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着地球播种的人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358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大利人瓦勒拉尼在内蒙古承包1万亩荒地。这本来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可他说,这是他一生中首次碰到了这样的好事,以至于他要感谢当地政府对他“兄弟般”的支持。
  有句诗是这么写的:“出生时露出微笑的婴儿是上天赐给人间的礼物。”笔者第一次见到温南齐奥·瓦勒拉尼时,就被他爽朗的笑声所吸引。“我出生的时候是笑着的,妈妈吓了一跳:难道我生了个‘怪物’?”
  86岁高龄、精通7国语言的瓦勒拉尼是荒漠化治理、可持续发展和干旱区植被多样性保护与恢复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他这样介绍自己和“微笑”的缘分:“我给母亲解释,那出生时的微笑代表着感谢您和父亲把儿子带到这个世界上!”
  的确,这位有着超强责任心、一直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事业的瓦勒拉尼,辛勤耕作在世界各地的荒漠中,尝试将那些凄凉的黄色变为生机勃勃的绿色。他不仅给我们荒漠化日益严重的地球带来了希望,也让那些曾经被遗忘和荒废的土地开始“微笑”。
  
  始于动物研究
  
  1949年,温南齐奥·瓦勒拉尼毕业于意大利佩鲁贾大学。虽然学的是农业,但他对动物特别感兴趣。二战时期,他与农民一起工作了很久,积累了丰富经验。二战后,巴西给了他一个面积150万公顷的农场,里面有90万头牛,他作为技术指导,负责让奶牛产出更多的奶,肉牛产出更多的肉。
  工作闲暇,瓦勒拉尼经常到各处游历。当时的亚马孙河边,有很多牧民焚林开荒。看到河边的“地球圣女”惨遭焚毁,瓦勒拉尼倍感心痛,他认为,为我们提供氧气的美丽森林,不应该遭遇如此对待。
  打那以后,他着手研究让草场在短时间内繁殖出更多动物。也许这样,就不需要再去焚烧森林。
  动物活的时间短,对于植被的破坏就少。缩短动物的生命周期,单位时间内产出的肉和奶就多,对这一问题,瓦勒拉尼研究了10年之久。
  “这项研究的成果,到今天仍很有意义,特别是对于今天的中国。”瓦勒拉尼说。
  
  致力改善生态
  
  正是从那时起,瓦勒拉尼的研究开始转向。如何调用各种手段更好地保护森林植被,成为他经常思考的问题。
  1981年,他被非洲的干旱所触动,决心去改善那里的生态环境。联合国粮农组织给了他这个机会。
  在岛国佛得角,他住了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负责人向他介绍:“你看,现在到这个地方来,没有一点绿色,就相当于月球了!”瓦勒拉尼说:“你说得对,这里是月球,但是月球也可以变成绿色。”
  因为降雨稀少,为了保留住稀有的降水,当地每种一棵植物,就要刨一个坑,把植物种在坑里。这给了瓦勒拉尼很大启发。
  应用这种方法,刀耕手刨,当地的生态取得了一定改善,但效果有限。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瓦勒拉尼思索着。
  
  借助自然之力
  
  从佛得角回来后,原意大利驻莫桑比克大使找到瓦勒拉尼,告诉他,有一块地方正在逐渐沙漠化,所有人都不知道怎么办,希望请你去治理。瓦勒拉尼应邀来到尼日尔,他发现,这里的人为了给树木积水,也挖了很多半月形的坑,但是,因为当地土质坚硬,人们又非常瘦弱,这样的坑,他们最多只能每天挖3到5个,工作效率非常低。
  说到这里,瓦勒拉尼双手抱拳,模仿当地人的挖土动作,奋力向下铲去。“他们简直疯了,他们的思路有问题,这样挖什么时候能挖完?”一个想法在瓦勒拉尼头脑里逐渐形成,他的指导思想是:要让自然来帮助我,而不是我去战胜自然。
  瓦勒拉尼开始做实验,研究用机械化的方法实现快速连续挖坑。但是,很多意大利人笑话他,说他是疯子:这怎么可能成功呢?讥讽他的人都是当时意大利林业方面的专家。
  一段时间后,瓦勒拉尼在他使用机械化手段犁出的地里播上种子,一场小雨,所有种子都发芽了。
  使用瓦勒拉尼设计的机械,1分钟可以挖15到20个坑。
  回到意大利后,瓦勒拉尼对原意大利驻莫大使说:“我们能战胜这个沙漠。”大使有点不相信:“沙化成这样了,可能吗?”“可能。”“真的?你需要多少钱,我拨给你,你去做这件事。”“不需要多少钱,给我两台拖拉机就行了。”
  瓦勒拉尼去了机械制造,广=请技工帮忙打造他设计的犁,这种犁如果生产出来,将促成荒漠化治理的革新。
  但是,新问题又来了,技工听不懂他的设计要求——连续挖坑的同时还要松土,从没有人提出过。大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毕竟,“抗击沙漠化”在当时还是一个生僻词。
  经过长时间的沟通,这种犁最终研发了出来。经过反复改进,最终可以确保播种植物高比例成活。
  
  推广初见成效
  
  世界著名的汽车公司菲亚持在了解了整个机械的构造和功能后,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商机,可以马上传遍全世界。菲亚特、依维柯等公司都愿意为这种机械提供零部件。
  但是,机械的推广过程并不如想象的如意。在索马里,当地人并不认可这种新东西,拒绝使用。瓦勒拉尼很生气,说:“你们人工挖坑这么费劲,我用机械一天可以挖好几十公顷的土地,为什么不接受呢?”
  为了做示范,瓦勒拉尼头脑中迸发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要用他的机械种植一条绿化带,让这条绿化带横贯非洲。按照这个设想,这条绿化带将贯穿非洲9个国家,并穿越撒哈拉沙漠。凭借当时瓦勒拉尼的设备,这一宏伟构想完全可以实现。他甚至预估了绿化带的规模——长6000公里,宽20公里,并做了初步准备。但是,因为资金问题,这一构想最终搁浅。瓦勒拉尼说:“现在,许多国家愿意这么做了,但我也许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构想的人,那时还是1995年。”
  推行虽然不顺利,但随着时间推移,设备所带来的巨大功效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凭借这种方法,瓦勒拉尼最终踏上了9个非洲国家的土地,后来又推广至中亚的两个国家,然后到了中国。
  
  技术引入中国
  
  2000年,第四次联合国荒漠化缔约大会上,瓦勒拉尼与中国代表就中国荒漠化严峻形势进行了讨论,中方邀请瓦勒拉尼来华实地考察。双方一致认为,瓦勒拉尼系统是破解中国荒漠化治理难题的最好方法。
  2006年5月,瓦勒拉尼的设备运抵造林现场,开始整地造林。他们用12天的时间就挖了280公顷的地。
  经测试,瓦勒拉尼系统与传统人工造林相比,苗木成活率提高30%以上,造林整地成本降低50%以上,土壤含水率提高60%。示范区生物多样性比以前有很大提高,水土流失显著减少。
  之后的5年,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克什克腾旗应用这一系统完成示范造林及推广面积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方负责人介绍,阿鲁科尔沁旗当地有一个北沟村,有近1万亩的连片荒地,分属于20多户人家,当地林业局通过做工作,把这片土地连片承包了下来,让瓦勒拉尼治理。这本来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可瓦勒拉尼说在他的治沙生涯中,还是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好事,以至于他感叹,这次的荒漠化治理,是他在全世界范围内,治沙工作推进最顺利的一次,感谢当地政府“兄弟般”的支持。
  瓦勒拉尼的中方搭档名叫王军厚,瓦勒拉尼总是亲切地称呼他为“儿子”,两人的工作配合十分默契,私底下也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王军厚谈到了瓦勒拉尼的个人生活。他说,在荒原上植树,很多时候要吃住在农民家里。对于一个老年人,中国农村的厕所是个大问题,瓦勒拉尼年过80,下蹲不便,而农村又没有坐式厕所,所以每次瓦勒拉尼方便时,都要抱住一棵树,让在场的人哭笑不得。后来,项目组给他配备了一个折叠式座椅。谈及此景,瓦勒拉尼有些羞涩,但咯咯笑个不停,他不好意思地扫了一眼在场的翻译女士。
  言罢,瓦勒拉尼找来一副墨镜戴上,双手叉腰站在房间正中说:“我像不像18岁的人?”王军厚揶揄道:“其实,你还是应该为你的孙子和后代多做些事。”瓦勒拉尼没有反驳,他接过话题说:“是的,应该为后代多做些事。在治理荒漠化方面,我们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应该想一想,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你的儿子,我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儿子,将来还会有什么?”
  他又谈回了他的老本行。中国牧民有烧牛粪的习惯,瓦勒拉尼不赞同这一点,因为这会把牛粪里的种子破坏掉,间接破坏了草原的自然更新。他建议在村落周围多种树,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木材。他还建议,村民畜养的牲口,到了一定的重量,应该及时宰杀,不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理由是,牲口在由幼仔长到成熟的过程中,每吃一份草,都会相应增产一份肉,但当它们成熟以后,肉的分量不会再与食草量等比例增长,草原上的草在减少,而人们获得的肉并没有增加,这是一种浪费。一只肥大的羊,每天都会消耗掉非常多的草料。
  采访结束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瓦勒拉尼坚持要把记者送到楼下。“现在时间还早,我每天凌晨1点睡觉,睡前还要散步一个小时。”记者坐上车,瓦勒拉尼用意大利语道别:“Ciao(再见),孩子。”然后背起手,朝没人没车的地方走,散他的步去了。
其他文献
刘安胜是一位特殊的国际人才,因为他以中国民间人士身份创造了三个“传奇”。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永恒的两大主题。1988年第4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11月11日所在周定为“国际科学与和平周”。  2011年9月27日,第二十三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中国组委会联席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市长协会等65家主办、协办单位及有关社会团体的代表8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期刊
个头不高,被日头晒得失去黑色光泽的自来卷头发随意地覆在头顶,鬓角已有些许斑白,而那张黑红的脸盘上带着农民式的憨厚笑容,身上的衣服干净、朴素,只是深蓝色条纹T-恤衫已洗得略微发白,而牛仔裤上却留着无法洗掉的绿色草汁痕迹。这便是记者初次见到的尚春明,如果没人介绍,记者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个通常出现在田间地头的“庄户人”式的人物与有着近30年番茄科研经验的高级农业专家联系起来,而且他还是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
期刊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ternadonal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hasincreased in reasent vears terms of both volume and importanceThe Ra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RSC)and our partners in Chian.
期刊
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科学成果来自民间,因为民间人才多,与需求结合较紧。因而探索发现民间人才、扶植民间技术,就成为一国发展科教、文卫、社保、金融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金融系统全球化与人才网络全球化    台湾很早就提出亚太营运中心的概念,大家都知道台湾一直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个概念,总之没有欧美执行得那么有效,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台湾不需要,而是由于政治的原因,以及自身的实力不够,没有很好地落实。  以
期刊
“友谊奖”是中国政府为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设立的。本年度获奖的50名外国专家来自21个国家,涉及工农业、能源环保、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    “许多国家设立奖项表彰那些为本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如法国的荣誉军团勋章、德国的功绩勋章、英国的荣誉骑士勋章……中国政府在评价和肯定我们这些外国专家在华工作成绩时,选择了表示友好关系的词语‘友谊’,来肯定外国专家所作
期刊
据《日本侨报》报道,旅日华人学者巨东英博士4月开始出任日本埼玉工业大学副校长。  改革开放以来,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已达6000多人,现在活跃在日本700多所高校的华人学者至少有3000多人,担任教授、指导日本人博士的学者也越来越多,有的还担任了系主任等。但是,担任大学校长级职务的华人学者,巨东英尚属第一位。  巨东英,1954年生于山东省,1979年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1985年清华大学工
期刊
中央军委近日印发《2020年前军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根据《规划纲要》,未来10年中国军队将着力培养4个方面的人才,即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以及新装备操作与维护人才。为集中力量破解人才发展现实难题,推动人才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8个重大专项工程,包括人才结构优化改造工程、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锻造工程、非战争军事行动专门人才开发工程等,其中的“海外智
期刊
虽然目前全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但是航空业仍有望保持持续增长,中国市场将是航空业发展的重心。  2011年10月15日上午10时26分,中国南方航空公司  CZ031航班安全抵达首都国际机场,标志着我国购买的首架空客A380飞机正式交付使用,也是我国航空业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空客)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恩德斯曾说过:“虽然目前全球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危机,但
期刊
徐冠林校长执掌南大期间,使南大阔步前进,迈向世界著名大学的行列,他还在新中两国干部培训合作的“旗舰”项目的引领下,为中国培训了成千上万名管理与专业人员。    新加坡《联合早报》9月5日公布了QS(Quacquaellisymonds简称QS)世界大学最新排行榜,南洋理工大学在排行榜上大跃进,上升16个名次,排名第58,是名次上升最多的亚洲大学。这一成果的取得,与前不久刚卸任的南洋理工大学前任校长
期刊
中国是外国人眼中一个很传奇的国度。江山多娇,风景如画,她有着与众不同的国家风貌;世界上唯一不间断文明的古国,5000年历史绵延长生,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日益为外国友人所认识和发掘,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对海外人才形成了极大的心理吸引。同时,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失业率居高不下。相较而言,中国经济的稳中有序发展,和拉美、非洲、东南亚相对脆弱的经济形成对比,使中国成为巨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