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常见的点拨有:①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②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③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上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④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即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⑤诵读式点拨。即在朗读中对学生指导,以此增强记忆,培养思维能力。
  2 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
  3 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辨
  在组织争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对有分歧问题的争辨,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周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②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争辨,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③对反常性问题的争辨,要引导求“常”。④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多种:a.“边缘”暗示。即围绕疑难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b.“原型”触发。即拎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原型维的缺漏的荒缪。c.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的真理的闸门。
  所谓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巩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极好条件。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4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
  学了《窗》后,学生无不认为不临窗病友的冷漠、自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性格可鄙。于是在续文中让他转化,醒悟过来后继续给其他病友带来欢乐。还有的同学颇有心计地让他饱受精神折磨,从中体现了豁达,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审美取向。
其他文献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数学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学科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要渠道。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时,也为教学带来了挑战。  1 小学数学教学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着很大的转变,在教学设计上也在绞尽脑汁的改进。尤其能够重视语文教学最根本的、最本质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文本解读。然而,针对语文教材中一篇篇的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文本,才能有效达成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呢?  1 了解自己,提升基本素养和文学功底  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储备较浓厚的文化底蕴,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在文本解读中具备正确的、合乎作
期刊
政治教育,本就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仅仅是依靠理论的教育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而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其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兴趣,说到底就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是检验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更是检验政治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1 教与学相互依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如何培
期刊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写文章,即作文教学。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恰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许多语文教师对此取得了不少成绩,却仍然存在着诸如学生写作内容空洞、堆砌词汇、中心不明确、凑字数,甚至跑题等问题。为此,我们语文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思想,与时俱进,打破教室的藩篱,树立大课堂观念,使作文教学尽量适应社会的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史新时期学校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完善中学生个性的主要促进因素。据调查,在我国中学生中,约2/3左右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退缩、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影响着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情绪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定,遇事急躁,容易冲动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无穷的力量,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很多困难,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会识字,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激发
期刊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悟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须从感悟开始,通过感悟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悟审美对象,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进行深层的理解。  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中华经典诵读》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有这样一个情节:“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两遍,默默地读三遍,然后回味一下,每次的感觉一样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待学生读
期刊
目前小学生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不够的要数“说”的能力,学生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掌握这一交际工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开展的。可是,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把握不住话题,偏离目标,参与面不广,口语表达不清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已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1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
期刊
要上好数学课,教师的提问恰当与否极为重要。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巧妙的设问,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教学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必不可少的诱导语言,它既是学生思维的指向和路标,又是教师传授知识及信息反馈的主要渠道。所以说“设问”是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重要体现。那么如何优化数学课堂的导入与设问呢?下面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