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微课教学设计改革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iu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高校思政课是教学改革的热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研究高校思政微课教学设计改革,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塑造博古通今的素养,激发学生自发产生学习兴趣,汲取智慧。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微课教学设计中,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改革,对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建设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微课;教改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背景下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研究”(15SKS031)
  [作者简介] 丁秋怡(1983—),女,江苏淮安人,教育学硕士,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教学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徐 彦(1976—),女,重庆人,伦理学硕士,重庆科技学院纪委副书记、纪检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84-04    [收稿日期] 2019-11-01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的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四个讲清楚”[1]。仲呈祥在《理论前沿》指出,这“四个讲清楚”特别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四个讲清楚”为我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指南,指明了方向。[2]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释、道和谐共生。学者们普遍认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指出:“界定传统文化必须考虑本土原创、民族特色、历史沿革三个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许多可以称之为精华的思想理念、智慧哲理、名言警句。使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3]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的视角来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课的设计,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元素及历史长河里古圣先贤的智慧融入“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的微课脚本设计,是本文的创新点。“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易”即《易经》,“无有坎险 不增德慧”的微课设计选题出自《易经》的坎卦。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尚起媛在《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的困境及对策》中指出:“目前高校思政课存在实际困境。首先,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方式单一,内容枯燥。其次,教师自我提升的意识参差不齐。第三,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第四,就业形势严峻,公共政治理论课受到大学生的怠慢。”[4]
  从学生维度而言,高校大学生的确对思政课重视度、兴趣度、参与度不够;从老师维度而言,目前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缺乏创新精神,思政课急需调整与革新。在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巨大变化,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更趋向于通过手机快速习得知识点或信息源,利用短小的碎片化的时间学习。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本文梳理了相关理论知识,对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梳理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等,为微课设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
  2.实践意义。思政课改革以及微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创新一直是高校思政教师及学者们关注的课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思考教学设计,有助于为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积累实践经验。同时,在微课设计中运用学生自编自演的视频、反转思维、“穿越”等贴近学生思维的元素和逻辑,为更好地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设计具有亲和力的微课具有实践意义。
  二、微课教学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课程与教学论》[5]中提及:“教学设计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即行为取向模式、认知取向模式、人格取向模式。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所有以行为指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模式。该教学设计模式的思路如下:规定目标—自定步调—小步子和低错误率—经常检查—显式反应与即时反馈。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基础,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为目的。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思政微课设计综合这三种模式,既注重人格取向教学设计模式关注学生“完美人格”和“自我实现”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又将认知取向设计模式和行为取向的设计模式的基本思路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借鉴程序,从而更好地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教学。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课程与教学论》中阐述了当代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呈现出以下新的趋势:一是充分体现人性化的關怀;二是教学方法的全方位艺术化;三是教学方法的外延进一步扩展;四是教学方法进一步整合优化。[6]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使人们的生活产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予教育教学以革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在时代变迁下也不断地继旧开新、持经达变。微课教学设计既要借鉴继承经典的相关理论,也要结合时代前沿元素,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艺术和风格,从而达成教化育人的指标,使思政课受学生喜爱。   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微课教学设计案例
  (一)关于微课选题
  选定2018年新版教材《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第三节“大学生正确顺逆观的树立”的知识点作为微课设计的基础。选题背景是:“焦虑”“抑郁”这类词汇频繁出现在大学生心情温度计测试中;大学生自杀频发;“逆商”这个词也成了热搜高频词汇。可见,大学生目前的耐挫力不强,面对逆境的心态不够成熟。于是,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成了值得探究的论题和切入点。课程的主标题的选择成关系到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去倾听、思考。在习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倡导下,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颇有兴致。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易即《易经》,《易经》第二十九卦为坎卦,由序卦里提及的“坎者,陷也。”古老的《易经》由自然现象中的坎引发我们思考,什么是人生坎险。古圣先哲不乏在逆境中滋生德慧的经典案例。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老先生在讲述易经的智慧时提及,“无有逆苦,不增德慧”。鉴于此,将“无有坎险,不增德慧”作为主标题,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作为副标题。
  (二)“无有坎险不增德慧——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微课教学设计
  张传燧在《课程与教学论》[7]中提及,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第一,分析学习者的需要。第二,确定教学目标。第三,设计教学内容。第四,安排教学过程。第五,构建教学评价。”以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作为借鉴思考微课教学的设计思路。微课注重以碎片化的时间快速获取某个小知识点,以小见大。
  1.教学设计。
  (1)学习者的需要。本课程讲授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人的青春之问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中,辩证对待人生矛盾,树立正确顺逆观的知识点,針对大学生的耐挫力差的问题。
  (2)教学目标。教学让学习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学习如何树立正确逆境观,了解一定的传统文化和相关历史人物,说明为什么无有坎险不增德慧,以小见大,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课程最后探讨大学生应如何应对人生坎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逆境观。
  (3)微课程主要内容知识点。第一,由《易经》的坎卦引入人生坎险。第二,探讨大学生面临的人生坎险,学业、感情、人际关系、就业、家庭突变等。第三,通过历史长河里古圣先贤的三则事例来实证“无有坎险,不增德慧”。第四,探讨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辩证对待人生矛盾;处优不养尊,受挫不短志;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4)教学过程设计。该课在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下,以《易经》中的坎卦引出人生坎险,通过大学生自演的视频来展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坎险。微课通过“穿越”设计,应用历史长河里先贤(苏东坡、蒲松龄、曾国藩)的事例来说明《易经》坎卦的智慧启示,点题“无有坎险,不增德慧”。微课通过大学生自演的视频来展示同学们遇到逆境时如何反转思维,并以小见大,探讨应如何应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逆境观。
  2.学习指导及教学评价。课程设有课堂思考、课下复习与练习环节,可扫二维码获得课件和配套学习资料等,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及应用方法。微课设计了互动环节,以便及时获得学习者的反馈和教学评价。
  四、“大学生正确逆境观的树立”微课教学实践效果
  (一)学生参与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强化了隐性教育功能
  确定主题后,具体拍摄和场景的把控均由同学们自己思考、设计和演绎,无论是视频NO.1大学生活可能遇到的坎险逆境,还是视频NO.2反转思维的创意应对坎险逆境,学生进行思考、导演、拍摄、演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教育,发挥了隐性教育的功能。
  (二)增加学生喜爱的因子,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设计内容元素中加入学生喜爱或耳目一新的设计,比如,反转思维、穿越等,学生因此会产生好奇心,关注下一幕的发展,从而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思考和感悟。
  (三)传统文化元素与思政课结合,实现了教学创新
  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不乏“每临大事有静气,宠辱不惊”的古圣先哲,他们的人生逆境遭遇给予大学生借鉴参考力。苏东坡一生坎险不断、蒲松龄屡试不中、曾国藩逆苦相伴锤炼了“不争一时、只争千秋”的人生格局,让大学生参悟“曲径通幽处,绝壁见飞瀑”,点题“无有坎险,不增德慧”。接着,自然过渡到大学生面对困境的反转思维,结合思政课的知识点来阐述如何辩证对待人生、正对处理人生矛盾;处优不养尊、受挫不短志;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运用传统文化元素与思政课结合,实现了教学创新。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思政微课教学设计改革的思考
  (一)重视引经据典,传承中华文化和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8]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明确回答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设计应该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重视引经据典的教化思想,汲取智慧,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立德树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注重多元学习要素在微课中的整合
  微课是系统全面的教学行为,包括新课引入、示范讲解、分析讨论、总结反思、布置作业等各个教学环节[9]。在微课教学设计中要注重每个环节的独立性和总构成的整体性,在新课引入中注重优秀传统和历史的借鉴;在示范讲解中注重古今中外的比较,让学生发现异同而自发思索;在分析讨论中注重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的论点,辅以教师点评和引导;在布置作业环节注重网上布置的方式,如兔展H5等。各环节环环相扣,达到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历史知识和文化智慧的效果。同时,教师帮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爱国主义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厦门大学别敦荣教授在《大学新教师入职要面对的十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中提及:“我国大学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即学生学习不主动。被动的学习态度不可能养成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10]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使用恰当的方法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自发主动学习。微课教学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环节设计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如教师在课堂可适当设置“任务驱动或项目驱动”[11]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设计每个组员的任务,以确保每个同学的参与度。
  (四)注重时效性和历史性相结合
  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高校思政微课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运用历史学、哲学方面的知识;更要结合时政前沿,尊重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特色。当下学生与手机几乎不可分离,教师可以在设计教学时,思考如何使用手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让手机把现实的课堂与虚拟的世界结合起来”[12]。持有開放、包容的态度,将手机运用于教学中,更符合时代精神和发展规律。此外,历史故事里隐含着古圣先贤的智慧和品格,结合当下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隐性教育的作用。
  六、对微课热的反思
  微课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真正的学习不仅需要视频吸引,更需要大学生回归经典书籍、教材,静心细细研读、深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同时,学习别无的捷径,只有勤奋、扎实、踏实,而这正是不少大学生缺乏的。“见素抱朴、返璞归真”。微课不是万能的,更不能舍本逐末盲目创新。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需要大学生们“学海无涯苦作舟”,需要大学生运用、践行,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和效果,从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发挥青年学子的力道!
  注:该微课获得重庆科技学院第四届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让思政课堂活跃起来”重庆科技学院第一届思政微课决赛一等奖(赛事被新华网重庆频道报道,授课教师接受采访,作品被推荐至重庆市第四届微课比赛决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8.
  [2]仲呈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J].前线,2017(2):39-42.
  [3]张国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30-32.
  [4]尚起媛.高校思政课微课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6(1):51-53.
  [5][6][7]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97-207+348-359+360-362+211-215.
  [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_2.htm.
  [9]杨鹏,胡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微课设计——以《中国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4):9-10.
  [10][11][12]别敦荣.大学新教师入职要面对的十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江苏高教,2019(1):56-60.
其他文献
[摘 要] 肿瘤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科技转化三大核心任务,构建“同心圆”式协同创新管理模式和多元化的成果转化和辐射体系,形成互动、互利、互惠的有效循环系统,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升肿瘤生物治疗科技水平,成为肿瘤生物治疗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关键词] 肿瘤生物治疗;协同创新;同心圆;跨学科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
期刊
[摘 要] 在一些特色鲜明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难免会有专业不对口、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的青年教师。利用所建设的教学科研基地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加快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科研基地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教学科研基地;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2018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
期刊
[摘 要] 以小微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为导向,结合“全科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内容,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实训和课外实践三个模块的综合培养与训练,加强学生对专业实操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为小微企业和区域经济培养和输送“全科型”管理人才,同时对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现人才精准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小微企业;“全科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  
期刊
[摘 要] 开展学校和专业(群)高水平建设,关键是要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深化校企合作“七个共同”是目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值得借鉴的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专业群;七个共同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水利类专业群‘七个共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B096)  [作者简介] 廖明菊(1979—),女,湖北随州
期刊
[摘 要] 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以产教融合为背景,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文章以现代金融基础为例,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程实践三大板块入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产教融合;金融基础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FG2019094);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9
期刊
[摘 要] 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以红河学院英语专业文化与翻译课程为例,研究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英语专业课教学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课程思政;英语教学;翻译课程  [基金项目] 红河学院“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示范课:文化与翻译(SZKC191018)  [作者简介] 毕赟慧(1983—),女,云南蒙自人,文学硕士,红河学院外
期刊
[摘 要] 上海音乐学院设立“周小燕教书育人奖”,作为师德表彰方面的最高荣誉。通过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梳理出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增强教师荣誉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宣传弘扬育人名师先进事迹等举措,使学院教师工作制度规范日臻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风向标”旗帜鲜明,学院育人传统得到进一步传承。  [关键词] 师德师风;典型选树;主题教育  [作者简介] 顾 晟(1989—),女,上海人,历史学硕
期刊
[摘 要]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主渠道和主课程,以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全心理和人格,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目标。然而从现状看,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功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文章着重从课程设置、教育体制、外部环境、教师因素等方面展开剖析。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制约因素  [基金项目] 青海师范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思
期刊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覆盖,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利用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优势,把与课文主題和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贯穿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初步探索出了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充分发挥了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协同效应。  [关键词]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YY2019
期刊
[摘 要] 通过对泰山学院本科生进行古代文学大德育实施调查发现,学生已经意识到古代文学大德育在纵向与横向上的联系,认同古代文学作品对德育发展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存在资源有限、方法老套、媒体陈旧等局限。可以从明确高校古代文学大德育目标,梳理古代文学德育资源,探索古代文学大德育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以期获得更佳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 本科;古代文学;大德育;调查分析  [基金项目]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