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中的人性思索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s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一个有宗教信仰的时代里,人其实无时不在处理三种关系:人与神,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人性的三个方面:宗教性、社会性和自然性。本文旨在从《好人难寻》对20世纪美国社会人性三个方面的表现和思考,探讨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的创作意义。
  关键词:人性 社会性 宗教性 自然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西方文学始终关注着人的生存状况,“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贯穿着深沉、深邃而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与人性意蕴,透射着人性的光辉。”弗兰纳里·奥康纳作为继威廉·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在思考和揭示人性方面,从不吝惜自己才华横溢的笔墨,事实上,她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一 人与神,何去何从?
  由于自己的宗教信仰,奥康纳将西方人本传统凸现为“希伯来——基督教”的宗教人本意识。而奥康纳本人深厚的宗教素养和宗教精神资源使她在《好人难寻》中不仅极力探讨人与神的关系,甚至一度将宗教性超越社会性定义为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所有存在形态都不过是赤裸裸单独一人立在上帝面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被欲望的潮汐裹挟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人在面具的背后表演;只有当一个人停止奔波和追逐,良知和上帝的曙光穿透欲望的暗夜悄然而又庄严袭来,这人才是真性之人。”神学修养和文学才华集于一身的奥康纳揭示人的宗教性可谓入木三分。
  19世纪末尼采一声“上帝死了”引发了众多基督徒的恐慌与迷茫,自然科学在20世纪更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家用理性而无可辩驳的方式向世人证明上帝是不存在的,这反过来加深了人对自身内心宇宙复杂性的认识,也摧毁了基督教宇宙观,破坏了传统基督文化价值体系。人类奋力挣扎战胜迷惘和死亡,冲破绝望与荒凉,没想到最终竟发现自己置身荒野,灵魂根本无所寄托。
  于是,人们便误入了信仰缺失,无视上帝的歧途。从基督教神学观来看,这就是人的罪恶。
  我们知道奥康纳善用象征手法。在《好人难寻》中,一家人停车小憩的地方名叫提摩太(Timothy),提摩太对基督徒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圣经·新约》中,保罗在传教过程中,留提摩太在以弗所主持教务,自己去马其顿,因为放心不下,给提摩太写信数封。经提摩太整理而成的《提摩太前书》和《提摩太后书》就成了众教徒行身立世的标准与法则,信中传达了上帝对教徒的戒律,其中有:
  “愿女人廉耻自守,以正派衣裳为装饰,不可以编发、黄金、珍珠和贵价的衣裳为装饰……女人要沉静学道,不许女人讲道……不许她管辖男人,只要沉静……在后来的时候,必有人离开真道,听从那诱人的邪灵和魔鬼的道理,这是因为说谎人的假冒……”
  但是让我们看看小说中以好人自居的老奶奶是怎样对待这些法则的:老奶出门时精心装扮,几近花枝招展,“手上是雪白的线手套,头上是一顶海军蓝的深蓝色硬边草帽,帽沿上一束人造的紫罗兰,身穿白点蓝底长衣服,领子和袖口全用玻璃纱镶以花边,领口处还别着一只带香囊的布做的紫罗兰”;老奶奶一路喋喋不休,又谎言连篇;老奶奶始终以圣人姿态、拯救姿态自居……。可以说,老奶奶一路走来,一路践踏基督之教义,一路冒犯着上帝。小说末部,老奶奶在危急关头规劝不合时宜者“祈祷”,并且念叨“耶酥”……,看似对上帝笃信无疑,实则早已将基督的戒律遗忘殆尽。但老奶奶并不清楚自己的信仰迷失,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她还在怀疑上帝和恐惧被杀之间来回游移,并终于对自己的信仰状态作了一个清醒的重新认识。
  再来看看故事的另一位主角“不合时宜者”的信仰状态:
  “(耶酥)他不该那么做,他把一切都搅得乱七八糟。如果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做,那你最好抛弃一切,追随他去吧。如果他没有那么做,那你最好尽情享受一下生命的最后几分钟吧——杀个把人啦,放把火烧掉那人的住房啦,要不然对他干些丧尽天良的事……”。
  不合时宜者怀疑上帝,他的心没有信仰,没有依靠。基督的教诲在他心里根本没有容身之处,他可以随手将陌生的一家六口杀得一个不剩……他在背叛基督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年轻时在唱诗班唱诗的经历就像吹过树林的一阵风,飘走了飘远了。
  然而奥康纳是笃信基督的,她相信基督的光辉万古长青,只要人愿意诚心接受诚心领悟。
  两位主角的经历为此提供了论证,只不过一个是正面论证,一个是反面论证。
  老奶奶算不上好人也算不上坏人,在即将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刻,她深思自身与耶酥的亲疏远近,为儿子被害“心都碎了”,甚至想过再次犯下代替上帝的拯救之职的罪来拯救面前执迷不悟的不合时宜者。最终她诚心贴近上帝,上帝也最终原谅了她:
  “她半躺半坐在一摊鲜血里,像孩子那样盘着腿,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仰视着万里无云的晴空。”
  在谈到老奶奶这一人物时,奥康纳认为“在这个故事中应该注意的是灵魂的得救而不是尸体”。这恰恰反映了基督教“肉体是无益的”基本观点。作为一名虔诚的信徒,奥康纳更注重其人物灵魂的救赎。然而,不合时宜者执迷不悟,一味沉溺于自己所谓的委屈和不公正的过往,埋怨社会,埋怨命运,进而埋怨上帝,质疑上帝,丧失信仰……自救者,天自救之。不合时宜者自甘堕落与罪恶,自我放逐,陷入报复社会的泥淖不可自拔。小说最后以不合时宜者“人生根本没有真正的乐趣”的迷茫感慨作结,揭示了不合时宜者未获得耶酥拯救的最终结局。
  奥康纳通过“不合时宜者”向我们反映了20世纪美国社会的宗教状况:人背离了上帝,抛弃了上帝。人对上帝背叛的结果就是不得拯救,就是迷茫恐惧与无尽的痛苦。人要想获得救赎,必须诚心反省,心向上帝,最终就会获得上帝的原谅与拯救。
  但是在奥康纳看来,人在迷失堕落的道路上已走得太远,陷得太深,需要强烈、刺激如“午夜巨钟”、“当头一棒”式的方式,如暴力才可将“迷途的羔羊”惊醒和唤回。
  二 笑容难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社会性,是奥康纳在《好人难寻》中着力表达的人性的第二个方面。
  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将人类平和、进步、友爱、富强的幻梦击得粉碎,人类将人的罪与恶亲自地、极力地表现给人类自己看,最终连自己也被惊惧到冰冷绝望、万念俱灰。同时两次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又得到一个整体上来说比较和平的社会环境,战时开创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使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而使社会、金钱、商业、竞争、自我意识在人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小说中老奶奶的这种情况,欧洲应负主要责任,虽然有失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问题实质所在。20世纪,尤其是前半期,是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理想幻灭,理想主义破灭,非理想主义思想弥漫的时代,由此产生的人的异化,孤独、冰冷、漂泊、游移、荒谬等种种灰暗情绪在人们心中潜滋暗长,纠缠蔓延,而拥有异常敏感心灵的女作家奥康纳对此的体味较常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好人难寻》中,我们极少找到人物之间的温情时刻,小说的绝大多数篇幅都体现了冷漠、自私、狭隘的人性,小说开篇,一家人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各干各事,互不理睬,互不包容,彼此攻击,彼此龃龉,家庭的温馨、默契无处寻觅。及至后来发生车祸,孩子们“真可惜谁也没死”的荒谬的失望吵嚷,以及老奶奶“手直揉肋骨,可是没人搭理她”等等,让我们看到,在这一家六口身上,连亲情这种最坚固的血缘之亲都没法将人性中的温暖照耀在他们身上,人性里的冷漠可见一斑。老奶奶是小说主角,也是冷漠与荒谬的集大成者。她阔嘴多言、固执己见、自私、精力充沛,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却时刻以所谓的好人标准衡量他人,以明理优雅的高贵淑女形象示人。她引导全家走上死亡小道,她擅自带老猫上车直接导致车祸,她目睹黑人小孩的贫困凄凉想到的却只是自身的富有与艺术上的审美意义,她说不出不合时宜者手上那件蓝鹦鹉衬衫给她带来什么回忆,她认出不合时宜者的逃犯身份时直担心自己的性命……。老奶奶是一位假义士,却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而在另一主角“不合时宜者”身上,这种冷漠则以暴力形式体现,所以来得更为荒谬和令人震惊。不合时宜者指使手下将陌生的一家六口全部杀死,仍能不动声色、镇定自若。这令人匪夷所思的恶行源于他内心的冰冷绝望,结果却使这冰冷绝望又加深一层。
  值得一提的是,奥康纳似乎并未绝望于人性的寒冷,她相信只要通过一些启示一些温情,这寒冷便可得以驱散,只是这启示唯有赤裸裸、血淋淋的暴力才最有效,不合时宜者深谙此道:
  “要是一辈子每分钟都有人没完没了地冲她开枪,她也会成为一个好女人的。”
  而老奶奶在暴力刺激惊醒下,终于领会到亲情的可贵,她呼唤已遭枪击的儿子的名字,心都碎了……她同样遭遇了丧身之祸,但她“面带微笑”离去——老奶奶醒悟了,虽然这醒悟伴随着她生命的终结。宇宙无限,时间无限,也许奥康纳的深意在于人性终会复苏,哪怕要留待下个时代。
  冷漠、暴力、顿悟……构成了人性复杂的一面,而奥康纳以她卓越的写作才华将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峰回路转、曲折有致。人性的确复杂,所有的形容词在此都苍白无力:他们冷漠,然而他们有顿悟;他们愤怒,向陌生人滥施暴行来宣泄愤怒,然而他们又懂得隐忍自己的愤怒,而代之以彬彬有礼的作派、仪表堂堂的风度。因为复杂,每个人都不得不戴着面具在他人面前表演:老奶奶表演她一贯的“好人”、“良心”、“贵妇”,不合时宜者表演他的“出身高贵”……一声枪响,所有人的所有面具纷纷坠落,凋零一地,人最真实的自我从描龙绘凤、冠冕堂皇的假面中露出他素面朝天的面孔来。所以,这一声枪响,其建设意义实在是要大于破坏意义的。可是,并不是总会有清脆到残忍的枪响来唤回我们在冷风中冻僵而麻木的心灵,并不是总会有机缘来给予我们摘掉面具的机会……所以人性的复杂让奥康纳手足无措,深深绝望,她不得不用一把残忍的手枪来结束这一切。
  三 是太强悍,还是太虚弱?
  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性,坦白地说,自然性这一点在小说中比较隐约比较疏离比较暧昧,主要体现在小说中的那些自然场景描写。
  20世纪,人类由电气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早已实现了征服自然的狂野梦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可以说是占主动地位、支配地位。因此所有自然场景差不多都沾染了人的主观色彩,深深地带有人的行为印记。
  老奶奶一家刚开始出门时心情相当愉快,所以在他们看来,自然景观显得轻松、宜人。“天气既不热也不太凉”,“微带紫纹而闪闪发亮的粘土斜坡”,“饰带般绿油油的庄稼”,“银白色的阳光普照树丛”,“明晃晃地发亮”……他们浮光掠影地看过这些风景,完全怡然自得。当他们转上死亡小道时,自然场景瞬时诡异起来:“青里透灰的树梢”,“四处满布尘土的树木都在俯视他们”,及至老奶奶的儿子、孙子被枪击,恐怖气息扑面而来,“树林里传来一声枪响”,“随后一片静寂”,“风从树梢吹来”,“像是心满意足地抽了口长气似的”……最后老奶奶死去时,“天空晴朗,万里无云”。
  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界中的树木、小山、土坡、天空等等,虽然只是起到陪衬、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但是,人有时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向自然寻求依赖或者某种兆示,但这种寻求并非由于人与自然相处时的脆弱,而是来自人内心的脆弱和面对无常命运时的无能为力的挫败感。
  总而言之,《好人难寻》的确是一部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的作品,一千个读者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部小说的探索不只是笔者所偏向的这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Flannery O’Connor ,“The Fiction Writer and His Country ,”Mystery and Manners , New York:Farrar,Straus and Giroux,1969.
   [2] 汪旭琴、沐金华:《从“上帝之死”到“人之死”》,《学术交流》,2007年第7期。
   [3]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 邹平:《人性的暗月亮》,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孙先洪,男,1977—,山东肥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法,工作单位: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天津人好吃、讲究吃在北方绝对是大名气,要不怎么称得上“吃尽穿绝天津卫”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天津卫自古以来,集五地徙民,荟八域食俗,红旗饭庄、狗不理、登瀛楼、鸿起顺
韩裔留德音乐家金尚浩突然自杀身亡,四十年前的日本恋人蜷川花子赶往德国,拨开四十余年的岁月烟云,寻访他的痕迹,追随他的行踪,查找他的死因。四十年前,还是在日韩侨第二代的
徽州圆子是正宗徽菜品种之一,早在150多年前就已流传各地。因配料和制法不同,遂有徽州圆子、杨梅圆子、珍珠圆子、八宝肉圆、水晶肉圆等许多品种。 徽州圆子系用熟猪肥膘肉
乳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但目前一些乳腺癌患者对如何治疗该病还存在些错误的认识,这对该病的治疗十分不利。那么,她们在乳腺癌治疗上还有哪些误区呢? Breast can
味精,学名叫谷氨酸钠,在我国已有70多年的历史,是每个餐厅、家庭厨房重要的食品鲜味添加剂,无论是拌炒蔬菜还是做汤均离不开它。 那么味精是怎样产生的呢?有人说它是从煤炭
日本水产公司不久前研制成功一种活鱼罐头。这种活鱼罐头的制作方法是:挑选肥壮活鱼放入盛有特种液体的罐内,这种液体含有麻醉作用,使得活鱼能在一周内处于昏睡状态。人们购
摘要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其作品以塑造众多的“硬汉”形象和独特的文字风格而在世界上享有广泛的赞誉。近年来,对海明威作品的研究逐渐转移到了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并得出了近乎相对的两种结论:一是海明威是一个男权主义者;一是海明威富于女性意识。本文结合海明威的作品,在此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类和研究。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女性形象 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I10
美国在今天世界上的地位犹如历史上罗马帝国的地位。但是,罗马帝国因政治、经济和饮食等方面的原因很快灭亡了。这其中一个不能不总结的重要原因或本可以避免的原因就是饮食
生活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人爱吃许多调味很浓的食品,原因何在?请从下列理由中选择哪一条或哪几条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1、辣的调味品会使人出汗从而使他们的体温降低。 2、食物
摘要 《圣经》是西方文学不竭的源泉,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泉。美国著名非洲裔作家莫里森在其小说里融入了浓浓宗教的色彩,为苦难中的黑人燃亮了救赎的希望。本文将就莫里森作品中的宗教思想进行解读。  关键词:宗教 奴隶制 基督教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在其历史三部曲之一的《宠儿》中,通过再现美国黑人奴隶不可言说的悲惨历史,揭露了美国黑人奴隶身份与社区的复杂起源。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