存在一些豁免条件
期刊
最近,有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在各种渠道广为传播,说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各国政府及其央行,将停止执行刺激就业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那些政府刺激计划的批评者认为,当前困扰着北大西洋两岸的高失业率并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因此那些试图通过扩大需求总量来缓解就业形势的政策自然也是缘木求鱼了。  请让我首先说明,结构性失业确实存在,而且是极其危险的。当那些在其他情况下本该愉快、健康且努力工作的劳动者,因缺
期刊
金融危机后,几乎所有人认为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政府也一再强调经济转型、调结构的重要性。国内外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应更多地依靠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来实现可持续增长。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的讨论常常集中在经济增长会不会在年底快速下滑到8%甚至8%以下,这算不算“二次探底”,房地产调控是过紧还是立松等方面。  经济增长在巨量刺激之后,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回归到8%左右的增速,已属难得。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