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养护民族文化之根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父叔的影响,加上小学和初中语文老师的引导,我自幼热爱语文。同时也由于家境贫寒,报考大学时,我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在中文系任教。在大量古今典籍、名著的熏陶下,我逐步认识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后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更认识到了母语教育事业的意义和责任。我提及这些,是想说明,当我后来因多种偶然因素走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职位,并兼任中家语委主任职务的时候,语文素养确实为我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谈到语文,争论是很多的。比如,语文课是一门基础知识课?还是文学课?还是工具课?这争论多时了。其实,语文课最熏要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人之初,就有通过耳朵获取外部世界声音的本能,听得多了,便逐步感知了不同声音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在这种一生下来就有的语言环境中,听而久之,人便开始“牙牙学语”。这种初始的语言当然是稚嫩的、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种情况会及时得到周围亲人们耐心细致的纠正和引导,直至获得较为正确的表达效果。这种环境就是母语环境。小孩子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初步掌握了按母语习惯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能力,并通过口语交流掌握了数以千计的词汇。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从哪里来的?是生而有之,还是学而有之?事实证明,语文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但也不是从语法、修辞、逻辑知识以及文章作法的考试或讲解中转化来的。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只能从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得来。
  人在范文阅读中感悟、品味、思考、理解,随着所感、所悟、所得的潜移默化,生成具有自己的认知、自己的情感、自己的品格,并具有自己个性的语文能力。大量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潜移默化是语文能力生成的基本规律。
  其实,学好语文的第一要素是热爱语文。我们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简练,既适合发展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适合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人家说中国学生的数学好,确实如此。中国的高中生到国外留学,往往数学都是在他们班里最好的。原因很多,重要的一条是我们的语言对数学学习非常有利。我们的语言可以把很复杂的问题用很简单的方式,表述得非常准确、非常清楚。比如七个九相加是多少,七乘九是多少,用其他语言表达相当复杂,用我们的语言四个音节就解决了:七九六三。更不要说我们的珠算,珠算可以用简单而又形象的文字解决很复杂的问题。“三下五除二”“四退六进一”,无论是在个位、十位、百位……都可用,解决了多么复杂的数学运算问题呀,但这些外国人听不懂。以上讲的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方面的例子也很多。有一个谜语的字面是:“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骨瘦皮黄。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眼泪汪汪。”谜底是“撑船的竹篙”。28个音节,惟妙惟肖地勾画了一个童养媳形象,读起来既押韵又朗朗上口,表达的意思既深刻又形象。要爱我们的语言,因为它确实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经历过波折,但总趋势是好的,有创新、有发展。语言文字的发展是一个从改革、发展到规范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现在我国的语言文字处于稳定、规范的阶段。2001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后,语言文字规范化走上依法工作的新轨道。在新阶段,要增强执法意识,使语言文字工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当前,在看到我国的语文生活状况总体上比较好的同时,也要看到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还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现象。一谈到网络语言,许多人都摇头。面对“十动然拒”“人艰不拆”“不明觉厉”“累觉不爱”“喜大普奔”等网络成语呈现井喷的现象,《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认为,当下社会语言文字使用已处于全面混乱的严熏态势。其中有语法的错误,有词语搭配的混乱,也有逻辑错误,还有文风问题。即便是教科书、工具书,甚至政府文件中的语文差错也比比皆是。这当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应通过提高每个公民保护母语纯洁性的思想意识,努力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加强语言文字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网络语言又是充满发展活力的一个园地,在消除或过滤掉许多不合理、不规范因素之后,它会为人们留下不少充满新意的东西,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融人规范的语文体系,成为多数人乐于接受、乐于使用的新词新语。在这方面,像“给力”“解读”“愿景”“休闲”“房奴”“作秀”“网站”“网上支付”“电子商务”“云计算”“人机对话”等词语,就可能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群众的检验表现出它们的生命力,而为民族母语词汇的创新、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根。语文规范建设是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整饬、调理和维护。有了健康茁壮的民族文化之根,才会有民族文化繁茂的枝叶、艳丽的花朵、累累的硕果。
  这本书收集了我五十年来关于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以及贯彻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等方面的一些感想和体会,内容较为芜杂,姑称之为《柳斌谈语文》吧!不当之处一定很多,敬祈读者、老师、专家们教正!
其他文献
阅读有“道”,笔者教语文二十多载,虽然阅读了不少诗文,却总觉得不能登堂入室。偶读郑振铎先生的《研究中国文学的新途径·鉴赏与研究》一文,有了意外的收获。    学生应该怎样阅读一篇课文?语文老师在这方面究竟应给予怎样的引导?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切实可行的鉴赏方法,便只能对学生泛泛地讲些诸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大而空的道理。阅读有“道”,笔者教语文二十多载,虽然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保证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平等,关键是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对话场”,即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会有高质量的对话。本教学设计,以文本语言为依托,以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为基础,积极搭建“对话”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感悟人物形象。
《冯谖客孟尝君》出于《战国策》,该书记载了春秋《左传》以后至楚、汉统一245年间的历史故事和传说。其中包含《左传》《国语》所未见的史料,在刘向(前77—前6年)将之编撰成书以前,不少就為司马迁(前145—?)所征用。然而,许多史料是不确切的,更多是策士们的夸张甚至虚构,就是司马迁有时也难免上当。《汉书·艺文志》将《战国策》列为史,有学者不认为是史,将之归入子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应该将其作为
《秋天的怀念》(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地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于永正老师运用他那炉火纯青的读、品功夫,使学生对母爱的解读真可谓是入木三分。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于老师,走进他的《秋天的怀念》。    一、语言有温度,披文入情,读中知母爱  师:谁来把课题读一读?
近年的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更重视对考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量,尤其是矛盾分析型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面对题面中看似截然不同的观点,反映的矛盾错杂的社会现象,如果仅仅停留于以往的作文程式教学或者概念化的审题立意指导,不指导学生如何具体分析,不引导学生如何理性判断,学生写作水平很难提高。  矛盾分析型作文指导重在做好两方面事情:一是分析题意;二是分析矛盾。下面分而论之。  一、矛盾型作文
小学生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语文技能以及思想、情感的综合运用,是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检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已成为学校、教师和家长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之后,小学生作文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学生被动作文,逐步向主动作文转化;由模式化作文逐步向个性化作文转化;由作文的成人化向写童心童趣转化;由单
你为什么要读古诗?当笔者将这个问题抛给孩子们时,回答有惊人的雷同:大人们要求的,考试会考到的。我一阵心悸,我们引以为豪的古诗词在孩子们的眼中竟然成了一盘索然无味的鸡肋。给孩子一个阅读的理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因为动机认识的缺失,势必造成吸收的障碍。只有亲身体会到诗歌的含蓄美、意境关、章法美、凝练关,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原动力,拨开尘封的历史,切己体察,感同身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
【习作内容】    仔细观察图画,注意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图上的小女孩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写一篇作文,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作文题目自定。写以前可以先列个提纲,同学之间相互说说,提出修改意见。写出的作文要做到符合图画的意思,内容要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  如果你有更喜欢的图画,也可以写你从那张图画上看到的和想到的,把你喜欢的图画介绍给大家。    【设计
专家会诊“低效教学”    一些教师希望通过延长教学时间来提高教学效率,结果得不偿失。专家认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多问问自己今天的教学是否有效。  按以往惯例,课上好了,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计划,就算完事了。如今,这个陈旧的观念谊改一改了,上课是一码事,是否有效又是另外一回事。最近,一场通过上课和点评、专家讲座和即兴发言的方式举行的“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
一  《虬髯客传》系唐传奇名作,属于文言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与话本小说出于民间艺人不同,本文作者为文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探其源流,曰:“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其间虽亦或托讽喻以纾牢愁,谈祸福以寓惩劝,而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志怪所传皆为奇闻,意在将怪异作实事记载,非有意虚构。而唐传奇则是“作意幻设”,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