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的社会特征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h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澳大利亚华人移民,基本社会特征
  [中图分类号]C915 C92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76-03
  
  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政策是其基本国策之一。自1972年中澳建交、澳大利亚废除以种族歧视为核心的“白澳政策”以来,赴澳华人移民不断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逐步调整,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华人新移民成为赴澳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澳洲华人的社会特征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日益引起中外关系史学者和华人史学者的密切关注。笔者多年从事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的研究,近年来因研究工作需要,曾多次赴澳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本文拟从澳大利亚移民与多元文化事务部(Department of Immgration and Muhicultural Affairs,即DI-MA,简称移民部)所查阅到的有关历史档案资料为依据,对近20年来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的基本社会特征作一简要分析。
  
  一、人口数量特征
  
  根据澳大利亚移民部的有关统计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赴澳的华人新移民逐年增多。参见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在整个20世纪8Q年代和90年代中期,香港华人移民一直是澳洲华人新移民的主要来源。在1982-1995年赴澳的华人新移民中,有38.9%来自香港。直到1996年,香港移民的优势地位才被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所取代。其二,每年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华人永久移民数量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台湾和香港移民的数量在1990-1991年达到了峰值,而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数量在1995-1996年达到了峰值。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1、在澳大利亚走出1981-1982年的经济衰退之后,对移民的需求增长,赴澳的华人数量在逐年增加。
  2、自80年代末以来,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开始转向吸收技术移民。香港和台湾的技术移民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的青睐。
  3、到了90年代早期,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日益深化,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的数量也随之下降。
  4、在1994年春,澳大利亚基庭政府作出决定,1989年6月20日前抵达澳洲的19000余名留学生及其9500名亲属将获准定居,其余留学生8000余人如符合年龄、资历等相关条件,也可获准永久居留。这一决定导致1995-1996年度中国大陆新移民数量在达到了高峰。
  5、1996年霍华德联合政府上台后,开始大幅度削减家庭移民的数量,实行更加严格的技术移民政策,加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赴澳的华人新移民的数量开始呈下降之势。
  
  二、移民类别特征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移民选择的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将20年中进入澳大利亚的华人新移民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别:经济移民(包括技术移民和商业移民)、家庭团聚类移民和人道主义移民。对于香港和台湾的华人新移民来说,经济移民一直占支配地位。而中国大陆华人新移民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留学生是移民的主体。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技术移民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参见下表:

  值得注意的是,移民类别的差异对华人新移民的家庭团聚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香港、台湾经济移民较多,他们把妻儿首先送到澳洲定居,然后自己做“太空人”。中国大陆移居澳洲的多为留学生,他们出国多是没有家庭随行的男性,待取得了永久居留权后,才把自己的妻儿带到澳洲。因移民的类别不同,他们的家庭团聚方式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然而这种团聚的方式,逐渐改变了澳洲华人男女的比例。参见下表:

  
  三、年龄构成与教育背景特征
  
  2001年,澳大利亚的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移民的平均年龄分别是40.9岁、33.9岁和26.2岁。从年龄构成来看,华人新移民的年龄多在25-44岁之间,台湾移民的平均年龄最为年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澳大利亚追求年轻技术移民的移民政策,其结果导致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新移民更加年轻化。
  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的总体教育水平较高。2001年,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新移民中,分别有47.1%、48.1%和46.1%的新移民拥有某种形式的教育或职业认证,分别有33.7%、35.7%和34.7%的新移民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历。这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也显示了1996年澳大利亚霍华德政府上台执政后移民结构调整的趋势与导向(资料来源:DIMA:COMMUNITY TODAY 2001)。
  
  四、经济生活特征
  
  澳大利亚华人的经济生活特征集中反映在就业率和在澳从事的职业上。就业率是衡量华人经济生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2001年,香港出生的华人就业情况最好,中国大陆的移民次之,台湾移民最差。但是华人新移民的就业情况均不如澳洲整体人口。参见下表:

  从在澳大利亚所从事的职业来看,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出生的华人移民从事的职业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90年代中期以前,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大多是留学生(其中又以自费语言生居多),他们英语水平有限,其教育文凭得不到澳大利亚当地政府的承认,因此,多从事地位地下、不需要技术的蓝领职业。1996年,在他们中间,有1/4的人从事着普通工人的职业,1/10的人是机器操作工,1/5的人从事一般的技术性行业,主要是当地华人开办的餐馆。与之相反,1996年,1/3的香港移民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或半专业技术工作(尤其是会计、计算机和其他与商业有关的职业),1/6的香港华人移民还从事着管理者的工作。台湾移民和香港移民的情况十分类似,但是台湾移民更多地从事管理者的工作,而不是专业技术性工作。但是,如前所述,1996年以后,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澳大利亚霍华德政府执政后进一步调整了技术移民政策,上述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2001年,中国大陆新移民中从事技术性行业的人数已超过了其总人数的一半多,高于澳大利亚整体人口的同类水平。同时,香港移民中从事技术性工作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参见下表:

  
  五、在澳分布特征
  
  影响华人新移民在澳大利亚分布的因素很多。对于家庭移民来说,其先期抵澳的家庭成员在澳大利亚的居住情况对后来的家庭成员在澳选择居住地有直接的影响。人道主义移民多集中在墨尔本和悉尼的移民宾馆以及志愿者和亲朋好友较多的社区中。经济移民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和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容易就业的地区。此外,亲戚朋友的推荐以及移民本人对于澳大利亚的了解情况,也是影响移民在澳分布的因素之一。   华人新移民主要集中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西澳和昆士兰等地的人口稠密的城市和郊区,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和差异性。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新移民超过半数居住在新南威尔士(主要集中于悉尼)。2001年,新南威尔士的中国大陆和香港华人新移民人数分别为85450人和37590人,而在维多利亚和其他州的人数较少。这主要是因为香港移民大部分是经济移民,新南威尔士和其他地区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和教育资源优势。此外,新南威尔士的华人社区最多,成为中国大陆家庭移民的首要选择。来自台湾的华人新移民则比较偏爱昆士兰,2001年,有8440名台湾华人新移民居住在昆士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和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华人人际关系网络情况,从而形成了华人新移民在澳大利亚的聚落模式。
  
  六、宗教信仰特征
  
  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的宗教信仰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华人文化生活变迁的新特点和澳大利亚民族同化的渐进进程。佛教和基督教是澳大利亚华人新移民信奉的两大宗教,2001年,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台湾信奉佛教的华人新移民人数分别为27740人,7860人和9820人,信奉基督教的分别为6620人,11340人和4820人(资料来源:DIMA:COMMUNITY TODAY)。
  综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澳大利亚政府不断调整移民政策,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华人新移民已成为赴澳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澳洲华人的基本社会特征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数量逐年增多,年龄结构向年轻化发展,移民的经济与教育技术含量增加,移民类别、聚居模式及职业构成也具有与前不同的新的特点,这无疑将对未来澳洲华人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反映了澳大利亚作为一个传统的移民国家,移民对其国家利益和经济目标举足轻重的影响与作用,同时也反映了高新技术人才对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推动作用,技术移民在澳大利亚移民类别中已占有重要地位。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法律体系比较完备的国家,澳大利亚的移民法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作为澳大利亚移民社会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增加的华人新移民,应当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的移民法,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应该从技术能力、教育水平、文化修养等方面提高自己,融入澳洲主流文化,在21世纪日益繁荣的澳大利亚与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引导银行资金投向农村,解决农村金融困境?民国华洋义赈会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它充当着银行资金流向农村的桥梁,通过将银行资金与自有资金搭成贷放,注资农村合作社,形成“银行——义赈会一信用社——社员”的贷放模式,进一步发展为“银行——合作社——社员”的放款形式。华洋义赈会在“资金归农”中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资金匮乏,更为银行资金找到新的投资领域,并推动民国政府建立现代
期刊
19世纪前半期,随着条约恶劣的荒地以及西部旧土官统治区开垦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社会精英——以移民为主的土地开垦事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在处理纳税问题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对地方官的治理积极提出各种问题的地方领袖。尽管这些新兴势力并没有获得科举头街,但对于陷入治理僵局的地方政府而言,他们的举动具有填补官方统治职能以及恢复人们对政府已经失去的信心的可能性。清朝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股新兴势力的重要性,而
期刊
[摘 要]加拿大和美国间的不设防边界可以追溯到1817年由英美双方确定的《拉什-巴格特协定》。该协定是在1812—1814年英美战争之后,两国达成的有关五大湖流域非军事化的协议。在其后的执行过程中,该协定历经两次大的挑战,最后得以保留并存续至今。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加美不对称双边关系的确立,协定的执行过程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建立在妥协、谅解基础上的原则性。《拉什-巴格特协定》为加美不设防边界的形成
期刊
[摘要]19世纪前期,为了满足民用国需,越南阮朝采取较为灵活的外贸政策,以对华贸易为主导,发展东南亚地区国际贸易,并与西方国家保持一定的通商关系,对外贸易一度较为活跃,但由于受自身社会经济结构限制和传统农本思想的影响,以及对西方殖民入侵的戒备心理,这一时期越南参与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贸易的程度和规模都极其有限。  [关键词]越南,阮朝,明命,东南亚,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K1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明清时期,迎神赛会屡禁不止的原因很多,经济原因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16世纪开始的商业化促进了迎神赛会经济功能的深化,主要表现为:迎神赛会的市场功能不断强化,就业功能被广泛认可。市场功能的强化保证了商人对赛会的持续捐助,稳定了赛会的资金来源;就业功能被部分士人认可,并最终得到乾隆帝的承认,促成了乾隆朝“宽禁”政策的出台。由此,迎神赛会屡禁不止的现象演变为朝廷弛禁赛会的局面,反映了朝廷对民
期刊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出生于奴隶主骑士家庭,自幼在罗马接受教育,年轻时便开始学习法律,在早年还曾游学雅典。出道不久,西塞罗在律师界就名声大振,旋即在政界崭露头角,最后官至总揽罗马军政事务大权的执政官。他为后人留下了《论共和国》《论法律》等著作。  现今政治法律思想著作都不能不提到西塞罗,西塞罗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在于他是沟通古代希腊与欧洲中世纪、乃至近代的桥梁
期刊
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广泛社会后果。在乡村造成办学主体由私向公的转变,减弱了民间办学和就学的积极性。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而乡民对新教育传播的“知识”却不那么承认,使新学生在乡村中不受重视,流向城市寻求发展。乡村读书人心态也开始转变,厌弃固有生活,甚至轻视农民。随着城乡的分离,在都市中游荡的知识青年和失去读书人的农村都成为
期刊
对于一个被公共化的共享概念,西方人权文化的历史背景不意味着解释的特权,既然人权被认为是普遍有效的概念,它就必须在理论上是开放的,在文化上不可以设限。天赋人权在理论合法性的失败,特别表现为它所包含的自毁逻辑。人权制度只能以公正原则作为唯一最高原则去定义人权体系,人权就是每个人能够被公正对待的权利。预付人权理论认为,每个人生来就获得人类预付借贷给他的与任何他人相同的权利,人权虽然不劳而授,但绝非不劳而
期刊
[摘 要]1916年1月墨西哥反政府武装比利亚的部队袭击了美国边境。同年3月15日,美军侵入墨西哥围剿比利亚,激起了墨西哥民众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1917年2月在美军长期驻扎墨西哥也无法解决美墨之间问题的情况下,威尔逊总统被迫撤回了美国军队。尽管威尔逊本人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在处理墨西哥问题时运用老师训斥学生的方式暴露了美国外交在理想与行动上的差距。  [关键词]墨西哥革命,美墨关系,威尔逊,
期刊
[关键词]本课教学,学术规范训练,“学术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64-03    高校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互动,近几年来,本人结合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积极在本科生中推广小型“学术研讨会”,作为课程改革的实验,以增强课程的学术含量,组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