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与“旧识”:民国时期任乃强的康藏民族分类观及其变化

来源 :藏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西方民族分类知识的传入逐步瓦解了中国传统的“华夷”秩序观.但是在重构中国民族分类体系的过程中,国内学者并非一味信从于西学知识.本文拟以民国时期任乃强康藏民族分类观变化为例,探讨在西学“新知”与传统“旧识”的交织下,以任乃强为代表的“传统”学者如何结合田野经验,从地方视角和本土知识中探索和重构康藏民族分类模式的复杂历程.
其他文献
阔端1244年自凉州致萨迦班智达的邀请信,一直是研究蒙藏民族关系的重要文献.对其产生、保存以及使用的历史,中外学者有不同的研究侧重和观点.我们利用一份久被忽视的阔端书信的1983年抄件,反思13世纪中叶蒙藏民族交流的政治和语言背景,特别对13世纪40年代经略吐蕃的阔端及其在史料中的形象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并以此解释阔端书和萨班致蕃人书的特征.本文还通过仁蚌第巴阿旺吉扎(1532-1597年)、萨迦达钦阿美夏(1599-1657年)等人对这封书信的利用情况,讨论了 16世纪中后期以来的新的历史观念及史家对待公
期刊
心性大小之辨是张载心性思想的重要一环.程颐批评张载的“以体会为非心”是主张将见闻排斥在心之外,意味着“心小性大”、析心与理为二.据二程弟子时紫芝的注释,程颐的这一批评系针对张载的“心御见闻,不弘于性”而发.程颐的批评建立在将“御”字释为“扞格”“防御”之上,但这一解释并不符合张载的本意:一方面,张载“心御见闻”中的“御”字当为“桎梏”“滞碍”之意,故不能从“心御见闻,不弘于性”中推出其主张析心与理为二的结论;另一方面,张载又确实有“心又大于心”的主张,但此论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见闻.张载的心性大小之辨的本质
台北故宫博物院存藏的“番禀”档案藏文原件和汉文译本的基本内容大致相同.但是重要概念、称谓的运用存在较大差异,折射出不同的政治文化逻辑.两金川土司接纳、认同藏传佛教塑造的“文殊菩萨大皇帝”政治权威,却基于地方政治视野,混杂两套不同的政治文化逻辑,并依据语境来运用“土司”(())、“杰布”(())概念,界定其与皇权的权力关系.这应是乾隆时代两次金川之役爆发的重要政治文化背景.
期刊
本文报道了地处通天河上游的青海省曲麻莱县昂拉岩画.该处岩画遗存于海拔4406米的45个岩面上,计有单体图像及图像残迹近600个,其中多数为牦牛等各种动物类,其次为人物、神灵、符号、建筑、车等类.本文推断昂拉岩画的制作时代在距今3000-2000年之间,是青藏高原“早期金属时代”的牧业文化遗存.昂拉岩画处于通天河岩画分布区的最西端,与青海海西、海北、海南等州发现的“环青海湖岩画”的地理环境明显不同,属高海拔地区的“青南高原岩画”,其不可移动的地理特征显示了与藏北羌塘、藏西阿里的高原环境“同质性”.昂拉岩画的
期刊
2018年-2019年,我们在西吴壁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发现一组特殊遗迹.为了解这组特殊遗迹的性质,我们首先通过精细化发掘对其进行了完整揭露;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背景,从民间材料寻找线索,对其性质与功能形成初步判断;进而通过实验考古等手段,科学记录、分析实验数据,最终确认这组特殊遗迹为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木炭窑.
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有一批手抄本,包括一种大乘法王传记、一批大乘法王写给明成祖父子的书信,以及一封明成祖颁赐给大乘法王的诏令.学界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大乘法王的传记版本来自国内的《萨迦世系史》,对其他的藏文传记版本使用较少.新近出版的《萨迦宗巴派系佛学著作集成》收录了一种新版本的大乘法王传记,印度和加德满都也出版了不同版本的大乘法王传记.结合大乘法王传记等相关材料可知,大乘法王在写给明成祖的第一封书信里透露了其期望明成祖令帕木竹巴交还萨迦大殿的愿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民族文化宫手抄本大乘法王写给明
期刊
关于景德镇明清御窑厂设立时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本文通过御窑厂遗址历年所发现的相关洪武遗迹和地层年代的重新研究,发现这里的洪武遗存主要是以各类建筑材料和白瓷制品为主,而所谓的“洪武”青花和釉里红瓷器的年代可能已晚至明永乐时期.通过已有洪武墓葬的系统梳理发现,元代青花和釉里红风格的器物在洪武早中期仍在一直沿用,直到洪武末期才开始发生重要转变.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可能设立于“洪武三十五年或洪武末年”.
1723年,蒙古和硕特部罗 卜藏丹津起兵反清,对清朝在西藏及康区已有的统治权构成严重威胁,清朝遂出兵.清朝借机在康区三条入藏道路沿线驻兵、招抚,防止和硕特蒙古势力进入康区.罗 卜藏丹津被打败后,清朝又采取措施杜绝和硕特蒙古再次进入康区,同时加强对康区的直接管辖.由此,康区的统治权由和硕特蒙古转移到朝廷,这一事件不但促成康区大部分地域划归内地管辖,为康区作为清朝治藏的前沿与依托地位的形成打下重要基础,而且促成了清朝整个治藏战略的最终定型,成为清末及民国时期“固川保藏”和“治藏必先安康”之基石.
期刊
流向民间  1980年春节前夕,中国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党委会经过研究和讨论,决定把剩下的7501瓷除留下少数放在所里的陈列馆外,其余部分作为春节福利分给职工,留作纪念。当时全所正式职工约300人,每个职工按抽签方式各得一份,每份约10件左右,其中有的还是白胎瓷器。从此开始,神秘的7501瓷从封存状态流向民间。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趋改善,民间兴起了一股收藏
期刊
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流变存在着两种演变途径.一种是作为一种器物形制的演变,即由绿松石龙形器演变为绿松石铜牌饰;另一种是龙图案形态的演变,演变至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骨器上的头部带角、身躯上有菱形纹的龙纹饰.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渊源是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雕龙,中介是新砦龙纹饰.陶寺彩绘龙与石峁石雕龙、新砦龙纹饰、二里头绿松石龙区别明显,可能分属不同的文化传统,或许与它们之间的年代相隔较久有关.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不会早于新砦期,不属于夏王朝、夏王室的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