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作文被誉为中华第一题,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深刻透彻是高考语文对发展等级作文推出的四大标准之一,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写出“思想深刻,耐人品味”的考场佳作,是部分考生觉得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考作文不深刻原因的分析,论述了使高考作文如何变得深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考作文 深刻 策略
高考语文对发展等级作文推出了评分的四大标准,即深刻透彻、内容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而深刻透彻指的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它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能揭示社会生活中富有意蕴的人和事;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就是有深度的文章。
一、高考作文不深刻的原因
近年来高考的考场作文,不乏优秀之作,其内容生动形象、富于文采,但思想深刻透彻的佳作却不多。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认为考场作文之所以写得不够深刻透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重例证,轻分析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写作时可以一事一例,也可以运用多个事例使论据更充分,从而更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但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一味地堆砌材料,且不会有机地整合材料,从而显得作文结构杂乱无章,思路模糊。因此严重影响了议论说理的严密性。甚至还有考生重例证,而轻视分析或较少分析所选用的材料,不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深入进行论述。例如,有考生在论证“人要有意气”这一观点时,全文就运用大量篇幅来叙述“文天祥拒绝降元”、“闻一多面对敌人手枪,拍案而起”等事例,材料选取固然很好,但却缺乏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行为的分析、评价。因此就显得对事物挖掘不深而立意肤浅。这是造成考场作文不够深刻的一大原因。
2.思路窄,视野浅
考生要把平时积累在脑中的写作素材转化成作品,必须先进行写作构思,必须借助联想和想像,将写作素材加以提炼,围绕中心,再进行论述。但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绞尽脑汁,依然难以下笔。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平时缺乏一定写作训练,因此思维僵化不善于把所写之物与其他事物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上平时不注重写作索材的积累,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内存少,写起来就像挤牙膏,想一点写一点,不仅缺少活力,还缺乏连贯性,更谈不上思想深刻了。
3.缺情感,无感悟
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如一潭没有波澜的死水。当今一些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备考模式下,思维僵化,思想迟钝,因此情意水平较低,他们只关心分数,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很少投入关注的目光,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更是漠不关心,因此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更不用谈感悟了。因此作文写起来就是材料的堆砌,文字的叠加,缺乏写作者对人、对物对事的深刻感悟,干巴巴的,毫无情感可言,更谈不上深刻了。
二、使高考作文变深刻的策略
以上几种情况是造成高考作文不深刻不能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对症下药,才能解除疾患。高考作文要想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观点深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高考作文应探究并揭示现象背后存在的本质原因,而且在现象的存在中应寻求它的合理性。例如,我国官员腐败问题为什么总是屡禁不止呢?究其原因,我们首先要找出禁腐倡廉宣传不到位、官员自身认识不到位和政府管理不到位等几个地方。既然存在这样几个原因,当然就会有官员腐败屡禁不止的现象发生。分析清楚“官员腐败禁不止”与“不到位”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所谓的透过现象分析原因,进而凸显事物的本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给看似一般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就会深入地去思考,事物也就会显示出不同的意义。同时,在举例论证时,也应教会学生选择一些典型的真实事例来进行说理,因为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中,随便挑个例子来说明某个道理不具有说服力,只有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又典型的例子才最能令读者信服。
如高考满分作文《母亲的后悔》,开头是这样写的:“看到这个作文题,动笔之前,我似乎又看到了母亲那忧伤的神情。母亲深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后悔她杀了家里那只全身脏乱的老母鸡。”接着作者写出原委:是那只善叫的芦花鸡轻易地赢得了母亲的信任,而那只每次下完蛋默默离开鸡窝的黄毛的脏鸡,才是一只真正下蛋的鸡,却成为母亲慰劳儿子的牺牲品。“由此,使我想到,光凭外表的情感亲疏就作出某些决定是多么荒唐!”作者在结尾点明题旨,显得意味深长,又显示出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因此显得立意深刻而成为佳作。
2.储备素材,积累思想底蕴
在平时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地储备生活素材,以积累思想底蕴。如何积累素材呢?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社会、身边琐事,留意生活,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应养成阅读书报,积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包括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人和事。二要积累一些哲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一般与特殊、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外因与内因、动机与效果、局部与整体、内容与形式等;同时还应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这些诗句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底蕴;并且要多积累名言名句,摘抄精美的广告词、宣传语等。只有多积累素材,才会在考场上做到胸有成竹,才会在写作时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进而下笔有神。
另外,还可以利用课内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因为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本和课外读本上都选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赏析人物情感,让学生品味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去体味作品丰富深刻的人文世界,在体味中再去积累思想底蕴,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相信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量提高了,人格升华了,作文品位自会随之提高而使内容变得深刻。
3.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指文章要有“大气”,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远的立意;要能揭示出深刻的意旨。“小处落笔”则是指写作对象要小,要具体,即“以小见大”。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的思想。”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写小事情来悟出大道理,或是写小人物来彰显一种伟大的精神。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小事物、小事件,应将目光投向底层,多关注弱势群体。正如“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可以看出整个世界”,如2011年湖北满分作文《旧书》中,作者就是通过写一个乞丐在天桥上旁若无人地读着一本旧书,来彰显知识的力量,并对弱势群体的精神追求进行探讨,显得文章切口小,立意深,从而获得了评分老师的青睐。
同时,写作时,应指导学生探究并揭示现象背后的意义,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意义。如有的现象超出了一般的常识,表现出了某种反常,但是,这种特殊或者反常蕴含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包含着必然。揭示这种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例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深入思考后形成文字,就是说理,只要例子的背后有说理,文章自然会显得深刻。
三、结论
高考六十分的作文被誉为中华第一题,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使自己的作文做到深刻,而深刻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应多分析不深刻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总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证明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课外阅读中多积累素材,并培养自己的高尚人格,多观察,勤思考,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勤于练笔,就一定能在决定命运的高考考场写出思想深刻,富有个性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王玲:论透过现象如何深入本质[J]教研观点,2010.08
2.董东:如何写满分作文[J]语文教研,2011.10
3.新课程考纲[J]湖北招生考试,2012.02
(作者单位:533000广西百色高中语文组)
【关键词】高考作文 深刻 策略
高考语文对发展等级作文推出了评分的四大标准,即深刻透彻、内容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而深刻透彻指的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它是“发展等级”的第一项要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能揭示社会生活中富有意蕴的人和事;说理深入浅出,剖析有理有据,令人心悦诚服,就是有深度的文章。
一、高考作文不深刻的原因
近年来高考的考场作文,不乏优秀之作,其内容生动形象、富于文采,但思想深刻透彻的佳作却不多。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者认为考场作文之所以写得不够深刻透彻,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重例证,轻分析
摆事实,讲道理,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写作时可以一事一例,也可以运用多个事例使论据更充分,从而更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但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一味地堆砌材料,且不会有机地整合材料,从而显得作文结构杂乱无章,思路模糊。因此严重影响了议论说理的严密性。甚至还有考生重例证,而轻视分析或较少分析所选用的材料,不能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深入进行论述。例如,有考生在论证“人要有意气”这一观点时,全文就运用大量篇幅来叙述“文天祥拒绝降元”、“闻一多面对敌人手枪,拍案而起”等事例,材料选取固然很好,但却缺乏作者对材料中的人物行为的分析、评价。因此就显得对事物挖掘不深而立意肤浅。这是造成考场作文不够深刻的一大原因。
2.思路窄,视野浅
考生要把平时积累在脑中的写作素材转化成作品,必须先进行写作构思,必须借助联想和想像,将写作素材加以提炼,围绕中心,再进行论述。但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绞尽脑汁,依然难以下笔。究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平时缺乏一定写作训练,因此思维僵化不善于把所写之物与其他事物有机的联系起来,加上平时不注重写作索材的积累,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内存少,写起来就像挤牙膏,想一点写一点,不仅缺少活力,还缺乏连贯性,更谈不上思想深刻了。
3.缺情感,无感悟
没有情感的作文就如一潭没有波澜的死水。当今一些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备考模式下,思维僵化,思想迟钝,因此情意水平较低,他们只关心分数,对自己周围的世界很少投入关注的目光,对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更是漠不关心,因此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美,更不用谈感悟了。因此作文写起来就是材料的堆砌,文字的叠加,缺乏写作者对人、对物对事的深刻感悟,干巴巴的,毫无情感可言,更谈不上深刻了。
二、使高考作文变深刻的策略
以上几种情况是造成高考作文不深刻不能得高分的重要原因。俗话说,对症下药,才能解除疾患。高考作文要想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使观点深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高考作文应探究并揭示现象背后存在的本质原因,而且在现象的存在中应寻求它的合理性。例如,我国官员腐败问题为什么总是屡禁不止呢?究其原因,我们首先要找出禁腐倡廉宣传不到位、官员自身认识不到位和政府管理不到位等几个地方。既然存在这样几个原因,当然就会有官员腐败屡禁不止的现象发生。分析清楚“官员腐败禁不止”与“不到位”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所谓的透过现象分析原因,进而凸显事物的本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给看似一般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就会深入地去思考,事物也就会显示出不同的意义。同时,在举例论证时,也应教会学生选择一些典型的真实事例来进行说理,因为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中,随便挑个例子来说明某个道理不具有说服力,只有选那些具有代表性又典型的例子才最能令读者信服。
如高考满分作文《母亲的后悔》,开头是这样写的:“看到这个作文题,动笔之前,我似乎又看到了母亲那忧伤的神情。母亲深为自己的行为后悔,后悔她杀了家里那只全身脏乱的老母鸡。”接着作者写出原委:是那只善叫的芦花鸡轻易地赢得了母亲的信任,而那只每次下完蛋默默离开鸡窝的黄毛的脏鸡,才是一只真正下蛋的鸡,却成为母亲慰劳儿子的牺牲品。“由此,使我想到,光凭外表的情感亲疏就作出某些决定是多么荒唐!”作者在结尾点明题旨,显得意味深长,又显示出了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因此显得立意深刻而成为佳作。
2.储备素材,积累思想底蕴
在平时教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广泛地储备生活素材,以积累思想底蕴。如何积累素材呢?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心社会、身边琐事,留意生活,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应养成阅读书报,积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包括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人和事。二要积累一些哲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一般与特殊、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外因与内因、动机与效果、局部与整体、内容与形式等;同时还应背诵一些经典诗文,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这些诗句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底蕴;并且要多积累名言名句,摘抄精美的广告词、宣传语等。只有多积累素材,才会在考场上做到胸有成竹,才会在写作时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进而下笔有神。
另外,还可以利用课内教学资源,充实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因为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本和课外读本上都选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其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赏析人物情感,让学生品味真、善、美与假、恶、丑,从而去体味作品丰富深刻的人文世界,在体味中再去积累思想底蕴,并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相信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量提高了,人格升华了,作文品位自会随之提高而使内容变得深刻。
3.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指文章要有“大气”,要有独到的眼光和高远的立意;要能揭示出深刻的意旨。“小处落笔”则是指写作对象要小,要具体,即“以小见大”。正如巴尔扎克所说:“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最大的思想。”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写小事情来悟出大道理,或是写小人物来彰显一种伟大的精神。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小事物、小事件,应将目光投向底层,多关注弱势群体。正如“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可以看出整个世界”,如2011年湖北满分作文《旧书》中,作者就是通过写一个乞丐在天桥上旁若无人地读着一本旧书,来彰显知识的力量,并对弱势群体的精神追求进行探讨,显得文章切口小,立意深,从而获得了评分老师的青睐。
同时,写作时,应指导学生探究并揭示现象背后的意义,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意义。如有的现象超出了一般的常识,表现出了某种反常,但是,这种特殊或者反常蕴含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包含着必然。揭示这种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在写作训练中,让学生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例子?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深入思考后形成文字,就是说理,只要例子的背后有说理,文章自然会显得深刻。
三、结论
高考六十分的作文被誉为中华第一题,作文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的好坏,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使自己的作文做到深刻,而深刻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应多分析不深刻的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总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实践证明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多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课外阅读中多积累素材,并培养自己的高尚人格,多观察,勤思考,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勤于练笔,就一定能在决定命运的高考考场写出思想深刻,富有个性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王玲:论透过现象如何深入本质[J]教研观点,2010.08
2.董东:如何写满分作文[J]语文教研,2011.10
3.新课程考纲[J]湖北招生考试,2012.02
(作者单位:533000广西百色高中语文组)