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花心合野心 萌翁闩门玩天真

来源 :书画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都是在报刊上见到刘老书画,这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系统欣赏刘老的书法、绘画及诗词,在此我衷心感谢刘老及主办单位。现在说说我看展后的一些粗浅看法,不值一哂处,望诸位包涵。
  此次展览名“相见柴门”,粗看是陈述式,即大家在杜甫草堂玩玩、看看书画。实则,此展览名是隐喻式的。我觉得此名在某种程度上比展厅的作品还重要。
  柴门和朱门相对。如今的社会,朱门几乎垄断所有资源出入,却又虚与委蛇,甚至鱼肉百姓。朱门之人追逐权势名利,说一些冠冕堂皇又不受百姓喜欢的话,朱门之人生容易沉沉浮浮,可他们都趋之若鹜。但是,这种稍不注意便会迷失人之真、善、美本性的生活方式为智者、贤者所不屑。“柴门不识徵祖吏”,他们有意识地远离中心,隐于山林或闹市,简单平和地醉心于学问。见柴门,即见隐学,即见性情高洁的隐士,这是一。
  渔、樵、耕、读,是金庸小说中的隐世高人常选择的活动,刘老亦是此中逸人。其斋号锄园,可见艺术之事被其视为农事般守护。在他这一亩三分田上,刘老就是天,他想种啥就种啥,可谓是裁切嫁接,生发由心,待到叶茂花开果满地时,君愿来请自来。这便是刘老的隐。其隐者之心在此次画展中的不少作品都可见到,如:“甚喜已拒争荣事,腾出精力爱江山。”“山房隐乐静处,扁豆南瓜自栽。柴门不扫不掩,野鸟不邀自来。”“幸福是独处”“距离热街闹市,耻唾谋位争权。”见柴门即见刘老,这是二。
  当今的社会,过于世俗,甚至是过于沉重,现实中的人心多被物质包裹而不见本真。因此,社會需要超脱,需要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来化解压在人身上的不堪之重。在刘老看来,这种超脱和玩索就是一笔一墨中的“有趣”,就是一山一木中的“好玩”,就是直陈心迹的天真。见柴门即见到趣味生活,见到内心,“柴门直通心门”,这是三。
  见柴门不是单方见的,而是相互看见,所以展览名所隐含的另一个含义是:来参加次画展的诸位皆是性情高洁而又超脱洞达之士。所以,刘老在前言中说:“柴门为君开,幽居不用名。”显然,这是刘老的自谦。
  关于刘老书画作品,我的感受有两点。
  一、重趣味,特别是野趣。生命之所以迷人,就在于有趣,在于世间万物之本来的样子,那些修整得很整齐有条理的园林,因为没有本我而缺少一种“无所谓而为的玩索”,必然让人乏味。所以,趣味的人生是独一无二的,是天真本我的显现。但是,正如儿童之天真只会让人亲切而不会让人反思,唯有老年人的天真才让人敬佩和追随一样,趣味需要有“看门道”的功夫。唯有“找准庙门”,方能让趣味有格调。刘老的作品,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诗文,都以“趣”来统领。他不求立夺耳目,而重作品的真情实意,可谓天真漫烂、不落窠臼。其书法以“二爨”为根基,情至笔行,情走笔停,时刻讲究用笔的中正。其山水画得益于其书法,尤重野趣的表达,但不具体刻画荒野中的一草一木,此非刘老不能而是不为也。在刘老看来,深山荒林中的草木的“野”之美在于粗率芜乱,随意自在,处处充满着意想不到之趣,处处彰显着老树发嫩芽的生机。此“野趣”在每一个个体中都有,不需要细化。刘老还将之提炼为:“艰苦而生,淡泊而存,屹立而帅,坚强而神。”所以,刘老山水画创作注重意味的表达,“何身在山外,逸笔图野趣”即意到、感觉到即可。他有一作品《感觉是山》,可谓是其山水画创作观的图像展现,深合佛家“看山看水”之第三境。
  二、重视“空”。空是禅宗文化,在日本书道更是极高的准则。刘老的作品,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尤其注重留白的意境表达。其书法作品《曾学版画》:“曾学版画,略知黑白,日日临池,渐懂黑白,时光隧道,穿透黑白,温故知新,知黑守白。”不仅道出了刘老的治艺经历,更道出了刘老的追求方向。如果此自述还不明显的话,他的另一首《弄毫成习惯》就直截了当地指出:“造句穷无字,空处是江山。”也正因“空”,刘老注重书法及绘画结构的极精简和概括化、形式化。“不求形体是,玩出胸中一片青”,在刘老看来,“玩”就恰恰好。
  有人说,每个人的每一段经历都会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此在刘老艺术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同样是曾学版画,20世纪大家赖少其的作品中表现得更多是块面,而刘老是将其书法心得结合版画的抽象性、平面性于一起运用在其山水画中。他将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提炼、概括,尽可能地压缩在一个维度里,并舍弃大面积的块面皴擦,而以书写性的笔触立骨架,并反复书写而成。可以说,刘老的画,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不是写实出来的,而是极度提炼出来的。故其画,不管繁、简,都能见其空之美,都能见其独特的审美诉求。刘老画中还有一点特有意思,那就是印章的位置。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刘老都喜欢在纸面中间落下印章,这在古今作品中都可谓特立独行。
  让人不解的是,刘老对艺术的这种追求受到了一些人的误解甚至诽谤。这可能是曲太高,识者寡之弊吧。我们大多数人总是以自己的生活为底子认为事情是自己觉得那样,不同便斥责。朱光潜也曾说:“群众本来是道地的势利鬼,就是诗人,到了大家都叫好之后,还怕没有人拿称羡暴发户的心理去称羡他!”你看伽利略生前也因此受刑,但历史证明,相对于当时那些群众和判官,伽利略是对的。
  刘老有一首诗,算是对误解甚至诽谤的回应:“无聊龙门阵,话鬼亦话神,耻言议正反,裁判是后人。”是非功过,不与之争一时之快,但敢留与后人评判,这就是柴门的自信。
  最后祝刘老越来越年轻,玩得越来越开心。
其他文献
本刊讯2016年1月26日,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生书法比赛获奖作品展暨中国书法名城苏州书法教育“千百工程”学员优秀作品展在苏州美术馆隆重开幕。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书法发展纲要》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检验和展示全国中小学校书法教育最新成果,广泛深入地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的活动,扩大中国书法名城的示范效应,中国书法
期刊
由文化学者、书法家洪亮先生主编的《历代名家小楷系列》16本出版,2015年10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已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小楷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深受国人之喜爱。这套《历代名法小楷系列》是北京艺美联艺术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彦伟先生策划,从历代数干种碑帖中精选出来的小楷经典中之经典。所选每种小楷经典皆同页配上释文。  这套《历代名家小楷系列》共16本,以年代先后为序。目录如下: 
期刊
初识岱双,还是在七、八年前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上,那时的岱双,身着一件中式对襟马褂,周正宽阔的脸上一直挂着憨厚的微笑,面对朋友们对其书法水平的褒奖,总是报以淡定、从容和谦和,这让我对岱双无形中多了些好感。及至看到其书法作品,这种好感逐渐转变为一声赞叹:真正的字如其人!  当时让我赞叹的并非因岱双是欧阳中石先生的博士,高校专职书法教授,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书法展览以及被钓鱼台国宾馆、李光耀等机构和名人收藏
期刊
言恭达作为当代书法大家,他高度重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思想和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弘扬。在书学的价值观上,重视中国精神与书家人格的统一;在书法的创作实践中,重视草书的时代特性与书家的写意精神的统一;在书法的复兴发展上,坚持弘道取质,融入扩大书法在全球的影响;表现了他崇高的道德情怀与精神追求,以及勇于担当的使命。他的身上具有道德、艺术和化人的力量,也具有中国精神的力量,在这个标榜“巨匠”“大师”的时代,
期刊
水墨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经唐宋完善写实技法,到元代产生质变转向写意性,一脉相承下来,至明清画家们承袭元人,将摹古的创作方式推向极致,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达程式。虽然在这种陈陈相因的沿袭过程中,水墨画保存了自己的超逸品格,笔墨也日趋成熟,但却无关人生的痛痒,也越来越失去现实的附着力。所以,近世以来的改良派和革命者,在求新求变的时代浪潮中纷纷指向了闭门造车的水墨画,认为
期刊
内容提要:家族式的传承是中国绘画流派传承模式之一,有着较为独特的发展形态,同时也成为传承传统、推动中国绘画发展的动力之一。本文选取了米芾、米友仁父子作为考察对象,以此分析子代对前辈在艺术风格、技法表现等方面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家族传承;艺术模式;米芾;米友仁  在中国绘画的流派传承中,家族式传承的教育模式表现为,由父辈或祖辈开创出一种新的绘画表现手法,并亲自教授晚辈,使其得以流传并发扬。  
期刊
温国政  温国政,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张志民、梁文博等,获学士学位。现为山东艺术学院导师、山东美协中国画人物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为红场1952文化创意产业园艺术总监。  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书画大展奖项,2015年于济南红场1952美术馆举办“道心之尘”个展,作品《青夏》参加2015“面貌·山东”山东美协中国画人物艺术委员会邀请展,作品《传承》参加2015山东青年双年展,2015年
期刊
鞠云停  鞠云停,别署云天逸,生于山东聊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书法与篆刻专业本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师、北京人文大学特聘教师、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宣传部副主任、孔子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浙江省甲骨文学会会员、昌硕印社社员、日新书会会员、云天逸书法工作室导师。  作品参加第四届中国榜书大展获三等奖、首届艾青杯全国青年书法大奖赛获三等奖、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全国首届
期刊
蔡泓杰  蔡泓杰,1980年8月生于浙江桐乡。师承袁道厚先生。作品入展: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五、六、七届篆刻艺术展等展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青桐印社副秘书长。供职于君句艺术院。
期刊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明朝灭亡后始称“钟山老人”,安徽芜湖人,“姑孰画派”创始人。山水初学北宋诸家,后融元人笔墨,又师造化,兼收博取,不拘一格。作品笔墨浑厚,气格高远,行笔尖峭方折,富有版画装饰韵味,结构繁复而不乏疏秀苍润。“新安画派”领袖浙江就曾问师其下,孙逸与其交往密切,画格相近,因此并称“江左二家”。戴本孝则承其画法,画中多现端倪,因此萧云从对新安画风的形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