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知识的随文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ao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随“机”不等同于随“意”
  叶圣陶先生说:“语法、修辞教得详细甚至于烦琐,徒然使学生厌倦,还是要简单地教一些,而在他们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随时给他们指点启发的好。”那该如何抓住课堂时机有效点拨与指导呢?
  一般来说,在教授寓言时,老师总喜欢直接问学生这个寓言道理何在,然后,在个别学生说的基础上得出一两个有关寓意的结论。但是特级教师黄厚江在执教《黔之驴》时并没有如此,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寓言文体的知识、特点,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巧妙设问,机智点拨,让学生在体验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不断提升对寓言的认知,对寓言的感悟。
  师: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
  生:是用黔驴反衬黔虎的聪明机智。
  生:柳宗元借驴讽刺当时昏庸无能的官员。
  师:柳宗元写这个寓言来讽刺谁?
  生:那些像驴一样,虽位高权重却昏庸无能的大臣们。
  师:这里作者用驴的蠢来表现虎的智,用虎的智来反衬驴的蠢,这是什么写法?
  生:对比。
  师:作者通过对比,把他的爱憎之情表现得非常鲜明。他赞赏老虎,讽刺了驴,对不对?但我和他不一样,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驴的,对这则故事中的驴也有同情。因为驴的悲惨遭遇,其责任不在于驴,而在于谁?
  生: “好事者”。
  师:大家看看“好事者”是怎样的形象?
  生:“好事者”无事生非。正是因为他的无事生非,才酿成了驴的悲劇命运。
  师:柳宗元笔下的这个好事者是谁啊?
  生:是当时的当权者啊。
  师:那作者在这里通过这个故事还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豁然开朗,畅所欲言。
  ……
  对学生来说,这种基于真实学情的适度、适时地随文学习语文知识,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随“文”不等同于随“性”
  现在的教材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美文,其中蕴含的显性的、隐性的知识都很丰富。教师怎样选择精要的知识作为学习的内容,这确是一个关乎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要加强文本研读的能力,要善于挖掘出教材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点,并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精选出最具教学价值的知识进行随文学习。
  笔者至今还记得2009年余映潮老师来宁开设的教例《行路难》。这是一篇颇有难度的乐府诗,为了上好这课,余老师在课前撰写了将近4000字的诗歌知识,细细梳理出了文中字词、修辞、典故、结构层次、诗眼等知识。再结合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最后,确定出了两个主要的课中活动,即“欣赏诗中美句”与“解读诗中难句”。
  在“欣赏诗中美句”中,当同学说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美点时,他顺势引出警句的学习,让学生自然明白了警句运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思想的特点。接着又在“解读诗中难句”中,就同学理解上的困惑,对准“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随机引入用典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理解用典借古传今义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来说,这种基于文本、体式、学情的集中知识学习,不仅提升了他们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更提高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但是,无论教材中蕴含的知识多么丰富,教者对教材知识的梳理多么不同,万变不离其“本”。这个“本”就是教材、文体,教者不能随着自己的想法,任意求新求异。
  三、随“习”不等同于“任”习
  智慧型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会加强对教材的研读,确立单元知识的序列以及课文知识教学的重点,相机诱导,渗透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的随文教识,却常常因其内在研读功力不足,或“淡化”或“过度”,出现当“引”时不敢引、当“讲”时过度问的状况。
  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做到相机诱导、渗透学习呢?
  比如多年前,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百合花》时,在学生习得的基础上完成的随堂板书,现在看来不仅不过时,反而很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完成对文本知识的积累。
  板书如下:
  腼腆纯真 从远到近
  关心群众 由淡而浓
  热爱生活 逐层展现
  舍身救人 英勇献身
  ——小通讯员
  笑、夺 、瞪、嚷
  羞涩、拭、缝、铺、盖
  ——新媳妇
  艺术特点:1.细节传神
  2.对比衬托,意味隽永
  ......
  这种提纲挈领的知识小结看似简单,其实是很有价值、很具知识分量的。在这种随习的知识渗透中,学生感性的体验得以升华,理性的知识得以积累。长此以往,随习的知识不断丰富,进而就可以转化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山川之美”为主题,选取了《三峡》《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以及《唐诗五首》等古诗文,这些古诗文都是寄情山水的名篇。“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教学本单元,语文教材强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
期刊
自从与勘探员叔叔的那次谈话之后,川川和磊磊就完全被石头书吸引住了,尤其是石头书上的“画”——化石,更是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为了揭开化石神秘的面纱,他们决定去博物馆一探究竟。  说干就干,星期天一大早,川川和磊磊就来到了博物馆。刚走进化石馆,川川和磊磊就发出了一阵惊叹声!只见化石馆里摆着各种各样的化石,有形形色色的鱼化石,奇形怪状的虫管化石,形态各异的木化石……让人目不暇接,还有一种特殊的化石——
期刊
本文所谓的“助学资料”,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引入相关文字资料,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完成文本阅读,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助学资料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中如果运用不当,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以董一菲老师教学《葡萄月令》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助学资料。  一、适时:找准最佳时机  助学资料的使用
期刊
对于课堂延展这种教学方式,现在基本上有两种极端做法。一是课上内容不够,延展来凑,于是文本不挖,荒废主业,延展内容与文本貌合神离;一是课上谈延展而色变,生怕被评价成是非语文、泛语文的表现,于是课后延展练习泛滥。笔者认为延展不是灵丹,也不是毒药,无需捧着或避着。对于延展这种算是传统教学方式,只要圈定课堂,植根教材,立足学生发展需求,课上适时适度,超越和精彩定会翩然而至。  延展不是游离文本的附加物,而
期刊
她,一个爱笑的女孩,唱歌、画画、弹古筝、书法都很棒,同学都喜欢她。她是谁?她是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二小学三(4)班的周恬羽,也就是我啦!      假如未来老人请我设计一种未来交通工具的话,我会非常乐意帮忙。  首先,速度要快,不然怎么能适应未来的需要呢?如果我正在做作业,美国的好朋友邀请我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我乘着这辆“未来风”,十几分钟就能赶到。要使它达到这个速度,就要为它提供核动
期刊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荣生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这句话其实强调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两个关键问题。同时王荣生教授还告诉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在当前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僵化与随意性过大的问题。那么如何根据不同的文本材料来
期刊
对经典作品改头换面品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改写经典课文词语、句子、段落、文体等,可以牵动学生的思绪,为解读文本提供新的视角。另外,原文和改文比较的形式,能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更活跃,让学生在愉悦的讨论中,增加语文经验。  1.把文言改为白话,了解写作手法的特点  许多经典作品,用词简洁,多一个词就会显得多余。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期刊
今天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的阅读教学课,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首先由中国第一枚原子弹、氢弹实验的视频和相关新闻报道导入;再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然后合作探究作者在文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邓稼先的巨大贡献;最后播放神六升空录像,激情结课。有照片,有视频,有合作,这节课一定会很精彩。我信心满满地走入教室。  我刚要打开课件,班长说:“老师,今天电脑坏了,不能用。”啊,课件不能用了,这节课该怎么上
期刊
一、叩问历史人物的现代价值——任务群教学  (一)情境与任务  为学校的“《史记》人物展厅”布展。将课本所选人物大禹、周公、秦始皇、汉高祖、李广、孔子、管仲、屈原、项羽、荆轲、淳于髡、魏公子、韩信,分为三至五个板块,每个板块介绍三个人物。  1.选出三个人物组成一个板块,为每一个板块命名。  2.每个人物都有一个雕塑。请对雕塑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对形态、动作、神态三个方面的说明,50字左右。  3.
期刊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短文,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讲的是作者小时候一次在小悬崖上遇险的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个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它一直以“精读课文”的身份出现,我在执教时,根据文章特点和单元目标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通过勾画文章的六要素,学会复述故事和概括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