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课文分析中的应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6s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地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当然教师也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表演”,在语言、思维、操作工具、肢体活动中充分显露他们的创造才华,使之品尝创造的自由和乐趣,从而使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外调节机制因此得到平衡发展,尤其是从内到外的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发挥。
  如前所言,美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源于语文课文的审美特性和课堂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及教师对此的充分发挥。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故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将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能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的愿望和热情。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课堂入手。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塑造完善人格的有效方法。从心理结构来说;它使受教育者主体在智能结构、情感和意识结构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因此,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知识与智能、动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同时发展)的健康发展,而且促进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受教育者在合规律的形式(美的形式)下经过艰辛努力完成了一定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自由驾驭知识的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从而能形成更加明确的选择意向和目标。另外,情感的调动、意志的保证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灵感触发,成了推动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智能、情感、意志三种心理结构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地得到发展, 有效地避免了把受教育主体变成单纯的知识储存器的弊端。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基于此,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文”者,即注重形象的再现也,因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披文”的目的在于“入情”,因为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因此我在教学中第一步先突出美育的形象性。例如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刘和珍的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跟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我就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列表格分成三方面:“平日表现”“对敌斗争”和“死难情形”,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使刘和珍的形象立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第二步,引导学生激发感情,进入意境。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象,我回过头来在“平日表现”这项中,重点分析“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这句话。这是一句动情显神之语,是“披文入情”的最好切入口。“生活艰难”这四个字看来虽然平平常常,可是一经插入刘和珍简历的介绍,加上语调沉重、为之动容的讲解,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刘和珍生于1904年,1919年14岁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那年她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不久她的祖母、一弟一妹均因病无钱就医相继死亡,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学生好像接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四个字的确是字字泪、声声血,“生活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知识,把旧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验、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抓住这个契机,我结合板书内容“毅然—黯然—欣然—奋然”去启发,去点拨,增强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但看到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在被无辜开除的逆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她的牺牲对“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的深远影响。第三步,引导学生领会结构美,以美启智。本文的结构网络是:有话—无话—有话—无话,如此一咏三叹,具有回环往复之美。由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作基础,学生很容易领悟到如此的结构形式是来自鲁迅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慨和斥责,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悲痛和歌颂的繁复心绪的自然流露。“披文入情”的讲授拨开了含蓄的语气文字的表层,使学生溶进了情感的海洋,登上了精神的殿堂。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有很强烈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注重以情感人,由情入理,努力达到情理交融的境界。在教学中,笔者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文学因素,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并从这里开始进行语文知识的传授。又如在讲授《白杨礼赞》这篇着名的抒情散文时,笔者没有采用那种偏重理性的分段分析方法,即让学生先分段,归纳段意,然后讲解篇章结构。而是紧紧抓住课文的感情线索,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礼赞白杨树的过程中感情的波浪式的抑扬变化,哪里是情感高扬的浪头,哪里是情感低抑的波谷,哪里波涛汹涌,哪里轻波荡漾……把着眼点放在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变化上,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及其谋篇布局的特点,进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在课文分析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其他文献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越来越丰富多样,不同场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存在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适用的方法,更不存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好的方法,教学方法可以交错运用,互相配合,彼此补充,发挥统一的效果。当然,多种方法的交织不是随意的,应相辅相成。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学诸多方法中的讨论法、研究法的运用作一定的探讨。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对话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是把独立的阅读变为集体阅读的方
期刊
摘要: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造新经验等。具备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方法。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常常半天才"挤出"一点儿,或随手拿起一本作文书七拼八凑应付了事。久而久之,不少学生就害怕写作文,厌恶作文,一上作文课就头疼
“少教多学”理念发轫于2004年的新加坡,其思想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观点。近年来该理念被介绍到国内,其理念的影响力日渐扩大。  目前,对于该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的研究人员中,一线教师参与甚少,但笔者对其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及前景充满信心,其理由如下:  一、国内新课程改革大潮为“少教多学”理念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
期刊
创新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语文教学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这是时代的要求。时代呼唤着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学校是开展创新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科学的、艺术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正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
期刊
每次考核完毕,总有一些学生考得不理想,一脸的沮丧和无奈。我呢,也顾不得他们,忙着讲评,于是,学生也忙着订正,忙得焦头烂额,可我总是发现,那些差生仍是一头雾水,面对错题,像没头的苍蝇,东碰西撞,结果,得几次三番,几次三番方可搞明白,订正完毕。  这一次,发下考卷,我一反常态,给大家讲了一个我在书上看到的深有启发的小故事。  一个旅行者在行进的途中,突然决定改变原来的路线,打算抄近道前往目的地。没想到
期刊
常有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带着简历,向我咨询出国深造事宜。然而,读了简历,觉得尚有改进余地。例如本科生申请出国攻读理工科博士.在简历上罗列了一堆无偿鲜血200毫
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
期刊
《新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足见道德的重要性,如今,时代发展,光彩陆离的生活也影响着孩子,小学生正处于道德的认识阶段,对于道德的培养十分重要。语文,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  一、学习课文明辨是非,汲取阳光的养料  小学课文很多文章都是都是通过人、事、景来揭示一个真理,引领孩子
期刊
实践教学是新闻专业的必要构成部分,该文探讨实践在该专业中的地位、实现方法、学习实效及解决方案。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journalism professio
语文教学要讲究声情并茂,教师要带着浓厚的感情上好每节课,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