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d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国画大家齐白石先生的成才经历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齐白石出生于1864年,湖南湘潭人。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所以他16岁就开始拜师学习雕花木工。齐白石的木工师父手艺很好,他又认真好学,所以他的手艺越来越好。由于经常跟着师父在外面做活,渐渐地,他在当地有了些名气。
  齐白石学手艺不仅勤动手,更善动脑。他发现师父雕的花翻来覆去就那几个固定的样式,什么“麒麟送子”“状元及第”,没什么新意,于是就搞了些创新,把国画里的一些元素,如虫草、花鸟等,迁移到木雕里。起初只是试探,没想到雕出来的新品颇受大家欢迎。
  这种经历让他对国画有了强烈的兴趣,但没有人教他画,而他能看到的国画画册也是比较初级的,所以一直无法真正入门学画。
  直到20岁的一天,齐白石在一个主顾家里干活时,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国画教科书。一个想学画的人看到一套画谱,就如同一个想学武的人看到了一套武功秘籍。可是这套书是别人的,在当时又很稀少珍贵,他只能向书主借来,用薄竹纸覆在书页上,描红一般照着原画一笔一笔勾描。他就这样勾画了足有半年,画了16册,才悉数描完。
  接下来的5年,齐白石靠这套勾描出来的《芥子园画谱》做木雕,闲时也反反复复临摹,勤学苦练,他画画的底子就这么打了下来。后来齐白石的画在当地出了名,引来名画家收他为徒。接受了专业指导后,齐白石畫技更上一层楼,终成一代国画大家。
  发现一本好书,花半年时间抄下来,又花几年时间学这一本书,这是在信息匮乏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求学若渴的年轻人所做的事。而在今天,有几个人能做到?

“手机艺人”


  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我们的时间就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每天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让我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选择;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少,我们总是被标题吸引,打开正文后匆匆看两眼又马上关掉;每天更新的网络热点,当时看得热闹,到第二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我们幻想在一篇网文中寻找到“干货”,希望发家致富、人生辉煌的不传之秘能被列成要点,和盘托出,没想到只是又一次被骗了点击;我们总是在找更多的资源,搜索、下载、囤积,然后闲置,错把硬盘当成自己的大脑……
  如果说齐白石的故事是一个“信息匮乏时代的手艺人的故事”,那么这就是“信息过剩时代的‘手机艺人’——我们的故事”。
  齐白石先生的这种专注和一丝不苟,想必现在少有人能企及。胡适先生写过一篇趣文,叫《差不多先生传》,文章里虚构了一个叫“差不多先生”的人物。这位先生有一句名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在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这位“差不多先生”的影子。

不苟且


  历史学家罗尔纲年轻时曾担任胡适先生的助理,受胡适言传身教颇多。他回忆说,胡适先生最令他受益的教诲就是三个字:不苟且。
  什么是“不苟且”呢?胡适说,不苟且就是“狷介”。胡适认为,“狷介”不仅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做学问的品格,也就是“一丝一毫不草率、不苟且的工作习惯”。罗尔纲早年受这种“不苟且”精神的熏染,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一以贯之地践行,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
  年轻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热情有余,少了一些冷静踏实;急于求成,少了一些耐心细致。如果能早一些明白“不苟且”的重要性并躬身践行、一以贯之,人生之路可能会好走很多,个人的才能也更容易培育和施展。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晚年回顾自己的人生,从经历中总结出7条人生经验,其中第一条是“追求完美”。18岁的时候,他每个星期都会去歌剧院看一场歌剧演出。有一次他观看由意大利音乐家威尔第创作的歌剧《法斯塔夫》时,被深深震撼,随后他查阅资料,发现这部伟大的作品竟然是威尔第在80岁时创作的。
  80岁的威尔第早已经功成名就、享誉天下,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地创作一部歌剧呢?威尔第在一篇自述文章中是这样写道:“身为音乐家,我一辈子都在追求完美,可完美总是躲着我。所以,我有责任一次次地尝试下去。”
  这番话给年轻的德鲁克很大的触动,甚至成为他一生行事的准则。所以直到90岁时,已经著作等身的他还在辛勤工作,写出了思考未来管理问题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一书。
  (江 枫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书,毕力格图)
其他文献
春秋时期,卫国大臣蘧伯玉一天因事外出,半夜时分才匆匆往家赶。路经王宫时,他吩咐车夫说:“快停下,我要下车,你也下来牵着马走过去。”按当时礼节,臣子经过王宫门口必须下车,以示敬重。但由于已是深更半夜,路上不见一个行人,车夫便不太情愿地嘟囔道:“反正也没人看见,何必呢?”闻此,蘧伯玉一脸严肃地批评说:“敬重国君就应该发自内心,可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如果大家都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这国家还有个好吗?”  如
期刊
小孩撒谎,可笑而不可恶。  我家老大,“诡计”多端。四岁时,带他去朋友家聚餐,其他小孩都留在户外踢球,他呢,一个人溜进盥洗间,好奇地使用电动剃须刀,把自己的眉毛剃掉了。  我发现后,惊问“失眉”缘由,他居然面不改色地说道:  “哥哥在花园里踢球,球飞到我脸上,打中我的眉毛,它就整条掉下来了!”  我听后笑倒在地,忘了生气。  少年撒谎,可恶而不可恨。  少年撒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懒惰而
期刊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听到当地人传说,这一带有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照例,才华横溢的苏轼不太计较此说是否真切,反正诗情与哲思已因之喷薄而出。  苏轼在《赤壁赋》中这样写道: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曹操《短歌行》的创作时间有争议,因为全诗的意象似乎并不通贯,更增加了推定的难度。但无论如何,“月明星稀,乌鹊南
期刊
三位朋友都去過同一个地方,给出的评价却各不相同。  朋友甲说:“没意思,饭菜不好吃,宾馆里没空调,而且连自动麻将也没有,还得玩手动麻将。我劝你别去!”  朋友乙说:“那里一般,所有旅游景点该有的东西都有,山还算清秀,树也不错,只是太冷了,没玩过的可以去玩玩!”  朋友丙则很兴奋:“那个地方你一定要去。那里的山道是明朝时期用石头砌成的,上面已印下千千万万的足迹;路两旁,千年以上的古树随处可见;树间,
期刊
从前,一只多愁善感的年轻飞蛾爱上了一颗星星。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他妈妈奉劝他去爱桥上的一盏灯。  她说:“你不可能跟一颗星星厮守,却可以绕着一盏灯盘旋。”  “这样的话,你就有地方可去了,”他爸爸说,“要是追求星星,你根本无处可去。”  然而,年轻的飞蛾并没有听从父母的劝告。每个黄昏,当那颗星星出现在天空时,他就动身朝星星飞去;每个黎明,他都因为这种徒劳无功的努力而筋疲力盡地缓缓飞回家。  有一
期刊
一  霄霄读小学四年级时,就对股市曲线图很感兴趣,他问我:“妈妈,为什么这个线一会儿上去,一会儿又下来了?”  那是2011年,霄霄在学校有一堂课,叫“儿童经济学”,老师会给孩子们讲货币的起源,也讲股票和投资。  这年圣诞节,我对霄霄说:“妈妈送你一个圣诞礼物——1万元的本金,你可以告诉妈妈,你想买什么公司的股票,妈妈帮你操作。赚的钱都给你当零花钱,亏的钱由妈妈来承担。”他很开心。  霄霄让我买的
期刊
曾国藩的湘军里有一位奇人,此人出身极其穷困,其母亲、祖父、兄嫂、三子先后或饥或病而死,年过三十才考上秀才,四十多岁靠教书为生仍常常无米为炊,史书上用“家酷贫”三个字来形容他的处境。  就是这样一个孱弱老迈的儒生,在四十五岁“高龄”开办团练,竟召集了一千多名弟子,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从未摸过兵器的他先率军解南昌之围,后以百人兵力剿数千敌匪,征战四年克城数十,二百余战几乎没有败绩。他是曾国藩部队里最为
期刊
这个案子发生在1869年4月6日。原告请了两名帮工,到马路上捡马粪。他们俩从晚上6点干到8点,在马路上共堆了18堆马粪。马粪堆起来以后,因为太多不好搬运,两位帮工就回去取车,准备第二天来搬,但他们并没有在这18堆马粪上做任何标记。  第二天早上,案中的被告看见了这些马粪,就问附近巡逻的人:这些马粪有没有主人?有没有人要把马粪运走?巡逻的人说不知道。被告听了以后,觉得这些马粪没有标记,也没有主人,就
期刊
管理有层次之分,也有高低之分。  管理可以划分为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文化化这四个层次与阶段。以卫生管理为例——  在管理的第一个层次与阶段,即制度化的层次和阶段,一般是建立了卫生管理的制度,不管多少条,其实最关键的就是一句话:“要讲究卫生。”当然,内容可以很多,比如要讲究公共卫生、要讲究个人卫生、要扫地、要洗脸刷牙,等等。  到了规范化的层次与阶段,一般是对卫生管理的行为进行规范。不仅提出“要
期刊
展览“物尽其用”的部分展品  中国艺术家宋冬曾在一个名为“物尽其用”的展览上,展出他已过世的母亲收藏的家居用品。展品中包括他母亲毕生收藏的全部物品:杯子、罐子、袋子、牙膏皮、衬衫、纽扣、圆珠笔、瓶盖、书包、盒子、绳子、领带夹、饭碗、手包、跳绳、毛绒动物和娃娃……总共一万件物品。所有物品都放在北京那个只有几十平方米的家中,房间太小了,到處是展品。  当我看到这些展品的时候,首先,我是困惑的。为什么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