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主体性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主旋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认识和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追求课堂导入的巧妙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注意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每当上课铃声一响,学生们尽管已经坐好,但课间的兴奋状态难以一下子使学生平静下来,注意力也就难以集中,更难进入学习的情境之中. 此时,老师如果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一种吸引人的导入情境,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每名学生带入学习中来.
   例如,我在讲解“直角三角形”这节课时,为了吸引学生,我一走进教室就大声朗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老师今天是怎么了,怎么朗诵起唐诗来了?随之我就问:“要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我们登上的楼至少要多高呢?”学生的思维马上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争先恐后五花八门地回答. 为了烘托气氛,我接着说:“可能比世界第一摩天大楼——石油双塔大厦还要高几十倍呢?”学生无比惊讶,半信半疑. 这时我顺势引出课题,对于这个问题可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当然得加上一定的条件,那么我们本节课就来学习解直角三角形.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一直保持高涨的情绪,可想而知这节课的效果.
   2. 加强数学知识的生活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上下工夫.
   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因此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学生身边的事中挖掘数学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如七年级下册中的铺地板问题:什么形状的地板或地砖能铺满地面?有何规律?一开始学生可能摸不着头脑,老师此时就不应该直接说出答案,应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作一些实地调查. 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多数学生家里都住上了楼房,家家都铺上了地板或地砖,对于没有住上楼房的孩子来说,也有观察的空间,如城市马路上铺的各式各样的地砖,还有墙壁上的墙砖等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老师就要另想办法了,比如说让学生想象出地板的形状,然后在纸上画出,再剪下来,也可以研究出铺地板的规律.
   3. 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这就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加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包装教学内容. 打个比方说,一件不被重视的商品,如果给它打上精美的包装,也会吸引很多顾客来光顾的.
   如我在上一些习题课时,为了不使课堂枯燥乏味,经常设计一些闯关的游戏或探险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 我在上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习题课时,就是以游戏闯关的形式出现,先是游戏的第一关,以竞赛的形式出两道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题作为铺垫,同学们很怕自己被淘汰,做得非常认真,积极性很高,接着是第二关、第三关……直到最后一关,题的难度逐步加大,全做对的为闯关成功. 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真是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中,收获很大.
   4. 注重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火把理论,既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所以讲课语言幽默和说话简练的老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因为好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我在进行合并同类项这节课的教学时,根据学生经常出现合并不完全和漏项的问题,编了这样的顺口溜:“看同类,并同类,最后检查漏同类. ”
   总之,教师精心地进行情境设计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放手实践,自主合作
  
   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但仅评这一点是不够的. 数学中的定义及性质中的术语很多,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术语,这就给理解定义及掌握性质并灵活运用性质进行解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有些老师看来很简单的内容,学生却很难理解,这就要求老师切实抓好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环节的教学. 不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演示、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从而激发他们探究欲望.
   还有我们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时,学生出现卡壳,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这时间包括学生的思考时间,演算时间和深入探究的时间. 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而应让学生独立思考. 当独立思考行不通时,可以小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其中的真谛. 这种学习结果学生很难遗忘,所以要教师尽量给学生创造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鼓励创新,大胆质疑
  
   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 问题是创新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此时教师就要抓住机会,对有创新意识,主动学习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用激励性的语言或热烈的掌声或赞许的目光,使学生充分品尝获得成功的快乐. 同时还要根据“创新”的不同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心中的创新之火更加炽烈,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对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距目标只有一步之遥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上给以肯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画龙点睛般的指导,他们就能收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对一小部分自以为与创新无缘的学生,绝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他们. 一要认识到成绩的差异不能说明他们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 二要看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不能只看他们与优生的差距. 三要意识到哪怕他们是一点点的进步和发现,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是一种“创新”. 在教学中要从他们的错误,甚至是荒唐的回答和思维中,寻找一定的思路和心意,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其获得“我还能行”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主动、进取学习的意识.
  
   四、分层要求,因才而异
  
   为达到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的目标,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的第一个办法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材施教,尽量作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 对“兴奋型”学生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 根据学生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操作,演示. 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落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沉着、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 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的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要提高学生的成绩,使每一名同学都能稳步地前进,我采取的第二个办法是“好”带“差”,让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学生,结成学习小伙伴,实行阶段性评比,看哪个小组的帮助取得了实效性的进展,哪个接受帮助的学生成绩进步最快,可作为小老师去帮助下一名学生,同时对学习差的学生也是一个最好的激励,这种做法使我们老师减轻了压力,同时也增强了同学们的友谊和责任心.
   为了对全体学生负责,我采取的第三个办法是:在班级中定期召开数学学习方法讨论会,让成绩优秀的同学逐个介绍经验(可分章节介绍). 同时开辟黑板报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方法的主人.
  
   五、肯定优点,促进发展
  
   作为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肯定学生的优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毛泽东曾说,“青少年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学生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在教学中帮助每一名学生,给学生一个充满数学希望的空间,并用积极的态度和耐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的超越.
   我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古老的印度,有个农夫住在山坡上,他一年四季用两个罐子挑水,其中有一个罐子买来时就有一条裂缝,而另一个完好无损. 好水罐总把水满满地运回家,而有裂缝的水罐回到家时,就只剩下半罐水了. 因此那个可怜的有裂缝的水罐总是为自己的天生缺陷而感到惭愧. 农夫知道后就对它说:“不要难过,在我们回家的路边,开满了美丽的鲜花,难道你没有注意到,这些花只长在你这一边,并没有长在另一个水罐那边吗?这是因为我早就知道你有裂缝,就在你这边撒下花种,你渗出的水浇灌了这些花,这山上小路很多,却没有第二条像你这边开满了美丽的鲜花,不是吗?”有裂缝的水罐听了舒心地笑了,我想,农夫真是一个智者,他使小罐丢掉自卑,树立自信.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正是需要农夫的这种智慧吗?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的任务不只是教数学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就是说给人一些鱼,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方法. 这就暗示我们的老师不要只是教给学生死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用魏书生老师的话说:“将教室变为学室,将课堂变为学堂.”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其他文献
苏联著名数学家A.H.柯尔奠戈洛夫曾经说过:“只要有可能,数学家总是尽力把他们研究的问题从几何上视觉化!”而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klter-Assisted[nstruetion,简称CAI)实现了这种可能,它改善了学生视觉的认识环境,提高了教学效果,展示了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CAI的辅助作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优用、巧用CAI,如何真正实现使计算机成为人脑的延伸是我们数学教师
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一类新型的题型:探索推理型试题,这类试题往往是以叙述问题的形式展开,在其中假设事件的变化,然后要求你寻找或者判断某种结论,因此,在对这类题型的教学中,重点要突出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并且强调把握、观察、比较的角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有关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
【摘要】 大学数学教育是大学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应在充分结合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運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凸显大学数学的应用性. 本文以大学数学教学目标为切入点,紧紧围绕“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强化过程探究、讨论班式教学”等方面开展对大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究.  【关键词】 大学数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建模思想  一、大
[摘要]为了解决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对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就最新的高中数学教学与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所衔接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解决在大学概率统计教学中如何处理高中数学教学中涉及原属于大学概率统计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新课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考考点要求    2004年新课标开始在高级中学设立试点,2006年已扩大到十个省、市(广东、山东、海南、宁夏、
近年来中考的压轴题常常会出现图形运动问题,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些题目.  例1 (2000年吉林省)如图,有一边长为5 cm的正方形ABCD和等腰三角形PQR,PQ = PR = 5 cm,QR = 8 cm,点B,C,Q,R在同一条直线l上,当C,Q两点重合时,等腰三角形PQR以1 cm/s的速度沿直线l按箭头方向开始匀速运动,t (s)后正方形ABCD与等腰三角形PQR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 (cm
关于钟的时针与分针所成角的问题,文[1]第144页复习题3拓广探索中有如下一道习题:  你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在3时和4时之间的哪个时刻,钟的时针与分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过多地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数学直觉概念的界定    简单地说,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
通过探究人教版高中教材的课本习题,以数列为例,发掘教材的深层价值,引导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一、“问题解决”的世界背景    1980年,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公布了一项历史性的、影响深远的文件《对于行动的一项议程》,提出了著名的“问题解决”这一数学教学模式。其中,第一项建议便指出,“问题解决必须成为学校数学的焦点”,还指出,“80年代的数学教育大纲要求,应当在各年级都介绍数学的应用,把学生都引到问题解决中去,”“问题解决”的提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英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