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闻穿件漂亮的“衣服”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ol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期制作,顾名思义,是相对于新闻节目中前期策划和采访而言的,就是新闻采回来后,如何把它加工出来,呈现到观众面前,说白了,也就是给新闻穿什么“衣服”的事情。近年来,各电视台,争相让自己的新闻节目脱下“严肃”的外衣,轻装上阵。央视新闻频道的大规模改版,尤其在新闻节目的包装和后期制作上的变化,也反映了电视新闻制作改革的趋势。改革者深谙其道,新闻是产品,任何产品想叫好又叫座,就离不开包装。那么民生新闻该如何包装,如何穿上漂亮的“衣服”呢?笔者以安徽经视的《帮女郎 帮你忙》栏目为例,谈谈电视民生新闻的后期制作。
  
  一、用娱乐化思维给民生新闻“穿衣服”
  
  所谓“民生新闻”,湖南经济电视台台长吕焕斌曾为其下过一个定义:“媒体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上,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概括地说,民生新闻就是反映老百姓生活、为老百姓服务的新闻。既然是服务老百姓的新闻,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用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视角来做新闻,决定我们得用娱乐的思维,来给民生新闻“穿衣服”。
  新闻娱乐化,这一直是业内广受争议的话题,而我们提出的“娱乐化思维”,与新闻娱乐化不是一个概念。那么,什么是娱乐呢?《新华字典》的解释是:(1)欢娱快乐;使欢乐。(2)快乐有趣的活动。也就是说,“娱乐”与所谓的“恶搞”、“媚俗”等是截然不同的,它追求的是一种让人放松和惬意的境界,而不是恶意的搞怪,无聊的搞笑。它可以不让人发笑,甚至让人哭鼻子,但这些是在一种惬意而享受的过程中完成的。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娱乐化思维”更具有贴近性,能让受众不仅能在放松的状态下接收新闻中所传递的信息,更能较好地接受新闻中所表达的观点,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有碍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表达,但笔者认为,只要新闻制作者能够本着还原事实真相的态度,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展现,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不会打折扣的。也就是说,只要这“衣服”,“穿”之有道,“穿”之有度。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穿衣之道”
  
  电视民生新闻的“穿衣之道”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娱乐思维,漂亮得体。在节目的后期制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
  虽然电视新闻的标题,不像平面媒体显得那么重要,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也会吸引观众注意力,给民生新闻增添几分乐趣。像《帮女郎 帮你忙》中的很多新闻标题都很有特色,例如“肥东有个许文强”,“小三来逼宫 上门砍原配”,还有“手机修了一年多,我都成了‘待机王’!”,“合肥惊现‘史上最牛厕所’?!”等等。看到这些题目,虽然有的是情感类,有的是投诉类,但在标题上注入了娱乐元素,较为巧妙地概括了新闻内容,为节目的可看性加了分。
  2、叙事方式
  民生新闻主要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内容的贴近性要求我们的叙述方式,首先要通俗易懂,但通俗易懂不代表平铺直叙地说大白话,干巴巴的语言不会引起受众的兴趣。精彩的内容,还须有好的叙事方式。《帮女郎 帮你忙》有一期节目叫《我家墙上有怪声》,节目从电影《咒怨》引入,制造墙上怪声带来的恐怖气氛,让观众欲罢不能,然后再由记者体验式地把有怪声的状况展现在观众面前,最后抽丝剥茧,揭秘制造怪声的“罪魁祸首”——原来是远处的一个变压器。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帮忙稿,作者没有“有一说一”,平均用力,而是在后期制作中利用穿插式的电影叙事手法,带动故事情节发展,把 “怪声”这个观众的兴奋点放大,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帮女郎 帮你忙》栏目一直提倡“以新闻的态度讲故事,以故事的方式说新闻”,要求在新闻里融入故事的叙事手法,就此,笔者提炼出以下几点经验。
  (1)视角的平民化
  民生新闻在叙事视角上一改传统新闻中的精英叙事、权威叙事和专家叙事,把视角聚焦到平民身上,站在平民的立场上,以一种普通人的价值取向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用一种平民的角度去体察和叙述平民百姓的生活。①
  平民视角,要求在民生新闻的叙事中,将老百姓最关心的信息前置,将老百姓最爱看的点放大。同时,将老百姓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解读成“白话”。
  (2)叙事的现场感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民生新闻在叙事时,首先考虑的是新闻的现场感,这是新闻真实的最好注脚。我们将最具现场感的画面和同期声前置,放到新闻的开头,从而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让其直接感受到现场气氛,事件发展的高潮,人物的内心变化等等。比如在《帮女郎 帮你忙》栏目中有一期节目播出了一个3岁小孩和干妈之间感人肺腑的真情故事,被观众誉为现实版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在这期节目里,编导敏锐地意识到现场感对于叙事的重要性,将孩子与干妈离别的一幕前置,孩子哭着蹒跚地追逐干妈的画面,深深定格在观众的脑海,让观众有了强烈“看下去”的欲望,使得当期节目的收视率创了新高。
  (3)设置悬念 突出细节
  “见事见人”,是民生新闻的基本要求。想要说好“事”,就少不了悬念,想要说好“人”,就少不了细节。
  所谓“悬念”,就是卖关子。凡事一下点透,就会索然无味,层层剥茧,才会妙趣横生。比如《帮女郎 帮你忙》节目曾经播出过一期女信贷员为了情人,私自挪用公款,最终走投无路,请求记者帮助的新闻,如果把这个故事就这么一下讲出来,可能不会让观众兴奋起来。编导十分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这个女信贷员的求助是真是假?她为何能如此顺利地挪用数额巨大的公款?她求助的真实目的是什么?面对这样一个“犯罪分子”,在情与法的面前,记者该如何抉择?这些问题一个个抛出来,使得原本平淡无奇的新闻变得惊心动魄,悬念叠生,令人难忘。
  而所谓“细节”,可以是新闻人物的典型语言或典型动作,也可以是新闻事件中的一个小插曲,或是新闻事件中的一个场景。这样的细节往往是生动的,可以表现新闻主题。②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不经意的话语,这些细节都可能为节目加分。
  (4)口语表达
  朱增朴在《声像传播论》中提出,“电子媒介所运载的实际是一种口语化的新闻。”③口语表达能使新闻通俗易懂,具体形象,能在最短时间内让观众理解新闻所传递的信息,激发观众收看新闻的兴趣,提高传播的效率。在电视民生新闻中,恰到好处的口语表达,甚至加上一些本土化的方言,会大大拉近新闻与老百姓的距离。
  3、字幕特技
  央视新闻频道改版,在字幕上下了很大功夫,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字变大了,变清晰了,而且字幕停留时间长。字幕的运用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在《帮女郎 帮你忙》节目里,除了同期声字幕外,还有其它各类字幕特技,如框边、箭头、图形等,同期声字幕里关键词的重复放大等也对新闻起到了提示和强调作用。
  在制作字幕特技时,颜色、字体、摆放方位、出入屏方式等细节显得尤为重要。制作者应该根据整篇新闻的基调、节奏和字幕内容本身表达的情感色彩来制作。
  4、音乐与音效
  电视新闻和其他媒体新闻的区别在于电视新闻带给人们的是现场感,而最根本的区别也就在于画面和音效的应用。④
   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为追求真实性,除同期声与现场音响之外,很少进行后期配乐。但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电视工作者认识到,贴切的后期配乐,能通过音调与旋律创造出有“情感的形象”,直接打动人心,直接唤起观众感情和心理上的共鸣。这不仅无损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反而通过对信息接收氛围的美化,使新闻画面更赏心悦目,从而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使新闻信息传递更完整全面,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⑤
  音乐和音效的使用和字幕特技一样,是《帮女郎 帮你忙》的招牌菜之一。该栏目的多组报道的成功,音乐的加入起了重要作用。比如在“界首四名逃犯越狱事件”的报道中,虽然记者拍摄到的画面很有限,采访到的有用的同期声也很少,但是由于音乐的恰当引入,弥补了这些缺陷,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音乐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衬底,转场,强化。在新闻的剪辑中,由于同期声的切换,场景的转变,可能会给视觉和听觉带来“断档”的感觉,而如果有一段合适的音乐来垫底,则会显得流畅。而当想突出新闻中的某一点时,节奏恰当的音乐无疑是最好的强化工具。
  在电视民生新闻中使用的音乐,大多是选配现成的音乐资料,因此很难有一首乐曲在新闻中从头到尾完全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将不同的符合新闻节奏和情感的多首乐曲剪辑合成,从而很好地服从和体现新闻的叙事和主题。在选配音乐和音效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是要明确在什么地方使用音乐和使用什么样的音乐,这需要制作者在平时多积累,并且加强音乐方面的素养。二是要明确音乐的起落。这一点,电视新闻可以向广播学习。三是要确保音乐的流畅自然,整体感强。电视民生新闻无论长短,为其选配的音乐都要符合新闻本身的基调和节奏,要和新闻的内容与形式相吻合。在剪辑上不留痕迹,淡入淡出,过渡自然,保持衔接的流畅性。
  音乐和音效的使用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艺术活,合适的音乐在合适的地方出现,对于民生新闻来说,是点睛之笔。但字幕特技和音乐音效的使用都有一个度,过度使用就会打断新闻本身的节奏,甚至招来观众的反感。■
  
  参考文献
  ①②唐曙光,《电视民生新闻的叙事策略》,《青年记者》,2007年20期
  ③朱增朴,《声像传播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
  ④关德强,《特技画面与音效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记者摇篮》,2007第7期
  ⑤魏劲松,《音乐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新闻前哨》,2005年12期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
  栏目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安庆日报社自2003年以来,连续9年开展的“新春记者行”活动进行回顾,用实践证明了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探讨了记者应如何在基层捕捉新闻亮点并提升基层报道的“含金量”。  【关键词】基层 新闻 亮点 安庆日报社 “新春记者行”活动    安庆日报社自2003年以来,连续9年开展“新春记者行”活动,记者们深入八县四区的乡村、社区、工业园区,进农家、入田间、蹲炕头,吃
【摘要】本文阐释了新形势下,地方台记者如何发挥优势,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关键词】地方媒体 记者 外宣    地方媒体记者在对上对外发稿中(以下简称外宣工作)具有三种优势:一是对地域深刻了解的优势;二是对历史文脉深刻把握的优势;三是与上级新闻媒体深入交流的优势。  一、对地域深入了解的优势  宣传工作是各级党和政府有效开展工作,贯彻工作部署,宣传、联系群众、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重要途径。当前
让新闻发言人真正成为“明星”  6月30日,11位中共中央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在中外记者面前集体亮相。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让中央部门从幕后走向台前,无疑使实施多年的党务公开又迈出重要一步。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让新闻发言人成为各级党委与社会公众沟通与联系的重要渠道,通过他们把党的决策予以公开,使党的权力机关在阳光下运行。  不过,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才刚刚起步,没有直接经验可以借鉴,一切还处于探
【摘要】现代英文报以“厚题薄文多板块,钢筋结构大窗户”的版面特色激发受众的阅读欲望,让读者有效地获取信息,但其在版面设计创新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应当引起重视。  【关键词】版面 编辑 媒介素养    随着快餐式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愉悦。相关研究表明,现代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成分约占总数的74%—80%。因此,报纸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在版面设计上下功夫。这就要求版面设计
【摘要】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指出,现代社会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近些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谣言渐渐成为了“风险社会”的重要风险源。2011年日本地震后,中国发生了全国抢盐风潮,罪魁祸首便是被疯狂散播的“碘盐防辐射”谣言。在此谣言的散播过程中,微博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结合风险社会理论,对微博在谣言传播中发挥的正负两面效应予以探析。  【关键词】风险社会 微博 谣言
【摘要】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提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后,今年8月起,安徽日报迅速制定了“走转改”活动方案。笔者积极投身于“走转改”活动,采写了数十篇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稿件,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现结合自己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走转改”活动 基层 文风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重要精神,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今年8月起,安徽日报
【摘要】突发事件报道的政治性、政策性较强,媒体在报道中应把握好公开性、人文性和科学理性三个层面。  【关键词】突发事件 公开 人文 理性    随着信息传播更加透明公开,国际国内事件愈加交错相关,面对突发性的天灾人祸,媒体既要担负起及时、准确、全面、公正地传播信息的责任,又要担负起舆论监督和引导责任,通过全面解读事件、引导深层次思考、推动社会运行机制有效运转。    一、公开透明,重视公众知情权 
清晨,俄罗斯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正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突然,一条消息吸引了他的目光。  “阿列克赛·伊万诺维奇·彼得罗夫,昨日在他的别墅里接听电话时被自己豢养的猎狼犬咬断脖子,当场丧命。”巴甫洛夫读着报纸上的消息。“这不是维克多的姐夫吗!怎么?狗会袭击自己的主人吗?”巴甫洛夫自言自语道。维克多·巴甫洛维奇是他研究所里的一位工作人员,小伙子对他研究的项目很有热情。  带着疑问,巴甫洛夫给接手此案的
我盼呀盼,盼啊盼,终于把新年盼到了。   大年初一,我拿着有两人高的红包走在街上,准备去买一把枪。空中忽然闪出了一道霞光,原来是二郎神从天而降,兴高采烈地对我说:“显哥,你太幸运了,你中了天庭创业网的特等奖。这是我奉‘创业网官’老刘的命令给您送来的二件法宝:替身一个和宝贵的隐身水一瓶。替身能变成你的模样帮你做一切事情;隐身水一抹入你身上,你的替身就会马上出现,你跟他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对了,替身身上
【关键词】评论 评论周刊 深刻性 预见性    如果精彩的评论都局限在内参上,那显然不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如果一份报纸的“一家之言”能够影响整个社会,那么评论的深刻就被镀上了历史性的涵义。  自2008年4月13日起,《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开始推出评论周刊,《南都》评论的努力和动向一直是值得世人关注的。  言论是报纸宣扬其立场,晓畅其观点的舆论阵地。一张报纸要想真正实现“舆论领袖”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