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平仄 文涵奇峰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在外省谋生,与刘云泉先生缘悭一面,只能隔着迢递的山海,寄送我的神往。回川数年,多有机会亲炙拜谒,观其谈艺、作画,大致也印证了我的猜想。
  云泉先生作画的时候,颇似1940年代《新民报》副刊圣手程沧,“不写文章的条件多得很,及至他提起了笔,那就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什么他都不管,整个的生命都交给了那一支笔……唯有他才有这样一双冷眼!”
  观其作画,有出尘之想;赏味其题跋,但觉奇气、壮气、山水气扑面而来。在句法、诗眼、点化、天趣、锻炼诸方面,大有创劈之功,粗服乱头而精警异常。这当中有他多年求新求变的个人经验,不拘绳墨,大有超越。
  他的山水之作,画笔老拙遒辣,可谓“元气淋漓障犹湿”。正如石涛所说“书画非小道……笔墨资真性”,而在将绘画视为“超凡成圣”的修行上,云泉与石涛似有同样的心曲,这种心曲的起源,还要追溯到他幼少时代的生长环境。
  云泉先生生长于射洪县洋溪镇。九宫十八庙、天主堂等文化遗存印象尚好,此间乡土可谓深得书香浸润。1960年代初期,他去报考四川美院附中,考点设在三台县,他竹杖芒鞋,徒步跋涉一百多华里,一考而中。整个1960年代以降的10年间,他在四川美院附中和美院度过。就当时整个自然和社会环境而言,也颇有难见困苦、玉汝于成的味道。
  最早的专业美术教育,得益于他的业师黄原(黄海儒)老师。黄先生是一位美院老夫子,性格孤高,但其眼界高迈,极重视写意精神,认为写碑更易形成笔法的大气和天真烂漫,以及拘束较少,开合较大的自由的风怀。黄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云泉先生得到终身的全面启发,也使他的判断力始终处于高位。
  云泉先生的笔墨线条,其深远似自时间深处走来;其深蔚令人观之恍惚,似有情绪哲学的漾动暗涌;其深化似令画面有再生功能,生生不息,变幻莫测;其深奥则令一千个观者心中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莱特;其深意则诠释了山有平仄,文涵奇峰。似乎随心所欲,全无程式可循,而又合辙到位,思入微茫。
  云泉先生的山水深邃迷幻,恰与法国野兽派大家马蒂斯所说暗合,即叙述历史事件不是绘画的事情,“我们对绘画有更高的要求,它服务于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象。”(瓦尔特·赫斯编著,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出版)
  笔墨、心境、气势、构成……交相作用,一幅佳作之出,自然含有神意,从而形成一种精神力量。
  清峻的人格,傲岸的风调,云泉先生画面所以予人“飘然思不群”的感觉,所来有自,源出于此,也即画面的气质,可以在文章文字中找到谜底。
  云泉先生主要以书家、画家的身份名世,但他早年和文字、文学结下的缘分,早就显山露水。他读四川美院附中时,《羊城晚报》文艺版在全国报纸副刊中出类拔萃,云泉深为痴迷,尤爱其中的杂文、随笔。这样的阅读习惯,对他的书画作品立意大有影响。他参加工作后所陆续接触到的作家,如艾芜、沙汀、雁翼、流沙河……接谈之下,颇受影响。早年在射洪及重庆那样的环境中,他的读书之法是狮子搏兔的全力以赴,故而所读之书特别入心入脑。
  云泉先生的画作,事实上同時就在进行文学、绘画、书法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创制——此系同时迈进,而非跨界,满足了多种审美需求。题跋聚焦、勾勒神魄,留在读者心中挥之不去的正是山川、历史、人物,以及因之而来的思考。
  《云泉说画》,所说是画——书法绘画同源,书即是画,此外也可指论画评画;所画是说——书作录其论说、见解、观点。社会、人生、文化、美学……杂糅一炉而以提炼的语言概括之。就表现形式而言,此中情状,也更像他的画作,简繁妥当处理。
  从《锄园杂什》到《云泉说画》,文体悄然一变,前者注重情调与趣味呈现,后者直指心源;前者是梅兰的幽香,后者是刺藜的高冷;前者写情怀意境,后者多见解和寓意。
  就文体而言,较前变化很大。谈艺的隽永,思考的奇崛,论事的警切,判断的新锐……合一炉而冶之,点到为止,一击而中。故而余韵袅袅,掩卷难以释怀。
  云泉先生的文章小品,大可资为谈助。点染山水,显影趣味,忧世伤生,文笔似瘠实腴,确为不可多得之铭心篇什。墨彩郁郁,淋漓厚实,或戛然止住如截奔马,舒卷自如。废话不说,文字练达,句法挺拔,篇章完整,正是中国文章的正宗心传。至于时世的坎坷,风雪满头的人生滋味,所谓烦恼即菩提,其中的真谛蕴藏在文字玄机里面,故而语短意深,往往予人震撼,其间搔到人生痛痒往往有之。
  立轴《眼镜》题曰“不戴老光观物,万事全不操心”,实为热肠冷眼;题《竹》“我观外界,外界观我,经冬历夏,岁月蹉跎”,此可谓古来题画竹仅见的沧桑感慨。立轴山水画面笔墨,蕴藏无尽,也观之无尽,题跋“牛圈生出马嘴来”……大异时贤,而得八大、原济、青藤……的脾性情怀,遣词用语之心传。
  或札记、或随感、或题画,要言不烦,脱略行迹,愈见功力。既一针见血,又余音绕梁。一条感悟、一首小诗、一个譬喻,甚或一则打油,以有情之眼,看世事纷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我辈在其间看出感动,看出觉悟,看出共鸣,看出真相。此不仅为思想、美学的佳肴,即在实用方面,抑或亦能使人迷途知返。
  云泉先生的书法取法独具面目,仿佛一种特殊的绘画,蕴藏着大自然的幽深奥秘,大可为山川写神生色。
  其书其画其文,当中自有暗通声息的流淌着情绪哲学的布局和表达。换句话说,他的文章像书法的线条、结体一样出其不意;而他的书法线条,则又像他的文字一样饱含别样的表达力。   很难用《廿四诗品》的分类法来为他的书法坐实一种美学形态。他的美学观念综合深邃,而不被一种形式套牢。其笔画形态或破隶而出,或变柔为刚,或化藏为露,或化圆为方,生机无限。
  云泉先生书法的创造性,乃在于令复杂的线条达到了制衡的和谐。线条经其提炼加工,使人产生多元的感受和丰赡的联想,所以毋宁说云泉先生委实是在以笔墨为言论,阐释艺术自由的精神。
  他的书学源头,得益于《爨宝子碑》之处甚多,方中见圆,圆中见方,其所决定的笔道、力道,深沉老辣,浑化天成,形成深入心灵的定力。他又不局限汉魏,视野延伸到明清,他自撰对联予以概括:明清涉猎汉魏兼修……颇能道及其书画思路之三昧。
  几十年前,流沙河与刘云泉上班之际,办公室挨得很近,沙河先生经常办完自己的事后就到他那儿去,和他交谈,颇觉快活。就书法、文学相互叩问请益。有时刘云泉作了一副对联,觉得没把握,也拿给沙河先生修琢,久之乃成无话不说的文友。那时沙河先生独自一个小办公室,办公桌用来写文章、写诗,另一张方桌,专练大字。刘云泉常从他窗前经过,后来云泉曾说,每天只看到沙河先生做两件事:一是他盘腿坐着写稿子,看稿子,改稿子;二是他在小方桌那里练大字(参见吴茂华著《草木之秋》)。他们二人的互动以及翰墨之缘,使当时单位办公区“出现了沙河岸边一小片好玩的绿洲”。
  有一位读者辗转找到云泉先生,请他以《草木篇》为题,绘制一套完整的画作。这个提议颇为高明,自然“颇得我心”,所以云泉前后绘制了三套完整画作,至于草木篇的原文,则由沙河先生本人逐一题写到画面上。每套五张,但画面都不一样。后来还有别人找他再画此题材,他决定不画了,这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缘。
  坊间对云泉,每以蜀中怪才、蜀中萌老、老顽童……而称之。从他的作品、文章内容、性格特征,不难揣度大概,但是更深一层的是这种怪、萌、顽特征及追求,变成了独具一格的笔墨语言,自由的心态也即技法呈现之,变成了技术上的面目,这是相当不易,也是独在的美学取向。
  云泉先生谈艺,尝谓:“譬如爬峨眉山,我已至洗象池、九道拐,尚未到达金顶,但我活力是够的。”诚然,骄傲与谦虚同在,他的为人恰如流沙河先生一样,洵属谦谦君子。沙老的为人,淡泊名利,识人论事见解通透。他曾说:“刘云泉,你把枝丫修一点,影响别人了。”……夹着尾巴做人,沉下来从艺,对云泉影响甚大。包括推敲字眼,就是在学沙老的谨悫考究的态度。云泉的跋文多简短,用于画龙点睛,得沙老弃绝废字废话之真传。
  云泉先生的书画,同时葆有萧散爽逸的风神,意匠幽深,心裁独出,然一种心悟手从的“自家法”,不可移也。观之读之,趣味、气节、寓意、灵魂,都有深深的寄托和附着,达至心灵的解放。以自身一己之力,以其美与力的大手笔,发皇古义,诠释美感,甚至安身立命。
  当风俗衰敝的年代,他在纸上保持他的特立独行,何尝又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鲁仲连、陶渊明?这并不是一走了之的高蹈出尘,而是将一种孤愤渗透在其书其画其文间,绚烂而又平淡从容。其间意绪万端,曲尽郁结,虽说依自然规律年齿渐增,然而,“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身”,做到人书俱老,毫無颓唐之象,有脱胎换骨之境。
其他文献
蔡泓杰  蔡泓杰,1980年8月生于浙江桐乡。师承袁道厚先生。作品入展: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六、七届篆刻艺术展等展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青桐印社副秘书长。供职于君句艺术院。
期刊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明朝灭亡后始称“钟山老人”,安徽芜湖人,“姑孰画派”创始人。山水初学北宋诸家,后融元人笔墨,又师造化,兼收博取,不拘一格。作品笔墨浑厚,气格高远,行笔尖峭方折,富有版画装饰韵味,结构繁复而不乏疏秀苍润。“新安画派”领袖浙江就曾问师其下,孙逸与其交往密切,画格相近,因此并称“江左二家”。戴本孝则承其画法,画中多现端倪,因此萧云从对新安画风的形成
期刊
以前都是在报刊上见到刘老书画,这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系统欣赏刘老的书法、绘画及诗词,在此我衷心感谢刘老及主办单位。现在说说我看展后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值一哂处,望诸位包涵。  此次展览名“相见柴门”,粗看是陈述式,即大家在杜甫草堂玩玩、看看书画。实则,此展览名是隐喻式的。我觉得此名在某种程度上比展厅的作品还重要。  柴门和朱门相对。如今的社会,朱门几乎垄断所有资源出入,却又虚与委蛇,甚至鱼肉百姓。朱
期刊
舒炯  舒炯,别署树庭,室名观云堂、心香山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成都市文联副主席。作品参加首届、二届、三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览,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览(1983年东京),第二次中新(新加坡)书法艺术交流展览等国内外大展。传略收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
期刊
惠永康 字长乐,别署惠缘居士。1964年出生,江苏无锡人。曾先后就学于无锡二泉画院,江苏省国画院。现为江苏省收藏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无锡徐悲鸿研究中心秘书长,无锡黄养辉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先后主编了《百年粱溪》《盛世和谐》《流风余韵》等大型画册。个人艺术成就被编入《当代书画百家》《江苏收藏艺术》等典籍。并入选旅游卫视《艺术人生》栏目专题介绍,并有《明清状元研究》等文章刊登于报刊。  一、明中晚期
期刊
方然  方然,字光春,号黄山大痴,徽州歙县人,1960年生人。少年师学,兼工诗文,擅长以自己原创诗文入画。早年致力研习黄宾虹、钱松嵒、刘海粟等大家作品,获益匪浅。后极力追崇“大风堂”,探秘张大千泼墨泼彩画风,渐入堂奥,且自出心韵。现为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州竹刻”代表性传承人、黄山市美术馆特聘画家、黄山市书画院特聘画家。  拥有
期刊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别号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等。湖州安吉人。“海派”代表人物,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集有《缶庐集》。  吴昌硕作为“海派”后期重
期刊
这些年来,我与画家们的交往,有的是由于先接触到作品,然后才认识创作该作品的画家;有的则是先认识画家,之后才品读到他们的作品。我与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著名田园山水画家陈危冰的交往,就是先认识其人,然后才关注他的艺术个性以及风格独特、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田园山水画。  2016年6月6日,我应邀前往苏州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的主题为“艺术与人文”的第二届中国美术苏州园桌会议。由于广州到苏
期刊
崔强兼擅山水画与花鸟画,他的画有以工致胜至神韵,又能萧散闲逸写意以抒情怀。画法在文徵明与陈白阳之间并兼得其长。现在的画多淡墨轻毫、温雅幽澹又灵性弥漫,愈来愈溢出己意,一派可亲可近和谐雅正的气象。他画了很多冰清玉洁的梅花,尤其爱写寒瘦贞骨般的冬梅,画梅从不肯多着颜色,有的只微微点些香蕊,显得古澹幽奇,有古意中的高士风范。他画的一花半叶枯木竹石也都有文质彬彬的君子气息。从画中可探出他的一味尚古是在崇尚
期刊
内容提要:韩天衡将草篆印发扬光大,并以之入印,使其成为其篆刻的重要特征,是其以印入书、以书入印的印书同源思想的结晶。  关键词:韩天衡;草篆;印书同源  一、草篆书、印的源流  书法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曰:“汉《祀三公山碑》中‘屡’字,下半带行草之势。”这是目前篆书趋于草化的较早碑刻。而草篆作为一种书体,始自明代赵宦光。他创造性地将草书的笔法融入到篆书中,形成一种带有写意特征的篆书新面貌。虽后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