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房子越换越小

来源 :好日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gzon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婚时,映容与老公泽文在郊区买了一套房子,一个新建的配套很完善的小区,因为用来当作婚房,双方家人都尽力出了部分资金支持,买了个大四居,也考虑到有孩子后老人过来照顾很方便。
  虽然上班有点远,但是以车代步,没有太多不便。这套房子靠着一座山,不远处还有湖,小区很大,生活设施齐全,周末就在小区里散步或者骑行,搭帐篷带孩子陪老人玩乐,随处可见野鸭嬉戏,绿植浓密。映容觉得这是一个很理想的宜居之处,在此终老很不错。没想到,之后的日子里,几乎每隔几年就换套房子,而且房子越换越小。

1


  婚后第三年,泽文因为工作变动,换到了城西,收入和职位都有所提高,但上班的路途也更遥远了,从一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有时加班,快半夜才能回家,随着交通状况的恶化,上下班费的时间和精力变得越来越漫长。
  那时他们已有要孩子的计划,虽然现在的小区有配套的幼儿园和小学,但教育质量和城区不能同日而语。
  经过一番考虑,他们决定把郊区的房子卖掉换到市里,但按照市里的房价,大四居卖掉也只能付首付还略有点剩余而已。经过一番考虑,两人决定把房子换小一点。考虑一百平米的三居,只要朝向好,户型正,一个三居也适合两代人住。
  泽文当时进了一个很不错的单位,比较稳定,发展前景也很好,至少十年左右不会有太大变动,一切都以他为主。经过考察和比较后,最终选择了一套不错的旧三居,主要离泽文上班比较近,房子虽然老一点,但和泽文单位只隔一条街,公公婆婆跟着一起住,泽文每天都可以在家吃午饭,还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而映容也换到了附近上班,虽然工作一般,但上下班不用太折腾,地铁或者公交半个小时就能到,天气好的时候她还能走路上班。
  房子是变小了,但丝毫没有影响居住,反倒是生活和工作变得更轻松了。

2


  女儿出生后,泽文和映容的父母都在变老,身体和家庭的情况都有所变化。小的需要照顾,老的也要关爱,但大家住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和磕碰。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房子,但在现在的高房价下,出手买一套房子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夫妻俩一商量,还是换房,但怎么换,换多大的面积,如何换还是一个问题。
  带着这个问题,他们开始思考。第一肯定还是在这个居住区域,不能换得太远,因为上班近而且也住熟悉了,什么都很适应。第二不太考虑把房子换大,因为经济压力太大,如果换大房子,基本生活质量要降低好多。带着这些原则,他们找中介开始看房。
  这是一个老的居住区,附近多是国家机关单位,房子虽然年代久远,但建筑质量很好,小区的配套设置极其完善。他们看到一个研究单位的宿舍楼,四幢建筑,一个小院,绿化很好,健身设施也齐全,住户多数是多年同事,彼此来往照应很融洽。当时那里有位研究员因为老伴去世,他要去美国的儿子那里养老想把房子卖掉,他的房子是二居,当年的高级研究员标准,虽是二居,但面积有九十平米,而且没有公摊,使用面积非常好。同时,客厅很大,阳台也非常大,横跨了两个房间,当时映容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被阳台吸引。房子在六层,一个弧形的阳台,正对着小区花园,阳光充沛,所有的风景都来到眼前。
  但一直没下定决心,直到几个月后,同一个小区有一套五十平米的小户型售卖。这样的天作之合不能再犹豫了,经历一番手续的烦碎和装修,一年后,映容一家和公公婆婆搬进了那套两居改成的小三居,而她自己的父母则住到了另一幢楼的大一居里。一个大家,分成两处居住,既无日常矛盾,又能彼此相互照应,再好不过了。

3


  第三次换房后,映容曾觉得,大概这辈子再也不会买房换房了,但世事总是变幻的。女儿小学毕业时,可推荐到一所不错的中学,这虽然是个很好的事情,但是,离家太远了。每天往返奔波接送,不仅大人累,孩子也累。毕竟中学是孩子学习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课业压力重,身体和学习时间都要保证。
  映容也想过去学校附近租房,但学区房又老又小又破又旧,周围同事和同学妈妈都遇到过一些困难,把房子租下来后,不装修收拾一下,实在没法住,但学区房是市场的抢手货,房东只愿意一年一租,刚把房子整理好,第二年不租了,换个租户抬高房租。



  人到中年,事业和家庭相对都进入一个稳定期,变化的空间不大,相反,孩子到了动荡又需要陪伴的时期。几经思索,去学校附近买个房,似乎成了这个家庭无可避免的事情。一次偶然的机会,映容看到一个胡同四合院改造的节目,很小的房子,经过装修,变得更适应居住。
  映容和泽文分别在朋友圈里发想买四合院的信息,虽然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速,胡同在拆迁,四合院变得越来越少,价格也水涨船高,但毕竟不是所有的四合院都高不可攀,还有些地理位置一般,建筑普通的院子能用来居住。
  映容一位同事的发小家有套大四合院,偏东有两间房可以独立进出,旁边还有个厨房,院子很老,房间也少,但优势是离女儿学校不远,骑自行车十几分钟。
  胡同里人情浓,而且对双方父母来说,住在小院里始终还是比住楼房方便,出门就能找人说说话,另外,这里更靠近城中心,附近就有几所知名的大医院,有啥事走路就能去看病。
  几经考虑,映容他们又把那两套房子卖了,买下了这个小院。找来一个靠谱的施工队,又花钱请一个建筑设计院的老师画了规划图,折腾一番后,两个大房间分成了四个小间,老人、孩子有独立的空间。四合院更多的生活是在自己的房间之外,推开门就是院子,有槐树、枣树,走出门就是胡同,煎饼摊、包子铺、牛肉店,市井气息热腾腾地扑面而来。
  从结婚到孩子上学,十几年的時光,映容想来她家大抵和很多家庭不一样,众人都在努力赚钱买房、买车,让物质条件变得越来越好,或者房子越来越大,但她却是把房子越住越小,可是细想起来,从未觉得简陋、委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失去,只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房子只是一个生活的具体载体,只要用了心思,让它适合自己,无所谓大小。过于困守在它的面积和数字中,只是一种局限。
其他文献
我带朋友四岁半的女儿去游泳,小姑娘自己脱衣服自己换泳衣,游泳的时候,一边玩—边唱歌,她的歌声感染了整个泳池的人;游完泳自己洗澡洗头,搓干净泳衣,自己换上干净衣服,自己收拾好小包背起来,笑眯眯在门口等我。我跟朋友说:这样的娃娃可以多养几个。  朋友这个孩子是老二,还有一个同样养得顺风顺水的读高中的儿子。“我们全家都喜欢养小孩,都觉得养小孩很上瘾”,朋友笑着说,“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养小孩那么辛苦,但
期刊
给予 ≠ 物质  从小,妈妈就教我要懂得“给予”。我一直照做,保持着礼数和周到。先生是荷兰人,婚后,我发现他受到的“给予”教育与我不同。他父母这样跟他解释“给予”:“给予的前提,是要自己去发现他人的需求。就算空着手,也不能空着心。给予,并不局限于物质的东西,分享美感,表达体谅,也是‘给予’。”  我先生儿时,除了用零花钱给人买礼物,还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给予:路边采摘的一束野花,他背诵的一首诗词,他表
期刊
黎阳是个很即兴又投入的人,十分具有感染力,跟他在一起特别有趣,他能很快把气氛点燃。我曾以为他是天生性格使然,后来相处多了,才知道这种freestyle需要的智慧、积极、博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停努力累积的。  黎阳不是外表很出众的男人,但一直很受女生欢迎,他讨好别人的方式不一样,除了鲜花、礼物外,他总有不一样的惊喜与愉悦。投入一种情境,不仅仅让自己获得一种快乐,也能让周围的人放松。  大学毕
期刊
跟着父亲玩收藏  蔡国庆说自己的收藏情结来源于父亲的熏陶。他是地道的北京人,从小就被父亲带着逛琉璃厂、古玩市场……早早地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蔡国庆说自己从不乱花一分钱,更没有过那种奢侈的生活,而是将其投资在了古董拍卖收藏中。  在北京艺术品拍卖市场方兴未艾的时候,蔡国庆就成为了其中的常客。起先他经常带着自己的父亲一起参加,一来可以让父亲帮自己掌掌眼,二来也给自己增加点底气。  
期刊
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小公司实习,公司有一项业务是外包出去的,业务中有一个小环节由我来负责,于是常常需要和外包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小高对接。除了工作,我和小高没有过多的交流和接触,因此对于他的为人,我并不了解。后来,小高离职了,外包公司换了一个人和我对接。  起初,工作照旧,进行得还算顺利。直到有一天,这项业务中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向外包公司确认,而恰好相关资料都是由小高经手,只有她最了解问题的来龙
期刊
在公益和摄影中感受爱  如果不是媒体的报道,或许人们还不知道这个低调又善良的姑娘已经在广西义务支教了8年。在广西巴马那个小山村里,她不是明星,也不是演员,她只是孩子们口中的“小江老师”和“小江妈妈”,对于这两个称呼,江一燕说这是自己此生最值得珍惜的两个称呼,它代表了大山里的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和依戀。  她和山里孩子的缘分还要追溯到2006年的冬天,当年才23岁的江一燕去巴马山区拍摄一部文艺片,取景地
期刊
几年前,我和客户褚姐逛街,她花高价买了一只粗犷的煨茶大罐,说她在广西外婆家长大,外婆每年春天用这种罐子制作煨茶,老人家去世后再没喝过正宗的煨茶了,买只罐子留作纪念。不久后的3月,我跟老公去武陵山区看望姨外婆,没想到在她家墙角看到了一模一样的煨茶罐子。当时茶树正好发芽,我想,何不要姨外婆教我做一罐煨茶送给褚姐呢?褚姐收到煨茶很感动,说这茶叶就是当年的味道。原本关系一般的我们就此成为好友,工作上合作越
期刊
元旦,同事青青和老公孩子一起飞澳大利亚度假了,我们不少人却还在为去婆家还是娘家过节跟爱人耍嘴皮子,忍不住问青青:“你们不陪爸妈过节啊?”青青说:“他们才不要我们陪呢,他们有‘好友团’,元旦组织了丰富的活动,说我们在那反而礙事。”我们忍不住羡慕,不得不承认,青青当初鼓励父母“抱团养老”的决策很有远见。  青青是独生女,父母对她宠爱有加,几乎不愿女儿离开自己的视线。青青和来自荷兰的Liam谈恋爱,遭到
期刊
一  小型房车,我的好友周枫已经租过两年。她可能是一拿到驾照就赶鸭子上架开房车的人,原因说起来辛酸——两年前,周枫嫁了路平,那是她的初嫁,但面对的,是路平带来的已经十岁的女儿。这个女孩名叫路敏,在父母的离婚大战中,她是要保住这个三口之家的守护神。她人小鬼大地做过很多撮合工作,却失败了。所以,她一开始面对周枫的时候,就眼睛里全是玻璃碴子。  虽然,周枫与路平相识时,路平早已离婚,但小姑娘俨然把后妈当
期刊
去老师家吃饭,做饭时,老师跟她老公吵了起来。  老师做蒜泥黄瓜,她把蒜放菜板上用菜刀摁扁了剥皮,她老公看到,说:“你别摁,拍多痛快啊。”老师说:“蒜嫩,会拍碎。”  然后,两人唇枪舌战,就“蒜应该摁还是拍”展开了辩论。最后的结论是:通常情况下,确实“拍”更便捷,但蒜很嫩、菜板空间有限时,“摁”是更好的选择。所以,这次摁,以后尽量拍。  两人意见达成一致后,很快又融洽地聊起别的事。  我目睹全程,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