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品德课教学,既是认识的过程,又是活动的过程。在品德课堂中所谓“活”对教师而言就是教师改变传统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三套车”模式;对学生而言即注重自主参与社会生活及社会实践,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让品德课堂“活”起来呢?教师应科学有效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使教学形式由单一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过程由封闭转向开放。此文,笔者以自己执教的课例四年级下册《节日大观》阐述如何使品德课堂“活”起来。从媒体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三者有效整合,以实现品德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资源 有效 共享 激活 品德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166-01
所谓“活”对教师而言就是教师打破“一言堂”旧习,冲破“满堂灌”陈规,科学有效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使教学形式由单一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过程由封闭转向开放;对学生而言即注重自主参与社会生活及社会实践,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那么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只有将媒体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有效地整合,才能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第2课《节日大观》为例,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媒体资源激“活”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视频、音频、网站等数字化资源已成为品德课教师的常备武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小学品德课堂的改革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改变思想品德课的枯燥无味,让课堂“活”起来。
1.巧用媒体,创设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媒体资源是集声、光、色一体的地呈现内容,而学生最容易受这些刺激而引发兴趣。基于此,笔者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时,笔者运用媒体创设一个情境,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并说要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环球节日之旅,并出示飞机的动画画面,仿佛真的是去旅行一般,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被投入到自己是一名游客的角色中。
2.利用媒体,突破难点
在小学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吃准重点、抓住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节日大观》一课中,讲到春节的起源时,有的学生茫然不知,有的学生只能只言片语地讲出一些零碎的信息,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春节的传说”从一个动画的故事来呈现,学生目不转睛地边看边听,相信她们已经牢牢记住这个故事,并且终身难忘了。
3.运用媒体,升华情感
在教学《节日大观》一课时,笔者剪辑了巴西狂欢节的视频片段,有效激活了课堂,促动了学生情感的升华。学生充分感受到巴西人民狂欢的场面,目睹了巴西人民的化妆舞会,以及动感热情的舞蹈。如果没有视频的帮助,学生很难从文字中感受到巴西人民的热情和奔放,对生活的热爱。运用媒体,使学生更走心了。
二、实物资源显“活”课堂
实物资源作为最直观形象的生活化资源,在品德课程资源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生活化”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特征,那么我们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也要生活化。实物资源除了具备生活化的资源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直观性
在品德课堂上以一些事物出示比空泛的表述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达到教学目的。例如,笔者在教学《节日大观》一课时,运用了很多实物,在教学春节的风俗时,给学生送上红包,并且展示春节的常用装饰物,红灯笼、中国结、春联、福字。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感受到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2.操作性
实物除了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感之外,还可以让他们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从而发展學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笔者执教的《节日大观》一课,就采用让学生亲手拆开红包,打开礼盒,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3.参与性
此外,实物资源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人带一样汇聚在一起就有许许多多,可以观察或操作的实物就更多了。例如,笔者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时,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世界各地其他国家的传统节日写在卡片上,然后小组汇总,再全班汇总,这样就把每个人的智慧通过一张卡片汇聚在一起,达到资源共享。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实物资源是最直观最形象的生活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必能帮助我们营造出一个真实且鲜活的品德课堂。
三、活动资源促“活”课堂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1.课前调查——准备运动
课前调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调查,很快获得相关资料并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
例如,笔者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时,请学生课前调查搜集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我为此设计了课前调查表。
2.课堂展示——伸展运动
课堂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当然活动讲究有效性,实时性,活动应该活而有意。例如,笔者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活动,给学生送红包,在让学生拆红包,最后分发礼物。学生得到的礼物是春节常见的装饰物,并请学生高举着礼物绕教师走一圈,从而感受到春节的喜庆和热闹。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是有意义的。活动还要活而有序。
3.课后实践——整理运动
课后实践活动是对一堂课的总结,是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表现,是课本与生活像联系的纽带。笔者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后,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将今天课上得到的礼物与同学分享。
综上所述,要让品德课堂“活”起来,要将媒体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三者有效整合,巧用媒体,使媒体资源激“活”课堂,善用实物,使实物资源显“活”课堂,运用活动,使活动资源促“活”课堂,这样才能使品德课堂高效有活力。
参考文献:
[1]谢林燕,让微视频与品德课堂有效对接[J],中小学德育,2016(2):40.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
【关键词】资源 有效 共享 激活 品德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166-01
所谓“活”对教师而言就是教师打破“一言堂”旧习,冲破“满堂灌”陈规,科学有效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使教学形式由单一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过程由封闭转向开放;对学生而言即注重自主参与社会生活及社会实践,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那么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起来呢?笔者认为只有将媒体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有效地整合,才能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第2课《节日大观》为例,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媒体资源激“活”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视频、音频、网站等数字化资源已成为品德课教师的常备武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小学品德课堂的改革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实现新课标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基础,改变思想品德课的枯燥无味,让课堂“活”起来。
1.巧用媒体,创设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媒体资源是集声、光、色一体的地呈现内容,而学生最容易受这些刺激而引发兴趣。基于此,笔者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时,笔者运用媒体创设一个情境,教师出示一张世界地图,并说要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环球节日之旅,并出示飞机的动画画面,仿佛真的是去旅行一般,孩子们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被投入到自己是一名游客的角色中。
2.利用媒体,突破难点
在小学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吃准重点、抓住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节日大观》一课中,讲到春节的起源时,有的学生茫然不知,有的学生只能只言片语地讲出一些零碎的信息,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春节的传说”从一个动画的故事来呈现,学生目不转睛地边看边听,相信她们已经牢牢记住这个故事,并且终身难忘了。
3.运用媒体,升华情感
在教学《节日大观》一课时,笔者剪辑了巴西狂欢节的视频片段,有效激活了课堂,促动了学生情感的升华。学生充分感受到巴西人民狂欢的场面,目睹了巴西人民的化妆舞会,以及动感热情的舞蹈。如果没有视频的帮助,学生很难从文字中感受到巴西人民的热情和奔放,对生活的热爱。运用媒体,使学生更走心了。
二、实物资源显“活”课堂
实物资源作为最直观形象的生活化资源,在品德课程资源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生活化”是品德课程的重要特征,那么我们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也要生活化。实物资源除了具备生活化的资源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直观性
在品德课堂上以一些事物出示比空泛的表述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以达到教学目的。例如,笔者在教学《节日大观》一课时,运用了很多实物,在教学春节的风俗时,给学生送上红包,并且展示春节的常用装饰物,红灯笼、中国结、春联、福字。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实物感受到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2.操作性
实物除了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感之外,还可以让他们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直接感知和体验事物,从而发展學生的形象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笔者执教的《节日大观》一课,就采用让学生亲手拆开红包,打开礼盒,在这样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3.参与性
此外,实物资源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人带一样汇聚在一起就有许许多多,可以观察或操作的实物就更多了。例如,笔者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时,每一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世界各地其他国家的传统节日写在卡片上,然后小组汇总,再全班汇总,这样就把每个人的智慧通过一张卡片汇聚在一起,达到资源共享。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实物资源是最直观最形象的生活化资源,如果能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必能帮助我们营造出一个真实且鲜活的品德课堂。
三、活动资源促“活”课堂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1.课前调查——准备运动
课前调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调查,很快获得相关资料并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因此,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
例如,笔者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时,请学生课前调查搜集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我为此设计了课前调查表。
2.课堂展示——伸展运动
课堂活动的设计至关重要,当然活动讲究有效性,实时性,活动应该活而有意。例如,笔者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活动,给学生送红包,在让学生拆红包,最后分发礼物。学生得到的礼物是春节常见的装饰物,并请学生高举着礼物绕教师走一圈,从而感受到春节的喜庆和热闹。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是有意义的。活动还要活而有序。
3.课后实践——整理运动
课后实践活动是对一堂课的总结,是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表现,是课本与生活像联系的纽带。笔者在执教《节日大观》一课后,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将今天课上得到的礼物与同学分享。
综上所述,要让品德课堂“活”起来,要将媒体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三者有效整合,巧用媒体,使媒体资源激“活”课堂,善用实物,使实物资源显“活”课堂,运用活动,使活动资源促“活”课堂,这样才能使品德课堂高效有活力。
参考文献:
[1]谢林燕,让微视频与品德课堂有效对接[J],中小学德育,2016(2):40.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