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回归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基本理念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活动性”,且与学生生活、社会经验息息相关,是集各门类知识的综合运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突出“活动”,也要让活动课程回归现实生活。如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从自身出发,在活动课堂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行思维深层思考,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性”;回归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以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重要特征,与学生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课程。具体地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探索,以达到提升个体内在生活品质,充实个体生存意义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在于课程向生活的回归,这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必须以生活为基点,持生活本体价值,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的“回归生活”应该指向的是现实的生活,而不是抽象的生活,是人本真的生活,是自主且自由的、完整而灵动的、多样而审美的生活,是人完整的生活。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主导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明显存在着忽视发现、探究人在发展中的价值的现象,忽视人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忽视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学科课程以知识的传承为导向,它将人类文明的精华传递给学生。但由于学科课程是传授学生个体的科学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而较少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因此,其课程目标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难以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和兴趣,进而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失。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与其他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学生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可以互相融合、相辅相成。学生从学科学习中积累知识,再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回归到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该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突破学科局限,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研究,促进学生认知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为学生开辟一条与生活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现生活,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就是要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探寻儿童的关注点,拓展儿童的关注空间、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在联系上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其具体体现在:到自然中学自然,探究自然的奥秘,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到社会中学社会,参与社会的实践,发展对社会的责任感;在劳动中学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在生活中學生活,感受生活的火热,发展创造新生活的能力;在研究中学研究,学习研究的方式,发展个性和潜能。因此,在大力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课这块教学阵地,让综合实践课走进生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不拘泥于教材,开放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呢?笔者认为要基于生活经验来设计活动主题。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主题形式来开展活动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应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在关注周围生活以及整个世界时发现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主题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与生活经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周围的生活以及现象,从而提出自己感兴趣又值得研究的问题。只有这样确定的主题,学生才会乐意探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生活基础;也只有这样坚持下去,不同年级、不同年段的学生才会呈现出不同领域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教师的引导才会使同一批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关注不同领域的问题,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课程,是学生课程回归生活的写照。它立足于课堂内外,让课堂与生活、与社会联系,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所向。
其他文献
摘 要:“植樹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笔者教学“植树问题”后,发现学生在解答该内容时速度较慢且错误多,与同年级组教师交流时发现也存在类似问题。教师教学的困惑在哪里?学生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进行高效教学呢?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和自身对于课标、教参的一些理解,谈一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具体来说,从认识误区、策略误区、教法误区三方面进行教学误区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植树问题;教学误
摘 要: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背诵,背诵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注重背诵,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通过优化背诵方法,开展背诵活动,提高学生的背诵效率和内涵,采用个性化的学习评价,营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化背诵;方法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作为语
摘 要: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笔者结合相关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谈自身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些做法,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融入生活素材,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注重学生的合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微信”“微视频”“微课”等各种新媒体工具不断推出并得以应用。尤其是在面对严峻的疫情,学生无法正常回到学校学习,需要全面启动线上教学的特殊时期,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的功能促进语文教学,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实现语文教学新形态。通过制作与运用微课,让学生积极主动并乐于
摘 要:儿童诗是切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合他们阅读、吟诵,为他们所理解、欣赏、喜爱的诗歌。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小学开展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营造诗歌氛围,成立诗歌社团,积极开展诗教,并进行专题研究,让儿童诗走进课堂,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遣词用句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儿童诗;诗歌教学;教学策略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想象力最丰富,是发展想象力的
摘要:在教授《前赤壁赋》一文时,笔者试着从言语教学论和审美阅读的视角去深入研读作品,涵泳语言,试着反复品味文章的言语美,笔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阅读和教学体验,寻找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较为独特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文章从散韵结合的文感美、情境融通的意象美、情理共生的意蕴美、精致梦幻的诗意美四个方面来探析《前赤壁赋》的言语美。  关键词:语文教育;言语教学;言语美  关于语文教学,笔者认为,先要厘清三个问题
摘要:“1 X”阅读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和拓展,让学生学会阅读,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阅读素养。文章探讨“1 X”阅读教学路径——“多文本,巧关联,扩大学生阅读量”“宽视野,新角度,促进阅读多方式”“重整合,启思维,提升阅读质量”,以达到分层迁移,让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和“1 X”阅读的推进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层迁移;“1 X”阅读  “1 X”阅读和统
摘要: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其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文章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STEM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关键词:STEM教育;理念;探究能力  近年来,
摘 要:“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求知、自主学习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所谓学习共同体,就是学生在资源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互助学习、项目学习等,让学生真正回到学习生活的中心。学习共同体的提出,切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迫切需求。文章基于研学后教理念分析了提高合作小组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研学后
摘 要:随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学习探究方式,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都是趋于表面而忽略了实质。针对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介绍了小组合作的建立、编排及其优势,提出了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议,对于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困惑;教学反思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教师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