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溶解”概念建立的有效策略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建立科学概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是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非常必要的。如何引导学生在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建立科学概念,无疑是小学科学课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将以建立“溶解”概念为例,谈谈对如何引导小学生建立科学概念的实践探索。
  搭建良好的平台
  课堂其实就是师生共同的舞台,学生是主角,教师是编剧、导演和剧务,有时还要上场当配角。在科学课上,教师一定要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游戏、谜语、故事、魔术等都可以巧妙地安排在课堂的引入部分。如执教“溶解不是要用到水和盐吗?”内容时可以编一个“小马驼着盐过河,最后盐不见了”的故事。玩脑筋急转弯也行,比如“5 2=1”(5天加2天等于1个星期),然后过渡到“一满杯水加一勺盐”的话题,都能很好地引入关于“溶解”的课题。
  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引发认知冲突
  关于“溶解”这一科学概念,学生肯定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表达,教师不能直接把这个概念灌输给他们,探究之前要多听听他们的最初想法,“溶解”这个术语也不能直接出示给学生。我在执教这节课的时候,首先将盐放进一杯水中,让学生观察不搅拌时盐在水中的变化,然后观察搅拌过程中以及搅拌后的现象。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之后我抛出一个问题: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什么?有学生说“盐藏到水里了”,也有学生说“化”“融化”之类的词语。我就以雪、冰棒为例引导他们理解“融化”是怎样的一种现象。
  在经过一番分析、比较之后,学生又开始寻找其他更合适的词语来表达,通常,这时班上会出现学生使用“溶解”这一说法。教师此时应该继续追问:你能说说什么叫溶解吗?学生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前概念。虽然与科学的概念有很大差距,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却是不能缺少的一环。
  不断丰富、修正和完善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新概念替换旧概念,这是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科学课的学习就是改变学生初始想法的过程,不断修正和完善概念的过程。作为科学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有策略。
  1.要分层次,循序渐进
  第一个层次,要解决“顆粒能否看见”这一问题。用盐和沙子(细沙要事先洗干净,晒干,避免实验时出现其他杂质影响观察效果)做对比观察。盐在水中出现的变化是颗粒最后看不见了,而沙子的颗粒可见。引导学生判断出盐溶解在水里而沙子没有溶解在水里。这样就帮助学生掌握了溶解现象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层次,要在此基础上解决“均匀分布”这一问题。材料采用高锰酸钾颗粒,因为它被溶解后具有明显的颜色,便于直观地看到高锰酸钾溶解后在水中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获得“均匀地分布”这一认识,以此推测出“盐溶解在水里,也是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同时还可以观察沙子在水中并没有均匀地分布的现象,在比较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
  第三个层次,完成面粉在水中变化的实验。虽然面粉能在水中均匀地分布,但是能用过滤的办法提取出来。此环节也要让学生对食盐溶液或者高锰酸钾(高锰酸钾用量要少,否则颜色太浓,让滤纸着色太多,学生会误以为高锰酸钾留在滤纸上,不过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看是否在滤纸上留下固体物质)溶液进行过滤。通过过滤,学生明白面粉没有溶解在水中,这样就让学生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第四个层次,指导学生观察盐水、沙子和水的混合物、高锰酸钾溶液、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发现溶解后的物质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会自行沉淀,这又给判断溶解提供了一个依据。
  第五个层次,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分析、综合、概括,揭示“溶解”的科学概念。
  “溶解”概念的五个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要以事实为基础,注意观察与描述
  学生亲自观察是获得事实的重要途径。溶解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溶解过程的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才有效,才能真正形成科学概念。让学生的思维围绕各个小目标展开,最终实现大目标——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在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零乱、模糊的概念会越来越清晰。
  运用概念,同化和巩固
  学生虽然对“溶解”的概念已经形成,但是要在运用概念的活动过程中同化,让概念得以巩固。在学生归纳出“溶解”的科学概念后,教师可以让他们举出生活中的相关的例子。比如,喝的饮料里就有溶解的某些物质,洗衣服时洗衣粉溶解在水里。教师甚至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猜猜黑板上擦掉的粉笔灰能溶解在水中吗?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如何检验?这也是检验学生概念形成的情况,只有学生会运用,才能说明他们真正建立起了科学的概念。
  总之,要使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必须遵循科学的教学原理,采取有效的策略,这样也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有效的科学课堂记录能完整地呈现学生在科学课堂上经历的探究活动和思维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课堂上理解科学概念,并为课后复习总结所学内容提供宝贵的资料。  科学课堂记录在小学阶段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意识有关。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堂记录的意义,因此没有足够重视培养小学生在记录本上做课堂记录的习惯。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识字少,写字能力有限,根本不可能让学生做课堂记录。
<正>目前,我国农村广为出现的专业户,已经和正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专业户作为商品生产者,一开始出现,就与农村的商品生产紧密相连。而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则是我国农村经济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的重要标志。因此,专业户的产生与发展,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它的出现,必将推动我国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使广大农民尽快走上一条富裕的道路。
学生在展开科学探究,学习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教师要为学生的活动留出充足、必要的时间。匆匆而过、急于求成的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无益的。纵观当下的科学课教学,我的体会是,科学教师不妨“傻”一些,少一些担心,少一些示范,少一些要求。  少一些担心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材先用乌鸦喝水的童话引出问题,接着为学生提供一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
<正> 《蒙古源流》一书,是萨岗斯钦先生(即清译萨囊彻辰)“思想寄托的史学专著”。时在明末清初,蒙古社会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北元国灭,后金国兴。著者身历了当时蒙古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蒙古各部封建主之间和满蒙两族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三重矛盾的发展和解决这一历史过程。蒙古史学家金峰教授著《喇嘛教与蒙古封硅政治》一文和乌兰察夫著《萨囊彻辰思想简论》,业已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著者的政治态度基本上揭示清
[目的]了解八角属植物披针叶八角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以"孩儿莲"等13个植物类型为试验材料,以木莲、白玉兰、香樟为外类群对照进行RAPD分析。[结果]从35条随机
目的评估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微量白蛋白尿进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49例微量白蛋白尿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及49例年龄、性别、病程与之相匹配的正常白蛋
[目的]为研究以鼠兔LDH-C4为靶蛋白的节育型鼠药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简并引物PCR克隆得到黑唇鼠兔LDH-C基因的EST序列,再根据EST序列采用RACE技术克隆出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出自《史记&#183;孙子吴起列传》,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古人言,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