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有新意 彤笔常新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04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松喦先生(1899—1985)是我国二十世纪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近七十年的美术教育和国画创作生涯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先生谙熟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画风苍劲浑厚,章法构图变化多端,色彩运用大胆奇特。先生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从传统意境和图式,转向对现实生活与社会变革的描绘。上个世纪50年代,先生的绘画功力虽深但却没有跳出石溪、石涛、沈周和唐寅的笔墨,文人画习气尚浓。六十岁在壮游祖国名山大川后,先生锐意探索,巧妙地把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激发出炽热的创作情怀,一批惊世骇俗的绘画作品问世,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的转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先生擅花鸟、指画、书法,兼通诗文,尤以山水画的艺术成就最高, 许多绘画作品被国内著名美术馆、博物馆所收藏,并流传至海外,今甄选几幅精品佳作与读者共同赏析。
  


  


  从60年代开始,钱松喦先生的山水画创作既引领了国画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成为山水画推陈出新、表现时代的代表。先生曾与傅抱石等江苏画家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创新与探索,并开拓出山水画的新风貌,学界称之为“新金陵画派”。重传统、重写生、重民族意识的眼光构筑起先生的绘画图式,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画转型中的重要学术位置。先生的绘画作品从传统意境的描摹到表达对于现实生活的体验感受,从传统图绘模式转向描绘祖国大江南北的真山真水,乃至社会变革。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生积极投身到火热的时代生活之中,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960年,先生参加了“江苏省国画工作团”,进行了二万三千里的壮游,越华山峰巅,谒延安宝塔,登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观巫山云雨,赏湘江风貌……祖国的壮丽山川使他的眼界大开,他走一路画一路,不断地将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歌颂新时代的主题注入到绘画作品中。先生曾满怀深情地描绘着令他动情的一切——几年中画了大量的速写和国画写生稿,并以传统技巧来表现新的生活,开拓新的境界。在创作上先生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并以此确定了自己的创作主调。与此同时,他还注意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加以艺术处理,使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作和发表了不少震动画坛的作品。《瘦西湖图》(见图1)是先生六十五岁时以写实手法创作的一幅描绘祖国大好山河的山水画佳作。该图采用近实远虚的手法将远山近景表现得层次分明。远景笔墨含蓄,树木疏散概括,隐现的几顶屋脊与石青晕染的树木相应成趣,浩茫烟云之间,色彩淋漓,情景交融;近景笔墨丰富,勾画细密严谨。辽阔的水面上架起了一座石桥,桥上的五个亭台相依相拥,亭脊用赭石加藤黄晕染,亭内游人或坐或行,桥上人来人往,桥下波光粼粼,几只篷船穿行而过。整个画面线条纵横有序,色彩交织融汇,表现了扬州五亭桥远望小金山的美丽景色。此画作在立意、构图、笔墨、色彩上都可谓匠心独具,通篇气息回环贯通。
  钱松喦先生并不是革命圣地题材绘画的首创者,但其作品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同时代其他画家所不能企及的,这部分作品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特别是新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构成了二十世纪山水画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先生这类题材的作品感情内蕴,含蓄典雅而不外露,他将自己对革命圣地以及对祖国的热爱赋予绘画作品之中,意境深沉而广阔。《韶山春晓图》(见图2)是1962年以革命圣地韶山为题材创作的一件作品。图中青山远岫,山花烂漫,毛主席故居笼罩在一片绚烂的景色之中。该幅作品工整绚丽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先生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特点。《塔山永峙 延水长流》(见图3)是先生八十岁时的一件绘画佳作。画面山石巍然耸立,极具体量感。山巅之上宝塔接天,山下延水穿过石桥奔流而泻,境界苍茫宏大。从此件作品中我们已看不见先生早期创作中常见的青绿着色,短而粗的战笔和焦墨渴笔使笔墨本身的形式美感得到进一步加强,整幅作品苍厚凝重,老辣纷披,力挺万钧,体现先生晚期作品的主要特色。
  二十世纪50年代,钱松喦先生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主题以及表现太湖风光的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山水及人物画作品。这批作品紧密配合现实生活,反映新生活给人们带来的新变化,作品感情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花果满山鱼满湖图》(见图4)以全景式构图方式描绘江南水乡水果丰收的景象。图中前景果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获得丰收的人们面带喜悦忙于收获;远景浩淼的太湖上一只只载满货物的帆船纷纷离岸驶向远方。此幅作品场面较大,画家在处理时注重画面的整体气势,画面细节上用笔细腻,众多人物穿插其中,使画面变化丰富,在色彩上,画家以明丽的色调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湖田新绿图》(见图5)创作于1970年。中国古代的画家多喜爱画残山剩水,断壁残垣,從来没有人把大地田野作为主体来进行描绘。钱先生在投身到火热的工作及现实生活中后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社会主义祖国大地复苏,自然界生机盎然,尤其是农业的大发展,良田万顷,碧波坦荡,这些都激发了先生以此为题材作画的冲动。为了表现田野的辽阔,先生运用传统山水画的平远法,将看似简单而又规整的稻田描画得既丰富多彩又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该幅画面一片新绿,近处房屋林立,远处沃野万顷,河流交错,帆船往来,虚实相生,静中有动,成功地表现了江南鱼米之乡诱人的景象。
  钱先生笔下的花鸟画作品具有情真意浓、耐人寻味的特点。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沿着古代文人画的发展脉络,如梅、兰、竹、菊“四君子”等;二是来自他多年的江南水乡生活,得益于民间艺术,乡土风情,如无锡泥人大阿福、宜兴紫砂茶壶。《双清图》(见图6)创作于1980年。该图写意绘竹石菊花,菊花肆意盛放,几竿风竹前后有致,栩栩如生。整幅作品笔墨浑厚沉着,内容生动,技法娴熟,色调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先生花鸟画的水平及特色。
  


  


  指头画的艺术形式始自清初画家高其佩,历经300余年的流传和发展,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将它推至到一个高峰,七十年代末,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创作春天的到来,钱先生又把它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文革期间,先生的十指负伤,握笔困难,以致影响到书法和绘画的创作。面对挫折,先生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放弃作画,他曾说过:“画已成了我的生命,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是把我十只手指砍掉,我也会用牙咬着笔,继续作画。”在古人指头画的启发下,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践,先生发明了一种适合自己别具一格的指画技法,并创作出一批指画佳作。指头画作《静对瓜棚拜上人》(见图7),用苦瓜入画,以表明画家向“苦瓜上人”石涛的致意,间接地也表明画家重归澹雅的心迹。图中瓜叶以水墨写意法为主,三只苦瓜用双勾法写出,间以藤蔓串插,画面上水墨淋漓的瓜叶,配上青翠欲滴的苦瓜,真乃一幅贴近生活惹人喜爱的绘画佳作。《秦淮太息图》(见图8)是一幅创作于1980年的指头画。作品以山水、石桥、民居为主体,交替以树木、渔船、水禽,画家用墨笔描绘出山水田园水上人家的景象。从图中的拱桥、屋舍、船只、树木及水中游动的鸭子等处均能见到画家指头画之神韵。
  钱松喦先生在艺术道路上刻苦勤奋、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一生深受世人的赞誉和推崇。先生的作品常以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将传统笔墨和现实情景巧妙结合,画有新意,彤笔常新。
其他文献
1969年10月1日至1970年4月20日,正值“文革”期间,国家邮政发行了1套普通无编号的邮票,全套共11枚,面值共2.225元,其中邮票图案5枚为工农兵形象,6枚为革命圣地。5枚工农兵形象,包括第3枚“农民”,第4枚“工人“,第5枚“解放军”,第10枚“女拖拉机手”和第11枚“炼钢工人”。革命圣地图案,包括了第1枚“天安门”,第2枚“延安宝塔山”,第6枚“延安枣园”,第7枚“遵义会议会址”,第
期刊
当代艺术品在各大拍卖会上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处于有也可无也可的状况,与狂热的古代近现代拍品相比,可以用“可怜巴巴”来形容。有关人士常常错误地把当代艺术品在拍卖会上的表现,当做当代艺术品市场冷热的晴雨表,却忽视了为什么古代近现代热当代冷的原因。其实,这个原因的形成,是古代、近现代与当代完全不同的两种交易方式造成的。  当代全国书画家则数量惊人,一二三线城市有名气书画家多达几万人,市场庞大而又鱼龙混杂,
期刊
本刊讯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挂牌暨泉州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开馆仪式近日在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举行。活动期间,先后举办了名家作品书画联展、中国艺术家书画作品展、中华之光获奖书画作品展、“艺术与金融”合作论坛、艺术家大型笔会和“名家绘泉州”大型艺术采风等系列活动。  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泉州丝路文化艺术展览馆始建于2013年,今年落成。展览馆将以弘扬文化艺术、培育青年艺术家为己任,通过精心策划
期刊
江苏常熟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来有“学道名邦”之称。生活于虞山琴水间的文人学士,辛勤耕耘,各尽所能,历宋元明清,才俊辈出,累世不绝。植根于吴文化沃土上孕育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以及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家学渊源深厚、文化系统承续,并为地方所认同的世家大族,文化名门可谓代有相望。清代更有“翁庞杨季是豪门,归言屈蒋有名声”的谚语,八大家族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乐善好施,崇德做人,立身大志
期刊
本刊讯 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由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盏技艺传承人黄美金创作的金油滴撇口盏,被来自福建福清的著名慈善家陈先生和万福禅寺方丈悲升大师以299万元购得。  据介绍,此件口径21.5、高7厘米的金油滴建盏将永远入藏福清黄檗山万福千年禅寺。此前,由黄美金创作的金油滴建盏曾创下51万元的售价。 (李加林 龙敏)
期刊
2000年4月28日,由一个家族六代保存的私人藏书“翁氏藏书”,正式收藏于上海图书馆,藏书的主人则是翁同龢之后裔翁万戈先生。翁同龢于1904年去世,存在天津的藏书传到他的曾孙翁之廉手中,之廉无后,其弟翁之憙的第三子翁兴庆(万戈)过继为嗣子。因此,翁兴庆两岁时便成为翁同龢一房的玄孙,翁同龢的藏书全归翁兴庆所继承。翁家先后三次过继,翁同龢的血脉才得以传承。那时翁同龢藏书的精品留在天津翁之廉家中,194
期刊
宋代潮州笔架山窑是粤东最重要的窑场。其窑业之兴衰,与宋代粤东地区的拓展和对外贸易的兴盛密切相关。从上世纪30年代罗原觉先生刊布潮州城西羊皮岗发现水东窑(笔架山窑)释迦牟尼塑像始,先后有西方人麦康(Malcolm F·Ferly)及我国著名潮籍学者饶宗颐、陶瓷学者陈万里等对笔架山窑进行过调查与研究,取得了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成果。上世纪50至80年代,广东省博物馆等机构对笔架山窑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与发
期刊
本刊讯 11月6日,由国礼(北京)艺术品有限公司和九州美术馆联盟联合主办的“匠心筑梦 典藏传世 ——2016 国礼皇家宫瓷青州首现大型品鉴会”在山东省青州市宋城大饭店举行。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徐湖平、青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于玮亭、国礼(北京)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洪领、居仁堂京瓷(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守培、青州九州美术馆执行馆长王峰等文化界以及收藏界等上百位嘉宾出席。  本次展出的作品包括景
期刊
民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女画家,她们的出现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民国美术史上画出绚丽的一笔。同时她们积极投入到市场中去,从事形式多樣的卖画活动,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成为中国书画中一朵盛大的奇葩。  那么,如今她们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又是如何的呢?  民国时期女画家参与市场  在民国繁盛的艺术市场氛围下,这些女画家活跃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尤其是以鬻画的形
期刊
老王是位红色收藏爱好者,在所有的红色题材中又偏爱邮票,虽然已收齐了全套文字和编号的新旧邮票,但仍钟情品相好的文革散票或套票。最近他在邮市上见到了一组全新的文1一套、文2二套(双连)、文7四套(方连)、文8二套、文10一套,共10套邮票,而且全部带边纸或厂铭。这些邮票几乎都是文革邮票中的精品,平时在邮市上也是很难碰到,特别是品相好背胶未发黄,仔细观看后一下就令老王动心了。由于店主报价不菲,凭自己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