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如缕缕清风吹入校园,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但是,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呢?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使课堂教学更加讲求实效、高效,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反复思考的问题。教师要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表情丰富,面带微笑,眼睛传神,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板书科学美观,这当然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但是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端正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在新课改理论和实践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践和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以“一桶水”自居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教师要视每个学生为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份力,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独断性解释者,而是平等融洽的探究性解释者。教师应通过精要的解释强化真理或科学知识的具体性、认识的过程性、教学内容和思想认识的开放性。教师是高质高效的学生课堂的促进者、平等的参与者、鼓励启发者。
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写到:“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陶行知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的功底在于能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上。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学知识,人人获得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要明确
讲课内容的正确性是绝对的和毋庸置疑的。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一定要准确,讲错了一定要更正,不能将自己的“面子”和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相提并论,这应该作为教师讲课的一项基本原则。一方面要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正确选择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选择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以《新课程标准》为尺度,内容要精选,要明确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是一堂课的中心内容,是其他内容的基础,有广泛的应用性;重点是由课程的目的、任务确定的,要根据《新课标》确定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是指在《新课标》中规定了的,对教师来说较难理解和讲清,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内容,简单说就是难讲、难理解的地方;关键是指对顺利学习其他教材内容及本课前后内容起决定作用的知识技能;重点、难点、关键点是相互联系的,关键点是教学的突破口,抓住了关键,教学就能顺利进行。判断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分析,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确定。一堂成功的课,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或分散难点,抓住关键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
爱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是: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这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自己探索人生的总结,也是千千万万成功者的经验总结。这句话一方面说明,无论干什么事,不论是大事小事,都要下功夫,要实干;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正确的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
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定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一定是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课堂里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但又有着地域等差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只存在一种可以完全搬来套用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追求各种方法的最佳结合。方法多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学生学习的疲劳,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既要合乎“人情”,又应顺应“天理”,要使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科学而有机地融合统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不完全受教材的限制,要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勇于改革不合理的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
四、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即使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样化的今天,教师教学的基本工具仍是语言。教师语言表达技能和水平的高低,是课堂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不仅要讲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而且要讲究语言艺术,加强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实践证明,语言表达技能强的教师教学效果未必都好,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然语言表达能力强。简洁而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领略语言的生动,得到美的享受。因此,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语言应是:字斟句酌,准确精炼,深入浅出,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比喻恰当,形象得体,善于激疑,巧于解惑,要富于开头语言的鼓动性,要遵守基础知识的科学性、讲解语言的准确性、提问语言的启发性、过渡语言的导向性、指导语言的针对性和调节语言的趣味性。
五、教学效果要讲求实效
我们往往看到一些教师,课堂上盲目地追求一个“活”字。新课改实验过程中,我听到的公开课大多很热闹。课堂上师生间合作互动,气氛热烈,常常出现“学生争着上台,教师欣然下台”的场面。代表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件,更是“精彩纷呈”,充斥着课堂,令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上去,学生思维很活跃,参与度也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顺利回答。可这些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教师总是提一些肤浅的,甚至是无聊的问题,看起来是在搞启发式教学,實际上是“无启”、“不发”,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课堂气氛虽显得热闹活跃,但这样的热闹,这样的对答如流又有多少价值呢?如果学生在课上并未习得新的知识或技能,那么此类课堂教学根本没什么效果,又何谈高效呢?
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很长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所以,无论课程怎么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应该是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课。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获得知识技能,掌握规律和方法,增进交流体验,拓展思维,触动情感和心灵,提升人格,改变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有时课堂教学过分注意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或只是从表面上看到学生是否活跃,没有关注学生的内在变化。比如,某课堂上一位教师为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叫学生发言人数多达班级人数的2/3,显得非常热闹。但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思考空间。事实上,那些没有积极举手或发言的同学取得的进步未必少于“积极”的同学,启发式绝不是外在行为的表现,内在心理活动也十分重要,而且更普遍。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布置任务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尝试解决,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对教师呈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判断和创新。课堂上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活动余地,多一点再现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以至好学。
一、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
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端正教学思想,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树立新的质量观、教育观和学生观。在新课改理论和实践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求新求进,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实践和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以“一桶水”自居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教师要视每个学生为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出一份力,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独断性解释者,而是平等融洽的探究性解释者。教师应通过精要的解释强化真理或科学知识的具体性、认识的过程性、教学内容和思想认识的开放性。教师是高质高效的学生课堂的促进者、平等的参与者、鼓励启发者。
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的扉页上写到:“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陶行知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的功底在于能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节课上。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学生人人学知识,人人获得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
二、教学目标要明确
讲课内容的正确性是绝对的和毋庸置疑的。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一定要准确,讲错了一定要更正,不能将自己的“面子”和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相提并论,这应该作为教师讲课的一项基本原则。一方面要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正确选择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选择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应以《新课程标准》为尺度,内容要精选,要明确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是一堂课的中心内容,是其他内容的基础,有广泛的应用性;重点是由课程的目的、任务确定的,要根据《新课标》确定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是指在《新课标》中规定了的,对教师来说较难理解和讲清,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内容,简单说就是难讲、难理解的地方;关键是指对顺利学习其他教材内容及本课前后内容起决定作用的知识技能;重点、难点、关键点是相互联系的,关键点是教学的突破口,抓住了关键,教学就能顺利进行。判断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分析,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确定。一堂成功的课,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或分散难点,抓住关键点。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
爱因斯坦的成功方程式是: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废话。这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对自己探索人生的总结,也是千千万万成功者的经验总结。这句话一方面说明,无论干什么事,不论是大事小事,都要下功夫,要实干;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干什么事都要讲究方法,正确的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意义。
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一定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智发展特点的;一定是符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课堂里的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但又有着地域等差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只存在一种可以完全搬来套用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追求各种方法的最佳结合。方法多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学生学习的疲劳,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既要合乎“人情”,又应顺应“天理”,要使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科学而有机地融合统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尝试。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不完全受教材的限制,要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勇于改革不合理的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
四、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以及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即使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样化的今天,教师教学的基本工具仍是语言。教师语言表达技能和水平的高低,是课堂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之一。所以,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不仅要讲一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而且要讲究语言艺术,加强语言修养,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实践证明,语言表达技能强的教师教学效果未必都好,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必然语言表达能力强。简洁而富有艺术性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领略语言的生动,得到美的享受。因此,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语言应是:字斟句酌,准确精炼,深入浅出,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比喻恰当,形象得体,善于激疑,巧于解惑,要富于开头语言的鼓动性,要遵守基础知识的科学性、讲解语言的准确性、提问语言的启发性、过渡语言的导向性、指导语言的针对性和调节语言的趣味性。
五、教学效果要讲求实效
我们往往看到一些教师,课堂上盲目地追求一个“活”字。新课改实验过程中,我听到的公开课大多很热闹。课堂上师生间合作互动,气氛热烈,常常出现“学生争着上台,教师欣然下台”的场面。代表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课件,更是“精彩纷呈”,充斥着课堂,令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上去,学生思维很活跃,参与度也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思考,顺利回答。可这些课,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教师总是提一些肤浅的,甚至是无聊的问题,看起来是在搞启发式教学,實际上是“无启”、“不发”,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课堂气氛虽显得热闹活跃,但这样的热闹,这样的对答如流又有多少价值呢?如果学生在课上并未习得新的知识或技能,那么此类课堂教学根本没什么效果,又何谈高效呢?
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很长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所以,无论课程怎么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应该是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课。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获得知识技能,掌握规律和方法,增进交流体验,拓展思维,触动情感和心灵,提升人格,改变人生观、世界观等等。
有时课堂教学过分注意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或只是从表面上看到学生是否活跃,没有关注学生的内在变化。比如,某课堂上一位教师为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叫学生发言人数多达班级人数的2/3,显得非常热闹。但这样的教学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思考空间。事实上,那些没有积极举手或发言的同学取得的进步未必少于“积极”的同学,启发式绝不是外在行为的表现,内在心理活动也十分重要,而且更普遍。课堂上,教师的责任在于布置任务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尝试解决,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对教师呈现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思考、判断和创新。课堂上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活动余地,多一点再现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以至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