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唐诗之路上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a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晚秋,我从温州坐客车,行程3小时20分钟,到新昌天已向晚。新昌未通高铁,时隔十多年后再坐客车,虽不比古人水陆辗转,却也由此生出一分古心。
  新昌与嵊州,古属剡县,俗称剡中。这是一块盆地,西北是会稽山,东北是四明山,南边是天台山。境内,剡溪和曹娥江两条水系呈向心性集中。从初唐到晚唐,整整一个朝代,文人名士,如高山流水,纷纷朝着浙东这一方水土一路唱和而来。从诗歌史上统计,有451位诗人,留下1505首诗篇。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温庭筠、元稹、刘禹锡、岑参……他们从钱塘江抵萧山西陵(今西兴镇)渡口进入浙东运河,到达越州(今绍兴),然后沿越中剡溪上溯,经剡中到达天台的石梁,支线还到了温州。这条“浙东唐诗之路”,成为继“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后的又一条文化古道。
  李白的《别储邕之剡中》诗云:“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公元726年,李白登天姥是在一个秋日。我此行也是。一天半的时间,入眼之物,是李白看过的,也是一众诗人看过的。
  石城山的魏晋时光
  夜宿白云山庄。晨起,几个人相约直奔石城山。山道呈“丫”字形分叉,一条向南,一条向东,大佛寺在东。山径曲折,有几处凿山而过,山峰耸峙,杂树染秋,人在山中,不知山深几许。有岩石壁立如削,上面刻着“面壁”二字,一看是北宋米颠留于此。“古藤络苍岩”,“石梁卧秋溟”,山中仍是晚唐诗人唐彦谦所见。
  穿过一道窄门,悬崖峭壁拔地而起,天也被挤压成狭长的一片。几间禅房紧贴左侧岩壁延伸,右侧一座重阁飞檐的殿宇攀缘一块独立的巨岩而建,指示牌上写着“弥勒佛石窟造像”,才知大佛在此。
  我们走进巨岩的内部,看见大佛周身被脚手架横竖交叉围起。问一僧人,说,是准备重新裱金。脚手架内,高五丈的大佛结跏趺坐,法相庄严,两只手掌交叠作禅定印。
  佛前伫立良久,耳边似有“叮叮”的凿石声传来,而后声音越来越密集,恍惚间,大佛上下都是幢幢人影,其中有三位僧人,应是僧护、僧淑和僧祐吧。
  僧护是开凿大佛的最初发愿者,年少出家,隐居石城山隐岳寺。至南朝建武期(494—498),仅成面璞,后因病辞世。当“面璞”——大佛模糊的脸廓从岩石中浮上来时,石城山亿万年前的顽石也为之默默双手合十吧。
  僧淑继其遗业,但因经费不足,也没能完成石窟大佛。铁凿停下来就是经年。东晋以后,衣冠南渡,北方的士族大家纷纷南下,浙东以会稽为中心,成为南方的一个文化中心。嵊州和新昌一带,高僧辈出,名士迭现。白居易在《沃州山禅院记》中说:“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州、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栖焉。”稍稍罗列一下,有竺道潜、支遁等18位高僧居于此山中修行,戴逵、孙绰、王羲之、谢灵运等高士名人也有18人。
  风霜雨雪如故,石城山的佛胎,在天地间经年累月地孕育着。高僧名士进山的脚步络绎不绝。他们到石城山来,松下煮茶,石上听经,泉边清谈。某日。某人。这个“某”可能是一位高僧,也可能是一位名士,也可能是任何一位普通的信众。他,或者他们的目光触及大佛的石胎时心中一动,心愿如草芽拱破冻土。
  前车之鉴,行愿也需要智慧呀。环顾天宇茫茫,青山苍苍,世间只有一个人可完成大佛造像。是谁?此人就是当朝天子梁武帝。怎么办?想办法呀!找卸任回乡的官员陆咸谋事。陆咸知道此时深得天子器重的建安王萧伟体弱多病,正辞职在家养病,以他的财力、势力、信仰,致力于营造弥勒大佛正是时候。真是找对人了。后面就是《髙僧传》里记载的灵异之事了,说陆咸一日夜宿剡溪,风雨如晦,夜不能寐,一打盹见三僧来告,说建安王若能完成剡县僧护所造的石像,病体就能平安。于是陆咸上奏建安王,建安王上奏梁武帝。这办事的程序跟现在一些事情还是一样。
  梁天监六年(507),梁武帝敕遣僧祐到石城山专任营造石像。僧祐是一位在齐梁佛教史上留下不朽业绩的名僧。《高僧记》里说,“祐为性巧思,能目准心计,及匠人依标,尺寸无爽。故光宅、摄山大佛、剡县石佛等,并请经始,准画仪则。”光宅寺位于当时丹阳的秣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摄山大像在南京栖霞寺,至今都已不存,只有剡县石佛即今大佛寺弥勒像,成为僧祐仅存于世的杰作。
  僧祐在造像过程中发生了意外,“雕刻右掌。忽然横绝,改断下分,始合折中。”后人根据此文推测,僧祐最初设计的大佛右掌可能作前伸的施无畏印,后因石材断裂,遂改为双手于腹前相合的禅定印,而佛像结跏跌坐与禅定印是相配的,这是造像的仪轨,由此石像也由原来的站高十丈改为坐高五丈。这件事情记载在刘勰的《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中。刘勰是僧祐好友,碑文中赞誉僧祐营造的剡县石佛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这篇长达2200多字的剡县石佛碑文成为刘勰《文心雕龙》外难得的存世名文。弥勒大佛也因前后历30年经三僧而成,被称为“三生圣迹”。
  我们今天看到的已不是石像,而是石胎木架夹苎裱金像。新昌大佛至初唐时期仍是石质大像。20世纪的1989年,大佛左臂肩及胸腹大块泥层塌落,露出隐在泥层内的木框架和石胎,其裹以生漆苎麻布,然后进行衣褶加工以及磨光和裱金。1990年开始维修,发现面目也有木框架。据说,历史上记载大佛维修达15次之多。在1500多年的时光里,我们见证了大佛最近一次的裱金庄严。
  李白诗云:“新昌名迹寺,登临景偏幽。僧向云根老,泉从石缝流。寒中鸣远汉,瑞象出层楼。到此看无厌,天台觉懒游。”孟浩然詩云:“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一个说“到此看无厌”,是“有”,一个说“下生弥勒见”,是“无”。有李孟诗文在此,任何的描绘都是贫乏的了。
  朝山外走去。我走过的路,李白、孟浩然、罗隐、李贺……他们都走过,把来过的人的生命长度连接起来,也无法抵达山里一块岩石的生命长度。一些脚印会重叠,目光也会重叠,我这一脚,说不定就踏进了李白的脚窝里。我呼出去的气,弥散在草木间,石城山从此也收藏了我的气息。   一首唐诗三碗茶
  “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公元767年,陆羽乘一叶扁舟从湖州苕溪出发,进入越州剡溪时已月上东山。陆羽多次入剡,留下的诗歌只存这首《会稽东小山》,入剡考茶的成果却屡见于《茶经》。陆羽是我倾慕的人,他走遍千山万水,只做一件事——写一部旷世的《茶经》。
  在剡地,我与陆羽隔着1000多年的时光,遇见茶山、茶村、茶诗,还有一杯剡溪茗。它们都有陆羽的气息。
  秋天的茶山有着坐下来喝茶那一份沉着和宁静。茶事看似结束了,其实仍在继续。黑黝黝的茶叶,吸纳着阳光。在春天可不是这样的,茶叶鲜绿油亮得连阳光都会在上面打滑。秋是收,春是发,从秋天开始内敛,春天才有力气绽放。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庐,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天姥山的茶树还是陆羽眼里的样子。茶树的花,金蕊玉瓣配着浓绿的枝叶,朵朵清新可人。记得夏天的茶树花,被蜜蜂采过后,经露水一打,摘一朵,嘴对着花蕊一吮,里面的水珠也是甜的。花果同枝是茶树的古老性情。茶果在枝上长老了,会爆裂开来,里面的籽砸碎了可以用来洗头,洗后头发会发乌溜溜的光。这法子,不知起于何时,是谁发明。这些陆羽没有研究,他毕竟是个专心的人。
  《茶经》不过7000字,剡中的茶事,陆羽似乎考研得最为细致。“之出”一章中写道:“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在“之器”中说,用两层又白又厚的剡溪出产的剡藤纸做茶叶纸囊,储放烤好的茶,可使香气不散失。用两层的剡纸做纸帕,裁成方形,10张垫10枚茶碗。在“之事”中还收录了一则剡中“飨茗获报”的故事。
  陆羽说“碗”也是越州的好,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的都比不上越州的。有人说邢瓷比越瓷好,陆羽认为完全不是这样。说,如果邢瓷像银,那么越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陆羽对茶的审美也与越地的山水相契。
  陆羽的《茶经》让我想起另一本书——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这是一本写唐代外来文明的书,一本物质之书,也是一个风华又奢靡的大唐。陆羽是“兰陵美酒郁金香”后的那一盏茶,是“唐三彩”上的那一抹青。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这是陆羽的朋友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中的诗句。在天姥山想起陆羽,他清寂的身影落在我视线触及的每一处,难以拂去。
  茶山中的村落,是万顷碧波中的一个小岛。雾一起来,就是人间仙境。后岱山就是这样的村庄。
  走进村子,石头墙,小青瓦,木头门扉,小院落,石板路,小狗,鸡,鸭,鸡冠花,还有落光了叶子的老梨树和柿子树,构成了村庄的老底子。但村子并不是一味的老旧,有股新鲜气在流动。斗笠挂在石头墙上,酒瓮摆在石板路边,茶罐种上金钱草,它们都成了艺术品。一座石头屋改造而成的古朴茶室,让人不由得走进去坐下来。主人冯春瑾,一个苏州人,寻着茶香而来,把一间闲置的民居拾掇成茶室,做起了茶生意。五个年头过去,还留在茶村恋恋不去。
  后岱山种植了近3000亩的大佛龙井茶。清明前后,天刚擦亮,村里门扉吱嘎声此起彼伏,村道上脚步纷沓,欢声笑语,似去赶集。旧日采茶时还有“喊山”的习俗,村人敲锣打鼓,声震山岗,说“喊山”可以呼泉催茶芽,能惊走虫蛇。
  村里旧日有自己的茶厂,现在村民专卖茶青,就闲置了,被改造成茶文化展示馆。展厅里展出的茶桶、茶篓、茶瓶、茶碗这些旧物,都覆着一层厚厚的茶色,似乎能闻到一股浓郁的茶香。
  我注意到一块字迹斑驳的石碑,依稀认出“同归茶捐碑记”“光绪三十年”几个字。村人说,这是一块茶亭碑,记录了村民捐建茶亭施茶的事。勒石而记的果然不是小事。
  捐建茶亭,也叫茶会。民国《新昌县志》记载,县内各村岭设茶亭路廊施茶,附设于庵内的叫茶庵,有300多处,资金都是募捐,全县共有茶田千余亩,请专人负责烧茶供应。茶亭内立有碑记,刻着捐田者之名和管理事项。
  天姥山高峻雄阔,山岭弯弯,又高峻似天梯,途中有一个茶亭歇歇脚,一碗茶汤解解渴提提神,风霜也温厚了许多。《茶经》“之出”里说,茶性质寒凉,可以降火,作为饮料最适宜,于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的人,其效果与最好的饮料醍醐、甘露不相上下。茶人传承了茶的善性,这是茶山的厚德载物。
  后来我在《新昌茶经》一书中看见几块遗存的清代茶亭碑——茹姑庙的《茶会碑记》、彼苍庙的《茶田碑记》、台头岭脚的《茶亭碑记》、镜岭练使岭的《茶亭碑记》,这些刻入石头的汉字,在岁月里源源不断地散发着茶香,温暖一代又一代的剡中人。
  秋阳和煦,村人们围坐一起,手边各有一碗茶,谈天说地,一口绵软的越州方言,让人想起了越调。20世纪初3月的一天,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在嵊县东王村香火堂前,借来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站上去唱的几折小戏中,有一折是《倪凤扇茶》。这是最初叫“小歌班”的越剧第一次登台。
  后岱山有布袋木偶戏班,唱的也是越调。闲暇时,台子一搭,从箱子里拿出木偶来,唱给漫山遍野的茶树听,唱给茶圣陆羽听,也唱给茶村人自己听。唱戏的,看戏的,人还是那些人,手还是那双手,季节一转,春雨落下,茶树吐绿。那时一座山,一个村,连人带云朵、太陽、月亮,都带着茶香。
  又去下岩贝村。一家叫“山中来信”的民宿懒洋洋地躺在村庄斜对面的山坡上,四围是此起彼伏的茶园。
  “信”是一个多么好的字。春信。雪信。花信。风信。潮信。万物都有自己的信。我收到的是一封山中“茶信”。
  我面对着茶筛湾峡谷和天姥山著名的“十九峰”,坐下来喝茶。茶叶一条条卷曲着,是传统的手工茶。陆羽在《茶经》“之造”中说像“浮云出山”,又像“轻飚拂水”,大概就是这样的情态。泡茶的姑娘说,这是天姥山云雾茶。   “云雾茶”,这三个字就是一幅山水画——峰峦叠嶂,云雾缭绕,茶林森郁。在这样的画境中,饮一杯香茗,有唐代诗僧皎然“再饮清我神”的意境。
  皎然有《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云: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饮茶有三个境界,层层深入,是饮茶之妙,也是中国茶道的真谛。据说,比日本人提出“茶道”一词早了800多年。
  皎然(约720—805年),俗姓谢,字清昼,在灵隐寺出家,后来长期住在湖州的妙喜寺。自称是谢灵运的十世孙,把剡地当作自己的故乡。唐贞元年间,漫游剡中,品茗访友,写下许多诗歌——“春期越草秀,晴忆剡云浓”“觉来还在剡东峰,乡心缭绕愁夜钟”“山居不买剡中山,湖上千峰处处闲”。一代诗僧,满怀乡思绕剡中。而皎然的乡心一半系于剡茶,“剡茗情来亦好斟,空门一别肯沾襟”“清明路出山初暖,行踏春芜看茗归”“聊持剡山茗,以代宣城两醑”。或品,或赏,或赠,或咏,只有家山的茶能让皎然通达“三饮”,悟得茶道。
  皎然与陆羽是“缁素忘年之交”。陆羽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前后来到吴兴,住在妙喜寺,与皎然结识。两人一起访友品茗,倡导“以茶代酒”的风气。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云:“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陆羽《茶经》“之饮”里说,天生万物,都有它最精妙之处,人们擅长的只是那些浅显易做的,房屋、衣服、食物和酒都精美极了,而饮茶却不擅长。皎然的性灵,陆羽也有,一生知己,禅茶一味。
  不知不觉日头已沉落“十九峰”后,一切都在隐退。峡谷中的韩妃江越发白而亮。这条江流,是剡溪的一条源头支流。采集众山之水的剡溪,是一条魏晋之溪,载动王羲之“兰亭集”的雅兴、谢灵运登“天姥岑”的游兴,和王子猷“雪夜访戴”的随兴。到唐代,文人名士追慕魏晋风度,溯剡溪而来,大袖飘飞,亦步亦吟。茶为清饮,发言为诗,写下的茶诗就有30多首,有杜甫的“茶瓜留客迟”,孟郊的“茗圃无荒畴”,刘禹锡的“诗情助茶爽”,元稹的“慕诗客,爱僧家”,翁庭筠的“茶炉天姥客”……一首唐诗三碗茶,留得高香余味长。
  剡中有茶祭的古俗。每年春信一来,雨润茶山,民众就自发贡献香烛茶果、茶歌茶舞,祭支遁、王羲之、谢灵运、陆羽、皎然、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温庭筠、元稹……在新昌人的心里,他们都是剡地的茶之灵。
  谢公古道今犹在
  车在山间穿行,我们去天姥山脚下的班竹村。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未到新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已在心头如云海般深涌。
  “天姥”二字,第一次出现是在谢灵运的《登临海峤初发强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诗中:
  攒念攻别心,旦发清溪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高高入云霓,還期那可寻。倘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
  谢灵运开山辟道打通了台剡的陆上通道,是天姥山的开山祖,把这座南方的山脉推上了文学的舞台,这首诗也是天姥山的始祖诗。李白仰慕谢灵运脚登“谢公屐”头戴“曲柄笠”,诗兴大发。
  谢公古道今犹在?据说还残留着会墅岭一段,和天姥山下的横板桥、斑竹村两段,两村相距不过10里路,都是古人登天姥山的驿站。
  天姥巍巍,溪涧幽幽,村落不可见,温煦的阳光缓释出的植物清香,呼吸可闻。枝叶间漏下的点点光斑在鹅卵石铺就的古道上游离跳荡,忽明忽暗,像折折叠叠的时间。一瞬间有走进武陵桃花源的恍惚。
  也是“缘溪行”,溪水转折处,古木参天,掩映一座石拱桥,单孔,不规则的粗石垒砌而成,桥名“司马悔桥”。南宋嘉泰《会稽志》云:“旧传唐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因以为名。”这悔的是什么呢?足以让人好一番品味了。桥的另一头有司马悔庙。白粉墙上贴着一纸告示,写有“道长外出”一行字,顿生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古意。
  从树荫下走到阳光下,如跨越时空。遥望山边,泥墙瓦屋鳞次栉比,绵延数里,就是班竹村了。村人说古时是“斑”,因村边山上长满斑竹而得名,也不知改于何时,或许是因斑竹源于湘妃泪的传说而改的吧。因道路而生的班竹村蛰伏在天姥山脚下,成了古道的守护者。人与物需要一种相互的共同关照和共同使用,不然就会消亡,这种生存观也在古道上显现出来。
  当时这条陆上通道还没有成为台越交通要道,多数游人仍走水路,如杜甫“归帆拂天姥”。“拂”即斜擦而过。他从华顶峰北麓乘舟入剡溪,过沃州而未登天姥,故云“拂”。直到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吴越王钱镠以“去温州道路悠远,此地人物稍繁,且无馆驿,及析剡县十三乡,置新昌县”后,这条通道才成为浙东要津。从始宁至临海古驿道需经新昌境内的桃源——会墅岭——天姥山——关岭进入天台县界。从此,台越往来,改由旱路。
  古驿道距新昌县城南约20公里。班竹至天台、至嵊州圴为40公里。驿道穿村而过,班竹村是驻足的最佳处。明清时期,设有班竹铺。南来北往的官员、商旅在此投宿者甚多。明崇祯五年(1632)的四月十八日,徐霞客游天台山曾夜宿班竹。他在《游天台山日记(后)》中写道:“大道自南来,望天姥在内,已越而过之,以为会墅乃平地耳。复西北下三里,渐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袁枚曾三次到班竹,他的《斑竹小住》写得极有韵味:
  我爱班竹村,花野得真意。虽非仙人居,恰是仙人地。两山青夹天,中间茅屋置。佳人出浣衣,随人作平视。仙禽了无猜,神鱼不知避。我坐支机石,与谈尘外事。人语乱溪声,钗光照峦翠。
其他文献
安徒生将西班牙的一则民间故事改编成了童话《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丹麦社会的病状,针砭时弊,可谓入木三分!一篇童话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原来,这位童话大师遵循了童话奇特的幻想性和强烈的夸张性的创作原则,同时又将生活的本质通过幻想的形式加以集中、 概括、提炼、升华,磨尖了那根讽刺的“针”。  一、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反映生活。骗子介
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教师的发展取决于其自身专业能力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愈加重要。“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项目就是提升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助推剂。  送教下乡培训项目以学科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融合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不断研磨与探索,力求服务于参训学员的成长与送培学校
【摘 要】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兼具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潮的媒介、国民党人自我反思和对未来中国走向探寻的重要期刊、早期中共组织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声平台三重身份的《星期评论》,经历了从早期倡导民主主义到后期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阐释与宣传的过程。《星期评论》为我国早期宣传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阶级斗争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星期评论》;马克思主义;
【摘 要】語言表达能力是语言交际功能实现的关键,也是新闻专业学生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快捷方便,但随之出现了学生文字功底差,表达能力严重弱化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大学生认识的误区、应试教育的影响、碎片化阅读的冲击、校园活动效果不明显、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对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不够充分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考研或就业的面试。只有完善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抓实课堂教学,
Moodle与Wiki结合的特点    Moodle和Wiki都是Web2.0的产品,其安装简单易行,便于推广。二者相结合形成互补,更体现出Web2.0的优势,有利于教学。  由于Wiki使用人性化语言来替代复杂的HTML语言,降低了使用门槛,扩大了用户范围,任何人都可以轻松编辑内容页面,维护公共空间,而正是wiki这一简单易学的特性使Moodle平台更容易让学习者使用,互动性更强。  另一方面,
近年来,先进事迹报告会以其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事迹精神的深度提炼和浓厚的现场感染力,成为重大典型宣传的普遍方式。而要策划组织好先进事迹报告会,让听众在感动中体味人性温暖、升华人生境界,必须切实运用好基本的“三原则”。  明确主题 找准定位  一场成功的报告会,应有鲜明集中的主题,好似一场气势恢宏的交响乐章,有贯穿始终、节奏突出的主旋律。这一鲜明的主题也可以说是重大典型的核心价值,是贯穿先进事迹报告
【摘 要】文化传播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关系着优秀文化内容在全民中传播与传承的实现。随着时代发展,原有的公共文化传播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在实践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传播能力,是理论界与各级政府都在努力的方向。如何增加传播渠道、挖潜拓宽受众面、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进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以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享受文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
【关键词】网络直播;信息交互;参与动机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贵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网络直播的情感结构研究(项目编号:GDQN2020001)。  近些年,网络直播受到多方主体的关注,成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交互的媒介资源,引发了现象级扩展。网络直播依托智能化移动终端技术,具有数字化空间的传播形态,使信息传播最大程度地连接用户,实现接近用户的优先性,营造了虚拟交流场景,极大扩展了人们信
既要反对借用“爱国”之名搞低俗的商业炒作,也要旗帜鲜明地鼓励爱国表达的新方式。  视频热播“天安门版”的头发造型、“许仙”和“白娘子”对唱《爱祖国》、一名90后女孩裸背展示数幅寓意祖国光辉成就的彩画……到底是爱国表达的多元化,还是爱国表达的庸俗化?这类带有作秀、炒作特点的行为应该被包容,还是被谴责?  华商报文章说,类似争论可以引申出一个更重要的命题:当我们想表达爱国情感的时候,怎么表达?有什么渠
现代信息技术因其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等优点被各门学科教学所应用,思想政治教学也不例外。如一位老师在讲解《经济生活》“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内容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投影了劳动奖章、就业市场上人头攒动的图片,对新增劳动人口和就业岗位的数据进行列表,劳动者就业观念通过漫画加以呈现分析,传统黑板变为了电子黑板,教师的讲解变成了PPT的切换,整堂课节省了时间,增加了直观性,提高了美观度,丰富了课程内容,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