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特色”去去涩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58119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特色”已是一种社会时尚,仿佛只要和它扯上一点关系,就会立即有了品位,上了档次,于是乎,许多工作就情不自禁地“特色”起来。学校当然不甘落伍,各种“特色”不由分说地占据了校园原本就十分拥挤的空间,成为许多学校“自诩的品牌”。或因水土不服,或因生成超速,或因众口难调,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造成的“招牌菜”在现实中却远远偏离了奢望中的“美味”愿景,渐显苦涩难堪的同时也让“特色”二字在许多人潜意识里悄然由褒成贬。
  学生难堪其“涩”。一是“一厢情愿的特色”,漠视差异性成长需求的同时势必酿成“禁锢的苦涩”。许多校园狠抓“规模特色”,不仅有要求人人参与的纪律,还要严格要求每天“特色教学”和“特色练习”的时间,不仅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还禁锢了其个性和特长。二是“节外生枝的特色”,加重课业负担的同时势必挤出“不堪的苦涩”。“校园特色”必然要在学生原本紧缺的时间资源上分一杯羹,“不堪的苦涩”可想而知。三是“勉强的特色”,让一大部分学生自曝其短的“无奈的苦涩”。有的“特色工程”纯粹是勉强为之,身陷其中的部分学生其实就等于宣告在某一方面差人一等,再加上原本就缺乏基础、个人兴趣不高,其参与过程也就多为赶鸭子上架,自尊受挫、参与被动、活动勉强等诸多原料混在一起的结果一定会是“无奈的苦涩”。
  教师难奈其“涩”。众所周知,从过去的分配到今天的选聘,中小学的教师队伍都是按照学科教学的需求配备的,师资力量不仅非常有限,而且处处受限,即使是私立学校也会碍于各种局限不可能随心所欲招揽教师。于是,即使是同一个学科的教师也无法做到具备相同或相近的兴趣与特长,更无法奢求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趋向于同一“爱好”。而时下一些学校盲目追求的“规模特色”恰恰又需要大量的具有相同特长的教师去教学和辅导。于是,大多数教师在“被特色”的同时,自主发展、个性发展也就失去了选择和平台,无奈中,只好转而恶补许多“不爱”甚至“厌恶”。
  家长难忍其“涩”。许多学校不约而同大打特色建设的“宣传牌”,迎合了众多家长“望子成材,学有专长”的心理,让许多不同经济状况的家长趋之若鹜,也催生了众多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可随着许多“特色”因不当操作而回归“褪色”,甚至因盲目模仿而举步维艰时,家长们“失望的苦涩”也必然更加难以忍受。
  在这些“特色过程”中,有的教材没有成册,师资没有着落,活动未成模式,可“特色大旗”却已举得有模有样。如此“特色”折磨的只有众人的“胃”,有的平时难以一见,只有特殊时间才露出“羞涩的脸”,俨然教育工程原本可以一蹴而就;有的旧特征“涛声依旧”,只是换上了“时尚词语”的新装,如此改头换而的“特色”让人紧蹙双眉……我们清楚,时代的发展需要各类极富特色的人才,只有每一所学校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培养出有特色的人才。我们无法否认,许多“特色学校”,还有一些学校里的“特色班级”的确使许多学生走向了成功,但我们更应该明白这种“特色”无论是五颜六色,还是万紫千红,部应该散发出宜人的芬芳,既让人赏心悦目,又让人褒奖有加。而那些处处让人倍感“苦涩”的特色之花,无论其色彩、芬芳、姿态多么鲜明,都不是合理的教育现象。为“校园特色”去去涩吧,让其还原应有的风味和魅力。
其他文献
茶余饭后,当几个同行围坐在一起聊起工作中的酸甜苦辣时,大家总会发出共同的心声:当班主任实在是太苦、太累、太烦……特别是小学低段的班主任。现在的孩子需要管理他们的地方太多了:大到世界观的形成,小到坐立行走行为习惯的培养,样样都得运筹帷幄,亲力亲为。但如果都由班主任事事躬亲,面面俱到,那班主任就真成了孩子的保姆,既让自己陷于琐碎繁杂的事务中,又不利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成长。为此,我一直在思索:找一条什么
期刊
下班路上匆匆往家赶,突然手机响了,在包里翻出手机,“喂,您好。哪位?”例行地问问陌生号码。  “老——师——”是一个孩子拖长的声音。  “噢,谁呀?”我思量着孩子放学了打电话有什么事。  “我是圆圆。”  这个名字在我的脑中飞快地转,孩子的脸也走马灯似的浮现。可是因为刚接了个新班,班里的孩子还不熟,一时真没想起来。“哦,什么事呀?”  “您今天下午布置的作业——”  “哦。”我打断了孩子的话语,重
期刊
如果我想教得好,就一定要去探究我的内心世界。但我可能在那里迷失,不断自我蒙蔽和固步自封。因此,我需要一种同事之间相互切磋、对话的共同体的指引——这样的共同体可以支持我经受住教育的磨炼,我们可以从彼此间找到帮助自己教得更好的资源——只要我们能找到互通的门路。  ——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  教师在选择团队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助力自己发展的团队,而不是为了别人放弃自己。如果这个团队不能助力
期刊
一个班集体,就像是一个装满溶液的化学容器,由于多种因素的生成、合成作用,总会不断地发生反应。这些反应也许是令人欣喜的,是有利于班级发展的,也许是会引起剧烈震荡,甚至引发爆炸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工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在无形中化解这种矛盾,并且使这种矛盾巧妙地为我所用,更好地促进班集体的成长。  案例  下课了,我还没迈出教室门,班里的小杰就一把拦住了我。“陆老师,我们强烈要求张
期刊
陆老师所带的是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班级中女生能力强,班长小月更是凤中之凤,担任班长职务无可挑剔,陆老师也表达了对小月的欣赏。我想直到小学毕业,没有意外,小月会稳稳地坐在这个位置上。但,男生们不满意了,他们提出了由男生的领军人物张飞来替代小月担任班长的职位。陆老师在征得小月的同意、又与张飞细谈后,毅然决定赋予张飞这个重任。从此,班级中,男孩子奋发向上,女孩子本就乖巧,班级找到了一个平衡的支点。  这是
期刊
如今,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各类教师培训已经成为常规性的工作。除了指令性培训外,许多教师还自发地组织起来,线上线下成立了各种学习共同体,交流心得互助发展,班主任共同体就是其中比较活跃的一类。主动学习是好事,然而,就我个人的有限观察,不少老师在共同体的表现似乎离真正的学习尚有不小的距离。这里,就以班主任共同体为例,说一说共同体中的伪学习现象。  我把一些班主任在共同体中的伪学习分为四类:
期刊
2010年,对国内某著名教师网络研修共同体的研究表明,教师使用共同体时间以1€H?年人数最多,3年以上的人数少之又少,不少教师在共同体中的学习并没有持续下去。有些教师在刚开始的时候怀抱着满腔的热情加入到共同体学习中,积极地学习研究、干实事、与其他成员互动,但是不到2年的时间,他们慢慢会失去热情,转而为一种观望的态度,甚至中途放弃者也不在少数。  一个团队是否可以提供适合自己成长的营养?这是我关注参
期刊
陆老师班上发生的“政权交替”事件,能有如此圆满结局,确实让人感到欣慰:其一,能如此平静,顺畅地实现;其二,实现之后能如此安然地过渡与发展;其三,发展之后能朝着有益的方向持续延绵,没有出现“旧势力”的反扑、“新旧势力”的各种斗争,班级呈现欣欣向荣、人人自治的良好局面,确实是一次成功的示范。  在这样的案例面前,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班主任的民主意识。试想,没有民主选举就不会有“男生俱乐部”的荐言,谈话,调
期刊
读过陆雯君的《男生女生携手行——由“推翻政权”想到的》,一方面赞许陆老师重视学生的意见、善于调整班级管理策略和方式的做法;另一方面由“案例”(此处表达为“缘由”和“问题”似乎更好,更能体现行动研究的特征)、“分析”、“实践”、“反思”,基于理性思考的行动研究特点和体现“经验+反思=成长”特点的叙事研究结构,这样的行动和表达也值得学习借鉴。  表达和研究一个案例,主要目的或者在于通过故事提供可以借鉴
期刊
仔细看了几遍陆老师的案例,我对陆老师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善良表示钦佩,然而也有一些质疑想跟陆老师共同探讨。下面把陆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和我的疑问列举如下:  陆老师的优点:  1.陆老师很懂得借势,能抓住教育时机。这篇文章比较好的原因是它从一个突发事件入手,而不是老师精心设计的教育事件。“男生俱乐部”的成员们跟老班叫了个板,但老班并没有因此觉得难堪。哭笑不得后,她既想到了现任班长的优势,也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