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链接中丰富知识 在拓展中启迪智慧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are2b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到重要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中专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了出来。几年来,我对小学语言综合性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打破了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校内与校外、课本与生活的壁垒,改变了目前语文教学视野封闭、内容单一、效能低下的现状,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挖掘教材,狠抓拓展,感受博大精深语文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特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材深挖细掘,纵横延伸,使语文学习变得立体化、层次化而且趣味十足、有声有色,使语文在学生的眼里变得美丽而生动,变得充满活力。
  (一)文本重组,相互依托。将内容、主题、体裁上相近的课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与重组,进行主题单元和配套单元学习,在“个性”中捕捉“共性”,在“共性”中产生“共鸣”,集中学习使训练主题更加鲜明突出,从而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材中《别了,我爱的中国》、《将相和》、《詹天佑》等课文都是围绕“爱国”这个主题展开的。我们将这些课文进行重组,以“名人和祖国”为主题进行单元教学。几篇课文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互不相同:《别了,我爱的中国》以感情诵读为主,《将相和》以对话表演为主,而《詹天佑》则以讨论交流为主。学生从不同的文本中感受了一个共同主题,在经受了一次深刻的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拓展延伸,知识迁移。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既要依据语文教材,又要跳出语文教材教语文,以课文为“经”,以相近主题的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网络,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将课内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学生在学语文中用语文,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例如,执教《火烧赤壁》之前,先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少儿读本。要求学生阅读时,弄清楚在周瑜火烧赤壁之前发生了什么事,分析这些事对火烧赤壁取得成功产生了什么影响。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学习《火烧赤壁》,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致盎然,智慧的火花四处迸射,多姿多彩的课堂自然是水到渠成。再如,学了《狼牙山五壮士》后,学生们对抗日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怀着崇高的敬意,想知道更多的抗日故事。因此,引导学生观看抗日战争影片和图片,读抗日战争故事,说抗日英雄事迹,最后写一段给葛振林老人的心里话。整个学习过程既是一次语文实践过程,也是一次人生体验过程。
  
  二、学科融合,相得益彰,演绎浪漫多姿语文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其他各科教学都息息相通。学科之间的融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学习以“秋”为主题的单元教学中,与其他老师一起,策划了以“品味秋天的绚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按学科的性质,分别承担了不同的教学任务:语文课上,老师让学生吟古诗《山行》、《赠刘景文》,读美文《秋天》,诵诗歌《秋天的枫叶》;信息技术课上,老师带着孩子们上网冲浪,查找秋天的图片;音乐课上老师和学生一起唱《丰收歌》;美术老师领着孩子们到自然界中用画笔画下美丽的秋天;科学课老师与学生一起研究枫叶变黄的原因;体育老师让孩子们做“找秋天”的游戏……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给了他们丰富的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抒写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并主办了一次“秋天的色彩”的作品展示活动。学科融合使语文教学单一而变得斑斓多彩,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知识,还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秋天的认识,也使学生充满对生活的憧憬、对学习的热爱。
  
  三、贴近生活,走近自然,享受精彩鲜活语文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让孩子们在鲜活的语文活动中倾听到时代的声音,触摸到生活的脉搏,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一)贴近生活学习语文。老师注意开发身边的资源,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的气息。现在手机的普及使短信走入千家万户。一条好的短信息就犹如一首优美的诗、一篇优美的文章。短信息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组织学生以“短信息就在我身边”开展了生动活泼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首先让孩子们收集优秀的短信息,接着交流、欣赏短信息,最后让孩子们给自己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发一条短信息。这个活动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在感受短信息语言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体验到亲情的可贵、真情的温暖。
  (二)走进自然学习语文。地方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必须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如自然风光、古迹名胜、乡风民情都可以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例如:我们学校附近座落着美丽的少陵公园,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名胜古迹。老师策划了以“少陵访古”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展开活动:第一小组负责寻找名胜,学生可以用照相机拍摄,可以动手绘画,可以用文字措述,将少陵公园的名胜风景反映出来。第二小组负责古迹探秘,要求学生将公园内的名人题词抄录下来,汇集成册。第三小组负责收集名人事迹,让学生通过走访老人、查找资料等各种途径了解李白、杜甫等在本地的活动足迹。第四小组负责收集名人故事、名人轶事。通过一周活动,学生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少陵访古”资料展示会。这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还大大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语文综合性教学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是一本真正的无字“大书”,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到这本“大书”的精彩。■
其他文献
在中国词史上,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明代高启的《沁园春·雁》和清代朱彝尊的《长亭怨慢·雁》同被称为咏雁名词三鼎足。其中,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又以其独特个性品质践行了作者的词学理论。这里不妨将张炎的这首《解连环·孤雁》摘录于下:    解连环·孤雁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期刊
《全唐诗》卷一百二十五中说:“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以诗名盛开元、天宝间”,“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与佛教”,“殷璠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是说王维作诗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语言文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评价学生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在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中,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所追求的不是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级别,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关爱和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评价学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呢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老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与心灵的交合。这便是初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情感教育。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初中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白
期刊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面对衰而再盛的紫藤萝花,女作家宗璞的目光穿越时空的隧道,思绪跨越人类历史的长河,于是,一道关于“生命”的思考题有了新颖而独到的解答。这含蓄而隽永的文字,像一支清新幽远的曲子,让我们的心跟作者的心一起跳动,一起激荡,一起明亮和开朗。  自然界的万物似乎都有灵性,它往往以它特有的方式向我们提醒或暗示着什么,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这份“灵气”,具
期刊
文字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有的平淡无奇,读之如嚼蜡,兴味索然;有的振聋发聩,读之如品佳酿,兴味悠长。那么,到底是什么赋予了文字如此神秘的力量呢?这就涉及到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了。修辞是一种研究语言文字表达好坏的学问,它的主要功用就是使文字摆脱平淡,变得耐人寻味,哲理丰厚且形式优美,可见它是一种从里到外的全面的极富美学意蕴的存在形式。唐代著名散文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深谙此道,在《师说》中大量地使用
期刊
《论快乐》选自钱锺书的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锺书创作的基调是讽刺。社会、人生、心理、道德的病态,都逃不出他敏锐的观察力。”①钱锺书的这种讽刺有时近于刻薄,往往给人以尖刻、阴冷之感,甚至让人不寒而栗。《论快乐》虽然缺少了这种讽刺的锋芒,但不乏钱氏骨子里对改良人生,完善人性的思考。  何谓“快乐”,“快乐”有何特点,这是读者首先要关心的问题。钱锺书善于从许多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矛盾和悖论,转
期刊
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一诗,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新增的篇目,对它的解读一般是说它以“秋”为主轴,可分解为在秋天中发生的一些并列的场景:伐木工人在叮叮的伐木声中挥洒汗水,农民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心里乐开了花,捕鱼渔民迎着露水辛勤劳作,牧羊女在“秋天”的梦寐中追寻那诱人的笛声等。诗里似乎平行地展开三幅画面:农家秋景图、江面秋归图、原野思恋图。每节都按由远而近的顺序来写,末句收束描写的侧重点。前两节侧
期刊
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出身高贵,祖上为蒙古族王族。她十三岁开始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席慕蓉进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1981年,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出版,一纸风行,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引起文坛震动,造成“席慕蓉旋风”。后席慕蓉作品传入大陆,亦大受欢迎,席慕蓉旋风迅速席卷大江南北。这样的艺术和生活经历使席慕蓉的诗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期刊
朱自清一代散文大师,其美文数量不多,精品却不少。正是这些精美的散文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简短的作品更能见作家的功力,更能见作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赏读大家的作品,会让我们受益匪浅。下面,笔者就朱自清的散文《春》来浅谈一下作文的写法。    一、开篇入题,毫不拖沓    文章开篇最忌讳兜圈子,绕弯子。那是一种得不偿失,费力不讨好的做法,也是写作不得法的一种最为直接的表现。作为大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